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葉小天咳嗽一聲,轉向另一邊幸福地偎在他肩膀上的哚妮:「哚妮,你怎麼陪珺婷一起來了?」

  哚妮甜甜笑道:「幾位姐姐都在養胎,我一人無聊,便去銅仁尋遙遙散心。剛剛迎了珺婷姐姐回來,便聽說你回來了,所以便與珺婷姐一塊兒來接你。」

  「遙遙……」

  葉小天意外地道:「那丫頭不是往金陵拜香光居士為師,學習書畫去了麼,怎麼,她回來了?」

  哚妮道:「老爺去播州討逆時,瑤瑤擔心老爺有個什麼意外,所以趕回來了。及至戰事結束,這才重新返回金陵。」

  葉小天責怪道:「這事兒你怎不早說與我知道,許久不曾見過她了,若知她回了銅仁,上次回臥牛嶺時,我便叫她回來一聚了。」

  哚妮吐了吐舌頭,道:「你那麼忙,瑤瑤生怕打擾了你,不叫我說。」

  葉小天道:「你呀,當初整治老毛時的手段哪裡去了?」

  說到老毛,葉小天神色黯了一黯,這才道:「如今一個黃毛丫頭的話你也聽。」

  於珺婷若有深意地瞟了他一眼,為哚妮解圍道:「遙遙自從寄住我府,你見過她幾回?哚妮怎知你的心意如何,就不要責怪她了。」

  葉小天道:「我倒不是責怪她。」

  葉小天沉吟了一下,道:「妙雯瑩瑩她們都在養胎,你一人在山上確也寂寞。嗯……」

  哚妮慌了,攬住他手臂道:「我不要一人回山,我要侍奉老爺!」

  葉小天笑道:「誰說要送你回山了,我是想……給你找個姐妹陪你,可好?」

  哚妮懵懂的還沒聽明白,一旁於珺婷已經狐一般地眯起了眼睛:「大老爺這狐狸尾巴藏的好深,這才露出來呢。卻不知,老爺說的這位好姐妹,是哪家的姑娘啊?」

  葉小天清咳一聲,訕訕地道:「那個……方才不是說了,要割草塘三鎮給宋家麼,嘿嘿,那三鎮,就是聘禮了。」

  「喔……」

  於珺婷意味深長地應了一聲,三人共乘的這輛馬車裡,立刻像是打開了一罈子山西老陳醋,那股子酸溜溜的味兒……

  及至回了臥牛嶺,幾位夫人都來見過自家相公,展凝兒習武之人身體強健,自然是第一個到的。展凝兒一進花廳,便興沖沖地道:「相公,你這一趟出去,坑來了些什麼回來?」

  於珺婷二郎腿一蹺,嗓音兒嬌滴滴的繞樑三日:「你們家這位大老爺的習性,你還不曉得?摘個花兒、惹個草啊,除了這個,還能有什麼?」

  葉小天乾咳一聲,不待展凝兒明白過來,就急急迎了上去:「哎呀呀,你這都幾個月的身懷了,怎麼就不知道穩重呢?坐下,快坐下,可別累著了。」

  可惜這時田妙雯和夏瑩瑩由小丫環扶著,已經雙雙走了進來,夏瑩瑩也就罷了,田妙雯哪是那麼好唬弄的。只聽於珺婷那酸溜溜的味道兒,她就明白必有蹊蹺。

  田妙雯一雙妙目在自家相公臉上盈盈一轉,笑吟吟地坐了,笑吟吟地道:「相公此行辛苦了,卻不知這一趟回來,摘了朵什麼花兒回來,有沒有刺呀?」

  葉小天額頭有點兒冒汗了。他這後宅里雖然還算和睦,其實卻也不乏派系,人以群分嘛,只是沒有足以傷了和氣的爭鬥罷了。這派系,自然是水西三虎一派,而同樣出身銅仁的哚妮和於珺婷,走得就近了些。如今這兩派怎麼有聯手之勢?

  楊花給老爺遞上投濕的毛巾,便捧著銅盆退到了牆角,眼見得如此一幕,小小心靈中不由陡然一動:「葉小天也是害死我爹的兇手之一,原來他很好色麼?娘說過,我是個美人胚子,長大了,應該會很美吧?」

  小楊花的眼珠悄悄轉動了一下,仇恨的火苗倏然一閃……

  第65章 制衡方略

  乾清宮裡,萬曆皇帝瞟了一眼眾大臣,內閣、六部,俱都在場。

  內閣眾閣老已經在他面前撕了很久,現在的內閣,沒有張居正那種強勢人物,眾閣老撕扯許久,也沒個定論,萬曆只好召開「擴大會議」,把六部也拉了進來,列席的還有都察院和錦衣衛。

  吏部作為六部之上,天官大人率先發言,慷慨激昂:「皇上,川黔雲貴等地,土官自漢唐因循至今,無論哪一朝哪一代,江山可以變,而世牧其地的土官不變!

  太祖、成祖時候,曾想解決這個問題,只因後來北元作亂,無暇南顧,這件事便又拖延下來。如今楊應龍伏誅,這是千載難逢之機,正好破而後立,在播州全境,實施流官制度!」

  吏部負責官吏的考核、升遷與任命。每日裡不知多少閒官散官候補官,挖門盜洞托親靠友地等著有那告老還鄉的、犯案罷黜的、突然猝死的官兒們騰個位置出來。

  如果在播州全境實施流官制度,他就有大把的官位可以任命,想想都要飄飄欲仙。

  戶部尚書立刻跳出來反對:「皇上!以太祖、成祖之雄才大略,難道只因北元作亂,就無暇南顧改土歸流?成祖皇帝五掃漠北,北元望風披靡,怎至於牽扯成祖皇帝太多精力而無暇東顧?」

  戶部尚書上前,大聲道:「臣以為,這是太祖、成祖皇帝發現,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操之過急,這才緩行歸流之策。播州之地,楊氏統治七百餘年,下屬土官層層疊疊,不可計數。

  如果貿然歸流,政令能上傳下達嗎?前有葫縣,歸流五年,朝廷年年貼補大筆錢糧。今貴州全省之賦稅,尚不及江南一小縣,播州之地一旦徹底歸流,可以預料的是,至少在五十年之內,朝廷休想收上來一錢銀子,而要貼補的賑濟,則是朝廷不可承受之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