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痕跡。

  是水流的痕跡。

  是雲動的痕跡。

  是雁群飛過,在青天之上留下的痕跡。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那是文章家虛妄而微酸的自我安慰。

  雪雁飛過青天,根本留不下任何痕跡,所謂的雪線,其實只是眼中的殘影。

  這些線條指向、說明的對象究竟的是什麼?

  雪線指向和說明的對象,是線最前端的那些雪雁。

  這些線條指向和說明的對象,是線頭。

  如果沒有線頭,那便是線條相交處。

  簡單些。

  陳長生盯著那幅無比複雜的圖案,再次對自己說道。

  十七座碑疊加在他的眼前。

  碑體最先消失。

  現在消失的是線條。

  越來越多的線條,在他的眼前緩慢地消失,不停地消失。

  越來越多的空白,在他的眼前緩慢地出現,不停地出現。

  十七座碑消失了,碑上的線條也消失了,新的圖案產生了。

  ——那是無數個孤立的點。

  陳長生很確定自己沒有看過這幅圖案。

  但不知道為什麼,他覺得有些眼熟。

  ……

  ……

  第229章 初見真實

  十七座碑,成千上萬道線條,無數個點,沒有任何規律,看上去就像是墨如雨落白紙上,誰都不可能看過的圖案。那麼為什麼會覺得眼熟?陳長生默然想著,總覺得這幅圖給自己的感覺,就像是經常見到,但卻從來不曾真的仔細看過,究竟是什麼呢?

  碑文已經簡化成了無數個點,識海里那張無形的紙上只有無數個點,怎麼看都只有點。

  點,點,點點……繁星點點?

  即便還在自觀,他都仿佛察覺到自己的唇變得有些干。

  因為緊張。

  前陵天書碑組成的這幅圖……有可能是星空嗎?

  下一刻,他對自己的推測生出強烈的不自信與懷疑。因為他此時眼前的點數量太多,甚至要比夜空里的星辰數量還要多。如果說,前陵的天書陵真的與星空之間有某種聯繫,那麼反而是星空要比碑上的圖案更加單調。

  按照最簡單的邏輯去推論,沒道理用一個更複雜的圖案去描述更簡單的事物。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前陵天書碑真的是在描述星空,再沒有辦法進行簡化。除非,這些天書碑描繪的是很多片星空。

  可是,世間只有一片星空。

  陳長生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後把思緒向前倒推了片刻,一些線條緩慢地重新在那些點之間顯現。如果那些線條用來描述點的運行軌跡,圖案上看似無數的點,實際上是一些點在不同時刻的位置,那麼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是的,應該是這樣。

  可現在他又面臨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個問題是如此的難以解決,甚至讓局面變得更加險峻。

  因為,星辰是不會移動的!

  ……

  ……

  星辰的明暗或者會有極細微的變化,但它在夜空里的位置永恆不變,這是無數年來早已得到證明的事實,大陸無數觀星台,繪製出來的星圖基本上沒有任何區別,觀察的重點也完全集中於明暗之間。

  從來沒有人敢質疑這種觀點,因為這是無數人無數年親眼看到的真實,就像太陽永遠從西邊落下,就像月亮永遠在極遙遠的地方,只能被魔鬼看見,就像水永遠往低處流淌,這是真理,永遠不可能被推翻。

  在凌煙閣里看到王之策的筆記時,陳長生對改變星辰的位置從而逆天改命一事有極大的不理解與質疑,便是來源於此,即便在其後的幻境裡,他親眼看到那顆紫微帝星讓周遭的幾顆星辰位置微移,他依然不相信,因為那是幻境,不是親眼看到的真實。

  只是……荀梅筆記里曾經提過數次,觀碑見真實,但他在天書陵里觀碑數十年始終未曾見到。最後為了登陵頂見真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麼他究竟要見什麼真實?什麼才是真實?親眼看見的,就是真實嗎?

  陳長生不再自觀。

  他睜開眼睛,望向那座真實存在的石碑。

  夜已深,碑廬還有很多人。與陳長生先前以為的不同,唐三十六、折袖、苟寒食等人,一直沒有離開。他們一直在這裡注視著陳長生解碑的過程,從清晨到日暮,直至此時夜深星現。

  暮時,他們看見陳長生噴了一口血,很是擔心。

  然後,他們看見陳長生握緊了雙拳,挑起了眉頭,仿佛發現了些什麼,顯得有些激動。

  現在,他們終於看見陳長生睜開眼睛,醒了過來。

  唐三十六鬆了口氣,準備上前,下一刻卻停下了腳步。

  因為他發現陳長生並沒有看到自己。

  陳長生還是在看碑,還是在解碑,神情專注地令人心悸,令人不忍打擾。

  這座碑,陳長生已經看了二十幾天。

  晨光與晚霞,微雨與晴空,不同環境裡,這座碑的碑文變化,盡數在他心間。

  他也曾在星光下看過這座碑,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地方。

  今夜星光依然燦爛,與前些天似乎無甚區別。

  但,他的眼睛卻忽然亮了起來。

  那抹亮光,來自石碑左下角一道很細的、很不引人注意的線條。

  這道線條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只是位置與角度剛好合適,把夜空里落下來的星光,反射到了他的眼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