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有努力跟皇帝保持一致的,稱讚王寶釧是個“巾幗英雄”;有酸腐的則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便是郎君被敵國招了駙馬又如何,做娘子的,要麼死,要麼守,混進軍營,擒拿夫君,太有違婦德;另有些則略過國讎,只說情愛,這種又分成兩撥,有的說王寶釧是個妒婦,有的說王寶釧烈性……一時各種議論。
光就此事作的詩就不知道多少,平康坊里也唱起與王寶釧有關的曲子詞,王寶釧成了長安娛樂版“霸主”。真是“開談不說王寶釧,莫道你是長安人。”
小娘子們對“王寶釧”的情感最為複雜。啊,還有小娘子是這般活法!她怎麼能……又怎麼能……哎呀,王三娘真是……
聽說今日大軍進城,打著各種名頭,小娘子們都從家裡出來,早早地在街上等著。
李明明坐在馬上,內心激動,外表淡然。一邊走,一邊給趙如琢留言,“系統有刻錄機嗎,把這段刻錄下來唄?這可以算是我穿越人生的經典橋段榮耀時刻了吧?”
趙如琢一邊看監控,一邊笑,“明星走紅毯也不如你榮耀,哎,小心!”
小腦發達不少的李明明一把抄住投向自己的東西,&%¥#,是個手帕,裡面裹著一個小小的香熏球。
李明明抬頭看扔東西的那個小娘子,小娘子含羞一笑。
這個香熏球好像開了個頭兒一樣,看“王三娘”如此英俊倜儻,小娘子們紛紛含羞把手帕、荷包扔向李明明。
李明明後知後覺地想起“擲果盈車”“看殺衛玠”等典故。原來長安仕女都是顏控!但我是女的啊,你們不應該投魏虎嗎,或者黃叔敏?
眾女心聲:元帥看起來好冷,王三娘嘴角那一抹笑好迷人!
李明明維持著面癱笑,黃叔敏在邊上笑道,“三郎這美人恩、桃花運,嘖嘖,讓人羨慕!”
李明明從牙縫裡擠出兩個字,“滾蛋!”嘶——剛才那個荷包里放的啥,估計把我的頭砸了個大包,小娘子鉛球運動員出身吧?
那邊薛平貴也受到了“盛情款待”,唾沫、小石塊、爛菜葉,紛紛往他身上招呼。——對他,長安人觀點非常一致,此賊該殺!
一個老叟滿目含淚,拿著菜刀便要砍,“要不是你,我家大郎,何至於死在邊關?”
守衛早得了囑咐,當下攔住老叟,“老丈莫要著急,這廝要讓聖人審過,才能砍了的。”
老叟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跪下,“聖人聖明啊!”
緊跟著旁邊也有下跪的,然後下跪便成了連鎖反應,滿街百姓一起跪下喊,“聖人聖明!”
李明明目瞪口呆,這裡面必須有投機的,後來這些都是不好意思不跪的吧?
魏虎政客出生,豈能不知事,當下也大聲喊,“聖人聖明!”
軍士們聽統帥的,自然也跟上。
“聖人聖明”響徹整個長安城。以至並不聖明的聖人在大明宮都聽到了。
皇帝先是嚇了一跳,怎麼了?民亂?及至聽清了,稍後城防的也來回報,皇帝背過身去,眼中流下淚來,“民心可用啊。”
可惜感動歸感動,改變不了其爛泥糊不上牆的蠢皇帝屬性。
由太子和重臣們陪同著,魏虎等眾將終於進了皇城。
李明明在其穿越史上第二次進了大明宮。
第67章 封爵
大明宮含元殿。
皇帝致辭, 魏虎獻賀表、表忠心,眾人拍馬屁,各個環節都很流暢, 甚至魏虎封爵環節, 都沒人跳出來說什麼,然後就卡在了李明明這兒。
意料之中, 李明明很淡定。
那篇《王寶釧傳》大家都知道是皇帝授意寫的,內教坊還排了跟其有關的曲子——大家吵吵了那麼久, 也沒吵出個結果來, 皇帝又明顯拉偏架, 眾臣也就有志一同地揭過這一篇,不糾結她犯軍紀的事了。
但是,王允的對立派, 甚至一些中間派,都覺得,給她封官絕對不行,難道讓咱們以後跟個女人一塊站在朝堂上?
皇帝有點顏控, 看著李明明,好個英姿颯爽的小娘子——大凡內心軟弱的人,總是喜歡剛硬的, 李明明又不是什麼虬髯大漢,剛硬得特別對皇帝胃口。
皇帝難得強硬一回,不理反對的大臣們,“三娘, 朕當如何嘉獎你才好呢?”
