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趙周行實在不滿於聞人合這副不咸不淡不緊不慢的調調,“國師這晉天觀可是什麼好飯也沒有。”
聞人合也不惱,“陛下為何事煩憂?”
趙周行將流珽的話轉述了一遍,“前人有禮賢下士,可見與人相交,並非只為買賣。但……以禮相待,換取忠心,是否也算是一樁買賣?朕雖然解決了一樁大事,但心中卻更添煩惱。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聞人合在趙周行對面坐下,拿起茶杯輕輕一吹,幾片綠葉輕輕盪開,“記得臣曾問過陛下,覺得臣是怎樣的人。在陛下心中,臣或許是個壽數千年的老妖怪,但陛下真的是這樣以為的嗎?”
趙周行眼睛都沒眨一下,“的確如此。”
聞人合似是極為無奈的一笑,“陛下今日的疑問,為何不問鄭大人,不問流珠,不與季相去說,也不與何尚書探討,卻偏偏跑到臣這晉天觀來與臣說?”
趙周行一時語塞。
聞人合慢慢喝著茶,更漏的聲音滴滴噠噠,在屋中迴響。
“天晚了,陛下不要過于思慮。”聞人合放下茶杯,“臣乃是這趙國的國師,趙國在,臣在,趙國不在,臣不在。不需買賣,不需兩訖。世上之人事,有千般樣。樣樣不同,皆需用心。來人,送陛下回宮。”
趙周行走到門前,忽停住腳步,“哪一日趙國不在了,國師要去往何處?”
“陛下說笑,趙國必將千秋萬代,那一日恐怕陛下是看不見的。”
“朕說如果。”
聞人合笑了笑,“從來處來,往去處去。陛下請回,明日旬十休假,陛下該好好休息一日。”
聞人合目送趙周行離開,走上觀星台,遙望著滿天星辰。
世上人事,皆有定數。為因來,為果去。壽與天齊之人,待天傾時,與螻蟻又有何異。
趙周行回到宮中,換了衣服,叫人把摺子搬到寢宮中,撿了一本慢慢看著。
三百年前,趙國初定。
高祖皇帝一日與妃嬪在宮中賞春宴景,皇子們想了些簡單的玩意助興,其一便是比箭。
當時宮中有六位皇子,年紀最小的皇子只有三歲,在場中亂跑。恰好一支箭失了準頭,衝著六皇子就飛了過去。
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六皇子的母妃當場暈了過去。但是那支箭並沒有射傷六皇子,卻在眾人眼皮底下拐了一個方向,然後直直落到了地面上。
從花叢後走出一個人來,眉目如畫,硃砂點額,一副好相貌。此人抱起六皇子,走到高祖皇帝面前,將六皇子放下。一路上,竟無人阻攔。
高祖皇帝心中驚奇,面上倒還沉靜,便問此人叫做什麼,怎麼會進入宮中。
那人淺揖一禮,“鄙姓聞人,名合,單字玄。為護佑天下而來。”
正是奇人異語。
高祖皇帝便邀他一同賞宴,封國師,賜奉天觀,建觀星台。從此觀星曉預,術法出神入化,穩固趙家江山三百年。
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終會往何處去。如同山間一縷青煙,化而為人,縹緲人間,終不知所蹤。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朱重領兵八萬前往北疆一事很快便傳至傅梓洲耳中。京畿常駐兵十萬,如今調出八萬,正是兵力空虛之時。但傅梓洲卻在府中賞花逗鳥,真當自個兒是個閒散王爺了。
方朔留在鎮南王府,同樣得了消息,見傅梓洲毫無作為,反而奇怪,於是找了個機會去試探口風。
傅梓洲提著鳥籠一搖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傅梓洲如發兵入京,要過四大三小關口,其中巒嶺最難過,守城大將乃是那小皇帝親信之人,他已廢過多番口舌,未料得反遭侮辱。巒嶺以南兩關守將已被收買,以北四關態度曖昧。
大關駐兵五萬,小關駐兵三萬,南疆駐兵四十萬,一路北上而行,途中損耗,征戰,地形不熟,現在是冬天,氣候不利,行至京師,已是強弩之末。加上南詔黎敬蕭虎視眈眈,他若調兵離開,滇南即刻淪陷,這等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他是不會做的。
現在要小心被那小皇帝抓了把柄,靜坐不動,才是好打算。
若說趙奉做的好事,就是把這些個王爺全部調離京畿,無論哪個想要打上來,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但如果想要圈地自封,倒也不難。
可他傅梓洲如果是那等毫無野心的人,就不是傅梓洲了。
方朔明白傅梓洲意思,心中卻奇南詔為何遲遲毫無動靜。北涼已攻打趙國,趁此良機,南詔也該北上而來,到時兩方便在趙國土地上一爭高低。
如此退避三舍,倒不像折竹作風了。
敖朔方將趙國當成一片戰場,卻不知戰場早已定下。
北涼壓境,已經攻至九郭關口,九郭城中守將名為章何還,是季正卿妻子的弟弟,年二十有六,與季正卿的兒子一般大年紀。
聽說上面派了帥將下來,章何還並未怎麼放在心上。直到見到朱重,章何還心下方暗暗吃了一驚。此人生的器宇軒昂,眉間自有一股冷煞之意,看似並非易與之輩。
“末將章何還,不知大人怎麼稱呼?”
