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張紹光愈談愈顯得鄭重其事。
反應敏捷的人,大概都會感覺出他說的話裡帶揶揄的成分吧。
“時代變了。”
有著國外生活經歷的張紹光,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沒有一點懷疑的餘地。
張紹光無法解答的是:時代的變化到底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影響。
像目前這樣,從慶親王父子那裡白領薪水,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中,這樣做說不定是不允許的。
另一方面,自己從國外學到的新知識,在新時代里,肯定是極受歡迎的。
具體地講,自己的生活將會怎麼樣呢?這一點尚不明確。
如果不管自己的前途。只考慮眼前的利害,又將如何呢?
應當怎麼處理這個案件才會對自己最有利呢?
這是張紹光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很痛快、很順利地說出文保泰案件的來龍去脈,也許會得到自己的主子慶親王父子及一些顯貴要員的信任。然而,這種做法是否能稱得是上策呢?
張紹光反覆進行思考,最後還是打消了採取積極態度的念頭。
他愈想愈感到不愉快。
在這個案件背後,似乎有非常複雜的關係。
可是他不能就此罷休,他希望用自己的手,像小孩玩翻花線那樣,將錯綜複雜的線抽出一兩根來看看。當他被振貝子叫來的時候,他就下定決心要這麼做了。
他向這六位要員僅僅匯報了當時的情況。
北京的秋夜,寒氣逼人。
張紹光縮著脖子彎著背,從燒酒胡同走向北小街。
第十一章 隆福寺風光
說實在的,燒酒胡同的這所奇怪的住宅並不適合開秘密會議。只要人們發現一些跡象,就會猜測這裡很可能正在舉行秘密集會。
在人群擁擠的地方相會,反而不易暴露目標。
在舉行廟會的日子裡,很多人進進出出,如果相約在這種地方密談,往往不大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在這種地方,即或碰到熟人,也是不足為怪的。朋友或熟人看到自己和別人談話,一般都會認為這大概是偶然相遇。
張紹光選擇了在隆福寺舉行廟會的日子裡和某個人相會。會晤地點自然是隆福寺內。
隆福寺就在東四牌樓附近。這是明朝景泰年間耗資幾十萬兩銀建築的巨大寺院。
每逢初九、初十都有廟會。
隆福寺廟會的熱鬧景象,可以稱得上北京各廟會之冠。
根據《天咫偶聞》一書介紹,從前隆福寺廟會不像現在這樣都是賣雜貨、擺地攤以及變魔術變戲法等的低級市場,而是比較文雅的、有文化氣息的交易所。其中有不少書畫古董拓本,價格也不高。
該書還提到,不僅如此,隆福寺還是以販賣盆景花卉著稱的市集。
春天有海棠、迎春、碧桃,夏天有夾竹桃;冬天有牡丹、梅花。
其中尤以菊花倍受人們的讚賞。
現在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
張紹光在隆福寺里一面閒逛,一面裝著若無其事地尋覓和他約會的人。
“肯定會來的。”
他如此確信。
不來的話,就說明對方沒有收到信。收到信,肯定會來的。
張紹光的信是這麼寫的:
兄台在悠悠館交給文保泰的相當於二十五萬日元的英鎊的下落,目前已略有眉目,願意奉告……
對方就是土井策太郎。
文保泰事件發生後,張紹光與巡捕營的官員們立即奔赴現場查看,並與兩個日本人見了面,傾聽了他們對情況的介紹。當時他感到那須啟吾有些猾頭,便選擇了策太郎,想和他打打交道。
張紹光對這個案子的情況大體上有所了解,他希望進一步查詢那筆巨款的來歷和性質,以便進一步深入調查案件,弄清真相。
張紹光邊等人,邊來回觀賞寺內的建築。廟宇陳舊,屋檐傾斜,有些地方快要崩塌了。然而廟會依舊繁華熱鬧。
東城的隆福寺與西城的護國寺相併列,被稱為北京雙廟的名剎,亦系朝廷的香火院。
日本的廟會別名叫“夜市”,主要是夜間做生意;而中國廟會的高潮,則在白晝。
近郊農家的婦女,一般選擇廟會採購日用雜貨,而王公貴族則趁廟會在人群中摩肩擦背,來回閒逛。
《藤陰雜記》一書的著者曾記載隆福寺、護國寺兩處廟會的鼎盛之時為:——百貨俱陳,目迷五色。王公亦步行評玩。
詩人鮑西岡曾以對句描繪廟會之繁榮昌盛為:
三市金銀氣
五侯車馬塵
金銀之氣、車馬之塵,實際是說其俗氣瀰漫寺廟。然而,菊花的芬芳和寺廟附近許多書坊的書籍,則彌補了庸俗的氣氛。
北京外城的琉璃廠是書坊集中的地方,內城書坊集中的地方則在隆福寺一帶。
“啊!……”
張紹光突然下意識地啊的一聲,立刻停了下來。他像條件反射似地扭轉身子想隱蔽起來。
他發現了文家的侍女芳蘭。
在這一帶見到芳蘭並不足為奇,因為文保泰的住宅鐵獅子胡同就在附近。
芳蘭進了一間書坊。
隆福寺前有三間最有名的書坊——三槐堂、寶書堂、聚珍堂。她的形影消失在三槐堂里。
反應敏捷的人,大概都會感覺出他說的話裡帶揶揄的成分吧。
“時代變了。”
有著國外生活經歷的張紹光,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沒有一點懷疑的餘地。
張紹光無法解答的是:時代的變化到底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影響。
像目前這樣,從慶親王父子那裡白領薪水,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中,這樣做說不定是不允許的。
另一方面,自己從國外學到的新知識,在新時代里,肯定是極受歡迎的。
具體地講,自己的生活將會怎麼樣呢?這一點尚不明確。
如果不管自己的前途。只考慮眼前的利害,又將如何呢?
