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長風吹過高崗,將北邊的消息吹入國家,此時正是暑熱時節,夜裡下過了一場暴雨,不到正午時分地面已經被烤乾,似乎昨夜的那疾風驟雨只是幻象,也像是一場匆匆而過地哭喪。
大國境內,人口密集,比肩接踵。
“陛下,”李斯微微躬身道,“得時無怠,此乃萬古之一時,大秦待此時已經良久,百年的通天大計,就在此刻了。”
嬴政高高地坐在王位之上,他面容鋒利,眉峰如刀刻一般,留著淡淡地胡茬,結實的身材被包裹在衣料之下,此時微微抬眼,道:“你待要如何?”
第125章 大浪淘沙(二)
李斯道:“滅韓,恫嚇山東。”
嬴政淡淡地掃了一眼諸位大臣, 道:“你們呢?”
李斯再上一步, 說道:“陛下,萬輩之功盡在此刻, 韓非乃韓國公子, 他所言,是為去趙存韓, 而非是為了我大秦。”
韓非略有口吃,言語間時有停頓,此時說道:“敢問李客卿, 微臣所言可有一句、不是當下實情?”
“韓國向來侍奉於秦, 幾與大秦的郡縣無異, 數年來謹小慎微, 為大秦征戰出力, 為秦謀利而自己背負了罪名, 得罪了眾國,如、若大秦果真滅韓、只會讓、其他國家看見、侍奉於秦只會遭致滅亡,還有哪個國家肯為秦、效力呢?”
“其二, 趙國向來虎視眈眈、視秦為心腹大患,吸引諸多合縱之勢,伺機而動,如若秦出兵滅韓,那麼在這個時候,趙國必定與魏國結盟、兩個強國聯手, 大秦未必能勝。
“其三,韓國四面環敵,百年間、在爭戰中偷生,雖國力衰、微,卻極通詭戰之術,滅韓絕非易事。微臣斗膽,請陛下三、思後行。”
李斯冷冷看了他一眼,說道:“如此,那請公子給我好好講一講,若秦果真攻了趙國,難道韓國便不會與楚結盟,以坐收漁翁之利嗎?”
嬴政道:“李卿。”
李斯便道:“韓非雖身在大秦,卻一心還在韓國,與吾輩不是同路之人。在微臣看來,此通天大計必從滅韓始。百年來秦之所以國力日漸強盛,乃是聽從了‘遠交近攻’大計,韓國與秦接壤,一直以來都是我大秦的一塊心病,陛下,心病必除,否則他日必定反撲,若不趁著韓日漸衰微攻韓,等它強大起來,誠然晚矣!”
嬴政微微望著下方的眾人,站起身來說道:“再議吧。”
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秦始皇嬴政擬通天大計,欲滅六國,韓非上疏滅趙存韓,李斯力駁之。
嬴政在兩位大臣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政治主張中,並未說過自己更青睞與哪一點,而是將韓非的上疏發給大臣,讓他們發表政見,數日來也沒有結論。
城門口迎來一輛馬車,交出一張文牒,城門監掃了一眼,放行。
馬車直接往宮門而去,其貌不揚,未引起任何注目。韓非站在宮牆之上,遙遙地望著那輛車進入宮門。
“人來了,”趙高說道,“陛下。”
嬴政坐在矮桌前,面前落下一片幔帳,與中庭隔開,說道:“進來。”
門外便有人喊道:“宣見——”
一個英俊的青年跳下馬車,他衣料普通,卻被容貌和氣質襯得也高級了起來,從車內探出了一個大男孩的腦袋,那人笑容燦爛,極為清秀,沖他揮了揮手。趙政笑著道:“等我回來,麼麼噠。”
康塗也笑:“麼麼噠!”
康塗又坐了回去,趙政抬頭看了一眼朱紅的大門,他對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無比的熟悉,甚至知道走進這裡之後,向右拐,不用兩步,放了一隻白瓷金邊瓶,上頭畫了大片的白描牡丹。
他邁步走了進去,在嬴政的幔帳前停下,直接坐在了下面的軟墊上。
這樣的軟墊趙姬的宮中也有過,用的布料與嬴政幼年時的枕頭皮是一樣的。
趙政率先說道:“參見陛下。”
嬴政道:“你就是傳聞中的那個神筭?”
“世人謬讚罷了,”趙政答道,“只是討頭飯吃。”
嬴政問道:“你名為政?”
趙政答道:“是。”
“哪個政?”
“規則、邏輯、花草木、一葉一菩提的政,”趙政很無所謂地道,“人的名字並不由自己做主,我也許會換一個名字。”
嬴政道:“你可知我為何想見你?”
“非是陛下想見我,”趙政說,“我也想見你一面,否則今日不會出現在這裡。”
嬴政漫不經心地道:“你是韓的客卿,若是有話要講,我給你一些時間。”
“陛下心中已經有定數,”趙政說,“說了和不說,有什麼意義?”
“我有何定數?”
