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浩欣慰地一笑:「甚好,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才是,決不能讓儲君長於深宮,養成晉惠帝那般不是白痴,勝似白痴的皇帝,鬧出『何不食肉粥』的笑話來。諸皇子,今後悉從此例,每個太傅,每年換攜一位皇子,半年居於宮,半年行於外,要設成常例。」

  穆羽道:「是,之後臣去了上京,遵官家吩咐,向蕭後娘娘遞交了國書和私信,不過……不過官家的囑咐,臣只完成了一半……」

  楊浩眉頭一蹙,訝然道:「完成了一半,此話怎講?」

  穆羽苦笑道:「官家約蕭後娘娘會唔,商討兩國進一步開放邊市、擬定詳細的貿易律法一事,蕭後娘娘答應了。不過……官家著臣交給蕭後娘娘的東西,娘娘只收下了一半。」

  「哦?又是一半?」

  穆羽說著,摘下身上包袱,取出一封錦匣,楊浩接在手中,打開看了看,又仔細想了想,漸漸露出會心的笑意,胸有成竹地道:「你把錦匣收好,待朕會唔遼後時,一定要帶上。」

  這幾年,宋國完全開放了榷場和邊市,對各種商品的輸入和輸出不再設置種種障礙,隨著磨合期過去,兩國邊境貿易日趨興旺,在宋國的貿易總量中已占了五分之一,而在遼國那邊甚至達到了二分之一強。

  茶葉、鐵鍋、布匹等物資暢通無阻,關稅很低,這且不說,楊浩還大力扶持北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永和二年,朝廷兵發交趾,歷時八個月的戰爭,滅了叛逆小朝廷,設州府流官治理,並且將該地高產生的糧種帶回北方,經雜交培育,適應了北方氣候之後,也毫無保留地提供給了北朝,雖說交換代價是北朝需向宋國提供十年的一定數量的馬匹、牛羊,但是哪一方得惠更多,顯而易見。

  遼國的山後九州是漢人聚居區,也是遼朝的最大的農耕區,他們是優良糧種及其養植技術的最大受益者,同時,由於日趨興旺的邊境貿易,他們也是受益最大的人群。幾年下來,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的北朝漢人和其他諸族百姓對宋國親近感大增,再也不會那麼冷漠甚至敵視了,儘管兩國之前如生死大敵,這種情形與後世美日之間的關係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楊浩的目的很簡單,我要活,也得讓人家活,要不然,大家都別想活的太平。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宋國一樣,在它身邊有這樣一片廣袤巨大的草原,有這樣一個強大的草原民族,以中原五百年一出的傑出領袖,傾中原之全力,御千古之名將,也是殺不光、滅不掉,讓北方狼成為中原揮之不去的夢魘。

  楊浩知道,北方草原民族不屈不撓的南侵,和歐州小國殖民侵略的動機有很大不同,草原上的居民,生存環境惡劣,只能通過不能食用的野草轉化為動物的乳品和肉類來滿足生存需要,他們只能在不同的季節里趕著他的畜群在荒涼的草原上尋覓自然植被。

  他們征服了自然環境,同時也成了自然環境的奴隸。當自然環境惡劣到難以活命的地步,他們唯有通過戰爭來掠奪,那麼能掠奪哪裡?更貧窮更荒涼的北極嗎?自然是揮軍南下,客觀地講,草原民族自有史有來,就不斷地南侵,主要決定因素不是統治者的個人野心,而是老天爺的決定。

  所以他們比中原人更好戰,比中原人更能戰,也比中原人更不計較戰爭成本,還有什麼成本是比生存更重要的?

  楊浩希望,文化同化、經濟滲透、農耕技術的傳播,能讓北朝的生存環境不至於惡劣到比付出戰爭成本更慘烈。既然無法消滅狼,那就把狼變成羊,對立和壓制解決不了的問題,希望能用其他手段來解決,至少會大量減少北人南侵的頻率。如果有朝一日子孫後代真的腐朽不堪,朝廷成了只知吞噬民脂民膏的吸血鬼,那麼取而代之的也是一群文明人,而不至於讓一群野蠻人率領著整個中國大退步。

  當然,占領山前七州,控制戰略要地,經濟文化雙重「侵略」和同化,那是因為「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完全是一句愚夫子的屁話,但是內部建設較之外部條件更加重要,這一點卻是勿庸質疑的。

  大量生活物資的輸入北朝,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原每興起一件新鮮玩意兒,很快就會流行於整個北朝,文化上的認同、經濟上的改善,正在漸漸改變北朝人的習俗、風氣和性格。與此同時,宋國改革吏治、科舉、軍制,開海通商,交遊萬國,於潛移默化中正一點點地剔除著傳統文化中消極、保守的糟粕。

  這是一件長期工程,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未來的國人就可以一種更積極、更開明、更先進的方式延續下去。即便有一天他不在了,即便有一天他的子孫不肖丟了江山,敗落的也只是他一家一姓,這個民族卻只會越來越強大,再也不會變成一口閉關鎖國驕傲自滿的醬缸,讓後人不知耗費多少年的努力,才在夷人堅船利炮的沉重打擊下才肯正視自己,引入活水。

  遼國雖然丟了山前七州,但是國家內部環境反較以前強了不止一倍,這幾年的變化是那麼明顯,每個人都感覺得到,就算是最普通的牧民,也感覺到了同中原和盟以來的巨大變化,他們再也不必可憐到把一口裂了縫豁了口的鐵鍋都當成傳家寶、當成最珍貴的陪嫁。

  由於河西之地和山前七州在手,遼國的馬匹、牛羊也不再是宋國求之不得的東西,因此可以平價輸入,大量的健牛和騾馬用以補充水路運輸的不足,長安開始重現了解興旺氣象,再加上做為帝都,本地經濟、文化也大力發展,關中也開始重現了八百里秦川的興旺發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