李明明行禮,正色道,“臣幼時頑皮,常纏著父親,家父便懷抱著臣讀書,臣之啟蒙便始於阿耶膝頭。”
眾臣不知道“王寶釧”說這個是何意,看看王允嚴肅的臉,想不到王相公竟然也有如此“兒女情長”之時啊……
皇帝想到那天王允的大哭,一顆慈父心又被勾起。
“一日,家父喟然長嘆,‘此為臣之表率也。’兒無知,求父解答。臣父逐字逐句教臣念:‘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①當時兒六歲,正是大中九年。”
大中九年發生了什麼?
唐與契丹之戰以唐的戰敗告終,結束了唐長期以來壓著周邊政權打的局面,是晚唐邊關戰爭失利之始,是唐軍將領內心永遠的痛和遺憾。②
文臣還不怎麼樣,武將們都現出凜然之色。
皇帝神情也嚴肅了。
“家父的教導,臣不敢一日或忘!然臣生為女兒身,上不得沙場,故送夫去邊關,他戰多少年,兒等他多少年,他若戰死,兒為他死節!然而——”李明明眼睛紅了,“他投敵了!又反過來攻唐。這樣的逆臣賊子,兒怎能容他?”
皇帝不禁動容,片刻道,“老相公教女有方,為天下父母之表率也。”
王允一臉肅然,“教導兒女何謂忠孝節義,乃父母應做之事,當不得聖人夸。”
看看,什麼叫忠臣,什麼叫實誠人,這就是。
李明明與王允是一脈相承地“實誠”,“兒去邊關,是盡一個臣民的責任,也是盡為人子女的責任——說句藏私的話,兒怎能讓他薛平貴玷污了臣父一生忠義之名。”
這點“私心”讓“王寶釧”顯得更真實了,皇帝點點頭。
“故而,臣不需要什麼嘉獎,唯願聖人親口判兒與那賊子‘義絕’③!從此,兒可安心回家,侍奉雙親。”
這個真沒人反對,王寶釧已經親手把薛平貴逮回來了,你再說她是叛徒家眷什麼的,未免太不要臉。
皇帝更是沒什麼不願意的,當場拍板,又讓有司回頭出具“義絕”文書。
李明明做出達成心愿、功成身退的姿態。
王允的反對派們鬆了一口氣,還算你識時務。
然而,新上任的“齊國公”魏虎出列,“臣有事啟奏。”
魏虎列數了李明明的功勞:第一,擒住敵方右翼將軍沙陀那,從而使得己方計策順利進行;第二,以少勝多,以五千人馬拿下對方兩萬先鋒軍,逼殺對方大將薩沙;第三,建重騎兵營,造震天雷,給後來與西涼對陣打下了“樣板”;第四,在群將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不惜以身犯險設計擒獲敵方大將赫離;第五,親自擒獲薛平貴;第六,截住代戰公主……
光就此事作的詩就不知道多少,平康坊里也唱起與王寶釧有關的曲子詞,王寶釧成了長安娛樂版“霸主”。真是“開談不說王寶釧,莫道你是長安人。”
小娘子們對“王寶釧”的情感最為複雜。啊,還有小娘子是這般活法!她怎麼能……又怎麼能……哎呀,王三娘真是……
聽說今日大軍進城,打著各種名頭,小娘子們都從家裡出來,早早地在街上等著。
李明明坐在馬上,內心激動,外表淡然。一邊走,一邊給趙如琢留言,“系統有刻錄機嗎,把這段刻錄下來唄?這可以算是我穿越人生的經典橋段榮耀時刻了吧?”
趙如琢一邊看監控,一邊笑,“明星走紅毯也不如你榮耀,哎,小心!”
小腦發達不少的李明明一把抄住投向自己的東西,&%¥#,是個手帕,裡面裹著一個小小的香熏球。
李明明抬頭看扔東西的那個小娘子,小娘子含羞一笑。
這個香熏球好像開了個頭兒一樣,看“王三娘”如此英俊倜儻,小娘子們紛紛含羞把手帕、荷包扔向李明明。
李明明後知後覺地想起“擲果盈車”“看殺衛玠”等典故。原來長安仕女都是顏控!但我是女的啊,你們不應該投魏虎嗎,或者黃叔敏?
眾女心聲:元帥看起來好冷,王三娘嘴角那一抹笑好迷人!
李明明維持著面癱笑,黃叔敏在邊上笑道,“三郎這美人恩、桃花運,嘖嘖,讓人羨慕!”
李明明從牙縫裡擠出兩個字,“滾蛋!”嘶——剛才那個荷包里放的啥,估計把我的頭砸了個大包,小娘子鉛球運動員出身吧?
那邊薛平貴也受到了“盛情款待”,唾沫、小石塊、爛菜葉,紛紛往他身上招呼。——對他,長安人觀點非常一致,此賊該殺!
一個老叟滿目含淚,拿著菜刀便要砍,“要不是你,我家大郎,何至於死在邊關?”
守衛早得了囑咐,當下攔住老叟,“老丈莫要著急,這廝要讓聖人審過,才能砍了的。”
老叟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跪下,“聖人聖明啊!”
