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王英明。”

  經過與韓峰和張衡商議,最終確定於三日後舉行封后大典,並且韓峰還提議,讓廖武王邀請在廖國為質的池硯來觀禮,只是這旨意下達之後,池硯並未能接到。

  因他身體內餘毒未清,又舟車勞頓地追到廖國,本就傷了根基,最近廖國晝夜溫差大,他又感染了風寒,於子夜之時,便去了。

  池硯病逝,廖國王與韓峰等人聞言,十分不敢置信,還親自去查看,確定他是真的死了以後,心中不由惋惜不已。

  “池硯年紀輕輕便去了,真乃天妒英才呀。”

  廖武王在朝堂上說拖三五載,不過是一時氣話,他並不願意見到大晉國內一派和諧的景象。

  此刻,池硯這個與七公主雲羅能分庭抗禮的人去了,他心裡憋氣無比。

  “大王,池硯當初殺了大王的影子,並將其送回了我廖國,如今我們不如也如此將其送回晉國。”韓峰道:“有時候後,死人比活人更好用。”

  廖武王是個聰慧的君王,他一聽韓峰的意思,便瞭然一笑道:“池硯為了晉昌王犧牲,這會讓他愧疚終生,永遠銘記他的恩情,而池硯被七公主刺殺才中毒而死這件事會宛若一根刺一般種在他心裡,每當他看到風光無比的七公主妣雲羅,那刺便會冒出來,令他心懷疼痛。”

  “然也!”韓峰點頭,與廖武王相視一笑。

  池硯在廖國,不過是一個人質,他的死並不影響廖武王的封后大典。

  不過為了避免穢氣,在韓峰的安排下,池硯的屍體被提前送回了大晉。

  這時,天氣已經由夏轉入了秋,天氣炎熱不堪,池硯的屍體按理說應該保持不了幾天,但是一個月後,到了下邱,崔俊遠接到城門口,打開棺蓋的時候,發現裡面的屍身並沒有腐爛。

  “池公子因為身中劇毒,所以才得以屍身不壞。”送棺的領頭之人同崔俊遠解釋,眼中含了淚滴道:“我雖然是廖國之人,但曾蒙池公子大恩,如今他人生的最後一程,還望崔將軍允許我將他一直送回到晉都。”

  崔俊遠用手指探了探池硯的鼻息,發現他氣息全無,身體僵硬,已然是死相,不由心中一痛。

  他一路與池硯並肩作戰,早就將他當成了好兄弟,他想起水淹下邱,百姓生靈塗炭地場面,不由心中一顫道:“若這真是上蒼的責罰,他崔俊遠也有參與,為何卻獨獨降罪於池硯身上。”

  崔俊遠守在下邱已久,如今這裡已經完全安定了下來,便正好同護送池硯,一起回朝。

  池硯在將士們心中,有些不可逾越的地位;在大晉的士人之中,也頗有好評,而朝堂之中,更是有黎、公、郗、韶、崔等五大世家的人提議為他追封。

  “池左徒於國於君,功不可沒,寡人今日封他為定國侯,其屍身葬入祁山。”

  晉昌王也是個感性的人,他下旨封完了池硯,便當著群臣的面痛心疾首地哭了起來,當即要為池硯披麻戴孝。

  由此可見,池硯在他心中有些超然的地位。

  頭上的君王哭得傷心無比,下面的大臣也隨著哭天抹淚。

  妣雲羅聽著一群男人嗚嗚咽咽,作婦人之態,心中很是無語。

  “明日,池左徒的靈堂便設立好了,就在塗畔宮正殿,屆時,有無數士人來弔唁,大家先省點力氣,要哭,把眼淚留到明天吧!”

  妣雲羅說話不徐不緩,十分冷淡,眾臣包括晉昌王,都以斥責地目光望向妣雲羅。

  “七姑姑,子墨曾為了救你,身中三箭,險些喪命,如今他去了,難道你就一點都不傷心麼?”晉昌王雖然在大事上聽從妣雲羅,也十分敬佩她,但是對於她的私生活和情感方面,卻並不認同。

  妣雲羅聽了晉昌王的話,卻道:“師兄子墨去世,我自然十分傷心,但於內,我愛護著他所效忠的君王,於外,他費心打下的城池,我用盡心機地替他守住了,自認對他沒有任何虧欠。”

  池硯那三箭,她許他一個承諾,而那個承諾在收到那封血書時,便已經被用掉了。

  聽了妣雲羅的話,晉昌王和群臣不由面呈羞愧之色,趕緊將眼淚給抹掉。

  被七公主妣雲羅狠狠上了一課後,他們打定主意,在塗畔宮靈堂前,當著眾士人的面,絕不流淚,要整點實實在在的東西。

  下完早朝之後,眾臣都回家思考怎麼在靈堂表現一番,而塗畔宮學報和晉都官報則提出一種新風尚。

  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紀念一個人,無須豐厚鋪張的葬禮。池左徒生為俊傑,死亦為大晉的表率。為了超度他,我們必須完成他生前的遺願。

  一、他有兩名授業恩師,一位是器造間的工伊陳玉,一位是令伊郗哲。池硯徒然離去,令兩位白髮人送黑髮人,請大家一起為定國侯池硯進孝,支持兩位老師的思想。

  二、池硯曾經於垓下學宮講學,授業解惑,定然希望我大晉人才輩出,舉國接有盛學之風,對此,大家對於去晉都以外的地方修建塗畔宮分校,有什麼表示?

  三、池硯西征廖國,連奪四城,但卻發現,我大晉的將士武功確實不如廖國,對此,身為大晉下一代,你們是不是該反省?是不是該有所行動?驪山軍校,乃是池硯師傅陳玉所督建,望各位有雄心壯志之人踴躍參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