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回到過去解除炸彈,自己卻被炸成殘廢失去雙臂,而母親則身患肺癌,生命垂危。
當她再一次回到童年,發現本來可以選擇和母親一起生活的凱文,為了能每天看見伊萬絲,監護權上還是選擇了變態的戀童癖父親,而這一次凱文意外被炸彈炸死,而伊萬絲住進了瘋人院。
每一次回到過去,現實結局只會越來越慘烈,伊萬絲越發迷失痛苦,遊蕩在痛苦邊緣趨近崩潰。
至此,伊萬絲已經進行了五次時間之旅,雖然劇情複雜,但長達兩個月的拍攝過程卻稱得上順利。
不過關於結局的選擇,主創內部卻各執其詞。
《蝴蝶效應》一共安排了四個結尾,其中最合兩位導演心意的是——
伊萬絲通過家庭錄像回到胎兒時代,在母親的肚子裡掐住了臍帶,為了所有人能獲得幸福結局而殺死了自己。
這個結局堪稱石破天驚,震撼程度難以言表,但顯然過於慘烈,好萊塢總歸還是希望電影結局能溫情大眾化,更討普羅大眾歡迎,因此,更多人支持另一結局——
伊萬絲回到和凱文第一次相見之時,她直接罵了凱文“你以後要是再來煩我,我就殺了你,還有你全家。”
七歲的小男孩凱文害怕的跑開了,從此與伊萬絲再無關聯。
而當伊萬絲再次醒來,停止了改變過去的時間之旅,將自己的日記全部燒成了灰燼。
初此之外,電影還設定了另外兩個結局,伊萬絲成年後在街上偶遇凱文,一個結局是兩人錯身而過,伊萬絲轉身去追凱文;
另一個則是兩人相認,勉強算得上是大團圓合家歡結局。
會議室內,四個不同版本的結局,令《蝴蝶效應》主創爭論不休。
兩位導演堅持回到胎兒時期抹殺自己的人間慘劇結局。
而焦點影業總裁,《蝴蝶效應》僅次於瑪格麗特的另一製片人詹姆斯·沙莫斯,考慮市場反應,則希望採用伊萬絲嚇跑凱文,放棄愛情但所有人獲得幸福生活的結局。
長達三天的商討會議之後,焦點影業執行長瑪格麗特,最終拍案決定——
採取導演埃里克·布雷斯與J·麥凱伊·格魯伯堅持的首個結局。
瑪戈的決定並不只是為了製造一個石破天驚的噱頭,而是考慮到電影本身。
《蝴蝶效應》構思極佳,但根據心靈感應時間旅行這種設定,再加上一次次過去與現實的交叉,如果硬要以科學來解釋,難免存在破綻,而結尾設定成震撼結局,是真真正正的加分華彩段。
當瑪戈結束《蝴蝶效應》的拍攝時,已經是四月下旬,作為第五十七屆坎城影展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當即飛往了這個臨近地中海的法國南方市鎮。
坎城電影節閉幕式將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大廳內,於2004年5月23日下午六點舉行,而在這之前的一個月里,評委會成員將為了各大獎項的歸屬,在會議內各抒己見的吵上幾個月。
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按照坎城以往的慣例,主持評委會從入圍主競賽的二十部影片中,先選出最有機會贏得五項主要獎項,即金棕櫚獎、評審團大獎、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獎項的影片,以此防止重要影片被遺漏。
而阿佳妮最心儀的最佳影片,便是在最後一刻送來參展、王家衛導演四年磨一劍的《2046》,這部電影在場刊中評分均為第一,獲得金棕櫚獎實至名歸。
但評審團中的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卻不是如此認為,他竭盡全力鼓吹人人平等,意在削弱主席的特權,使評審團脫離阿佳妮的掌控,以此架空這位年輕主席,並致力於鼓吹義大利影片《愛情的結果》。
與南尼·莫萊蒂站在同一陣線的還有英國導演邁克·李——
在最佳女演員獎的選擇上,邁克·李堅持將獎項頒給女配角凱西·伯克,因為伯克不僅是他的英國同胞,還是從他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走上演藝之路的。
不但如此,邁克·李對瑪戈很不客氣,搞得好像他才是主席一樣。
但瑪格麗特顯然不準備遵從這兩位歐洲導演的想法,“金棕櫚獎項我堅持頒給《2046》,而最佳女演員——”
瑪戈與兩位中國評審統一陣線,“出演法國電影《清潔》的女演員張曼玉是最佳選擇。”
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手腕厲害,在眼看無法動搖阿佳妮的決策權後,嘗試說服瑪戈設置並列的金棕櫚,“《2046》可以與《愛情的結果》一同獲得嘉獎。”
