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伊籍嘆道:“怕是張將軍不識得馬良。琴公子原來少來楚館,更別提張將軍每次來都喝得爛醉,如何結識他。另外兩位公子來得更少。書公子號稱臥龍,神龍見首不見尾,大半年難得來一趟。人們只能觀賞他留在此處的書法楹聯罷了。棋公子鳳雛,據說與臥龍公子吵了一架,早已負氣離開荊州,前往江東。只留下了棋譜…”
人們又開始喧鬧起來。人聲鼎沸中,馬良抱琴緩緩走向劉備一幫人所在的几案邊。
劉備尚未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近距離觀看,方覺眼前約莫只十八九歲的文秀青年,雖然相貌甚美,一雙眼睛漆黑靈動,但舉手投足之間已隱隱有名士之風。足見腹有詩書,是經過禮樂薰陶的世家子弟。
而且,天啊—他年輕得不得了!
他太喜歡眼前的少年,以至於忽略了馬良眉梢眼角帶著的薄怒。而在馬良眼中,劉備驚艷的神情也成了輕薄之色。
“公…不是要在下陪酒?”馬良盯著劉備片刻後,啟唇冷笑。
在座的劉備門客愕然面面相覷,皆不知如何是好。簡雍則是早已忍俊不住,轉過身去掩袖忍笑不已。
劉備急忙起身,深深躬身一揖:“劉備見過公子。”
這下換馬良一愕。他就是劉備?劉備已是四五十歲的將軍,名滿天下,賢名布於四海。竟然肯對他一個年輕後生行此大禮。他的一舉一動,甚至低沉聲音的每一個音節,都教人聽不出,看不出半點不誠意,不恭敬。
他不知道當年堯帝在田野間拜訪舜,文王在渭水邊拜訪垂釣的姜子牙,是否也是如此。但他就是忽然聯想到了。
可年輕氣盛的他不會就此消氣,於是他抱琴微微躬身,算是還禮,然後笑道:“將軍,是知禮之人。”
此雖是肯定之語,但馬良說得極輕,語調微微上揚,教人聽在耳里彷佛是說:將軍你也知禮嗎?
劉備門客中有一人登時忍耐不住,直視馬良,揚聲喝道:“劉使君名滿天下,仁義賢德,怎不知禮?汝一年輕後生,怎敢放肆…”
劉備抬手止住門客,望著馬良,昂首笑道:“劉備怎不知禮?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禮不只規範君子之行,更明人倫綱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人生天地之間,如不依禮而行,則是棄綱常不顧,放棄對國家,對君王,對臣民應盡的職責。劉備如不知禮行禮,則愧為英雄。”
劉備一席話,使馬良的神情由驚訝,轉為敬佩,又轉為隱隱的失望焦躁。早聞劉備少年時遵母命從大儒盧植行學。可沒有想到不喜讀書的劉備,竟然只聽恩師講學四書五經,就已得聖賢之心。也難怪他於亂世禮崩樂壞之際,堅持仁義之道,轉戰千里,幾經勝敗,九死一生,依然百折不撓。儘管現下一無寸土,依然不露沮喪之態,不失昂然英雄氣度。若說孔子周遊列國,教化萬民,是至聖先師。那麼劉備則是胸懷天下,體行孔子仁義之道的當世英雄。
人如其名。劉備方才不過是因為微醺而一時失態罷了。真正的他,確實是英雄啊…
於是馬良嘆道:“原來將軍對我行禮,不是因為良之名聲。而是因為將軍不能愧為英雄。”
“公子在乎劉備之行是否合禮,足見治世平亂之心,尋求明主之切。劉備方才說了,君使臣以禮,我怎能不對你行禮?”劉備笑道。
“你--”天哪這就是所謂高祖之風,英雄…哦不,流氓之器?
此一番話直率坦蕩,大膽無比。可竟然又不失禮。門客們都笑了起來。簡雍的大笑聲更是滿堂皆聞。只弄得年輕的馬良站在當地,不知如何是好。若非抱著一張琴,當真要手足無措。
簡雍大笑過後,望著馬良,直招手:“來,公子。坐下說話。”
馬良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回應,只得先行坐下,將琴放在桌上,又對劉備一揖為禮。這才想起劉備方才所言前半句,竟是將他的心思一語看穿。
公子在乎劉備之行是否合禮,足見治世平亂之心,尋求明主之切。
是啊…自己奉尊兄之命來試探劉備,而劉備一見他的面就知曉了他的心思,彷佛有讀心之術。之前的失禮,誤認他為小倌,也是因為自己先選了一個不合禮的方法,在這風月場所與劉備相見。自己頑皮失禮在先,怎可以怪劉備失禮呢?
