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開始的時候,還是讓他看得多,批得少。而且他批過的奏摺,我還會先檢閱再明發下去。
因為他表現的穩重出色,我慢慢的放手,讓他去批所有的奏摺,而我只是等他批完再看一遍。需要我修改的地方越來越少,也就是說,現在即使讓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也是稱職的了。
乾隆四十年的時候,我已經六十五歲了,而永璉也已經四十五歲了,我決定退位為太上皇,讓永璉繼位。
一來我年紀大了。雖然身體依然健康,但是精力畢竟不如年輕的時候那麼足了。
二來永璉已經四十五歲了。皇阿瑪登基的時候,正是這個年紀。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年紀當皇帝正好,精力還算充足,性情又已經穩定下來,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世間該看的該經歷過的都經歷過了,也了解了世情和民間疾苦。而且承受了能幹的兄弟們在身後追著二十來年的壓力,還沒有倒下的,這才幹,氣度,見識,心性都已是不俗的了。
我登基前,並無兄弟相爭。登基的年紀也不過只有二十五歲。可我自己知道,我是早已經定了性子的。也許是因為出生時有一點兒前世的記憶,我的性子並不是在這一生養成的,而是本來就有的。
一般的皇家子弟,二十五歲的時候,性子穩重的也很多。可再穩重也是年青人,也愛美色,愛享受,好面子,喜歡別人奉承吹捧,一門心思的想著“等我當了皇帝,一定要大幹一場”,容易偏激,也容易被別人左右,欺騙。二十五歲的繼承人,是不會不能讓我放心的。到了四十五歲,則差不多了。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新的執掌者了。
皇瑪法是個好皇帝,可皇阿瑪登基之後,出台了那麼多新的政策,讓整個國家似乎煥然一新,立刻變得生機勃勃的。官場的風氣也是一清。
我仔細想過,不是皇阿瑪比皇瑪法更聰明,而是皇阿瑪更年輕,更銳意進取。那個時候皇瑪法已經老了,就算看到了什麼弊端,也保守的不願意動彈了。
我執掌天下四十年了,雖說日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朝政還很清明,官員們也算得力,私心度也較低。可是世情在變,國情也在變。我是個守成的君主,缺乏皇阿瑪那樣進取和改革的眼光。我所做的事情,依然是按照皇瑪法和皇阿瑪留下的老路子。那些東西四十年後的今天是否還適合這個國家?百姓生活尚好,可有沒有政策,能讓他們更好?這些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所以我覺得,這個國家是該換一個更年輕,更有活力,也更有想法的掌權者了。我很期望看見,永璉能像皇阿瑪那樣,銳意進取,讓大清煥發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皇阿瑪把天下交給我的時候,朝政清明,國庫充沛。如今,我交到永璉手上,依然是如此。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放下這責任了。就算再不放心這天下萬民,我也不可能千秋萬歲。還不如把這重擔和責任在最合適的時候,交給最合適的人。
之後我退居圓明園,還帶走了我所有的妃嬪和年幼的兒女。將皇宮留給了永璉和他的皇后。
***系統公告:完成最神秘的隱藏任務——作為天下之主,為天下萬民計甘願放下手中權柄。獎勵系統升級一次。***
系統升級後,我發現我的記事板更好用了。以前要讀完整本書或者整本奏摺才能把其中的內容收錄其中,現在任何文字,書畫,圖案內容,只要我看見了,就能收入其中,它還會自動分析總結。
書籍目錄與日記本好像合二為一了。每日我看到了什麼,它會自動記錄在上面。我自己想記住什麼,也可以動手寫在上面。
我記憶力不好的事,這麼多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覺。也多虧這記事板了。我想小時候要是讓人發現了這件事,我大概根本不會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了。
好在我的兒子們沒有一個有記憶力不好的毛病。
忙碌了六十五年,驟然閒下來還真有些無所適從。我在圓明園裡開闢了一塊小菜地,就和別人養花養魚一樣,也就是用來修身養性的。不過這個更實惠,菜還能用來吃罷了。
還在圓明園另設了一個上書房,讓我年幼的兒子們依照規矩讀書。只是我閒了很多,便有時間享受天倫之樂了。我和小兒子們,還有妃嬪們也比過去親近了許多,頗像一家人那樣,時常一起說笑用膳。
又撿起了小時候學過的西學。皇瑪法對這個是很有興趣的,因此在我小時候,皇阿瑪也特意讓我學過。如今記事板變得更好用了,我學那些法蘭西文,英格利文,義大利文什麼的都很容易。
我也想知道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想知道他們的國家是個什麼樣子。可看了那些西文書,把我嚇了一跳。這差別也太大了。這些國家在禮義廉恥信方面,簡直一塌糊塗。可是在“science”上,卻又遠超大清許多。讓我驚嚇了一身冷汗。
幸好這些國家和大清隔著海,要不有這麼幾個不要臉的又更強大的鄰居,大清還不被他們啃成渣了?