瑪戈還未出言回答,與她剛剛順利合作《殺死比爾》製作發行的昆汀·塔倫蒂諾開口,“並列金棕櫚只會削弱獎項權威性,招致無數批評,場刊評分第一的《2046》當然更實至名歸。”
怪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一向欣賞華語電影,更是曾公開稱劉德華的114部電影他全部看過。
而在《2046》中名為擔任第一女主角,但戲份反而是綠葉陪襯,因此難以爭奪最佳女主角獎項的中國女演員鞏俐,則堅持為王家衛爭取金棕櫚獎,“《2046》不但人物個性鮮明,內心複雜,電影本身充滿開放性與哲理性,當然是最佳選擇。”
香港導演徐克立即表明他支持《2046》,而不是《愛情的結果》,“絲毫沒有並列金棕櫚的必要。”
至於另外兩位曾與瑪格麗特完美合作過的美國編劇傑夫·內桑森,與英國演員拉爾夫·費因斯,更是不可能站在南尼·莫萊蒂那一邊。
《2046》在八人的評審團中,以六票獲得壓倒性勝利,令南尼·莫萊蒂一系列試圖架空阿佳妮的小招數完全失效。
2004年5月23日坎城影展閉幕式上,《2046》一舉抱走最高獎項金棕櫚獎,而張曼玉則憑藉與前夫阿薩亞斯至情至力的合作順利封后。
第五十七屆坎城影展落下帷幕,評委會給了世人一張極具說服力的答卷,展現出了作為世界第一影展的權威和魄力。
而阿佳妮超乎所有人預料,這個被傳媒界擔憂唱衰,認為其將被架空,成為有史以來最失敗評委會主席的法國女演員,以真切事實證明了自己才是主宰一切的女王。
而正當瑪戈登上重返洛杉磯的航班之時,美國首富托尼·斯塔克先生,正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
“斯塔克先生,您不但富可敵國,還是位眾人皆知的超級英雄,這簡直是夢幻的人生,不知道您接下來的夢想是什麼?成為世界首富?”
一身黑色暗條紋西裝,蓄著一點鬍子,看起來風度翩翩玩世不恭的托尼·斯塔克摸了摸下巴,“追到瑪格麗特·阿佳妮是我的畢生目標。”
記者對他的回答有點蒙,這個採訪可是正經八本的財經訪問。
撰稿記者在驚訝下問出一句,“成為世界首富和追到瑪格麗特,你選誰?”
托尼抱著手臂,一臉輕鬆的說道,“不管你把任何選擇和瑪戈擺在一起,我的回答總是一樣。”
當她再一次回到童年,發現本來可以選擇和母親一起生活的凱文,為了能每天看見伊萬絲,監護權上還是選擇了變態的戀童癖父親,而這一次凱文意外被炸彈炸死,而伊萬絲住進了瘋人院。
每一次回到過去,現實結局只會越來越慘烈,伊萬絲越發迷失痛苦,遊蕩在痛苦邊緣趨近崩潰。
至此,伊萬絲已經進行了五次時間之旅,雖然劇情複雜,但長達兩個月的拍攝過程卻稱得上順利。
不過關於結局的選擇,主創內部卻各執其詞。
《蝴蝶效應》一共安排了四個結尾,其中最合兩位導演心意的是——
伊萬絲通過家庭錄像回到胎兒時代,在母親的肚子裡掐住了臍帶,為了所有人能獲得幸福結局而殺死了自己。
這個結局堪稱石破天驚,震撼程度難以言表,但顯然過於慘烈,好萊塢總歸還是希望電影結局能溫情大眾化,更討普羅大眾歡迎,因此,更多人支持另一結局——
伊萬絲回到和凱文第一次相見之時,她直接罵了凱文“你以後要是再來煩我,我就殺了你,還有你全家。”
七歲的小男孩凱文害怕的跑開了,從此與伊萬絲再無關聯。
而當伊萬絲再次醒來,停止了改變過去的時間之旅,將自己的日記全部燒成了灰燼。
初此之外,電影還設定了另外兩個結局,伊萬絲成年後在街上偶遇凱文,一個結局是兩人錯身而過,伊萬絲轉身去追凱文;
另一個則是兩人相認,勉強算得上是大團圓合家歡結局。
會議室內,四個不同版本的結局,令《蝴蝶效應》主創爭論不休。
兩位導演堅持回到胎兒時期抹殺自己的人間慘劇結局。
而焦點影業總裁,《蝴蝶效應》僅次於瑪格麗特的另一製片人詹姆斯·沙莫斯,考慮市場反應,則希望採用伊萬絲嚇跑凱文,放棄愛情但所有人獲得幸福生活的結局。
長達三天的商討會議之後,焦點影業執行長瑪格麗特,最終拍案決定——
採取導演埃里克·布雷斯與J·麥凱伊·格魯伯堅持的首個結局。
瑪戈的決定並不只是為了製造一個石破天驚的噱頭,而是考慮到電影本身。
《蝴蝶效應》構思極佳,但根據心靈感應時間旅行這種設定,再加上一次次過去與現實的交叉,如果硬要以科學來解釋,難免存在破綻,而結尾設定成震撼結局,是真真正正的加分華彩段。
當瑪戈結束《蝴蝶效應》的拍攝時,已經是四月下旬,作為第五十七屆坎城影展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當即飛往了這個臨近地中海的法國南方市鎮。
