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張小北把家裡的事處理妥當,就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去縣學報到。
縣學給他安排了住處,但是暫時沒安排具體職務。他每天在各個學舍轉轉,在藏書里看看。
縣學裡雖然新添了不少新面孔,但張小北也看到了幾個熟人。
他的兩個舍友就在其中。張小北跟孫長青交談了幾句,才知道,孫長青也是連戰兩次,然而都是名落孫山。第一次是因為身體不行,雖然沒有像他這樣被抬著出來,但也極大的影響了發揮。他回鄉後成了親,也有了孩子,身體漸漸變得比以前強壯起來,第二次鄉試時,他基本適應了考場的環境,然而卻有兩道題答偏了。如今正在努力用功,準備三年後再戰。儘管兩人有同舍之誼,但如今兩人地位有了明顯差距。孫長青又是個清高倨傲之人,面對昔日的同窗成了自己的先生,多少有些不能接受。張小北也能理解這種失落,因此,除非孫長青主動來問他問題,他一般不去找他。
不過,另一個舍友陸思遠可跟孫長青就不一樣了。他見到張小北立即熱情地上前打招呼,問長問短的,仿佛當年兩人是至交好友一樣。
不過,對方如此熱情,張小北也不好顯得太小氣了。只能淡然以待。
頭十天,張小北一直沒被安排什么正經事做,只讓他跟著另外一個老教諭學習,這位老教諭對張小北十分冷淡,言裡言外的意思是,你雖然是個舉人,可是太年輕,教諭可不是誰能當的。張小北也沒有急著反駁,他在這位老教諭面前畢竟只是個晚輩。但是他覺得他不能再這樣閒逛下去了。沐休回來後,他要去找自己的上峰說明情況,儘管讓自己的教書之事步入正軌。
第114章 又是一年
在張小北的積極爭取下, 他在縣學的工作終於勉強開展下去。他直到這時, 才明白原來縣學的標配是只有一個教諭, 二到三四名訓導,訓導協助教諭教學,當然裡面還有其他輔助人員。張小北的工作要上正軌, 排在他前面的老教諭就得退休了, 怪不得對方對他態度如此冷淡。
老教諭五十多歲才中舉, 如今已經在縣學執教十多年了, 無功無過。他因為這麼大年紀才中舉, 對仕途也沒了指望,只求安穩度日。平日裡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有一搭無一搭的, 張小北當初在縣學讀書時,三年裡見到他的次數能數得過來。有時候好容易逮住了,問他一些問題,有的他能講出來, 有的乾脆來一句:“回去讀書吧,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
張小北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你也不能說他不對,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畢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教諭很顯然並沒有做到這些。但是本縣文風不盛,整個縣裡舉人本來就不多,還有不少不願意來當教諭的。再加上輪資歷老教諭最老, 也沒人拿他怎麼樣。現在張小北一回來就威脅到他的地位,他自然十分不待見這個年輕後生。但是老先生又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讀書人就得有讀書人的風度,所以他也沒有做得太明顯。張小北見他沒有明目張胆的排擠自己,也就淡淡揭過。表面上仍對他十分恭敬,有時候還特意請教他一些問題。兩人的工作總算和平交接。
張小北一上任,就開始就縣學著手改革縣學的弊端,比如教諭、訓導出勤率不高,師生之間互動不積極,學子們學習方法太單一等等。他從自己做起一點點改革。由於他的手段比較柔和,再加上自己積極帶頭,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少。半個多月過去,學生們漸漸適應新老師的教學風格,願意來找教諭探討學問的學子越來越多。
張小北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一拘一格。他布置學生作文,不讓他們坐在學舍里絞盡腦汁地干想,而是讓他們出去採風,實地考察再做。比如說寫關於民生的,就帶他們去市井市集,或者是田間地頭。若是做詩,也會帶他們到大自然中體會一番。時不時地還在課堂上發起話題討論。這些改變倒是慢慢地調動起學子們的積極性,課堂的氣氛也十分熱烈。這樣,學子們倒不覺得上課苦,而是對每天的課程多多少少還抱有期待。
張小北接著又提出建議說要在縣學設立獎學金。凡是成績好的學子有五百文到二千文不等的獎勵。這個建議縣學已經上報。
除了獎學金外,張小北又對提出一個特別吸引學子們的方案。他說他正考慮選出學生們的優秀習作,編輯成冊,一部分放在縣學的藏書館裡,一部分試著拿出去售賣。學子們哪個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入選?於是一個個卯足幹勁,不是埋頭苦讀,就是奮筆疾書。大家作文的熱情空前高漲。
眼看著就到了年關,張小北休沐回家時,就跟尋音商量跟岳父那邊寄年禮的事。
他們這邊也沒什麼好送的,無非是一些當地的特產,乾菜、乾果、肉乾之類的,反正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嘛。除了本地特產以外,還有尋音親手做的鞋子和衣裳。再加上夫妻二人寫的信,一人一封。
張家的東西剛寄過去不久,那邊的禮物也來了。
陳家的禮物可比他們貴重多了,各種皮毛布料,貴重補品幾大箱子。尋音還到了母親親手做的衣裳。她摩挲著衣裳,忍不住又流了眼淚。
張小北趕緊好聲安慰,又允諾說,等孩子出生幾個月後他們就去看岳父一家。
尋音這才慢慢擦乾眼淚,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相公,我最近是不是有些太愛哭了?有時還愛發個小脾氣。”