不過雖然隔著海,大清也不能放鬆。我下令讓人儘量的購買洋文書籍,然後開始動筆翻譯那些“數學”,“格物學”(物理學),“煉物學”(化學)……等等的書籍。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留下了這些書,將來總歸能有發現它們重要性的人,也總歸會有有用的一天。
我看著永璉當了五年皇帝,除了兒女們的婚事,也並不下達別的旨意,以免影響了新皇的權威。
覺得可以放心了的時候,又把手中最後的力量粘杆處傳給了永璉。粘杆處人數不多,還能去辦一些不好明面上辦的事,對他來說也是有用的。
知道我翻譯了多本書,永璉也不問是什麼,就讓人拿去刊印。朝臣們不管是討好我也好的,討好新皇也好的,竟有很多求了書回去的。
我很高興,就算那些人拿著書回家就是供著蒙塵,也多了很多讓大清慢慢了解“science”的機會。
於是不再局限於“science”,語言,文字,風土人情,物產礦產,世界各國的地圖等等,所有我所能知道的其他國家的信息,我都慢慢的寫成了書,然後刊印分發。
我活到了八十九歲,雖然我到死也沒看見大清有什麼科技革命,可是對洋文和洋人的東西感興趣的人多了起來,想出海去洋人的國家看看的人也多了起來。
我其實沒想到我能這麼長壽的,一退位就是二十四年,結果連永璉都以身體原因去年退位來圓明園陪我了,現在的皇帝是他的兒子。
這二十四年,我閒著沒事,身體也不錯,在這圓明園裡又新得了十幾個兒女。
皇阿瑪子嗣艱難,可是我這一支,絕對是子嗣豐茂的。無論是國事還是家事,也都算是讓自己滿意了。
我也能含笑九泉了……
第46章
番外的番外:弘晝眼中的乾隆
四哥不像是咱們大清朝的皇帝。
當然,他騎射一流,勇武威嚴。可是當皇帝的哪個不是“天子一怒,浮屍千里”。即便據說是最放縱官員的皇瑪法,也不知道殺掉了多少官兒,其中沒犯什麼錯,僅僅是被遷怒的,想必也不少。皇阿瑪對官員更是嚴厲,連他手下的得力奴才如年羹堯那樣的,也是一旦犯錯絕不寬恕。
可是四哥就沒殺幾個官,除非是罪大惡極的。要是不得力的和犯了錯的,頂多閒置不用,或者流放三千里。
我覺得他像宋朝的那種皇帝,不輕易殺官。哪怕是看不順眼的,也是趕走了便罷,說不準也能像宋朝的皇帝那樣造就幾個像被流放了的蘇軾那樣的千古文人呢。
四哥對人對事都像皇阿瑪那樣要求嚴格,做不到他的要求,就得給別人挪位置,讓更能幹的人頂上來。
所以他手下那些當官的,既不像傳說中皇瑪法晚年時那樣松松垮垮,又不像皇阿瑪在位時那樣戰戰兢兢。這官兒當得雖算不得舒適,卻十分的安心和放心。
有些時候,那些漢臣的酸腐文人脾氣上來了和他頂牛,回頭嚇得一身冷汗,就怕被治個大不敬的罪名。可是四哥卻從不在意。只要你把事情辦好了,你的官職就是安安穩穩的。
四哥好像從小就是這樣,我從來沒見他發過脾氣。對他說話的時候,一雙安靜的眼睛靜靜的瞧著你,回話的聲音不輕不重,慢條斯理。他不像三哥那樣愛找人麻煩,愛訓斥人。可他也不好親近,對著誰都像是隔著什麼似的,就連對他的親額娘也一樣。
我是被他的親額娘養大的,可我對自己的額娘還是更親近些,正所謂母子連心,是她生育了我啊。
不過我也知道,他對誰都是如此,哪怕對著大額娘和阿瑪,也只不過是傾聽他們說話的神色更認真些。他並不會撒嬌搏寵,或者表現的多麼親密依戀。所以也沒人能說他是忘恩負義,去抱更粗的大腿了。他只是這麼個脾氣罷了。
後來一起去了上書房念書,我才知道他有多聰明,多出眾。可同時他又是安靜的,低調的,從不在皇瑪法來查功課的時候爭著表現。有能力,又不爭先,這樣子倒也頗能服眾。讓眾人心中留了一個印象,就是四哥很有才能,為人處世卻謙遜低調。
在上書房那麼多年,他一直是那個性子,沒有拉幫結派,卻又讓人心中敬服。那時候我覺得他特別像演義小說裡面寫的那個宋朝的“八賢王”,身份尊貴,挺拔英俊,謙遜內斂,處事公正。雖然有好多人說八叔像那個八賢王,可我還是覺得四哥更像。“八賢王”可不會為了皇位拉幫結派,搞什麼黨爭。“八賢王”一心一意只為了朝廷好,可不會爭權奪利。