坎城電影節閉幕式將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大廳內,於2004年5月23日下午六點舉行,而在這之前的一個月里,評委會成員將為了各大獎項的歸屬,在會議內各抒己見的吵上幾個月。
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按照坎城以往的慣例,主持評委會從入圍主競賽的二十部影片中,先選出最有機會贏得五項主要獎項,即金棕櫚獎、評審團大獎、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獎項的影片,以此防止重要影片被遺漏。
而阿佳妮最心儀的最佳影片,便是在最後一刻送來參展、王家衛導演四年磨一劍的《2046》,這部電影在場刊中評分均為第一,獲得金棕櫚獎實至名歸。
但評審團中的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卻不是如此認為,他竭盡全力鼓吹人人平等,意在削弱主席的特權,使評審團脫離阿佳妮的掌控,以此架空這位年輕主席,並致力於鼓吹義大利影片《愛情的結果》。
與南尼·莫萊蒂站在同一陣線的還有英國導演邁克·李——
在最佳女演員獎的選擇上,邁克·李堅持將獎項頒給女配角凱西·伯克,因為伯克不僅是他的英國同胞,還是從他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走上演藝之路的。
不但如此,邁克·李對瑪戈很不客氣,搞得好像他才是主席一樣。
但瑪格麗特顯然不準備遵從這兩位歐洲導演的想法,“金棕櫚獎項我堅持頒給《2046》,而最佳女演員——”
瑪戈與兩位中國評審統一陣線,“出演法國電影《清潔》的女演員張曼玉是最佳選擇。”
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手腕厲害,在眼看無法動搖阿佳妮的決策權後,嘗試說服瑪戈設置並列的金棕櫚,“《2046》可以與《愛情的結果》一同獲得嘉獎。”
瑪戈還未出言回答,與她剛剛順利合作《殺死比爾》製作發行的昆汀·塔倫蒂諾開口,“並列金棕櫚只會削弱獎項權威性,招致無數批評,場刊評分第一的《2046》當然更實至名歸。”
怪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一向欣賞華語電影,更是曾公開稱劉德華的114部電影他全部看過。
而在《2046》中名為擔任第一女主角,但戲份反而是綠葉陪襯,因此難以爭奪最佳女主角獎項的中國女演員鞏俐,則堅持為王家衛爭取金棕櫚獎,“《2046》不但人物個性鮮明,內心複雜,電影本身充滿開放性與哲理性,當然是最佳選擇。”
香港導演徐克立即表明他支持《2046》,而不是《愛情的結果》,“絲毫沒有並列金棕櫚的必要。”
至於另外兩位曾與瑪格麗特完美合作過的美國編劇傑夫·內桑森,與英國演員拉爾夫·費因斯,更是不可能站在南尼·莫萊蒂那一邊。
《2046》在八人的評審團中,以六票獲得壓倒性勝利,令南尼·莫萊蒂一系列試圖架空阿佳妮的小招數完全失效。
2004年5月23日坎城影展閉幕式上,《2046》一舉抱走最高獎項金棕櫚獎,而張曼玉則憑藉與前夫阿薩亞斯至情至力的合作順利封后。
第五十七屆坎城影展落下帷幕,評委會給了世人一張極具說服力的答卷,展現出了作為世界第一影展的權威和魄力。
而阿佳妮超乎所有人預料,這個被傳媒界擔憂唱衰,認為其將被架空,成為有史以來最失敗評委會主席的法國女演員,以真切事實證明了自己才是主宰一切的女王。
而正當瑪戈登上重返洛杉磯的航班之時,美國首富托尼·斯塔克先生,正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
“斯塔克先生,您不但富可敵國,還是位眾人皆知的超級英雄,這簡直是夢幻的人生,不知道您接下來的夢想是什麼?成為世界首富?”
一身黑色暗條紋西裝,蓄著一點鬍子,看起來風度翩翩玩世不恭的托尼·斯塔克摸了摸下巴,“追到瑪格麗特·阿佳妮是我的畢生目標。”
記者對他的回答有點蒙,這個採訪可是正經八本的財經訪問。
撰稿記者在驚訝下問出一句,“成為世界首富和追到瑪格麗特,你選誰?”
托尼抱著手臂,一臉輕鬆的說道,“不管你把任何選擇和瑪戈擺在一起,我的回答總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