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一來就假定我們能夠做出明智的、合乎邏輯的決定。即使我們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從傳統經濟學角度看來,我們能夠馬上從自己的錯誤中自動地接受教訓,或者藉助“市場力量”而接受教訓。以這些假定為基礎,經濟學家引申出了包羅萬象的各種結論,從購買趨勢到法律,到公共政策。

  然而,我們這本書(還有其他的)中的實驗結果卻顯示,我們所有人的決策過程遠不如傳統經濟學理論所假定的那麼理性。我們的非理性行為既不是任意所致、又不是毫無目的,它有規律可循而且可以預測。我們受大腦思維的束縛,對某些錯誤一犯再犯。因此,對傳統經濟學進行修正,擺脫天真的心理學——它常常經受不住推理、內省測試,尤其重要的是,經不起實驗檢驗——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如果經濟學建立在人們實際行為的基礎上,而非他們應該怎樣做的基礎之上,豈不是更有意義?正如我在本書的引言裡指出的,簡單說來,行為經濟學這門新學科的主旨就是(非常直觀地)集中到一個概念上,即人們經常不能理性地行為,他們在決策中經常失誤。本書中敘述的那些實驗只是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一小部分。

  在很多方面,傳統經濟學專家和莎士比亞等人關於人類本性的觀點是過於樂觀的,因為他們都假定我們推理的能力是無限的。基於對同一問題的觀察,行為經濟學卻認識到了人類的不足,他們很多方面的表現與理想狀態相去甚遠,因而我們對人類本性的觀點是相當不樂觀的。一點不錯,我們所有人不斷地在個人生活、職業生涯、社會活動中做出各種非理性的決定,認識到這一點就令人相當悲觀。但事情總有好的一面,我們犯錯誤這一事實也說明還有改善我們決定的辦法——因此就有機會獲得“免費午餐”。

  傳統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主要不同點之一涉及“免費午餐”這一概念。根據傳統經濟學的假定,人類的一切決定都是理性的、根據可靠信息做出的,受到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以及該決定可能帶來的幸福指數兩者的驅動。在這一組假定之下,市場上人人力圖將收益最大化並盡力把體驗最優化。結果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斷言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如果有的話,早就會被人發現並且榨乾了它的價值。

  正相反,行為經濟學家相信人們容易受到來自周圍環境(我們稱之為情境效應)中無關的情緒、短視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理性因素(參見本書各章里的實例)的影響。認識到這一切會帶來什麼好消息呢?好消息就是,這些錯誤同時提供了改進的機會。如果我們在決策中總是出現有規律的錯誤,那麼為什麼不發展新策略、新工具、新方法來優化我們的決策過程,改善我們全體的福祉呢?這正是從行為經濟學角度賦予“免費午餐”的意義——這一觀念就是,我們大家可以藉助工具,方法和政策,改善我們的決策過程,減少決策失誤,以使我們心想事成。

  從傳統經濟學角度來看,為什麼美國人不肯充分儲蓄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如果我們生活中各方面的決定都是正確的、根據可靠信息做出的,那麼我們儲蓄多少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儲蓄不多,因為我們根本不在乎將來怎麼樣,因為我們退休後甘受貧困,因為我們指望孩子們養活,或者我們指望買獎券中大獎——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最重要的一點是,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儲蓄、儲蓄多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偏好決定的。

  但是行為經濟學並不假定人們是理性的,從這一角度看來,我們不肯充分儲蓄是完全有原因的。事實上,行為經濟學的實驗指出,人們不肯為退休生活充分儲蓄,可能的原因很多。人們有拖沓習慣;人們很難理解儲蓄的好處和不儲蓄的代價(想像一下如果以後的20年裡,你每月往退休帳戶里多存1000美元,將來你的退休生活能有多大程度的改善?)房價的上漲使人們相信他們真的很富了;養成過度消費的習慣容易,改掉這種習慣卻非常困難;等等。這類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