那時皇阿瑪還沒當上皇帝,我就心想要是四哥繼承了阿瑪的王位,將來也許也是大清朝的賢王呢。不過我也就是胡亂想想,要是皇位的大餡餅落在四哥頭上,誰知道他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心如止水呢?
後來四哥就當了皇帝了。
四哥是個過目不忘的人,哪怕品級再低的官員,只有他見過就會記住。也難怪那些人為之感動的痛哭流涕了。
我覺得四哥特別神,就像《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一樣會看面相,一見就知道這個人有什麼才能,有沒有反骨,能不能用之類的。
後來我更覺得他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全大清的事怕是沒有他不知道的。我隱約知道皇阿瑪所建的粘杆處,可我也沒覺得粘杆處有這麼牛啊!而且四哥選的那些巡察使什麼的,個個不是有包龍圖的耿直脾氣,就是有狄仁傑查案的本事,把那些地方官員弄得不敢再糊弄欺瞞朝廷。四哥從哪兒挖出來這麼多人才的?
因為他表現的穩重出色,我慢慢的放手,讓他去批所有的奏摺,而我只是等他批完再看一遍。需要我修改的地方越來越少,也就是說,現在即使讓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也是稱職的了。
乾隆四十年的時候,我已經六十五歲了,而永璉也已經四十五歲了,我決定退位為太上皇,讓永璉繼位。
一來我年紀大了。雖然身體依然健康,但是精力畢竟不如年輕的時候那麼足了。
二來永璉已經四十五歲了。皇阿瑪登基的時候,正是這個年紀。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年紀當皇帝正好,精力還算充足,性情又已經穩定下來,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世間該看的該經歷過的都經歷過了,也了解了世情和民間疾苦。而且承受了能幹的兄弟們在身後追著二十來年的壓力,還沒有倒下的,這才幹,氣度,見識,心性都已是不俗的了。
我登基前,並無兄弟相爭。登基的年紀也不過只有二十五歲。可我自己知道,我是早已經定了性子的。也許是因為出生時有一點兒前世的記憶,我的性子並不是在這一生養成的,而是本來就有的。
一般的皇家子弟,二十五歲的時候,性子穩重的也很多。可再穩重也是年青人,也愛美色,愛享受,好面子,喜歡別人奉承吹捧,一門心思的想著“等我當了皇帝,一定要大幹一場”,容易偏激,也容易被別人左右,欺騙。二十五歲的繼承人,是不會不能讓我放心的。到了四十五歲,則差不多了。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新的執掌者了。
皇瑪法是個好皇帝,可皇阿瑪登基之後,出台了那麼多新的政策,讓整個國家似乎煥然一新,立刻變得生機勃勃的。官場的風氣也是一清。
我仔細想過,不是皇阿瑪比皇瑪法更聰明,而是皇阿瑪更年輕,更銳意進取。那個時候皇瑪法已經老了,就算看到了什麼弊端,也保守的不願意動彈了。
我執掌天下四十年了,雖說日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朝政還很清明,官員們也算得力,私心度也較低。可是世情在變,國情也在變。我是個守成的君主,缺乏皇阿瑪那樣進取和改革的眼光。我所做的事情,依然是按照皇瑪法和皇阿瑪留下的老路子。那些東西四十年後的今天是否還適合這個國家?百姓生活尚好,可有沒有政策,能讓他們更好?這些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所以我覺得,這個國家是該換一個更年輕,更有活力,也更有想法的掌權者了。我很期望看見,永璉能像皇阿瑪那樣,銳意進取,讓大清煥發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皇阿瑪把天下交給我的時候,朝政清明,國庫充沛。如今,我交到永璉手上,依然是如此。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放下這責任了。就算再不放心這天下萬民,我也不可能千秋萬歲。還不如把這重擔和責任在最合適的時候,交給最合適的人。
