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矛盾出現了。對於蘇晨,他是下屬,當然不可公然反抗。但盧曉玲,是心上人,也不願傷害。在不願意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妥協。最終背叛了盧曉玲。

  在商場的競爭中,他沒有錯。而且蘇晨也是這麼做的。但林輝還是錯了。因為他是直接執行者,必定遭到盧曉玲最大的仇恨。而蘇晨技高一籌,他躲在幕後,即使最終被發現,也不會對他的形象有過多的傷害。人們往往只記得看的見的傷害。

  如果說背叛盧曉玲是林輝迫不得已的選擇,那麼之後的相處就是徹底的失敗了。面對誤會,他沒有想方設法的彌補,反而消極的放棄。而當他知道蘇晨和盧曉玲的關係不一般時,他竟然選擇了嘲諷。這是他的悲哀,也是不知不覺中,底層出身的人的某種自卑的表現。面對蘇晨,他潛意識中是自卑的。甚至於面對盧曉玲,他也毫無自信。一方面是因為盧曉玲拋棄過他,另一方面,他有意無意的將自己和蘇晨做了比較,認為盧曉玲不會選他。同蘇晨骨子裡的霸氣和驕傲相比,林輝性格中的懦弱表現無疑。

  由於這些原因,林輝其實沒有參與競爭。甚至於一開始,他就棄權了。這也是蘇晨那麼容易就成功的原因。

  最後講到盧曉玲這個角色,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她自信、聰慧、勇敢、理智。雖然也有很多的小缺點,但在她的立場上顯得非常的真實自然。對於最終的表白,雖然有些瘋狂而不切實際,但勇氣可嘉。如果愛,就該像她一樣吧!

  [生命的意義:(一)如果你也一樣]

  生活中總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哀傷,

  生活中總有著太多的未知與彷徨,

  我不懂,

  生命的存在究竟是為了超越苦痛還是追求成功?

  我不懂,

  生命的不幸究竟是因為沉溺哀傷還是失去自我?

  每個人,

  都有屬於自己唯一的路途,

  有的艱辛,

  有的痛苦,

  有的看來光鮮亮麗,

  有的看來平淡無奇,

  箇中滋味,

  唯有自己才懂。

  曾經,

  我捧著馬列主義高頌唯物論是真理,

  曾經,

  我抱著尼采的書懷疑超人理論,

  曾經,

  我研究基督教的起源好奇宗教的真諦,

  曾經,

  我翻看著佛經被佛理吸引,

  ……

  唯物?

  唯心?

  宗教?

  道家?

  佛理?

  ……

  世上充斥著太多的流派和信仰,

  世上充斥著太多的思想和言論,

  究竟誰是誰非?

  無人知曉。

  究竟如何分辨?

  無人能夠說清。

  原來,

  這世上從來就不只是黑與白,

  這世上從來就不只是對與錯,

  這世上一直有的,

  只是選擇。

  我們選擇信仰,

  我們選擇道路,

  我們選擇職業,

  我們選擇生活,

  ……

  雖然總有太多的無奈和痛苦,

  但我們的心畢竟是自由的。

  這是一種幸福?

  抑或者是一種自我安慰?

  這才有了“心中天堂,處處為天堂”的論調,

  這才有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經典,

  ……

  我不知道這是人類超越物質的偉大之舉,

  還是人類逃避現實的自我安慰之路。

  但畢竟這種精神的存在,

  讓我們能更好的活下去。

  至於她的緣由,

  是出自對生的眷戀,

  還是對死的畏懼?

  早已不再重要。

  畢竟,

  她讓生的幻想達到了極致,

  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誘餌,

  鼓勵了人類生存的鬥志!

  雖然我們其實知道,

  痛苦其實不一定有盡頭,

  未來其實不一定越變越好,

  天堂可能從來不會存在,

  生活也沒有絕對的成功,

  ……

  可是,

  我們寧願相信彼岸真的有天堂,

  我們寧願相信痛苦真的有盡頭,

  ……

  否則,

  我們無法生存……

  人類開智的那天就註定了不幸,

  因為理解意味著懂得痛苦,

  因為思考意味著懂得死亡,

  在創造出巨大文明的同時,

  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渺小和無助……

  再大的創造也逃不過毀滅的命運,

  新陳代謝,優勝劣汰是自然的法則,

  生命終要歸於塵土,

  任何金錢虛名最終都沒有意義……

  於是才有了宗教吧!

  給生命以希望。

  否則即使是享樂主義也無法平息生命自身的悲哀。

  既然一切終成空又何必苦苦掙扎於世?

  生存在死的畏懼之中又如何體味生之快樂?

  我們必須找到自我安慰的工具,

  不論哪一種,

  找到生的意義,

  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