縣學給他安排了住處,但是暫時沒安排具體職務。他每天在各個學舍轉轉,在藏書里看看。
縣學裡雖然新添了不少新面孔,但張小北也看到了幾個熟人。
他的兩個舍友就在其中。張小北跟孫長青交談了幾句,才知道,孫長青也是連戰兩次,然而都是名落孫山。第一次是因為身體不行,雖然沒有像他這樣被抬著出來,但也極大的影響了發揮。他回鄉後成了親,也有了孩子,身體漸漸變得比以前強壯起來,第二次鄉試時,他基本適應了考場的環境,然而卻有兩道題答偏了。如今正在努力用功,準備三年後再戰。儘管兩人有同舍之誼,但如今兩人地位有了明顯差距。孫長青又是個清高倨傲之人,面對昔日的同窗成了自己的先生,多少有些不能接受。張小北也能理解這種失落,因此,除非孫長青主動來問他問題,他一般不去找他。
不過,另一個舍友陸思遠可跟孫長青就不一樣了。他見到張小北立即熱情地上前打招呼,問長問短的,仿佛當年兩人是至交好友一樣。
不過,對方如此熱情,張小北也不好顯得太小氣了。只能淡然以待。
頭十天,張小北一直沒被安排什么正經事做,只讓他跟著另外一個老教諭學習,這位老教諭對張小北十分冷淡,言裡言外的意思是,你雖然是個舉人,可是太年輕,教諭可不是誰能當的。張小北也沒有急著反駁,他在這位老教諭面前畢竟只是個晚輩。但是他覺得他不能再這樣閒逛下去了。沐休回來後,他要去找自己的上峰說明情況,儘管讓自己的教書之事步入正軌。
第114章 又是一年
在張小北的積極爭取下, 他在縣學的工作終於勉強開展下去。他直到這時, 才明白原來縣學的標配是只有一個教諭, 二到三四名訓導,訓導協助教諭教學,當然裡面還有其他輔助人員。張小北的工作要上正軌, 排在他前面的老教諭就得退休了, 怪不得對方對他態度如此冷淡。
老教諭五十多歲才中舉, 如今已經在縣學執教十多年了, 無功無過。他因為這麼大年紀才中舉, 對仕途也沒了指望,只求安穩度日。平日裡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有一搭無一搭的, 張小北當初在縣學讀書時,三年裡見到他的次數能數得過來。有時候好容易逮住了,問他一些問題,有的他能講出來, 有的乾脆來一句:“回去讀書吧,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
張小北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你也不能說他不對,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畢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教諭很顯然並沒有做到這些。但是本縣文風不盛,整個縣裡舉人本來就不多,還有不少不願意來當教諭的。再加上輪資歷老教諭最老, 也沒人拿他怎麼樣。現在張小北一回來就威脅到他的地位,他自然十分不待見這個年輕後生。但是老先生又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讀書人就得有讀書人的風度,所以他也沒有做得太明顯。張小北見他沒有明目張胆的排擠自己,也就淡淡揭過。表面上仍對他十分恭敬,有時候還特意請教他一些問題。兩人的工作總算和平交接。
張小北一上任,就開始就縣學著手改革縣學的弊端,比如教諭、訓導出勤率不高,師生之間互動不積極,學子們學習方法太單一等等。他從自己做起一點點改革。由於他的手段比較柔和,再加上自己積極帶頭,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少。半個多月過去,學生們漸漸適應新老師的教學風格,願意來找教諭探討學問的學子越來越多。
張小北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一拘一格。他布置學生作文,不讓他們坐在學舍里絞盡腦汁地干想,而是讓他們出去採風,實地考察再做。比如說寫關於民生的,就帶他們去市井市集,或者是田間地頭。若是做詩,也會帶他們到大自然中體會一番。時不時地還在課堂上發起話題討論。這些改變倒是慢慢地調動起學子們的積極性,課堂的氣氛也十分熱烈。這樣,學子們倒不覺得上課苦,而是對每天的課程多多少少還抱有期待。
張小北接著又提出建議說要在縣學設立獎學金。凡是成績好的學子有五百文到二千文不等的獎勵。這個建議縣學已經上報。
除了獎學金外,張小北又對提出一個特別吸引學子們的方案。他說他正考慮選出學生們的優秀習作,編輯成冊,一部分放在縣學的藏書館裡,一部分試著拿出去售賣。學子們哪個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入選?於是一個個卯足幹勁,不是埋頭苦讀,就是奮筆疾書。大家作文的熱情空前高漲。
眼看著就到了年關,張小北休沐回家時,就跟尋音商量跟岳父那邊寄年禮的事。
他們這邊也沒什麼好送的,無非是一些當地的特產,乾菜、乾果、肉乾之類的,反正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嘛。除了本地特產以外,還有尋音親手做的鞋子和衣裳。再加上夫妻二人寫的信,一人一封。
張家的東西剛寄過去不久,那邊的禮物也來了。
陳家的禮物可比他們貴重多了,各種皮毛布料,貴重補品幾大箱子。尋音還到了母親親手做的衣裳。她摩挲著衣裳,忍不住又流了眼淚。
張小北趕緊好聲安慰,又允諾說,等孩子出生幾個月後他們就去看岳父一家。
尋音這才慢慢擦乾眼淚,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相公,我最近是不是有些太愛哭了?有時還愛發個小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