趙政說:“陛下欣賞韓非的才學和人品,卻不認同他的政治主張,韓非與李斯是不同的,李斯雖然是楚國人,卻平民出身,對楚國沒有什麼感情,但是韓非卻是韓國的公子,韓國是他的國、他的家,他愛自己的國家,所以想要保全自己的國家,韓非所言攻趙之計,看似萬全,實則用在攻韓上也是一樣的,——全看陛下怎麼定奪罷了。”
嬴政抬眼,看著他道:“既然如此,你又要為韓做些什麼呢?”
“留韓非一命。”趙政說,“秦滅六國已經是定數,只在朝夕之間,苟活一時沒什麼意義,但韓非卻是難得的人才,申不害之後,韓國唯一一個值得敬重的謀臣就是韓非。”
嬴政道:“若是韓國覆滅,韓非又怎麼會忠心效力與我?”
“韓國未滅,”趙政說,“他才會搖擺,若這世上再無六國,只剩下一個秦國,那麼秦國就是他的家,他只能效力與自己的國家。”
嬴政半晌未語。
趙政繼續道:“你要滅韓,先取南陽,再取新鄭,派謀臣往楚和魏,賄賂重臣,左右兩位王的定奪,按住他們不要動,派三分的兵力征討韓,半年之內就能拿下都城,韓國已無反手的餘地。”
“唇亡齒寒,”嬴政說道,“魏與楚又怎麼會坐視不理?”
趙政說:“他們絕不會出兵,一則韓的兵力弱小,積貧積弱,在魏與楚的眼中,大秦滅韓只像是打掃門前積雪,在滅韓時,他們還不必要出手。但是在滅趙時,你要小心,趙國在山東三國兵力最強,如果韓國覆滅,趙國居安思危,便會與魏結盟,在這個時候,你要去收買權臣,迷惑君主,遮蔽他們的耳目,攪亂這池水,讓他們看不清眼前的利害,若是其餘五國結盟,那麼姚賈之輩,可以用第二次。”
嬴政陷入久久地深思。
趙政接著道:“無論何時,五國結盟都是最大的威脅,此時可以利誘,一國之君也不過是一國最大的重臣罷了,也會有自己貪圖的利益,只要施以恩惠便能輕易控制。”
“切不要貪功,”趙政說道,“滅趙之後,滅魏,趙與魏向來交往密切,你在攻打趙國時,信陵君必不會袖手旁觀,他可能會在這個時候聯絡各國,組織抗秦,信陵君雖然是忠義之輩,卻鼠目寸光,沒有野心謀略,只要施以小利,稍加挑撥,便可讓這些聯盟打破,不要輕易出兵,法家之道在於:權、術、勢。”
大國境內,人口密集,比肩接踵。
“陛下,”李斯微微躬身道,“得時無怠,此乃萬古之一時,大秦待此時已經良久,百年的通天大計,就在此刻了。”
嬴政高高地坐在王位之上,他面容鋒利,眉峰如刀刻一般,留著淡淡地胡茬,結實的身材被包裹在衣料之下,此時微微抬眼,道:“你待要如何?”
第125章 大浪淘沙(二)
李斯道:“滅韓,恫嚇山東。”
嬴政淡淡地掃了一眼諸位大臣, 道:“你們呢?”
李斯再上一步, 說道:“陛下,萬輩之功盡在此刻, 韓非乃韓國公子, 他所言,是為去趙存韓, 而非是為了我大秦。”
韓非略有口吃,言語間時有停頓,此時說道:“敢問李客卿, 微臣所言可有一句、不是當下實情?”
“韓國向來侍奉於秦, 幾與大秦的郡縣無異, 數年來謹小慎微, 為大秦征戰出力, 為秦謀利而自己背負了罪名, 得罪了眾國,如、若大秦果真滅韓、只會讓、其他國家看見、侍奉於秦只會遭致滅亡,還有哪個國家肯為秦、效力呢?”
“其二, 趙國向來虎視眈眈、視秦為心腹大患,吸引諸多合縱之勢,伺機而動,如若秦出兵滅韓,那麼在這個時候,趙國必定與魏國結盟、兩個強國聯手, 大秦未必能勝。
“其三,韓國四面環敵,百年間、在爭戰中偷生,雖國力衰、微,卻極通詭戰之術,滅韓絕非易事。微臣斗膽,請陛下三、思後行。”
李斯冷冷看了他一眼,說道:“如此,那請公子給我好好講一講,若秦果真攻了趙國,難道韓國便不會與楚結盟,以坐收漁翁之利嗎?”
嬴政道:“李卿。”
李斯便道:“韓非雖身在大秦,卻一心還在韓國,與吾輩不是同路之人。在微臣看來,此通天大計必從滅韓始。百年來秦之所以國力日漸強盛,乃是聽從了‘遠交近攻’大計,韓國與秦接壤,一直以來都是我大秦的一塊心病,陛下,心病必除,否則他日必定反撲,若不趁著韓日漸衰微攻韓,等它強大起來,誠然晚矣!”