之後我退居圓明園,還帶走了我所有的妃嬪和年幼的兒女。將皇宮留給了永璉和他的皇后。
***系統公告:完成最神秘的隱藏任務——作為天下之主,為天下萬民計甘願放下手中權柄。獎勵系統升級一次。***
系統升級後,我發現我的記事板更好用了。以前要讀完整本書或者整本奏摺才能把其中的內容收錄其中,現在任何文字,書畫,圖案內容,只要我看見了,就能收入其中,它還會自動分析總結。
書籍目錄與日記本好像合二為一了。每日我看到了什麼,它會自動記錄在上面。我自己想記住什麼,也可以動手寫在上面。
我記憶力不好的事,這麼多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覺。也多虧這記事板了。我想小時候要是讓人發現了這件事,我大概根本不會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了。
好在我的兒子們沒有一個有記憶力不好的毛病。
忙碌了六十五年,驟然閒下來還真有些無所適從。我在圓明園裡開闢了一塊小菜地,就和別人養花養魚一樣,也就是用來修身養性的。不過這個更實惠,菜還能用來吃罷了。
還在圓明園另設了一個上書房,讓我年幼的兒子們依照規矩讀書。只是我閒了很多,便有時間享受天倫之樂了。我和小兒子們,還有妃嬪們也比過去親近了許多,頗像一家人那樣,時常一起說笑用膳。
又撿起了小時候學過的西學。皇瑪法對這個是很有興趣的,因此在我小時候,皇阿瑪也特意讓我學過。如今記事板變得更好用了,我學那些法蘭西文,英格利文,義大利文什麼的都很容易。
我也想知道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想知道他們的國家是個什麼樣子。可看了那些西文書,把我嚇了一跳。這差別也太大了。這些國家在禮義廉恥信方面,簡直一塌糊塗。可是在“science”上,卻又遠超大清許多。讓我驚嚇了一身冷汗。
幸好這些國家和大清隔著海,要不有這麼幾個不要臉的又更強大的鄰居,大清還不被他們啃成渣了?
不過雖然隔著海,大清也不能放鬆。我下令讓人儘量的購買洋文書籍,然後開始動筆翻譯那些“數學”,“格物學”(物理學),“煉物學”(化學)……等等的書籍。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留下了這些書,將來總歸能有發現它們重要性的人,也總歸會有有用的一天。
我看著永璉當了五年皇帝,除了兒女們的婚事,也並不下達別的旨意,以免影響了新皇的權威。
覺得可以放心了的時候,又把手中最後的力量粘杆處傳給了永璉。粘杆處人數不多,還能去辦一些不好明面上辦的事,對他來說也是有用的。
知道我翻譯了多本書,永璉也不問是什麼,就讓人拿去刊印。朝臣們不管是討好我也好的,討好新皇也好的,竟有很多求了書回去的。
我很高興,就算那些人拿著書回家就是供著蒙塵,也多了很多讓大清慢慢了解“science”的機會。
於是不再局限於“science”,語言,文字,風土人情,物產礦產,世界各國的地圖等等,所有我所能知道的其他國家的信息,我都慢慢的寫成了書,然後刊印分發。
我活到了八十九歲,雖然我到死也沒看見大清有什麼科技革命,可是對洋文和洋人的東西感興趣的人多了起來,想出海去洋人的國家看看的人也多了起來。
