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離五台山約摸有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扎西喇嘛感應到後方山上的那場佛法大戰,沉著臉,強抑著自己的心神沒有回頭,只是加快著腳步,拖著手邊的小喇嘛快速向西邊去,向藏原去。

  難怪宗喀巴大師先前喊自己師徒趕快離開五台山。

  ……

  先前的五台山上,還是佛法大會,清光湛湛,寧心靜神,好一場煌煌法會。如今,卻成了大神通的戰場,空留滿山傷痕,悽愴無比。

  人間是這樣的。

  天上呢?

  當葉相僧在五台山上開法會的時候,在天界,也同時有兩個法會在開。

  一個是在西天淨土。黃湖之畔,青山之前。滿天菩薩禮敬,天女散花,阿彌陀佛座前,法會氣象森然。

  而令天界眾生震撼的,是另一處的法會。

  那處法會在普陀靈山之上,觀音菩薩道場。

  ※※※

  這天普陀山很熱鬧,滿山的青樹都在清風中微微抖著,似乎是笑的肚子痛了,捧腹顫抖。滿山的青光比往日裡更加興盛,似乎預見了自己這處道場終於迎來了某種大時刻——觀音菩薩準備開五百年來的第一場法會。

  觀音菩薩自從脅侍阿彌陀佛,後來又常年跟隨佛祖身邊開始,便沒有獨自開過法會,相傳天尊曾經偶爾問過菩薩,為何不開法會?菩薩這樣回答道:「佛祖為我師,阿彌陀佛為我父。法會這種事情,我站在一邊多聽聽就好了,哪有能力自己開法會。」

  眾仙眾神眾菩薩,都知道觀音菩薩謙虛。

  天界眾人都敬愛菩薩,都敬畏菩薩,就是因為他謙虛,從他開始在天界嶄露頭角開始,一直到後來,他成為了橫亘佛道兩家的大人物,他還是保持著最初的謙虛模樣。但大家都知道,這位菩薩不簡單,而又發現這位菩薩一直謙虛著,所以大家在心底都有很深地迷惑——觀音菩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觀音菩薩的身上總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神秘色彩,就因為這一絲神秘,讓大家……很害怕。

  是真的害怕。

  雖然他的身世大家都知道,而且他的慈悲之名早已傳遍三界眾生,他的交遊肯定是天界眾人中最廣的那位,但依然很神秘,因為他是佛祖的弟子,在門內卻沒有排名,他是阿彌陀佛俗世的兒子,身旁的脅侍,卻一直跟隨在佛祖的身邊,卻沒有人知道他要做什麼。

  按照如今人世的說法,觀音菩薩就是佛祖的私人秘書。天界有很多聰明人,在這些聰明人的眼裡,一個永遠恬淡慈悲,什麼人也不得罪的私人秘書,是很可怕的存在。

  尤其是佛祖的私人秘書。

  ……

  佛祖不見了,須彌山垮了,觀音菩薩又回到了西方淨土,回到了阿彌陀佛的身邊。阿彌陀佛沒有像對付須彌山文殊普賢一樣對付他,天界的眾神都在暗自猜忖著,一方面是因為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之間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只怕阿彌陀佛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來對付這個神秘的觀音菩薩。

  道家的仙人們都在猜測,觀音菩薩看來是與阿彌陀佛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才會一直安安靜靜地呆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而沒有對於須彌山的覆滅發表一點帶有傾向性的看法。

  如果觀音菩薩發表了看法,說不定如今的佛土已經分裂了,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已經認可了,他的看法,就是代表著佛祖的看法。

  可是等了五百年,觀音菩薩還是安安靜靜地捧著瓶兒,站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充作那個不起眼的脅侍背景。

  所以天界的人們開始疑惑起來,莫非觀音菩薩就是準備這樣下去,再等幾千幾萬世後,順利地接任阿彌陀佛的佛位?

  可是這種情形與大家對於觀音菩薩的認知有極大的差距。

  不應該這樣簡單,真的,觀音菩薩不應該這樣簡單。

  ……

  這種情形就像是人們看小說時的感覺一樣,看到小說里的主角算無遺策,攻城掠地,那便要拍案稱快,若看到最後,卻發現主角安順於某主之側,平穩等到故事的大結局,這便大大不樂,男主角變成了男配角,梁朝偉也要不高興,更何況這些看小說的人。

  觀音菩薩在天界眾人的心目中,就有點兒像一個帶點兒神秘,帶點兒不可知意味的男主角。

  人人都在等待著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他卻一直安靜著,退居到男配角的位置。不由得眾人失望,看客惱火,唇角生瘡。

  孔明老在讀書,那看三國有什麼意思?

  ※※※

  前幾日從西方淨土傳來了一件令三界震動的大消息,消息很簡單,北方多聞天王又是第一個知道這消息的人,當日在南天門外的值班小房裡,他掩低了聲音,對身邊幾個人說道:「知道嗎?觀音菩薩有動作了。」

  於是,天界的所有人都知道觀音菩薩有動作了。

  先且不論觀音菩薩的動作具體是什麼,但只要是一直安靜雌伏在阿彌陀佛身邊的觀音菩薩,忽然間有了動作這個事實,便足已經調動所有人的興趣,震駭所有人的心神。

  五百年不動,不動則已,一動必將驚人。

  又過了幾日,事情漸漸清楚。聽說那日阿彌陀佛正在淨土開法會,黃鶴亂飛,佛偈四聞之際,觀音菩薩忽然走到湖邊,灌了一瓶子淨水,然後毫不持禮地背身微笑離開,將自己充滿嘲弄意味的背影留給了淨土的菩薩羅漢,還有那尊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