緊跟著旁邊也有下跪的,然後下跪便成了連鎖反應,滿街百姓一起跪下喊,“聖人聖明!”
李明明目瞪口呆,這裡面必須有投機的,後來這些都是不好意思不跪的吧?
魏虎政客出生,豈能不知事,當下也大聲喊,“聖人聖明!”
軍士們聽統帥的,自然也跟上。
“聖人聖明”響徹整個長安城。以至並不聖明的聖人在大明宮都聽到了。
皇帝先是嚇了一跳,怎麼了?民亂?及至聽清了,稍後城防的也來回報,皇帝背過身去,眼中流下淚來,“民心可用啊。”
可惜感動歸感動,改變不了其爛泥糊不上牆的蠢皇帝屬性。
由太子和重臣們陪同著,魏虎等眾將終於進了皇城。
李明明在其穿越史上第二次進了大明宮。
第67章 封爵
大明宮含元殿。
皇帝致辭, 魏虎獻賀表、表忠心,眾人拍馬屁,各個環節都很流暢, 甚至魏虎封爵環節, 都沒人跳出來說什麼,然後就卡在了李明明這兒。
意料之中, 李明明很淡定。
那篇《王寶釧傳》大家都知道是皇帝授意寫的,內教坊還排了跟其有關的曲子——大家吵吵了那麼久, 也沒吵出個結果來, 皇帝又明顯拉偏架, 眾臣也就有志一同地揭過這一篇,不糾結她犯軍紀的事了。
但是,王允的對立派, 甚至一些中間派,都覺得,給她封官絕對不行,難道讓咱們以後跟個女人一塊站在朝堂上?
皇帝有點顏控, 看著李明明,好個英姿颯爽的小娘子——大凡內心軟弱的人,總是喜歡剛硬的, 李明明又不是什麼虬髯大漢,剛硬得特別對皇帝胃口。
皇帝難得強硬一回,不理反對的大臣們,“三娘, 朕當如何嘉獎你才好呢?”
李明明行禮,正色道,“臣幼時頑皮,常纏著父親,家父便懷抱著臣讀書,臣之啟蒙便始於阿耶膝頭。”
眾臣不知道“王寶釧”說這個是何意,看看王允嚴肅的臉,想不到王相公竟然也有如此“兒女情長”之時啊……
皇帝想到那天王允的大哭,一顆慈父心又被勾起。
“一日,家父喟然長嘆,‘此為臣之表率也。’兒無知,求父解答。臣父逐字逐句教臣念:‘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①當時兒六歲,正是大中九年。”
大中九年發生了什麼?
唐與契丹之戰以唐的戰敗告終,結束了唐長期以來壓著周邊政權打的局面,是晚唐邊關戰爭失利之始,是唐軍將領內心永遠的痛和遺憾。②
文臣還不怎麼樣,武將們都現出凜然之色。
皇帝神情也嚴肅了。
“家父的教導,臣不敢一日或忘!然臣生為女兒身,上不得沙場,故送夫去邊關,他戰多少年,兒等他多少年,他若戰死,兒為他死節!然而——”李明明眼睛紅了,“他投敵了!又反過來攻唐。這樣的逆臣賊子,兒怎能容他?”
皇帝不禁動容,片刻道,“老相公教女有方,為天下父母之表率也。”
王允一臉肅然,“教導兒女何謂忠孝節義,乃父母應做之事,當不得聖人夸。”
看看,什麼叫忠臣,什麼叫實誠人,這就是。
李明明與王允是一脈相承地“實誠”,“兒去邊關,是盡一個臣民的責任,也是盡為人子女的責任——說句藏私的話,兒怎能讓他薛平貴玷污了臣父一生忠義之名。”
這點“私心”讓“王寶釧”顯得更真實了,皇帝點點頭。
“故而,臣不需要什麼嘉獎,唯願聖人親口判兒與那賊子‘義絕’③!從此,兒可安心回家,侍奉雙親。”
這個真沒人反對,王寶釧已經親手把薛平貴逮回來了,你再說她是叛徒家眷什麼的,未免太不要臉。
皇帝更是沒什麼不願意的,當場拍板,又讓有司回頭出具“義絕”文書。
李明明做出達成心愿、功成身退的姿態。
王允的反對派們鬆了一口氣,還算你識時務。
然而,新上任的“齊國公”魏虎出列,“臣有事啟奏。”
魏虎列數了李明明的功勞:第一,擒住敵方右翼將軍沙陀那,從而使得己方計策順利進行;第二,以少勝多,以五千人馬拿下對方兩萬先鋒軍,逼殺對方大將薩沙;第三,建重騎兵營,造震天雷,給後來與西涼對陣打下了“樣板”;第四,在群將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不惜以身犯險設計擒獲敵方大將赫離;第五,親自擒獲薛平貴;第六,截住代戰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