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這液態的巨物體內,還淹沒著數百人的冤魂。人類費盡移山心力,渴望與它建立哪怕最簡單的溝通,終至於徒勞。它絕對地藐視生命,在它眼中,承載我的生命之重,無過於微塵之輕。我絕對相信,對於兩個凡人的悲劇,它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的。然而,它的活動,卻大有意圖——誠然,這只是猜測。
選擇離去,就意味著放棄機會,也許是無窮小的機會,也許根本就是幻影……我一定得在這兒繼續生活下去嗎?這物,我們一起觸摸過;這空氣,她呼吸過。以什麼名義?希望她歸來麼?她回不來了,我已無所希冀。然而我仍將活在期待里。既然她走了,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期待了。
前路上,什麼在等著我——成功,嘲笑,抑或磨難?我不知道,可我深信,人類前行的路上,還會有殘酷的奇蹟出現。作者簡介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1921生于波蘭,迄今為止已出版科幻小說二十多部,這些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累計發行量達1200萬冊!萊姆是二十世紀歐洲最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風趣,富於想像與哲理。1983年,美國《費城問訊報》的一位評論家斷言:“如果萊姆在本世紀結束時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只能是因為諾貝爾獎的評委們對科幻懷有偏見。”
除被兩次搬上銀幕的《索拉利斯星》之外,萊姆的重要作品還有:《星空歸來》、《機器人大師歷險記》等。1973年,萊姆榮獲波蘭“國家文學獎”。
【註:據悉,著名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於2006年3月27日在他的祖國波蘭去世,享年84歲。】
《索拉利斯星》作者:[波蘭]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
索拉利斯星的隱喻
江曉原
老實說,這是部看不明白的電影。然而,它們又是那麼迷人,所以我決定寫一篇或許也看不明白的文章。讀者要是讀了此文不得要領,那就去找波蘭小說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算帳——誰讓他寫出這麼奇怪的作品呢?
1960年,萊姆完成了科幻小說《索拉利斯星》(Solaris),後來被視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作品。1972年,前蘇聯導演塔爾柯夫斯基將小說搬上銀幕,同名電影《索拉利斯星》也成了科幻電影的經典作品。影片非常尊重小說原著,在情節上幾乎亦步亦趨。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再次拍攝同名電影。但他宣稱,新的《索拉利斯星》將是“《2001太空奧德賽》與《巴黎最後的探戈》的混合物”。
我第一次看《索拉利斯星》(中文片名譯作《飛向太空》,不好),是2002年的美國版。一年後我又看了第二遍。不久我閱讀了萊姆小說的中譯本,接著看了前蘇聯版的電影,接著第三次看了美國版的電影。感覺有點像梁啓超談李商隱無題詩:不理解,但只覺其美;看《索拉利斯星》也是不理解,但只覺其迷人。
就像對詩很難有唯一準確的理解一樣,對電影也很難有唯一準確的理解。我覺得索德伯格的《索拉利斯星》至少還是把握了原著中的部分精要,而且將電影拍得相當生動,遠比塔爾柯夫斯基的電影更具觀賞性。
未來的某個年代,人類對一顆名叫“索拉利斯”的神秘行星,已經作了大量研究,有一個空間站一直圍繞著該行星運行。近來空間站內發生了許多怪事,在站長的強烈要求下,心理學家凱爾文博士來到了空間站。但當他到達時,站長已經自殺,其他成員則言辭閃爍,行為乖張。凱爾文一再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人都吞吞吐吐不肯說。
入夜,凱爾文博士在空間站中自己的房間裡睡覺。他夢見了已經死去多年的妻子芮雅,夢見他們第一次相見、後來相識、相愛的那些美好時光……,忽然,美麗的芮雅真的出現在他的身邊,與他同床共枕!
這首先使我想起中國古代的一些傳說。比如《史記·孝武本紀》中的“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一說為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醦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少翁的方術畢竟有限,漢武帝對自己思念著的已故夫人只能“自帷中望見焉”,哪裡比得上凱爾文博士的遭遇——他身邊的芮雅可是個活色生香的真美人。又如《長恨歌》中的“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這方士“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後來終於在海上仙山遇見了楊玉環。凱爾文博士乘坐宇宙飛船前往遙遠的索拉利斯星,不正和《長恨歌》中那個道士前往海上仙山差不多嗎?
芮雅這樣的訪客究竟從何而來呢?根源似乎在神秘的索拉利斯行星上。這顆行星可能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智能生物,它表面那變幻莫測的大洋,似有超乎地球人類想像的能力,它可以讓空間站成員記憶中的景象化為真實——到底什麼是真實,至此也說不清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對待芮雅這樣的訪客(空間站其他成員也有類似遭遇)?