  從行為經濟學看來,免費午餐的潛力包含在一些新方法、新機制和其他干預手段之中。它能夠對人們提供幫助,更好地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例如,我在第六章里描述的那種有創意的、有自我控制功能的新型信用卡,可以在消費領域裡幫助人們更好地拘束自我。另一種途徑的例子,是稱作“明天多儲蓄”的機制,幾年前由狄克?塞勒和什洛莫?貝納茨提出並加以實驗。

  實驗

  “明天多儲蓄”是這樣操作的:新員工來到公司,按公司規定要求,他們自己決定從薪金中扣出百分之幾投入養老金計劃,在此之外,還要求他們決定如果將來工資有了增長,他們願意從中拿出百分之幾投入養老金計劃。為了遙遠的將來犧牲眼前的消費很難,但是犧牲一點未來的消費,從心理上就比較容易承受;未來工資增長,眼下還看不到,要從裡面拿出百分之幾就更容易了。

  當塞勒和貝納茨把這個計劃拿到一家公司里實際實驗,員工們同意參加,願意從未來增加的工資里拿出百分之幾加入這一安排。結果怎麼樣了?幾年下來,隨著員工工資的增長,儲蓄率從大約3.5%增加到13.5%左右——員工、員工家庭、公司三方面都從中獲益,現在員工們人心穩定,滿意的人多了,擔心的人少了。

  免費午餐的基本概念就在這裡——讓有關各方都能獲益,做到“共贏”。要注意的是,這些免費午餐並不一定是沒有成本(使用自我控制信用卡和實施“明天多儲蓄”不可避免牽涉到成本)。但只要這些機制換來的利益大於成本,我們應該把它們當做免費午餐——給各方都帶來淨效益的機制。

  如果讓我從本書中敘述的研究結論里濃縮出一個重要的教訓,那就是,我們都是棋盤上的小卒子,對棋局裡的多種力量認識不多。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穩坐在駕駛座上,對自己的決策,對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無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識,它反映的是我們的欲望——我們對自身想當然的認識——而不是現實。

  本書的每一章里都描述了影響我們行為的一種力量(情緒、相對論、社會規範等等)。這些力量對我們的行為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我們的自然本性卻使自己大大低估了這種力量。它們能夠起作用,不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缺少實踐,或者我們天生低能。相反,一再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入門新手,同樣還有資深專家,影響的方式具有可預測的規律,造成的失誤卻直接關係到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做生意”,這些失誤成了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用視覺幻象同樣可以說明。就像我們不可避免地被視覺幻象所愚弄,我們也陷入了自己大腦帶入的“決策幻象”之中。問題在於我們的知覺和決策環境是通過眼、耳、味覺和觸覺,還有主宰一切思想的大腦,經過過濾才形成的。等到我們對信息作了理解和消化,它已經不一定是現實的真實反映了。相反,它只是我們對現實的詮釋,而它就是我們形成決策的基礎。從本質上來說,我們被自然賦予的工具所限制,我們決策的方式又受限於這些工具的質量與精確程度。

  第二個重要教訓是,儘管非理性司空見慣,但並不是說我們都不可救藥了。一旦我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決定會發生在什麼時間,起源自什麼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強制自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慮這些決定,或者用科技手段來克服與生俱來的缺點。企業決策者們也可以在這些方面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考慮怎樣制定政策,設計產品,創造免費午餐。

  承蒙閱讀本書,不勝感激。我希望,你們能獲得有關人類行為的一些有趣的見解,對驅使我們生活的原動力有所理解,發現某些改善決策的方法。我還希望能夠與你們分享我對理性與非理性研究的熱情。在我看來,研究人類行為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這一課題非常重要而且令人神往,但研究起來也並非易事,我們前面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默里?蓋爾曼曾經說過的,“你想,如果粒子能思考,物理學家該多麼難當。”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