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賀言春正給他倒酥酪,聞言一笑,道:「略略想到了。先前在外面時,我看他營地的巡查守衛,便覺得外緊內松,不像是要誘敵深入。後來營中譁變,若非兩王之間起了紛爭,便是部下造反。然不管是何種情形,都極易因亂生變。自古都說擒賊先擒王,當此之時,首要的是先將二王制住,然後平息叛亂。倉促之間,言春也不及多說,便率人沖了進來,倒叫主簿受驚了!」

  李齊聽了,心中欽佩之情更進一層,兩軍陣前,能在瞬息之間看清形勢採取措施,不僅需要膽量,更要有極強的決斷。今日之事,若不是賀言春當機立斷,孤塗王一旦集結部眾,甚至烏維王被孤塗王說動,兩部落聯手起來攻擊夏軍,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想到這裡,李齊一陣後怕,忙道:「大將軍言重!素日只聽說大將軍膽色過人,更兼行事果敢。今日親眼見了,才知天縱英才、傳言非虛,傳言非虛呀!」

  元始十六年九月底,匈奴烏維王和孤塗王降夏,孤塗王部眾變亂,緊急關頭,大將軍賀言春率部下三千餘人馳入匈奴軍中,砍殺八千餘人,一舉穩定局勢,烏維王部及孤塗王殘部共計四萬餘人順利歸降。

  青原郡守李雷聞訊大喜,親率兵士出城迎接。賀言春回城後,連夜寫了奏報送往京城。餘下時間,便和李雷在邊境整頓烏維王兵馬,命匈奴降眾上交武器馬匹,率部眾駐紮於甜水城北五十里處,等候朝廷安置。

  不提這邊忙亂,且說奏報抵達京城後,皇帝讀罷,亦是喜出望外,當即在第二天的朝議中公布了此事,大殿中頓時賀喜聲一片,朝臣們聞訊,也無不喜氣洋洋。

  皇帝緊接著便命朝臣們商議,要如何處置這四萬餘人。丞相張敞揣摩聖意,便上前獻言,說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如水之歸下也。烏維王之所以率部眾來降,也正是因為皇上英明神武,招降納叛、寬容豁達。皇上之德,遠超堯舜,故前有白羊王,今有烏維王云云。拍了一大通馬屁,這才道:「此次烏維王部歸順大夏,還宜照前者白羊王舊例,以誠相交、以禮相待,使化外之民也能感受皇恩浩蕩!」

  皇帝聽了這番高見,在龍椅上微笑頷首。朝臣們見了,也都紛紛上前建言,既然要以禮相待,當然要讓匈奴降眾吃飽穿好,再到京城繁華地來增長一番見識,讓這些荒蠻之地的人曉得天外有天。到萬壽節那日,正好王國諸侯要來朝賀,正好讓他們看看這四海來賀、八方來朝的情景!

  這邊朝臣們滔滔不絕,那邊大司農令徐令聽了,卻沉不住氣了。四萬餘人降就降了,非來人家到京城來。路上難道不要馬車運送嗎?吃喝拉撒難道不要花錢嗎?朝臣們為讓皇帝高興,動動嘴就行。過後用錢的事還不是著落到大司農府?國家連年征戰,國庫空虛,這一時半會兒的,讓他上哪兒找錢去?

  第一百三十五章 風波涌

  聽說要把歸降的匈奴人弄到京城來,不光大司農府著急,太僕令邱助也跟著犯愁。太僕府主管朝廷畜牧事務,這四萬多人得要一兩萬車前去接運,趕車的馬匹自然要著落到他們身上。大夏在北方七郡設置了七大牧場,本來養馬三十萬匹,要照以往,別說兩萬輛車,就是二十萬輛車馬出行也不在話下。可如今不是打了好幾年仗嗎?連年戰馬損耗嚴重,如今南方還在同百越打仗,若將馬匹都趕去接人了,軍馬供應必然吃緊,若耽誤了前線軍情,可怎麼好?

  邱太僕顫微微地上前,將顧慮細細說了,皇帝皺眉不語,半晌才道:「太僕所慮倒也有理,朝廷戰馬不能動,眾卿可有什麼別的法子?」

  朝臣們你言我語,有的說讓沿途各州縣自備車馬,依次將匈奴人運送過來;有的則認為這樣輾轉千里,不免失了大國禮儀。彼此費了許多唇舌,這時一位謁者上前一步,道:「陛下,我京城百姓,養馬之家極多。聽說東西兩市富商大賈,莊中養馬三五百匹乃是常事,稍體面些的還設了馬球隊。即使尋常百姓,頃刻間也能牽出十來匹馬來。如今官府馬匹吃緊,何不朝百姓借馬?」

  此話一出,大殿裡頓時清淨了許多。在座公卿世家,誰不是家中養馬數百匹的?聽說要朝百姓借馬,心裡都先打個突,唯恐皇帝朝自己借起馬來。

  偏偏皇帝聽了這話精神一振,忙道:「朕覺得這法子不錯,眾卿以為如何?」

  他老人家都開了御口,眾朝臣便是心有不滿,也都不敢輕易反駁了。朝堂里詭異地安靜了片刻,一位年老有德的大臣越眾而出,道:「皇上,此舉恐怕不妥。自古以來,朝廷向百姓借錢借物的事情,從未有過。何況是為蠻族呢?那匈奴人不過是些降兵降將,不拘怎樣,將他們安置個去處了便罷,他們哪裡敢爭?又何苦大費周章地運送到京城附近呢?」

  朝臣們忙都跟著附和,前番啟奏的那謁者卻冷笑一聲,道:「老大人說錯了!安置匈奴降兵,事關邊境安穩,輕忽不得。如今朝廷有急,身為大夏子民,難道不該為國分憂麼?自古以來,朝廷固然不曾向百姓借錢借物,可為國家拋家舍業的人還少嗎?」

  皇帝聽了,不等朝臣發話,便微笑嘉許道:「說得好!」

  那老臣只得訥訥退下,眾朝臣眼見前面已有人碰了一鼻子灰,都曉得皇帝心裡已經有了主意,不會再聽人進諫了。果然,皇帝環顧片刻,便道:「若無異議,那便著府尹和太僕府即日派人,徵調民間各處車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