應當怎麼處理這個案件才會對自己最有利呢?
這是張紹光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很痛快、很順利地說出文保泰案件的來龍去脈,也許會得到自己的主子慶親王父子及一些顯貴要員的信任。然而,這種做法是否能稱得是上策呢?
張紹光反覆進行思考,最後還是打消了採取積極態度的念頭。
他愈想愈感到不愉快。
在這個案件背後,似乎有非常複雜的關係。
可是他不能就此罷休,他希望用自己的手,像小孩玩翻花線那樣,將錯綜複雜的線抽出一兩根來看看。當他被振貝子叫來的時候,他就下定決心要這麼做了。
他向這六位要員僅僅匯報了當時的情況。
北京的秋夜,寒氣逼人。
張紹光縮著脖子彎著背,從燒酒胡同走向北小街。
第十一章 隆福寺風光
說實在的,燒酒胡同的這所奇怪的住宅並不適合開秘密會議。只要人們發現一些跡象,就會猜測這裡很可能正在舉行秘密集會。
在人群擁擠的地方相會,反而不易暴露目標。
在舉行廟會的日子裡,很多人進進出出,如果相約在這種地方密談,往往不大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在這種地方,即或碰到熟人,也是不足為怪的。朋友或熟人看到自己和別人談話,一般都會認為這大概是偶然相遇。
張紹光選擇了在隆福寺舉行廟會的日子裡和某個人相會。會晤地點自然是隆福寺內。
隆福寺就在東四牌樓附近。這是明朝景泰年間耗資幾十萬兩銀建築的巨大寺院。
每逢初九、初十都有廟會。
隆福寺廟會的熱鬧景象,可以稱得上北京各廟會之冠。
根據《天咫偶聞》一書介紹,從前隆福寺廟會不像現在這樣都是賣雜貨、擺地攤以及變魔術變戲法等的低級市場,而是比較文雅的、有文化氣息的交易所。其中有不少書畫古董拓本,價格也不高。
該書還提到,不僅如此,隆福寺還是以販賣盆景花卉著稱的市集。
春天有海棠、迎春、碧桃,夏天有夾竹桃;冬天有牡丹、梅花。
其中尤以菊花倍受人們的讚賞。
現在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
張紹光在隆福寺里一面閒逛,一面裝著若無其事地尋覓和他約會的人。
“肯定會來的。”
他如此確信。
不來的話,就說明對方沒有收到信。收到信,肯定會來的。
張紹光的信是這麼寫的:
兄台在悠悠館交給文保泰的相當於二十五萬日元的英鎊的下落,目前已略有眉目,願意奉告……
對方就是土井策太郎。
文保泰事件發生後,張紹光與巡捕營的官員們立即奔赴現場查看,並與兩個日本人見了面,傾聽了他們對情況的介紹。當時他感到那須啟吾有些猾頭,便選擇了策太郎,想和他打打交道。
張紹光對這個案子的情況大體上有所了解,他希望進一步查詢那筆巨款的來歷和性質,以便進一步深入調查案件,弄清真相。
張紹光邊等人,邊來回觀賞寺內的建築。廟宇陳舊,屋檐傾斜,有些地方快要崩塌了。然而廟會依舊繁華熱鬧。
東城的隆福寺與西城的護國寺相併列,被稱為北京雙廟的名剎,亦系朝廷的香火院。
日本的廟會別名叫“夜市”,主要是夜間做生意;而中國廟會的高潮,則在白晝。
近郊農家的婦女,一般選擇廟會採購日用雜貨,而王公貴族則趁廟會在人群中摩肩擦背,來回閒逛。
《藤陰雜記》一書的著者曾記載隆福寺、護國寺兩處廟會的鼎盛之時為:——百貨俱陳,目迷五色。王公亦步行評玩。
詩人鮑西岡曾以對句描繪廟會之繁榮昌盛為:
三市金銀氣
五侯車馬塵
金銀之氣、車馬之塵,實際是說其俗氣瀰漫寺廟。然而,菊花的芬芳和寺廟附近許多書坊的書籍,則彌補了庸俗的氣氛。
北京外城的琉璃廠是書坊集中的地方,內城書坊集中的地方則在隆福寺一帶。
“啊!……”
張紹光突然下意識地啊的一聲,立刻停了下來。他像條件反射似地扭轉身子想隱蔽起來。
他發現了文家的侍女芳蘭。
在這一帶見到芳蘭並不足為奇,因為文保泰的住宅鐵獅子胡同就在附近。
芳蘭進了一間書坊。
隆福寺前有三間最有名的書坊——三槐堂、寶書堂、聚珍堂。她的形影消失在三槐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