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饒是高氏這等見慣了大風大浪的,也不覺頭暈目眩,半晌反應不過來——

  難不成之前小兒子說夢見仙人告訴他寧姐兒來歷不凡,是有大造化的,不是編的?

  倒是丁芳華那等直腸子的人沒有想太多,最先反應過來南春話里的意思,分明是想讓寧姐兒留在寺廟幫她看診,一顆心不由就懸了起來——

  印象里楊皇后一向是頗為慈善的一個人,甚至兩人閨閣之時,也有幾分交情,太子故去後,楊皇后一病不起,每每提起這事,丁芳華也頗不好受。

  眼下既提出這個要求來,分明就是皇上的意思。

  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眼下既是令南春過來,袁家怎麼也不能拒絕的。

  就只是寧姐兒剛回侯府,並沒有教過她什麼禮節,可不要惹了皇上皇后不高興才好……

  這般想著,便有些期期艾艾:

  “能為皇上皇后分憂,自是寧姐兒的榮幸,只有一點,姑娘怕是也知道,我們家寧姐兒剛回府不久,若有那裡犯了忌諱,還請姑娘千萬提點一二才是……”

  “夫人放心,這世上,端沒有哪個人能欺負得了袁小姐。”南春認真的點了點頭,“既是太夫人、夫人首肯,奴婢這就回去復命。”

  “還有我家主子的身份,也請兩位先瞞著些小姐,就說,咱們是遠房的親戚吧。”

  兩人也懂,南春這麼說也是怕蘊寧知道了皇后的身份,有了負擔的話,不敢放開手腳治療。

  一直到南春離開,袁成陽從外面進來,高氏和丁芳華還沒有緩過勁來。看兩人失魂落魄的模樣,袁成陽當即明白,方才那丫鬟的主家,身份怕是非比尋常。

  畢竟武安侯府的身份,尋常公侯世家出來的,又如何能把老母和侄媳婦驚成這樣?

  略一思索,不覺蹙了下眉頭:

  “方才那女子,和皇室有關?”

  高氏長嘆一口氣,點了點頭:

  “不錯,聽你侄媳婦的意思,她是皇后面前第一得用之人。”

  “你也猜到了吧?她來這裡,卻是因為寧姐兒。”

  當下把南春的話和丁芳華的猜測一一說了:

  “……咱們身為臣子的,自當為皇上分憂,可我還是止不住擔心啊——寧姐兒年紀還太小了些……”

  除此之外,更聽人說,皇上和皇后感情甚篤,這之前因對皇后疾病束手無策而遭黜落的御醫還少嗎?

  倒不是怕連累了袁家,畢竟皇上不是昏君,可就怕,真有個什麼,會遷怒寧姐兒。

  ☆、119

  “您說, 今兒個這事,是不是也太巧了些?”丁芳華忽然道——

  佛光, 綸音, 皇后……總覺得這裡面有什麼古怪。

  卻被高氏打斷:

  “莫要妄度天意。”

  畢竟自家來廣善寺也是臨時起意,便是有人想要取巧, 也是不好做的:

  “好在當初阿烈有先見之明, 及時封鎖了寧姐兒擅醫的消息。”

  “我和阿娘還有寧姐兒就在山上住些時日吧。”袁成陽接口道,“有人問起, 就說娘親一片誠心感動菩薩,我這腿終能下地行走, 佛光普照、佛音教誨之後, 更是行將痊癒, 須得在山上多住些時日,以還報菩薩恩情。”

  這話分明是把腿痊癒的緣由完全歸功於天,把蘊寧完全摘了出來——

  多年不問世事, 並不代表袁成陽就老糊塗了。高氏和丁芳華想不到,袁成陽卻是馬上想通了其中緣由——

  外界傳言皇上身體不好是真的, 皇上對朝廷的掌控權已是完全轉移到了慈寧宮胡太后那裡卻肯定就是假的。

  今日之事,或許有天意在內,更多的卻是人為。

  甚至雖是沒有證據, 袁成陽卻認定,各大公侯府邸必然都潛伏有皇上的人。而自己得以痊癒的原因,更是早被呈上皇上的案頭。

  之所以這麼久都沒有宣召寧姐兒,一則阿烈當時的策略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則皇上怕是對寧姐兒的醫術也並不十分相信,畢竟,再怎麼說,寧姐兒都不過是一個十二歲的弱齡女孩罷了。

  會有今日之事,分明是皇后已是病入膏肓,來尋寧姐兒,也是完全絕望後的無奈之舉罷了。

  偏偏是,寧姐兒還真成功了。於寧姐兒而言,自是大功一件,卻又蘊藏著極大的危機。

  若然被有心人查知,皇后那邊有半點差池,袁家就必然大禍臨頭。

  為今之計,自然讓寧姐兒越不被人注意到越好。

  幾人把一切商量妥當,才讓丁芳華叫蘊寧過來。

  高氏招招手,讓蘊寧到自己身邊坐下,嘆息著道:

  “倒還真是有緣……那位周夫人,確然是一位故人,當初於咱們袁家有大恩,倒不想,竟是在這兒遇著了,還得了這麼重的病……既是能幫上他們,咱們就盡些心吧。”

  “正好曾祖母和你小叔祖也準備在山上小住一段,這段時間,咱們祖孫三人就暫住此處,寧姐兒瞧著可有什麼需要準備的?”

  “也沒什麼要準備的,娘只讓人給我送些換洗衣物來就行。”蘊寧搖搖頭,卻是從身上掏出那位周先生送給自己的碧色暖玉——

  之前倉猝之間未及細看,這會兒才發現,分明是一隻翠色玉蟬,雕工之精緻,分明是此生僅見。

  “之前周先生送了我這塊兒暖玉,說是讓我拿著玩兒,只他們家既於咱們家有恩,暖玉又恁般貴重,是不是還回去的好?”

  袁成陽定定的瞧著玉蟬,微不可查的稍微翻轉,果然在底部發現了形似篆刻“周”字的花紋,饒是久經風浪如袁成陽,也差點兒把持不住,良久才道:

  “無妨。既是周先生一片心意,寧姐兒只管貼身收著就好。”

  高氏則和丁芳華對視一眼,倏忽間想起之前了凡大師的斷言——寧姐兒是個福慧雙全的,眼下瞧著,卻是果然如此。

  這哪裡是玉蟬,分明是大正有朝以來第二次送出的信物!

  之所以說玉蟬乃是信物,卻是和它的來歷有關。

  眾所周知,大正開國皇后,芳名中可不就有一個蟬字?

  開國帝後本是患難之交,待得登基為帝,更是親手雕琢了一對兒玉蟬公然送於妻子,以示堅貞之外,更暗含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

  終其一生,即便大臣再三勸諫,周□□卻始終堅守承諾,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動搖。

  更在去世前,和皇后共同留下遺詔,但凡有女子於大周建下奇功,便可擁有此玉蟬,而得此玉蟬者,身份上的尊貴榮耀自不必說,還可自主擇夫,延續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傳奇之外,更可澤被子孫,保家族三世安樂。

  而第一次送出的玉蟬,則是給了渤海王家的姑娘。

  也是那王家姑娘持此玉蟬嫁入了崔家後,才有了大周第一名門延陵崔家的誕生。換句話說,若非當初崔家第二代當家人有幸娶到了渤海王家那位奇女子,崔家也絕無可能如現在般,成為大周第一書香名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