第256頁
宴黎眉頭都沒皺一下,只轉過頭來輕聲安撫了一句:“沒事的梓然,你聽我說完。”
溫梓然並沒有被安撫到,秀氣的眉頭依然緊蹙,身體依舊緊繃著。不過或許是意識到自己可能抓疼了宴黎,手下的力道卻是緩緩放鬆了。
在父親的墓前,宴黎無意與溫梓然多做糾纏——雖然宴擎在時沒少被這小兩口秀一臉,可現在人都已經長眠地下了,宴黎並不想再表現得太過輕浮,該鄭重些了——她扭頭重新直面父親的墓碑,鄭重道:“阿爹,我想北征,破了王庭,至少便能保邊城數十年安寧!”
果然,她是決定要去北征了,而對方真正決定的事也從來不會為任何人改變。
溫梓然心中一時百味陳雜,宴擎的離世近在眼前,她一念及此秀麗的臉龐便是倏然一白……她覺得天命難該,她知道宴黎有本事破了胡人王庭立下不世之功,可她同樣記得前世宴黎死在了凱旋的路上。她還沒到京城,她還沒看到她最後一面,兩人便是陰陽永隔!
一瞬間,溫梓然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之中。然後她便聽到身旁宴黎又道:“阿爹,如果我能得勝歸來,邊城數十年的安寧便是我給晏家的交代了。之後我會帶著梓然離開,今後再不回來。”
這是宴黎給父親的交代,也是她給溫梓然的承諾,更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
****************************************************************************
從墓地回來,宴黎很快就寫了封奏摺回京。雖然她的字還是一如既往的丑,可她一筆一划還是將該說的事寫了個清楚明白。其一是說明邊城戰況,順便替立下戰功的眾將請功。其二交代了父親罹難後她臨危上陣,匆忙接手了邊城兵權一事。其三便是表明了北征之意,請朝廷調集兵馬糧草。
宴黎並不是被熱血或者勝利沖昏了頭腦,她是真覺得現在時機不錯。
一來胡人新敗損兵折將,如今正是氣勢低迷的時候。其二冬日雪災的後遺症還沒過去,甚至經過這幾個月的發酵越發嚴重。他們沒了口糧,死了青壯,還沒了氣勢,豈非最佳的攻打時機?
當然,如果新帝魄力不足,亦或者朝中眾臣不信她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將,那宴黎也沒有辦法。從墓地回來之後,她便與溫梓然約定了,如果朝廷不同意北征,還派了人來邊城接手兵權,那她就直接丁憂不再回朝。如果朝廷只是不同意北征,讓她接手父親兵權,她也只會在北疆駐守一年。
宴黎自知身份,隨著年歲漸長她的女兒身就越發難以隱瞞。無論是過於單薄的身材,還是一直光潔的臉頰都是破綻——打起仗來誰都顧不上梳洗打理,高大山已經頂著滿臉胡茬問過她為何還沒長須了。
註定難以隱瞞的身份,再加上對於梁國並沒有多少忠誠和責任感,宴黎覺得一切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便好。她在墓地那般說,也只是想給父親,給晏家的列祖列宗一個交代而已。左右她也不是為名為利,如果梁國的君臣不領情,那她便可以無愧於心了。
厚厚的一封奏摺,寫盡了此時北征的優勢,送出邊城之後宴黎便安心守孝不再理會了。反倒是溫梓然,在兩人約定好奏摺也送出去後,心中便充滿了糾結。
她一方面希望新帝和朝臣不要相信年輕的宴黎,否決了北征的提議,讓她免於征戰和危險。可另一方面卻又覺得自己自私,前世她雖未看到最後,可王庭被破之後北地的百姓必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她若是自私的將宴黎帶走,北疆的戰亂也不知得持續多少年。
溫梓然或許將宴黎看得太重,但對方曾經的功績也是無可質疑的。
宴黎並不清楚溫梓然的想法,可她們本是親近之人,卻也能夠察覺到對方的情緒。小將軍仔細想想猜到了個大概,便安慰她道:“梓然不必為此事憂慮。如今北征是大好時機,但對於梁國本身時機卻不怎麼好,新帝登基立足未穩,我又太過年輕威望不足。如果新帝魄力不足或者不信我,這事多半難成。”
將鍋都甩出去,自己也就輕鬆了。宴黎有北征之心,可她卻還沒有堅定到為了梁國能夠拋棄所有一意孤行,甚至忽視後方一切不安定因素的地步。事不可為時,她抽身會比任何人都果決。
溫梓然聽後也不知有沒有被安慰到,不過宴黎很快又扯出另一個話題分散了她的注意,她道:“梓然,不論北征之事成與不成,我們在邊城的日子都不會長久了,你想過岳母如何安置嗎?”
果然,這個問題一出,溫梓然的思緒當即就跑偏了。
經過這許多時日,甚至接受了身為女子的宴黎,溫梓然看人看事也早不是曾經那般單純了。她當然看出了老闆娘對母親的心思,也看出了兩人在朝夕相處甚至患難與共間漸漸積累的情誼……她早就不記得父親的模樣了,也無心插手母親的感情,只要她過得開心便好。
不過如果兩人真的在一起了,而她又將與阿黎離開邊城,那麼母親是要留下還是跟她們走?如果母親選擇了留下,那她們今後是不是就沒有多少機會再見面了?
