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永淳帝在她心裡埋毒,也是想挑著她做盡蠢事,武明霏還只當永淳帝迷她迷得神魂顛倒,自以為鳳位不遠。

  後宮熱鬧起來,外面人是不能第一時間聽聞風聲的,武明玦隨將軍留在京城,每日裡聽著聖上又怎麼嬌寵小妹了,只覺得開心,他不懂烈火亨油的道理。

  穆採薇私下與蕭風說起,倒也沒有什麼評判,她不喜武明霏,是因為武明霏一頭熱爭閒氣,而且對她心懷惡意,讓她覺得厭煩,但若拋去這點,武明霏這種為自己爭取的舉動,她並不會去貶低。

  只是,根據聖上所言,武家在她父親穆烈枉死的那一戰中,很可能扮演了什麼角色,她自問不是聖人,不會去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上趕著提點武家其中的危機。

  更何況,永淳帝明顯有心看戲,她身為臣子,又因為父仇與聖上結盟,到底還是閉嘴為上。

  如今讓穆採薇奇怪的,倒是永淳帝近來很看重蕭風,為蕭風辦了兩次賞花宴的事。

  那“美蕭郎”的諢號,就是永淳帝起的。

  蕭風是有苦說不出,他哪裡知道永淳帝對他人如此冷心冷情,他只是為了保命和做任務考慮,將自己在永淳帝那裡的好感度刷到了50點,連及格分都沒刷滿,沒想到一躍成為永淳帝的新寵,跟個新鮮玩意兒似的,宮裡辦宴會必會邀請他們夫婦,永淳帝還特地每回都請蕭風舞劍,搞得蕭風壓力山大。

  穆採薇每每猜測永淳帝是有什麼陰謀,蕭風總是尷尬笑著轉移話題,因為這事它真的沒法解釋。

  就這樣在京城過了半月,秋老虎的炎熱時節,一本奏摺進了京。

  大名府轄區內,一個小縣城的縣令,參懷慶府、平陽府、河南府三府知府,隱瞞中原水患疫症,活埋病弱,官逼災民做流民,現在流民已反,三府知府依然妄圖遮掩,隱而不報,奏請永淳帝明察秋毫,為中原百姓留一條生路。

  永淳帝大怒,當朝將摺子扔到了李太師的臉上,責問他是如何督的朝政。那三府知府,可都是李太師的得意門生!

  李太師沒想到東窗事發,而且那三府知府不僅瞞了聖上,連對他這個老師都沒有完全說實話,李太師只知道他們貪銀子鬧出了水患,這也不難壓下去,報個天災就得了。

  但他壓根不知道流民已反的事,此時聽聞,心中也是極怒,自然要先把自己摘出來,當即跪地大呼冤枉,又流淚大哭說自己有失察之罪,把忠心耿耿的模樣演了十足十。

  永淳帝趁他裝忠良,借著怒火,就安排了穆採薇替天子巡中原賑災,金口玉言,賜穆採薇將軍特命欽差之職,兼賜調動中原大營的兵符,要她務必鎮壓流民動亂,斬除貪吏!

  穆採薇心中雜亂,面上不顯,出列接旨。

  她倒不是心慌這初次接到的差事,此事永淳帝一早暗示過,她心中是有準備的。但她萬萬沒想到,居然與中原水患有關,既然永淳帝早有準備,他為何不及時插手,非得等到災民被逼迫成了流民,才藉機發作?

  這一問,她心中是有答案的。

  李太師把持朝政,若不是災民成了流民,流民還有造反之勢,哪裡輪得到永淳帝派人插手?只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太師黨親親熱熱地罰酒三杯,下不為例。

  永淳帝想與太師爭權,就必須鬧出大事來,否則難以撼動李太師分毫。改變不了大局,那就依然是李太師一人獨大,□□一黨再興風作浪,也能夠大事化無。

  只是,穆採薇畢竟是個領兵打仗的武將,並不是浸淫官場的文官,對於這些帳底陰私,縱使想得明白其中機巧,事到臨頭,仍然是做不到心安理得,因此心情十分的差,連下朝見了馬車中等候的蕭風,都沒個笑模樣。

  蕭風難得見媳婦冷臉,關懷道:“怎麼了?”

  穆採薇嘆了口氣,竟然主動靠在了他肩膀上,冷聲說:“累。”

  她不知道為報父仇,還要在這蠅營狗苟的朝堂官場摻和到什麼地步,才能如願。

  蕭風攬過她,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車到山前必有路。”

  宮門外是消息最靈通的地方,穆採薇還沒出來,他已經聽了一耳朵中原的事,想了想,又勸解道:“聖上的計劃,誰也改不了。派你去,總比其他官員去好,至少,你不會坑害流民,是不是?”

  他這樣說,其實也有道理,不論穆採薇參不參與,永淳帝遲早會與李太師對上。這一次有了穆採薇,那麼,穆採薇至少能夠力所能及地照顧流民百姓,而不會為了儘快平定中原,將他們一殺了事。

  自古以來,坑殺流民的記載並不少。

  穆採薇聽了進去,心中略好過了一些,只嘆道:“不知我能否勝任。”

  蕭風點開任務欄,對著已經觸發成功的【連環任務二】,自信道:“夫人一定可以。”

  “我都心懷忐忑,你如何這樣有信心?”穆採薇被他逗笑了。

  蕭風一挑眉,自誇道:“因為有我這個賢內助嘛。”

  他這樣七情上面,又故意自稱賢內助,惹得穆採薇趴在他肩頭低笑,將心中忐忑暫且擱置了一邊。

  笑罷,穆採薇看著他,低聲道:“有你真好。”

  馬車緩緩停在了將軍府的大門口。

  蕭風最愛媳婦專心看著自己的模樣,於是在她唇上光明正大地偷親了一下,才出了馬車,為採薇將軍充作打簾的隨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