我其實沒想到我能這麼長壽的,一退位就是二十四年,結果連永璉都以身體原因去年退位來圓明園陪我了,現在的皇帝是他的兒子。
這二十四年,我閒著沒事,身體也不錯,在這圓明園裡又新得了十幾個兒女。
皇阿瑪子嗣艱難,可是我這一支,絕對是子嗣豐茂的。無論是國事還是家事,也都算是讓自己滿意了。
我也能含笑九泉了……
第46章
番外的番外:弘晝眼中的乾隆
四哥不像是咱們大清朝的皇帝。
當然,他騎射一流,勇武威嚴。可是當皇帝的哪個不是“天子一怒,浮屍千里”。即便據說是最放縱官員的皇瑪法,也不知道殺掉了多少官兒,其中沒犯什麼錯,僅僅是被遷怒的,想必也不少。皇阿瑪對官員更是嚴厲,連他手下的得力奴才如年羹堯那樣的,也是一旦犯錯絕不寬恕。
可是四哥就沒殺幾個官,除非是罪大惡極的。要是不得力的和犯了錯的,頂多閒置不用,或者流放三千里。
我覺得他像宋朝的那種皇帝,不輕易殺官。哪怕是看不順眼的,也是趕走了便罷,說不準也能像宋朝的皇帝那樣造就幾個像被流放了的蘇軾那樣的千古文人呢。
四哥對人對事都像皇阿瑪那樣要求嚴格,做不到他的要求,就得給別人挪位置,讓更能幹的人頂上來。
所以他手下那些當官的,既不像傳說中皇瑪法晚年時那樣松松垮垮,又不像皇阿瑪在位時那樣戰戰兢兢。這官兒當得雖算不得舒適,卻十分的安心和放心。
有些時候,那些漢臣的酸腐文人脾氣上來了和他頂牛,回頭嚇得一身冷汗,就怕被治個大不敬的罪名。可是四哥卻從不在意。只要你把事情辦好了,你的官職就是安安穩穩的。
四哥好像從小就是這樣,我從來沒見他發過脾氣。對他說話的時候,一雙安靜的眼睛靜靜的瞧著你,回話的聲音不輕不重,慢條斯理。他不像三哥那樣愛找人麻煩,愛訓斥人。可他也不好親近,對著誰都像是隔著什麼似的,就連對他的親額娘也一樣。
我是被他的親額娘養大的,可我對自己的額娘還是更親近些,正所謂母子連心,是她生育了我啊。
不過我也知道,他對誰都是如此,哪怕對著大額娘和阿瑪,也只不過是傾聽他們說話的神色更認真些。他並不會撒嬌搏寵,或者表現的多麼親密依戀。所以也沒人能說他是忘恩負義,去抱更粗的大腿了。他只是這麼個脾氣罷了。
後來一起去了上書房念書,我才知道他有多聰明,多出眾。可同時他又是安靜的,低調的,從不在皇瑪法來查功課的時候爭著表現。有能力,又不爭先,這樣子倒也頗能服眾。讓眾人心中留了一個印象,就是四哥很有才能,為人處世卻謙遜低調。
在上書房那麼多年,他一直是那個性子,沒有拉幫結派,卻又讓人心中敬服。那時候我覺得他特別像演義小說裡面寫的那個宋朝的“八賢王”,身份尊貴,挺拔英俊,謙遜內斂,處事公正。雖然有好多人說八叔像那個八賢王,可我還是覺得四哥更像。“八賢王”可不會為了皇位拉幫結派,搞什麼黨爭。“八賢王”一心一意只為了朝廷好,可不會爭權奪利。
那時皇阿瑪還沒當上皇帝,我就心想要是四哥繼承了阿瑪的王位,將來也許也是大清朝的賢王呢。不過我也就是胡亂想想,要是皇位的大餡餅落在四哥頭上,誰知道他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心如止水呢?
後來四哥就當了皇帝了。
四哥是個過目不忘的人,哪怕品級再低的官員,只有他見過就會記住。也難怪那些人為之感動的痛哭流涕了。
我覺得四哥特別神,就像《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一樣會看面相,一見就知道這個人有什麼才能,有沒有反骨,能不能用之類的。
後來我更覺得他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全大清的事怕是沒有他不知道的。我隱約知道皇阿瑪所建的粘杆處,可我也沒覺得粘杆處有這麼牛啊!而且四哥選的那些巡察使什麼的,個個不是有包龍圖的耿直脾氣,就是有狄仁傑查案的本事,把那些地方官員弄得不敢再糊弄欺瞞朝廷。四哥從哪兒挖出來這麼多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