重生之後一切匆匆,溫梓然將自己大半的心思都放在宴黎身上了,雖也珍稀與母親相處的時光,可到了此時面臨選擇,她的心裡還是忍不住遺憾與不舍——她心裡可以確定,如果鄭姨留在邊城,她阿娘多半也會留下。畢竟女兒嫁出去了,本就代表著分離,母親也有自己的生活。
溫梓然並沒有被安撫到,秀氣的眉頭依然緊蹙,身體依舊緊繃著。不過或許是意識到自己可能抓疼了宴黎,手下的力道卻是緩緩放鬆了。
在父親的墓前,宴黎無意與溫梓然多做糾纏——雖然宴擎在時沒少被這小兩口秀一臉,可現在人都已經長眠地下了,宴黎並不想再表現得太過輕浮,該鄭重些了——她扭頭重新直面父親的墓碑,鄭重道:“阿爹,我想北征,破了王庭,至少便能保邊城數十年安寧!”
果然,她是決定要去北征了,而對方真正決定的事也從來不會為任何人改變。
溫梓然心中一時百味陳雜,宴擎的離世近在眼前,她一念及此秀麗的臉龐便是倏然一白……她覺得天命難該,她知道宴黎有本事破了胡人王庭立下不世之功,可她同樣記得前世宴黎死在了凱旋的路上。她還沒到京城,她還沒看到她最後一面,兩人便是陰陽永隔!
一瞬間,溫梓然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之中。然後她便聽到身旁宴黎又道:“阿爹,如果我能得勝歸來,邊城數十年的安寧便是我給晏家的交代了。之後我會帶著梓然離開,今後再不回來。”
這是宴黎給父親的交代,也是她給溫梓然的承諾,更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
****************************************************************************
從墓地回來,宴黎很快就寫了封奏摺回京。雖然她的字還是一如既往的丑,可她一筆一划還是將該說的事寫了個清楚明白。其一是說明邊城戰況,順便替立下戰功的眾將請功。其二交代了父親罹難後她臨危上陣,匆忙接手了邊城兵權一事。其三便是表明了北征之意,請朝廷調集兵馬糧草。
宴黎並不是被熱血或者勝利沖昏了頭腦,她是真覺得現在時機不錯。
一來胡人新敗損兵折將,如今正是氣勢低迷的時候。其二冬日雪災的後遺症還沒過去,甚至經過這幾個月的發酵越發嚴重。他們沒了口糧,死了青壯,還沒了氣勢,豈非最佳的攻打時機?
當然,如果新帝魄力不足,亦或者朝中眾臣不信她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將,那宴黎也沒有辦法。從墓地回來之後,她便與溫梓然約定了,如果朝廷不同意北征,還派了人來邊城接手兵權,那她就直接丁憂不再回朝。如果朝廷只是不同意北征,讓她接手父親兵權,她也只會在北疆駐守一年。
宴黎自知身份,隨著年歲漸長她的女兒身就越發難以隱瞞。無論是過於單薄的身材,還是一直光潔的臉頰都是破綻——打起仗來誰都顧不上梳洗打理,高大山已經頂著滿臉胡茬問過她為何還沒長須了。
註定難以隱瞞的身份,再加上對於梁國並沒有多少忠誠和責任感,宴黎覺得一切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便好。她在墓地那般說,也只是想給父親,給晏家的列祖列宗一個交代而已。左右她也不是為名為利,如果梁國的君臣不領情,那她便可以無愧於心了。
厚厚的一封奏摺,寫盡了此時北征的優勢,送出邊城之後宴黎便安心守孝不再理會了。反倒是溫梓然,在兩人約定好奏摺也送出去後,心中便充滿了糾結。
她一方面希望新帝和朝臣不要相信年輕的宴黎,否決了北征的提議,讓她免於征戰和危險。可另一方面卻又覺得自己自私,前世她雖未看到最後,可王庭被破之後北地的百姓必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她若是自私的將宴黎帶走,北疆的戰亂也不知得持續多少年。
溫梓然或許將宴黎看得太重,但對方曾經的功績也是無可質疑的。
宴黎並不清楚溫梓然的想法,可她們本是親近之人,卻也能夠察覺到對方的情緒。小將軍仔細想想猜到了個大概,便安慰她道:“梓然不必為此事憂慮。如今北征是大好時機,但對於梁國本身時機卻不怎麼好,新帝登基立足未穩,我又太過年輕威望不足。如果新帝魄力不足或者不信我,這事多半難成。”
將鍋都甩出去,自己也就輕鬆了。宴黎有北征之心,可她卻還沒有堅定到為了梁國能夠拋棄所有一意孤行,甚至忽視後方一切不安定因素的地步。事不可為時,她抽身會比任何人都果決。
溫梓然聽後也不知有沒有被安慰到,不過宴黎很快又扯出另一個話題分散了她的注意,她道:“梓然,不論北征之事成與不成,我們在邊城的日子都不會長久了,你想過岳母如何安置嗎?”
果然,這個問題一出,溫梓然的思緒當即就跑偏了。
經過這許多時日,甚至接受了身為女子的宴黎,溫梓然看人看事也早不是曾經那般單純了。她當然看出了老闆娘對母親的心思,也看出了兩人在朝夕相處甚至患難與共間漸漸積累的情誼……她早就不記得父親的模樣了,也無心插手母親的感情,只要她過得開心便好。
不過如果兩人真的在一起了,而她又將與阿黎離開邊城,那麼母親是要留下還是跟她們走?如果母親選擇了留下,那她們今後是不是就沒有多少機會再見面了?
重生之後一切匆匆,溫梓然將自己大半的心思都放在宴黎身上了,雖也珍稀與母親相處的時光,可到了此時面臨選擇,她的心裡還是忍不住遺憾與不舍——她心裡可以確定,如果鄭姨留在邊城,她阿娘多半也會留下。畢竟女兒嫁出去了,本就代表著分離,母親也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