只見中年將軍笑望著彬彬有禮,溫潤如玉的馬良,眼中更添喜愛:“公子,來給劉備陪酒,顯然不甚甘願。那麼,孤給你陪酒如何?”
馬良先是對著劉備瞪大了眼,隨即一揖:“晚輩不敢。”
“孤不能白聽你的琴曲。”劉備說著,伸手提起酒壺,便替馬良斟了一杯,雙手遞到他面前,笑吟吟地:“公子,請。”
“……”馬良這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年輕稚嫩,在這個歷盡世故,堪稱江湖老輩的劉將軍面前,幾次不知如何應對。劉備處事圓滑,但又不失烈烈風骨。短短几句話,幾個動作,已令他由鄙薄憤怒,轉為傾心敬佩。甚至有些…敬畏。
不是對君王官僚的害怕敬畏。因為劉備的親切近人,反而更像一個可以依靠的父輩師長。
尊兄…我想,他是你要尋求的明主。
但這短短片刻,隻言片語。良還不能完全肯定。待我再繼續試探他。
* * *
馬良接過劉備手中的酒樽,一飲而盡。放下酒樽後即揚眉笑道:“將軍怎知你便是我要尋找的明主?”
“公子琴音典雅端正,君子之慨。顯然不會北投曹操,與豺狼為伍。劉備就在你面前,公子怎知劉備不是你的知音?”劉備笑道。
馬良想起尊兄嘗言,識人有七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劉備轉戰半生,所作所為是非天下早有論斷,故而這位年將半百的將軍才有今日的名盛四海。本以為他會如高帝那樣粗鄙,不料劉備雖是將軍,亦已牢記聖賢之道。而且只怕記得比許多所謂的士子學士還牢吧。
告之以禍難以觀其勇,這在太史慈與陶謙因難求助於他的時候,劉備早已表現出了他的武勇。
現在,馬良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只見劉備處變不驚,應對自如。並非國士無雙的機敏辯才,而是王者的莊重霸氣。
“早聞劉將軍雅愛音樂。既為知音,可知當今天下三大琴曲?”馬良又問。
“姑妄言之。”劉備點頭:“北方蔡邕憶故人,江東周郎長河吟,再有就是公子的鳳求凰了吧。”
“不,”馬良笑道:“是尊兄的待時歌。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劉備大笑起來:“令兄…莫非知道孤喜歡楚聲,故而以離騷體作此歌?劉備何幸,得見屈原與宋玉。公子誠有宋玉之才之美。”他說著,又將酒樽斟滿,送至馬良面前。
“將軍,這是自比楚王?”馬良一飲而盡,亦笑:“可我不知,尊兄對將軍,是否有屈原對楚王之情深義重。”
人們又開始喧鬧起來。人聲鼎沸中,馬良抱琴緩緩走向劉備一幫人所在的几案邊。
劉備尚未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近距離觀看,方覺眼前約莫只十八九歲的文秀青年,雖然相貌甚美,一雙眼睛漆黑靈動,但舉手投足之間已隱隱有名士之風。足見腹有詩書,是經過禮樂薰陶的世家子弟。
而且,天啊—他年輕得不得了!
他太喜歡眼前的少年,以至於忽略了馬良眉梢眼角帶著的薄怒。而在馬良眼中,劉備驚艷的神情也成了輕薄之色。
“公…不是要在下陪酒?”馬良盯著劉備片刻後,啟唇冷笑。
在座的劉備門客愕然面面相覷,皆不知如何是好。簡雍則是早已忍俊不住,轉過身去掩袖忍笑不已。
劉備急忙起身,深深躬身一揖:“劉備見過公子。”
這下換馬良一愕。他就是劉備?劉備已是四五十歲的將軍,名滿天下,賢名布於四海。竟然肯對他一個年輕後生行此大禮。他的一舉一動,甚至低沉聲音的每一個音節,都教人聽不出,看不出半點不誠意,不恭敬。
他不知道當年堯帝在田野間拜訪舜,文王在渭水邊拜訪垂釣的姜子牙,是否也是如此。但他就是忽然聯想到了。
可年輕氣盛的他不會就此消氣,於是他抱琴微微躬身,算是還禮,然後笑道:“將軍,是知禮之人。”
此雖是肯定之語,但馬良說得極輕,語調微微上揚,教人聽在耳里彷佛是說:將軍你也知禮嗎?