“朱重。”折竹將手中兵器交給親隨,隨章何還進了帳中。
兩人分別落座,章何還笑道:“朱大人遠道而至,末將本應該為大人接風洗塵,但現在戰事吃緊,許多東西來不及預備,希望大人不要怪罪。”
“無妨。”折竹道。
章何還噎了一下,試探問道:“大人似乎不太喜歡講話?”
在軍中若要指揮排兵布陣,為上者說話總得讓下面聽得懂,畢竟出身行伍之人,讀過書的是少者,言簡意賅雖然好,但糊裡糊塗,只怕要吃敗仗。
折竹也明白這道理,因此對章何還的問話並未覺得冒犯,只是回答時仍舊簡單,“素來如此。”
章何還眨了眨眼睛,“那……不知大人現在有什麼打算?”
折竹理了理思緒,道:“便請章大人為我說明一下情況。”
章何還在九郭駐守三年有餘,對此處地形、兵力布置等十分熟悉,連城牆上有幾個垛口都一清二楚,一一道來,如同已在城中走過一遍一樣。
九郭城中守軍原有七萬,但由於連日作戰,現在還能上陣殺敵的只有約五萬人。
提及兵馬人數,章何還十分委婉的提及了一下城中存糧不足的問題。
九郭常駐守軍只有六萬,強征一萬,閉關守城近一月,餘糧已經吃緊,如果只是供給原來的七萬人,還能強撐半月,如今再增八萬人,七天是極限。
章何還實在想探探口風,到底有沒有糧糙跟進。哪知折竹已猜到他想法,十分直接地說:“令章大人失望了。”
章何還嘆了口氣。
折竹道:“命城中守軍於校場候命。”
章何還心說這新官上任,還是要做足樣子的,便叫傳令兵下去傳了。
聞人合也不惱,“陛下為何事煩憂?”
趙周行將流珽的話轉述了一遍,“前人有禮賢下士,可見與人相交,並非只為買賣。但……以禮相待,換取忠心,是否也算是一樁買賣?朕雖然解決了一樁大事,但心中卻更添煩惱。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聞人合在趙周行對面坐下,拿起茶杯輕輕一吹,幾片綠葉輕輕盪開,“記得臣曾問過陛下,覺得臣是怎樣的人。在陛下心中,臣或許是個壽數千年的老妖怪,但陛下真的是這樣以為的嗎?”
趙周行眼睛都沒眨一下,“的確如此。”
聞人合似是極為無奈的一笑,“陛下今日的疑問,為何不問鄭大人,不問流珠,不與季相去說,也不與何尚書探討,卻偏偏跑到臣這晉天觀來與臣說?”
趙周行一時語塞。
聞人合慢慢喝著茶,更漏的聲音滴滴噠噠,在屋中迴響。
“天晚了,陛下不要過于思慮。”聞人合放下茶杯,“臣乃是這趙國的國師,趙國在,臣在,趙國不在,臣不在。不需買賣,不需兩訖。世上之人事,有千般樣。樣樣不同,皆需用心。來人,送陛下回宮。”
趙周行走到門前,忽停住腳步,“哪一日趙國不在了,國師要去往何處?”
