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就住素商院吧。”崔瑛決定道。
“好的,但不知客官是付貨票還是會現錢?”
“貨票是什麼?”張彬好奇地問道。
“一開始是陳石頭和陳柱子兄弟搞的,因為六安和汴梁兩邊來往來頻繁了,一次次的錢財交付,每回光運銅錢就得運上好幾車,折銀價吧又不太穩定。後來索性兩邊記帳,每個季度對一遍,再將多出來的錢運到,或者折了物品運到,這中間就有了那個憑據。後來跟著一起跑這條線的商人也不耐煩帶太多錢,就托他們幫忙帶一下票,後來陳石頭乾脆專門弄了家鋪子,就負責兩地的錢財往來,直接寫上銀錢就是了,這個就是我們說的貨票了。”那青年不好意思道,“聽小郎君的口音像是京城人士,我就問你們有沒有貨票了。”
“你們不怕這貨票出問題啊?”
“沒事兒,紙是崔家紙坊特製的,而且陳家兄弟倆也算是仁義人,我們還是信得過的。”
崔瑛聽到有價證券居然是當年那個連吃湯餅要打幾擔柴都算不清的陳石頭弄出來的,而且是因為自己的產業登上歷史舞台的,讓他心中升起一股奇怪的滋味。
“我聽說六安的小孩子都很厲害啊?怎麼沒見到?”張彬不知道這些貨票有什麼意義,他更多的是想印證傳說中的六安與現在的異同。
“以前那是沒辦法,現在六安能做的事那麼多,哪還能什麼都讓孩子做?家裡稍微好點的,都讓孩子安安心心在村里和縣學生們識字學數啦,等逢假的時候才會出來張羅些小生意,貼補貼補家用。”青年又是驕傲又是不好意思地說。
第124章 竹山村約
這一日略作休整之後,崔瑛他們一行人便開始張羅張雷的冠禮。冠禮自然被放在了竹山村里,村中因出了崔瑛和張雷兩個進士而樹起的雙層木牌坊下,一條平展展的水泥路直通向村中的祠堂。
有兩個進士在,看黃曆、選吉日自然不在話下,村中有經驗的老人幫著看了近幾日的天氣,擇了一個天氣晴好、諸事皆宜的日子,然後便廣發請帖,邀廬州附近的士紳前來觀禮。
雖然日子比較急,但冠禮的準備卻非常地有條不紊。一方面崔瑛與張雷都不是特別張揚的性子,也不打算太過鋪張,另一方面,經濟極為繁華的六安大部分冠禮需要的東西都可以比較方便的買到,而不必和其他地區一樣,準備一場宴會,還得提前養下雞鴨豬羊。
到了擇定的日子,許多有身份的人都乘著崔式的減震馬車來到了竹山村,孫子有出息又衣錦還鄉的張里正從早上睜開眼睛起就樂呵呵地,嘴都不曾閉上過。
“還是張公你有福啊!”村民們圍著張里正恭喜道。
“瞧瞧狀元公,真俊哪!”這是已經開始在心裡尋摸適齡女孩兒的三姑六婆。
“張老頭你最是知時,早早將孫兒送到崔大仙手下,”還有人酸了吧嘰地說,“大家數數那撥學生,張家郎君三元及第,王虎有那麼一個缺德的娘也還能被教成個神農,陳家兄弟更了不得,家財萬貫也是有的吧?”