劉備門客中有一人登時忍耐不住,直視馬良,揚聲喝道:“劉使君名滿天下,仁義賢德,怎不知禮?汝一年輕後生,怎敢放肆…”
劉備抬手止住門客,望著馬良,昂首笑道:“劉備怎不知禮?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禮不只規範君子之行,更明人倫綱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人生天地之間,如不依禮而行,則是棄綱常不顧,放棄對國家,對君王,對臣民應盡的職責。劉備如不知禮行禮,則愧為英雄。”
劉備一席話,使馬良的神情由驚訝,轉為敬佩,又轉為隱隱的失望焦躁。早聞劉備少年時遵母命從大儒盧植行學。可沒有想到不喜讀書的劉備,竟然只聽恩師講學四書五經,就已得聖賢之心。也難怪他於亂世禮崩樂壞之際,堅持仁義之道,轉戰千里,幾經勝敗,九死一生,依然百折不撓。儘管現下一無寸土,依然不露沮喪之態,不失昂然英雄氣度。若說孔子周遊列國,教化萬民,是至聖先師。那麼劉備則是胸懷天下,體行孔子仁義之道的當世英雄。
人如其名。劉備方才不過是因為微醺而一時失態罷了。真正的他,確實是英雄啊…
於是馬良嘆道:“原來將軍對我行禮,不是因為良之名聲。而是因為將軍不能愧為英雄。”
“公子在乎劉備之行是否合禮,足見治世平亂之心,尋求明主之切。劉備方才說了,君使臣以禮,我怎能不對你行禮?”劉備笑道。
“你--”天哪這就是所謂高祖之風,英雄…哦不,流氓之器?
此一番話直率坦蕩,大膽無比。可竟然又不失禮。門客們都笑了起來。簡雍的大笑聲更是滿堂皆聞。只弄得年輕的馬良站在當地,不知如何是好。若非抱著一張琴,當真要手足無措。
簡雍大笑過後,望著馬良,直招手:“來,公子。坐下說話。”
馬良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回應,只得先行坐下,將琴放在桌上,又對劉備一揖為禮。這才想起劉備方才所言前半句,竟是將他的心思一語看穿。
公子在乎劉備之行是否合禮,足見治世平亂之心,尋求明主之切。
是啊…自己奉尊兄之命來試探劉備,而劉備一見他的面就知曉了他的心思,彷佛有讀心之術。之前的失禮,誤認他為小倌,也是因為自己先選了一個不合禮的方法,在這風月場所與劉備相見。自己頑皮失禮在先,怎可以怪劉備失禮呢?
只見中年將軍笑望著彬彬有禮,溫潤如玉的馬良,眼中更添喜愛:“公子,來給劉備陪酒,顯然不甚甘願。那麼,孤給你陪酒如何?”
馬良先是對著劉備瞪大了眼,隨即一揖:“晚輩不敢。”
“孤不能白聽你的琴曲。”劉備說著,伸手提起酒壺,便替馬良斟了一杯,雙手遞到他面前,笑吟吟地:“公子,請。”
“……”馬良這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年輕稚嫩,在這個歷盡世故,堪稱江湖老輩的劉將軍面前,幾次不知如何應對。劉備處事圓滑,但又不失烈烈風骨。短短几句話,幾個動作,已令他由鄙薄憤怒,轉為傾心敬佩。甚至有些…敬畏。
不是對君王官僚的害怕敬畏。因為劉備的親切近人,反而更像一個可以依靠的父輩師長。
尊兄…我想,他是你要尋求的明主。
但這短短片刻,隻言片語。良還不能完全肯定。待我再繼續試探他。
* * *
馬良接過劉備手中的酒樽,一飲而盡。放下酒樽後即揚眉笑道:“將軍怎知你便是我要尋找的明主?”
“公子琴音典雅端正,君子之慨。顯然不會北投曹操,與豺狼為伍。劉備就在你面前,公子怎知劉備不是你的知音?”劉備笑道。
馬良想起尊兄嘗言,識人有七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劉備轉戰半生,所作所為是非天下早有論斷,故而這位年將半百的將軍才有今日的名盛四海。本以為他會如高帝那樣粗鄙,不料劉備雖是將軍,亦已牢記聖賢之道。而且只怕記得比許多所謂的士子學士還牢吧。
告之以禍難以觀其勇,這在太史慈與陶謙因難求助於他的時候,劉備早已表現出了他的武勇。
現在,馬良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只見劉備處變不驚,應對自如。並非國士無雙的機敏辯才,而是王者的莊重霸氣。
“早聞劉將軍雅愛音樂。既為知音,可知當今天下三大琴曲?”馬良又問。
“姑妄言之。”劉備點頭:“北方蔡邕憶故人,江東周郎長河吟,再有就是公子的鳳求凰了吧。”
“不,”馬良笑道:“是尊兄的待時歌。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劉備大笑起來:“令兄…莫非知道孤喜歡楚聲,故而以離騷體作此歌?劉備何幸,得見屈原與宋玉。公子誠有宋玉之才之美。”他說著,又將酒樽斟滿,送至馬良面前。
“將軍,這是自比楚王?”馬良一飲而盡,亦笑:“可我不知,尊兄對將軍,是否有屈原對楚王之情深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