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再怎麼,也不能攔著人心疼媳婦,誰讓人媳婦是穆將軍呢?而且蕭郎君的手藝當真不錯,每次試過烤肉,都會分與眾將士,第一次大家還不以為然,到了第二次,連等在一邊搶都搶不上。
最後,連樊將軍和道台大人都跑來湊熱鬧,和將士們搶肉吃,還鼓勵蕭風繼續鑽研。
好不容易等蕭風宣布鑽研結束,眾將士立刻拉著他在營中擺開了比武擂台,一個個都急著跟蕭風切磋。
蕭風當時就臥槽了,車輪戰啊這是?當即立下規矩,每日只比試十場,抽籤定人選,多的恕不接待。
就這樣,他還在穆採薇面前哼哼唧唧喊累,鬧得穆採薇頗為心疼,也鬆口參加比試,與蕭風一樣,每日限定十場。
這一下,中原大營的將士們比過年還要開心,訓練熱情十分高漲,天天盼著提前完成訓練任務,趕去抽籤與這對武藝高強的夫妻比武。樊海樊將軍笑而不語,對此樂見其成。
中原平靜了,大楚卻並不太平。
年前,西北和東北都爆發了小規模衝突,被外族成功偷襲了好幾座城池,多虧了西北大營和東北大營的將士們驍勇善戰,城池悉數奪回,把外族趕了回去。陛下也賞罰分明,撤了幾個地方官,賞了兩營兵將。
消息傳遍大楚,老百姓們自然沒有不自豪的,永淳帝在民間的聲望,越發的好了。
按理說,西北和東北的外族,生存環境惡劣,在大楚過年之前跑來偷襲,並不奇怪,此時家家戶戶都囤積了過年的糧食,人也放鬆,正是搶掠的好時機。
但道台大人和樊海將軍到底是官場老狐狸,對於幾個被撤的父母官,他們都是知道的,其中有那麼三位,雖是在李太師權傾朝野的局面下,不得不投了太師黨——要知道,做官難,做好官更難,守著邊境的城池,往往對內陸資源依賴極大,不說朝務,就是百姓吃菜喝水,隨便哪個方面卡一下,都可能出要命的問題,若是得罪了太師黨,獨木難支,再好的官都沒法當這個家,所以,有那麼三位官員,確實是為了民生著想,才投了太師黨。
在傳遍大楚的消息中,這幾座城池的地方官,都與中原三府一樣,是棄城逃跑的罪人,是罪大惡極的壞官。
然而,道台大人樊海將軍都知道,這三位,雖然名義上是太師黨,但是是絕對不會做出這種事的。
壓制太師黨,抬高各大營,這樣的做法,最終得益者,正是各大營所擁護的永淳帝。雖然兩位大人都不想將陛下想成故意挑弄局勢之人,但實在是時機太過巧合,一致棄城的行為也太說不通了。
先有中原三府台,後有西北東北的壞官,太師黨的名聲,那叫一個一落千里。同時,永淳帝在這幾地換上的,都是親帝黨的官員和清流,有兩位,正是道台大人教導過的學生。
所以,不論是永淳帝存心而為,還是天機作美,這場變動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意味著永淳帝要與太師黨正式爭權了。
道台大人和樊海將軍尚可安然坐看時局,因為中原地區的權力更替,已借著中原水患一事大致完成,如今中原八府一州,已有六府完全處於親帝黨的控制下,剩下兩府一州便不足為慮。
但是大楚浩瀚版圖,大半地方,都在太師黨的手中。
他們不認為永淳帝會挨個收復,只要太師一倒,樹倒自然猢猻散,因此,他們認為,永淳帝接下來的行動,恐怕會直指李太師。
這樣一來,穆採薇回去京城,處境就十分微妙了。
這二位都是真心愛護穆採薇,因此,收到消息後,急急喚了穆採薇來商議。
能夠坦言將這樣的擔憂告訴自己,穆採薇聞言,深深一禮,委實感動於道台大人與樊海將軍的維護照顧之心。
但她卻道:“此事採薇早有預料。陛下曾言,西貢內部時局不穩,年後必有端倪,一兩年內,必會再生戰禍。”
樊海將軍一驚,皺眉問:“西貢不穩,穆家軍只忠穆家人,你在朝中必然地位上升,陛下想要你做什麼?”
