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滿朝文武、皇親貴戚全部出迎,皇帝親自迎出京師二十里,攜威國公同乘御輦回京,這樣的殊榮,人家當得起。歡迎儀式無比隆重,大雪漫天,京師九門洞開,滿城百姓相迎,楊凌風風光光回到京城,直趨金殿,特旨君前免跪、龍庭賜座。

  楊凌坐到椅上,向焦芳瞧了一眼,焦芳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楊凌暗暗放下心來。

  要開拓極北邊疆,非王爵之身、享專斷之權、領獨立之軍不能成事,然而擁兵在外,實是君王之忌,所以楊凌想一步步來,第一步就是倚功討封王爵,第二步才是說服皇帝。

  大明的異姓王只有兩種結局,一個是在京里做無兵無權的逍遙王,比如徐達;一個是分封到皇朝眼中可有可無價值不大的八荒極遠之地守邊,比如沐英。

  問題是依照皇帝對他的感情和倚重,斷不會讓他去邊塞。別人代為討封的話,形同鼓動皇帝放逐他。要知道皇朝的人大多除了中國不知番外之事,在他們眼中,除了通過蘇武牧羊的故事知道了北海(貝加爾湖)這個名字,對那裡的印象只有:極寒、窮荒、杳無人跡、不毛之地。

  總之,那是野人和罪人才該待的地方,漫說封個王爺,封個皇帝也不去,去了喝西北風麼?那種皇帝怕還不如霸州勝芳鎮上統治一百多人的「大順國皇帝」趙萬興呢。然而自己主動討封呢?

  正因為人人認為那是個苦差事,誰會相信他放著子子孫孫在京享福的安樂王爺不做,偏要去做野人王?此人定是懷有異心,意圖勾結蠻人造反了。只怕就連皇帝也不免會有這種念頭,這才是無法得到皇帝和滿朝文武理解和信任的難處。

  楊凌回京之前,早已密囑焦芳動用可以的力量開始了行動,先讓一個小小的六品言官上書列舉楊凌開疆拓土、前所未有之功勳,請封王爵,試探滿朝文武反應。待見反對聲浪不大,這才出動職銜較高的官員逐級上本。

  百官反對聲浪低,是因為楊凌立的功,實在是開國之後有功之臣從不曾立過的功績,而且他原來的功勞就夠大了,想再進一步,除了封王也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那位心裡根本藏不住事的皇帝一點城府都沒有,百官還沒表態,他自己先跳出來搖旗吶喊,鼓掌叫好了。現在的朝廷……你說還有哪個吃飽撐的管這閒事兒?

  這事楊凌回京前就已經知道了,探詢焦芳,只是擔心又有什麼臨時變化。果然,皇帝褒獎一番後,禮部尚書王華咳嗽一聲,上前一步自袖中取出一道呈表,高聲朗誦起來。

  進表列數皇上之德、楊凌之功,最後便是例舉史上有此功勳者封王故事,請求循功晉威國公為王。這些都是官面文章,滿朝文武早就明了的,於是百官轟然拜倒,齊聲請封。

  按大明舊例,皇帝子封親王,親王子封郡王;異姓封王者只有兩個功績才有此可能,一是開疆拓土,二是挽難救國,功勳至高者。儘管如此,朱元璋所封的六個異姓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生前爵位仍是國公,死後才追封為王爺。

  不過這不是問題,因為能不能封王,是由皇帝決定的。封王之所以困難,不是臣子們不願意,而是皇帝不想封。否則的話,大明開國之初,百官巴不得多封幾個異姓王爺,就算自己封不了王,起碼擋在前頭的人上升了一位,自己的爵位也能跟著長一級,有哪個蠢蛋會出面阻撓?

  到了這一代,國公已經不止開國時的那幾位了,不說多如牛毛,起碼也是不怎麼值錢了,楊凌現在的功績,活著封王也是應該的。於是,皇帝接受呈表,宣楊凌接旨,威國公晉爵為武威王。

  歷史上,大明到了末代,才封過秦親王孫可望、晉親王李定國、蜀親王劉文秀、慶陽郡王馮雙禮、鞏昌郡王白文選、漢陽郡王馬漢忠、延平郡王鄭成功,現在因為楊凌這隻小蝴蝶的橫空出世,這些異姓親王、郡王怕是沒有機會出現了,而大明第一位異姓王卻提前問世了。

  正德笑吟吟地站起道:「楊愛卿,朕之一朝,能取回河套、朵顏三衛,開拓金山、巴兒思闊山一帶廣袤的土地,實是前人未有之功,愛卿晉升王爵,亦是眾望所歸。

  朕,賜永福公主、湘公主、張天師之妹符寶與你為妻,皆為王妃。欽天監已選定明年三月初三為宜婚之日,屆時朕當親自主婚,為愛卿完婚。」

  楊凌一呆,兩位公主下嫁,那是早就知道了的,怎麼又多了個小符寶兒,莫非她把自己在丹房強吻了她的事告訴了皇上?楊凌心裡一跳,當著滿朝文武可不敢多問,連忙領旨謝恩。

  正德又笑道:「三日之後,兩位公主和符寶姑娘的八字、婚書和妝奩會送到王府。愛卿也回府去,好生準備三份厚重的聘金、聘禮,辦得熱鬧一些。」

  楊凌連聲答應,正德又道:「諸位愛卿,我朝開疆拓土,建前朝未有之功,朕心喜甚。朕已祭告太廟,不日,還將登臨泰山,封禪告天。內閣、禮部,議定相關儀程和隨行文武官員、內外命婦、各國使節人選,欽此!」

  皇上要封禪?眾文武皆是一呆。

  自唐中葉之後,封禪於泰山之帝王,正德算是第一人了!

  ……

  公主下嫁,對禮部、內務府來說,整個禮儀過程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是這一次卻不同,因為公主嫁的是王爺,不能按成例住在十王府。這些禮儀官員們就得絞盡腦汁,制訂一套與往昔不同的大婚禮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