“那又怎麼了?”旁邊一人聽不下去了,“人家張公早早就知道送孩子去念書,哪像你家,人縣學生在村里教孩子念書,連束脩都不要,你竟還摳摳索索地心疼那點子紙錢,活該人家孩子封侯做宰,你家孩子地里刨食。”
各種議論終歸還是議論,冠禮還是如期舉行了。這冠禮自西周被周公修訂下,數千年來幾乎不曾有過什麼變動。三祝三加,崔瑛見著自己面前的孩子從垂髫童子長大成人,那披散的頭髮被束起,裹上細布的進賢冠,戴上精緻的皮弁,莊重地將那個太子賜下的“毓華”之字公之於眾。
百姓所能接觸到的最高的官也只不過是知府而已,這時聽到太子的名號,再看向張雷的眼光里就有了更多的敬意。
冠禮波瀾不驚,冠禮之後,張雷卻從懷中掏出了一本小冊子。他面對著來參加冠禮的諸位士紳躬身一禮,駢四驪六地念了一篇《竹山祠記》,先是記述了一番幼年時隨流民輾轉千里,四處謀生的悲慘境遇,再是描寫了一下一家人落戶到竹山村後篳路藍縷開荒種地的辛勤,接下來是抒發了來自天下州府的各路百姓互幫互助的樸素情懷,最後則記下了這座祠堂存在的意義——讓後世子孫要團結、寬容、勤勞。
張雷又從懷中取出了一張紙:“各位鄉賢父老,小生後學末進,自覺這一路走來,讀書認字是對末學的最有影響的一項,家鄉父老的幫助,讓學生一切順利,如今小生也算有些功名,也想為家鄉做些事來。”
他正色道:“為了獎掖學童,淳化鄉風,本人擬與諸位鄉賢相約:使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青年男女成婚給嫁娶錢,鰥寡再行嫁娶亦給半份嫁娶錢;守望相互,貧疾相顧,以延福澤。”
底下的鄉紳百姓聽到張雷的這番話都驚訝起來,到是之前就知道底細的張家人一臉淡定的微笑,在眾人看過來時或撫須頷首,或用手摸了摸頭上的珠翠,都是一臉的自豪驕傲。
“張大郎,你這話是真的?可怎麼執行呢?”底下一個竹山村的老住戶忍不住揚聲問了起來。
張雷笑道:“錢財方面大家不用擔心,”他朝崔瑛的方向拱手一禮,“先生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以及紙坊里三成利錢,小生家裡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並兩頭犍牛和農具若干。如今只需要各家派個主事兒的到我爺屋裡把章程定下來就成,咱們以後就按這章程辦,我們說到做到。”
有這一說,本來只是來吃場喜酒就要走的附近鄉紳也不走了,直接在村民家裡賃了一間屋稍做休息,而村中各家則奔走相告,各派了一人到張家堂屋裡商議這個約定。
等諸人坐定,崔瑛清咳兩聲,站起身來說道:“瑛自幼年流落自此,有賴各位鄉鄰扶持,這次借小徒冠禮,想為竹山村長久發展做些謀劃。”
“原來是崔縣尊的主意,那更沒得說,您怎麼說,咱們怎麼做。”
“對,您說就是。”
“在下畢竟年輕,對世事的了解不如諸位鄉親,”崔瑛輕鬆地說,“老話講三個臭皮匠還能賽個諸葛亮呢,大家一起出出主意,總比我們師徒拍腦袋瞎想要強!”
“那也成!”眾人紛紛應和。
“不過有幾條原則咱們得說好,”崔瑛見大家情緒都很積極,便也有話說話,“頭一條,國大村小,村約不能大於國法。”
“這是自然!”
“第二條,救急救窮不救懶,村里不留不勞而獲的人。”
“這是必須的。”
“第三條,村約定好的賞罰要各家輪流選派人執行,不許一家賴在任上不下來。”
“這……沒必要吧,”村民們瞄了瞄旁邊的張里正一家,“張里正挺公正的,張家兩個兄弟也都是正派人,咱們信得過。”
“咱們這村約是要為孫子後代考慮的,”張雷特別主動地說,“爺爺和爹肯定不會出問題,就是到我這一輩,小子也自己能管住自己,但小子還沒成親,可不知道我的兒子會是什麼德性,有些防範總比之後落得個魚肉鄉里,祖宗蒙羞的下場要好。”
“好的,但不知客官是付貨票還是會現錢?”