道台大人連“慎言”都不想提醒了,中原大營到底還是能放心說話的地方,但還是咳嗽了一聲,怪他這話說得太白,樊海將軍只當沒聽到。
得他們真心維護,穆採薇也不再隱瞞,托盤而出道:“陛下言,先帝之死有蹊蹺。而我父戰死無援,也是採薇心頭大恨。”
“穆兄之死果然有鬼?!”樊海將軍登時目眥欲裂,一拳砸裂了台面。
穆採薇再深深一禮,直言:“父親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兄弟平安,我父之死,是國恨,更是家仇,採薇選擇與陛下聯手,只要能報仇,生死無怨。還請樊叔為了中原大營,為了中原百姓,保重自身,切勿犯險。否則,穆採薇死後無顏去見爹娘,請樊叔成全。”
這番話並無華美詞藻,卻是至誠,叫樊海將軍紅了眼,以掌遮目,一聲嘆息。
道台大人對穆採薇道:“好孩子。”
又轉頭安慰樊海將軍:“你也說了,穆家軍只忠穆家人,西貢不穩,正是要用穆家軍的時候,就是李明集那老王八命硬,穆侄女不會有事。”
李明集就是李太師。
樊海將軍一想,也是這個理,些微鬆了口氣。
但穆採薇與道台大人對上眼神,心裡都明白,穆家軍只忠穆家人,是穆採薇最大的籌碼,也是她最大的錯處。
最後,連樊將軍和道台大人都跑來湊熱鬧,和將士們搶肉吃,還鼓勵蕭風繼續鑽研。
好不容易等蕭風宣布鑽研結束,眾將士立刻拉著他在營中擺開了比武擂台,一個個都急著跟蕭風切磋。
蕭風當時就臥槽了,車輪戰啊這是?當即立下規矩,每日只比試十場,抽籤定人選,多的恕不接待。
就這樣,他還在穆採薇面前哼哼唧唧喊累,鬧得穆採薇頗為心疼,也鬆口參加比試,與蕭風一樣,每日限定十場。
這一下,中原大營的將士們比過年還要開心,訓練熱情十分高漲,天天盼著提前完成訓練任務,趕去抽籤與這對武藝高強的夫妻比武。樊海樊將軍笑而不語,對此樂見其成。
中原平靜了,大楚卻並不太平。
年前,西北和東北都爆發了小規模衝突,被外族成功偷襲了好幾座城池,多虧了西北大營和東北大營的將士們驍勇善戰,城池悉數奪回,把外族趕了回去。陛下也賞罰分明,撤了幾個地方官,賞了兩營兵將。
消息傳遍大楚,老百姓們自然沒有不自豪的,永淳帝在民間的聲望,越發的好了。
按理說,西北和東北的外族,生存環境惡劣,在大楚過年之前跑來偷襲,並不奇怪,此時家家戶戶都囤積了過年的糧食,人也放鬆,正是搶掠的好時機。
但道台大人和樊海將軍到底是官場老狐狸,對於幾個被撤的父母官,他們都是知道的,其中有那麼三位,雖是在李太師權傾朝野的局面下,不得不投了太師黨——要知道,做官難,做好官更難,守著邊境的城池,往往對內陸資源依賴極大,不說朝務,就是百姓吃菜喝水,隨便哪個方面卡一下,都可能出要命的問題,若是得罪了太師黨,獨木難支,再好的官都沒法當這個家,所以,有那麼三位官員,確實是為了民生著想,才投了太師黨。
在傳遍大楚的消息中,這幾座城池的地方官,都與中原三府一樣,是棄城逃跑的罪人,是罪大惡極的壞官。
然而,道台大人樊海將軍都知道,這三位,雖然名義上是太師黨,但是是絕對不會做出這種事的。
壓制太師黨,抬高各大營,這樣的做法,最終得益者,正是各大營所擁護的永淳帝。雖然兩位大人都不想將陛下想成故意挑弄局勢之人,但實在是時機太過巧合,一致棄城的行為也太說不通了。
先有中原三府台,後有西北東北的壞官,太師黨的名聲,那叫一個一落千里。同時,永淳帝在這幾地換上的,都是親帝黨的官員和清流,有兩位,正是道台大人教導過的學生。
所以,不論是永淳帝存心而為,還是天機作美,這場變動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意味著永淳帝要與太師黨正式爭權了。
道台大人和樊海將軍尚可安然坐看時局,因為中原地區的權力更替,已借著中原水患一事大致完成,如今中原八府一州,已有六府完全處於親帝黨的控制下,剩下兩府一州便不足為慮。
但是大楚浩瀚版圖,大半地方,都在太師黨的手中。
他們不認為永淳帝會挨個收復,只要太師一倒,樹倒自然猢猻散,因此,他們認為,永淳帝接下來的行動,恐怕會直指李太師。
這樣一來,穆採薇回去京城,處境就十分微妙了。
這二位都是真心愛護穆採薇,因此,收到消息後,急急喚了穆採薇來商議。
能夠坦言將這樣的擔憂告訴自己,穆採薇聞言,深深一禮,委實感動於道台大人與樊海將軍的維護照顧之心。
但她卻道:“此事採薇早有預料。陛下曾言,西貢內部時局不穩,年後必有端倪,一兩年內,必會再生戰禍。”
樊海將軍一驚,皺眉問:“西貢不穩,穆家軍只忠穆家人,你在朝中必然地位上升,陛下想要你做什麼?”
道台大人連“慎言”都不想提醒了,中原大營到底還是能放心說話的地方,但還是咳嗽了一聲,怪他這話說得太白,樊海將軍只當沒聽到。
得他們真心維護,穆採薇也不再隱瞞,托盤而出道:“陛下言,先帝之死有蹊蹺。而我父戰死無援,也是採薇心頭大恨。”
“穆兄之死果然有鬼?!”樊海將軍登時目眥欲裂,一拳砸裂了台面。
穆採薇再深深一禮,直言:“父親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兄弟平安,我父之死,是國恨,更是家仇,採薇選擇與陛下聯手,只要能報仇,生死無怨。還請樊叔為了中原大營,為了中原百姓,保重自身,切勿犯險。否則,穆採薇死後無顏去見爹娘,請樊叔成全。”
這番話並無華美詞藻,卻是至誠,叫樊海將軍紅了眼,以掌遮目,一聲嘆息。
道台大人對穆採薇道:“好孩子。”
又轉頭安慰樊海將軍:“你也說了,穆家軍只忠穆家人,西貢不穩,正是要用穆家軍的時候,就是李明集那老王八命硬,穆侄女不會有事。”
李明集就是李太師。
樊海將軍一想,也是這個理,些微鬆了口氣。
但穆採薇與道台大人對上眼神,心裡都明白,穆家軍只忠穆家人,是穆採薇最大的籌碼,也是她最大的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