嬴政微微望著下方的眾人,站起身來說道:“再議吧。”
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秦始皇嬴政擬通天大計,欲滅六國,韓非上疏滅趙存韓,李斯力駁之。
嬴政在兩位大臣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政治主張中,並未說過自己更青睞與哪一點,而是將韓非的上疏發給大臣,讓他們發表政見,數日來也沒有結論。
城門口迎來一輛馬車,交出一張文牒,城門監掃了一眼,放行。
馬車直接往宮門而去,其貌不揚,未引起任何注目。韓非站在宮牆之上,遙遙地望著那輛車進入宮門。
“人來了,”趙高說道,“陛下。”
嬴政坐在矮桌前,面前落下一片幔帳,與中庭隔開,說道:“進來。”
門外便有人喊道:“宣見——”
一個英俊的青年跳下馬車,他衣料普通,卻被容貌和氣質襯得也高級了起來,從車內探出了一個大男孩的腦袋,那人笑容燦爛,極為清秀,沖他揮了揮手。趙政笑著道:“等我回來,麼麼噠。”
康塗也笑:“麼麼噠!”
康塗又坐了回去,趙政抬頭看了一眼朱紅的大門,他對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無比的熟悉,甚至知道走進這裡之後,向右拐,不用兩步,放了一隻白瓷金邊瓶,上頭畫了大片的白描牡丹。
他邁步走了進去,在嬴政的幔帳前停下,直接坐在了下面的軟墊上。
這樣的軟墊趙姬的宮中也有過,用的布料與嬴政幼年時的枕頭皮是一樣的。
趙政率先說道:“參見陛下。”
嬴政道:“你就是傳聞中的那個神筭?”
“世人謬讚罷了,”趙政答道,“只是討頭飯吃。”
嬴政問道:“你名為政?”
趙政答道:“是。”
“哪個政?”
“規則、邏輯、花草木、一葉一菩提的政,”趙政很無所謂地道,“人的名字並不由自己做主,我也許會換一個名字。”
嬴政道:“你可知我為何想見你?”
“非是陛下想見我,”趙政說,“我也想見你一面,否則今日不會出現在這裡。”
嬴政漫不經心地道:“你是韓的客卿,若是有話要講,我給你一些時間。”
“陛下心中已經有定數,”趙政說,“說了和不說,有什麼意義?”
“我有何定數?”
趙政說:“陛下欣賞韓非的才學和人品,卻不認同他的政治主張,韓非與李斯是不同的,李斯雖然是楚國人,卻平民出身,對楚國沒有什麼感情,但是韓非卻是韓國的公子,韓國是他的國、他的家,他愛自己的國家,所以想要保全自己的國家,韓非所言攻趙之計,看似萬全,實則用在攻韓上也是一樣的,——全看陛下怎麼定奪罷了。”
嬴政抬眼,看著他道:“既然如此,你又要為韓做些什麼呢?”
“留韓非一命。”趙政說,“秦滅六國已經是定數,只在朝夕之間,苟活一時沒什麼意義,但韓非卻是難得的人才,申不害之後,韓國唯一一個值得敬重的謀臣就是韓非。”
嬴政道:“若是韓國覆滅,韓非又怎麼會忠心效力與我?”
“韓國未滅,”趙政說,“他才會搖擺,若這世上再無六國,只剩下一個秦國,那麼秦國就是他的家,他只能效力與自己的國家。”
嬴政半晌未語。
趙政繼續道:“你要滅韓,先取南陽,再取新鄭,派謀臣往楚和魏,賄賂重臣,左右兩位王的定奪,按住他們不要動,派三分的兵力征討韓,半年之內就能拿下都城,韓國已無反手的餘地。”
“唇亡齒寒,”嬴政說道,“魏與楚又怎麼會坐視不理?”
趙政說:“他們絕不會出兵,一則韓的兵力弱小,積貧積弱,在魏與楚的眼中,大秦滅韓只像是打掃門前積雪,在滅韓時,他們還不必要出手。但是在滅趙時,你要小心,趙國在山東三國兵力最強,如果韓國覆滅,趙國居安思危,便會與魏結盟,在這個時候,你要去收買權臣,迷惑君主,遮蔽他們的耳目,攪亂這池水,讓他們看不清眼前的利害,若是其餘五國結盟,那麼姚賈之輩,可以用第二次。”
嬴政陷入久久地深思。
趙政接著道:“無論何時,五國結盟都是最大的威脅,此時可以利誘,一國之君也不過是一國最大的重臣罷了,也會有自己貪圖的利益,只要施以恩惠便能輕易控制。”
“切不要貪功,”趙政說道,“滅趙之後,滅魏,趙與魏向來交往密切,你在攻打趙國時,信陵君必不會袖手旁觀,他可能會在這個時候聯絡各國,組織抗秦,信陵君雖然是忠義之輩,卻鼠目寸光,沒有野心謀略,只要施以小利,稍加挑撥,便可讓這些聯盟打破,不要輕易出兵,法家之道在於:權、術、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