“貨票是什麼?”張彬好奇地問道。
“一開始是陳石頭和陳柱子兄弟搞的,因為六安和汴梁兩邊來往來頻繁了,一次次的錢財交付,每回光運銅錢就得運上好幾車,折銀價吧又不太穩定。後來索性兩邊記帳,每個季度對一遍,再將多出來的錢運到,或者折了物品運到,這中間就有了那個憑據。後來跟著一起跑這條線的商人也不耐煩帶太多錢,就托他們幫忙帶一下票,後來陳石頭乾脆專門弄了家鋪子,就負責兩地的錢財往來,直接寫上銀錢就是了,這個就是我們說的貨票了。”那青年不好意思道,“聽小郎君的口音像是京城人士,我就問你們有沒有貨票了。”
“你們不怕這貨票出問題啊?”
“沒事兒,紙是崔家紙坊特製的,而且陳家兄弟倆也算是仁義人,我們還是信得過的。”
崔瑛聽到有價證券居然是當年那個連吃湯餅要打幾擔柴都算不清的陳石頭弄出來的,而且是因為自己的產業登上歷史舞台的,讓他心中升起一股奇怪的滋味。
“我聽說六安的小孩子都很厲害啊?怎麼沒見到?”張彬不知道這些貨票有什麼意義,他更多的是想印證傳說中的六安與現在的異同。
“以前那是沒辦法,現在六安能做的事那麼多,哪還能什麼都讓孩子做?家裡稍微好點的,都讓孩子安安心心在村里和縣學生們識字學數啦,等逢假的時候才會出來張羅些小生意,貼補貼補家用。”青年又是驕傲又是不好意思地說。
第124章 竹山村約
這一日略作休整之後,崔瑛他們一行人便開始張羅張雷的冠禮。冠禮自然被放在了竹山村里,村中因出了崔瑛和張雷兩個進士而樹起的雙層木牌坊下,一條平展展的水泥路直通向村中的祠堂。
有兩個進士在,看黃曆、選吉日自然不在話下,村中有經驗的老人幫著看了近幾日的天氣,擇了一個天氣晴好、諸事皆宜的日子,然後便廣發請帖,邀廬州附近的士紳前來觀禮。
雖然日子比較急,但冠禮的準備卻非常地有條不紊。一方面崔瑛與張雷都不是特別張揚的性子,也不打算太過鋪張,另一方面,經濟極為繁華的六安大部分冠禮需要的東西都可以比較方便的買到,而不必和其他地區一樣,準備一場宴會,還得提前養下雞鴨豬羊。
到了擇定的日子,許多有身份的人都乘著崔式的減震馬車來到了竹山村,孫子有出息又衣錦還鄉的張里正從早上睜開眼睛起就樂呵呵地,嘴都不曾閉上過。
“還是張公你有福啊!”村民們圍著張里正恭喜道。
“瞧瞧狀元公,真俊哪!”這是已經開始在心裡尋摸適齡女孩兒的三姑六婆。
“張老頭你最是知時,早早將孫兒送到崔大仙手下,”還有人酸了吧嘰地說,“大家數數那撥學生,張家郎君三元及第,王虎有那麼一個缺德的娘也還能被教成個神農,陳家兄弟更了不得,家財萬貫也是有的吧?”