“陛下說笑,趙國必將千秋萬代,那一日恐怕陛下是看不見的。”
“朕說如果。”
聞人合笑了笑,“從來處來,往去處去。陛下請回,明日旬十休假,陛下該好好休息一日。”
聞人合目送趙周行離開,走上觀星台,遙望著滿天星辰。
世上人事,皆有定數。為因來,為果去。壽與天齊之人,待天傾時,與螻蟻又有何異。
趙周行回到宮中,換了衣服,叫人把摺子搬到寢宮中,撿了一本慢慢看著。
三百年前,趙國初定。
高祖皇帝一日與妃嬪在宮中賞春宴景,皇子們想了些簡單的玩意助興,其一便是比箭。
當時宮中有六位皇子,年紀最小的皇子只有三歲,在場中亂跑。恰好一支箭失了準頭,衝著六皇子就飛了過去。
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六皇子的母妃當場暈了過去。但是那支箭並沒有射傷六皇子,卻在眾人眼皮底下拐了一個方向,然後直直落到了地面上。
從花叢後走出一個人來,眉目如畫,硃砂點額,一副好相貌。此人抱起六皇子,走到高祖皇帝面前,將六皇子放下。一路上,竟無人阻攔。
高祖皇帝心中驚奇,面上倒還沉靜,便問此人叫做什麼,怎麼會進入宮中。
那人淺揖一禮,“鄙姓聞人,名合,單字玄。為護佑天下而來。”
正是奇人異語。
高祖皇帝便邀他一同賞宴,封國師,賜奉天觀,建觀星台。從此觀星曉預,術法出神入化,穩固趙家江山三百年。
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終會往何處去。如同山間一縷青煙,化而為人,縹緲人間,終不知所蹤。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朱重領兵八萬前往北疆一事很快便傳至傅梓洲耳中。京畿常駐兵十萬,如今調出八萬,正是兵力空虛之時。但傅梓洲卻在府中賞花逗鳥,真當自個兒是個閒散王爺了。
方朔留在鎮南王府,同樣得了消息,見傅梓洲毫無作為,反而奇怪,於是找了個機會去試探口風。
傅梓洲提著鳥籠一搖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傅梓洲如發兵入京,要過四大三小關口,其中巒嶺最難過,守城大將乃是那小皇帝親信之人,他已廢過多番口舌,未料得反遭侮辱。巒嶺以南兩關守將已被收買,以北四關態度曖昧。
大關駐兵五萬,小關駐兵三萬,南疆駐兵四十萬,一路北上而行,途中損耗,征戰,地形不熟,現在是冬天,氣候不利,行至京師,已是強弩之末。加上南詔黎敬蕭虎視眈眈,他若調兵離開,滇南即刻淪陷,這等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他是不會做的。
現在要小心被那小皇帝抓了把柄,靜坐不動,才是好打算。
若說趙奉做的好事,就是把這些個王爺全部調離京畿,無論哪個想要打上來,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但如果想要圈地自封,倒也不難。
可他傅梓洲如果是那等毫無野心的人,就不是傅梓洲了。
方朔明白傅梓洲意思,心中卻奇南詔為何遲遲毫無動靜。北涼已攻打趙國,趁此良機,南詔也該北上而來,到時兩方便在趙國土地上一爭高低。
如此退避三舍,倒不像折竹作風了。
敖朔方將趙國當成一片戰場,卻不知戰場早已定下。
北涼壓境,已經攻至九郭關口,九郭城中守將名為章何還,是季正卿妻子的弟弟,年二十有六,與季正卿的兒子一般大年紀。
聽說上面派了帥將下來,章何還並未怎麼放在心上。直到見到朱重,章何還心下方暗暗吃了一驚。此人生的器宇軒昂,眉間自有一股冷煞之意,看似並非易與之輩。
“末將章何還,不知大人怎麼稱呼?”
“朱重。”折竹將手中兵器交給親隨,隨章何還進了帳中。
兩人分別落座,章何還笑道:“朱大人遠道而至,末將本應該為大人接風洗塵,但現在戰事吃緊,許多東西來不及預備,希望大人不要怪罪。”
“無妨。”折竹道。
章何還噎了一下,試探問道:“大人似乎不太喜歡講話?”
在軍中若要指揮排兵布陣,為上者說話總得讓下面聽得懂,畢竟出身行伍之人,讀過書的是少者,言簡意賅雖然好,但糊裡糊塗,只怕要吃敗仗。
折竹也明白這道理,因此對章何還的問話並未覺得冒犯,只是回答時仍舊簡單,“素來如此。”
章何還眨了眨眼睛,“那……不知大人現在有什麼打算?”
折竹理了理思緒,道:“便請章大人為我說明一下情況。”
章何還在九郭駐守三年有餘,對此處地形、兵力布置等十分熟悉,連城牆上有幾個垛口都一清二楚,一一道來,如同已在城中走過一遍一樣。
九郭城中守軍原有七萬,但由於連日作戰,現在還能上陣殺敵的只有約五萬人。
提及兵馬人數,章何還十分委婉的提及了一下城中存糧不足的問題。
九郭常駐守軍只有六萬,強征一萬,閉關守城近一月,餘糧已經吃緊,如果只是供給原來的七萬人,還能強撐半月,如今再增八萬人,七天是極限。
章何還實在想探探口風,到底有沒有糧糙跟進。哪知折竹已猜到他想法,十分直接地說:“令章大人失望了。”
章何還嘆了口氣。
折竹道:“命城中守軍於校場候命。”
章何還心說這新官上任,還是要做足樣子的,便叫傳令兵下去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