凱爾文博士一開始是恐懼——處在科學主義“預設配置”中的人驟然面對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事物時往往如此,所以他將芮雅騙進一個小型火箭中,將她發射到太空中去了。這有點像不願意殺生的人,見到蟲子就設法將它趕到窗外,至於蟲子在窗外會不會凍死餓死就不管了。但是,當夜晚芮雅再次來到他身邊時,他改變了態度——畢竟他心裡還是愛著芮雅。他想和芮雅一起回地球去,如果不能一起回去,那麼一起在空間站他也願意,“這是我們所能擁有的,對我已經足夠”。
選擇離去,就意味著放棄機會,也許是無窮小的機會,也許根本就是幻影……我一定得在這兒繼續生活下去嗎?這物,我們一起觸摸過;這空氣,她呼吸過。以什麼名義?希望她歸來麼?她回不來了,我已無所希冀。然而我仍將活在期待里。既然她走了,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期待了。
前路上,什麼在等著我——成功,嘲笑,抑或磨難?我不知道,可我深信,人類前行的路上,還會有殘酷的奇蹟出現。作者簡介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1921生于波蘭,迄今為止已出版科幻小說二十多部,這些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累計發行量達1200萬冊!萊姆是二十世紀歐洲最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風趣,富於想像與哲理。1983年,美國《費城問訊報》的一位評論家斷言:“如果萊姆在本世紀結束時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只能是因為諾貝爾獎的評委們對科幻懷有偏見。”
除被兩次搬上銀幕的《索拉利斯星》之外,萊姆的重要作品還有:《星空歸來》、《機器人大師歷險記》等。1973年,萊姆榮獲波蘭“國家文學獎”。
【註:據悉,著名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於2006年3月27日在他的祖國波蘭去世,享年84歲。】
《索拉利斯星》作者:[波蘭]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
索拉利斯星的隱喻
江曉原
老實說,這是部看不明白的電影。然而,它們又是那麼迷人,所以我決定寫一篇或許也看不明白的文章。讀者要是讀了此文不得要領,那就去找波蘭小說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算帳——誰讓他寫出這麼奇怪的作品呢?
1960年,萊姆完成了科幻小說《索拉利斯星》(Solaris),後來被視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作品。1972年,前蘇聯導演塔爾柯夫斯基將小說搬上銀幕,同名電影《索拉利斯星》也成了科幻電影的經典作品。影片非常尊重小說原著,在情節上幾乎亦步亦趨。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再次拍攝同名電影。但他宣稱,新的《索拉利斯星》將是“《2001太空奧德賽》與《巴黎最後的探戈》的混合物”。
我第一次看《索拉利斯星》(中文片名譯作《飛向太空》,不好),是2002年的美國版。一年後我又看了第二遍。不久我閱讀了萊姆小說的中譯本,接著看了前蘇聯版的電影,接著第三次看了美國版的電影。感覺有點像梁啓超談李商隱無題詩:不理解,但只覺其美;看《索拉利斯星》也是不理解,但只覺其迷人。
就像對詩很難有唯一準確的理解一樣,對電影也很難有唯一準確的理解。我覺得索德伯格的《索拉利斯星》至少還是把握了原著中的部分精要,而且將電影拍得相當生動,遠比塔爾柯夫斯基的電影更具觀賞性。
未來的某個年代,人類對一顆名叫“索拉利斯”的神秘行星,已經作了大量研究,有一個空間站一直圍繞著該行星運行。近來空間站內發生了許多怪事,在站長的強烈要求下,心理學家凱爾文博士來到了空間站。但當他到達時,站長已經自殺,其他成員則言辭閃爍,行為乖張。凱爾文一再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人都吞吞吐吐不肯說。
入夜,凱爾文博士在空間站中自己的房間裡睡覺。他夢見了已經死去多年的妻子芮雅,夢見他們第一次相見、後來相識、相愛的那些美好時光……,忽然,美麗的芮雅真的出現在他的身邊,與他同床共枕!
這首先使我想起中國古代的一些傳說。比如《史記·孝武本紀》中的“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一說為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醦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少翁的方術畢竟有限,漢武帝對自己思念著的已故夫人只能“自帷中望見焉”,哪裡比得上凱爾文博士的遭遇——他身邊的芮雅可是個活色生香的真美人。又如《長恨歌》中的“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這方士“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後來終於在海上仙山遇見了楊玉環。凱爾文博士乘坐宇宙飛船前往遙遠的索拉利斯星,不正和《長恨歌》中那個道士前往海上仙山差不多嗎?
芮雅這樣的訪客究竟從何而來呢?根源似乎在神秘的索拉利斯行星上。這顆行星可能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智能生物,它表面那變幻莫測的大洋,似有超乎地球人類想像的能力,它可以讓空間站成員記憶中的景象化為真實——到底什麼是真實,至此也說不清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對待芮雅這樣的訪客(空間站其他成員也有類似遭遇)?
凱爾文博士一開始是恐懼——處在科學主義“預設配置”中的人驟然面對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事物時往往如此,所以他將芮雅騙進一個小型火箭中,將她發射到太空中去了。這有點像不願意殺生的人,見到蟲子就設法將它趕到窗外,至於蟲子在窗外會不會凍死餓死就不管了。但是,當夜晚芮雅再次來到他身邊時,他改變了態度——畢竟他心裡還是愛著芮雅。他想和芮雅一起回地球去,如果不能一起回去,那麼一起在空間站他也願意,“這是我們所能擁有的,對我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