“那又怎麼了?”旁邊一人聽不下去了,“人家張公早早就知道送孩子去念書,哪像你家,人縣學生在村里教孩子念書,連束脩都不要,你竟還摳摳索索地心疼那點子紙錢,活該人家孩子封侯做宰,你家孩子地里刨食。”
各種議論終歸還是議論,冠禮還是如期舉行了。這冠禮自西周被周公修訂下,數千年來幾乎不曾有過什麼變動。三祝三加,崔瑛見著自己面前的孩子從垂髫童子長大成人,那披散的頭髮被束起,裹上細布的進賢冠,戴上精緻的皮弁,莊重地將那個太子賜下的“毓華”之字公之於眾。
百姓所能接觸到的最高的官也只不過是知府而已,這時聽到太子的名號,再看向張雷的眼光里就有了更多的敬意。
冠禮波瀾不驚,冠禮之後,張雷卻從懷中掏出了一本小冊子。他面對著來參加冠禮的諸位士紳躬身一禮,駢四驪六地念了一篇《竹山祠記》,先是記述了一番幼年時隨流民輾轉千里,四處謀生的悲慘境遇,再是描寫了一下一家人落戶到竹山村後篳路藍縷開荒種地的辛勤,接下來是抒發了來自天下州府的各路百姓互幫互助的樸素情懷,最後則記下了這座祠堂存在的意義——讓後世子孫要團結、寬容、勤勞。
張雷又從懷中取出了一張紙:“各位鄉賢父老,小生後學末進,自覺這一路走來,讀書認字是對末學的最有影響的一項,家鄉父老的幫助,讓學生一切順利,如今小生也算有些功名,也想為家鄉做些事來。”
他正色道:“為了獎掖學童,淳化鄉風,本人擬與諸位鄉賢相約:使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青年男女成婚給嫁娶錢,鰥寡再行嫁娶亦給半份嫁娶錢;守望相互,貧疾相顧,以延福澤。”
底下的鄉紳百姓聽到張雷的這番話都驚訝起來,到是之前就知道底細的張家人一臉淡定的微笑,在眾人看過來時或撫須頷首,或用手摸了摸頭上的珠翠,都是一臉的自豪驕傲。
“張大郎,你這話是真的?可怎麼執行呢?”底下一個竹山村的老住戶忍不住揚聲問了起來。
張雷笑道:“錢財方面大家不用擔心,”他朝崔瑛的方向拱手一禮,“先生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以及紙坊里三成利錢,小生家裡出一頃上好的水田,並兩頭犍牛和農具若干。如今只需要各家派個主事兒的到我爺屋裡把章程定下來就成,咱們以後就按這章程辦,我們說到做到。”
有這一說,本來只是來吃場喜酒就要走的附近鄉紳也不走了,直接在村民家裡賃了一間屋稍做休息,而村中各家則奔走相告,各派了一人到張家堂屋裡商議這個約定。
等諸人坐定,崔瑛清咳兩聲,站起身來說道:“瑛自幼年流落自此,有賴各位鄉鄰扶持,這次借小徒冠禮,想為竹山村長久發展做些謀劃。”
“原來是崔縣尊的主意,那更沒得說,您怎麼說,咱們怎麼做。”
“對,您說就是。”
“在下畢竟年輕,對世事的了解不如諸位鄉親,”崔瑛輕鬆地說,“老話講三個臭皮匠還能賽個諸葛亮呢,大家一起出出主意,總比我們師徒拍腦袋瞎想要強!”
“那也成!”眾人紛紛應和。
“不過有幾條原則咱們得說好,”崔瑛見大家情緒都很積極,便也有話說話,“頭一條,國大村小,村約不能大於國法。”
“這是自然!”
“第二條,救急救窮不救懶,村里不留不勞而獲的人。”
“這是必須的。”
“第三條,村約定好的賞罰要各家輪流選派人執行,不許一家賴在任上不下來。”
“這……沒必要吧,”村民們瞄了瞄旁邊的張里正一家,“張里正挺公正的,張家兩個兄弟也都是正派人,咱們信得過。”
“咱們這村約是要為孫子後代考慮的,”張雷特別主動地說,“爺爺和爹肯定不會出問題,就是到我這一輩,小子也自己能管住自己,但小子還沒成親,可不知道我的兒子會是什麼德性,有些防範總比之後落得個魚肉鄉里,祖宗蒙羞的下場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