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奶奶說:“可別小看人家的破紙片,那可是人家的真跡啊 ! 說不定哪天人家成了大畫家,你們出多少兩銀子討人家的墨寶,人家還未必有時間畫呢 —- ”

  太奶奶為了黃米的墨寶,特意準備了一個紅包。太奶奶送禮一般都是紅包,因為附近沒商店,太奶奶又不會開車,買東西都要麻煩“司機”,所以去中國城的時候,太奶奶就在那裡買一大疊紅包,拿回來慢慢用。

  太奶奶無論給誰紅包,上面都寫著當時的日期和收包人的姓名,所以黃米認識他自己的中文名字,走到哪裡看見了自己名字里的某個字,都要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嚷嚷起來。

  黃米送給太奶奶的情人節禮物,是從買來的剪貼畫本上剪下來的一顆紅心,據說剪壞了好幾顆才成就了這麼一顆,真可謂“千金易散,一心難求”。

  他按奶奶教的,把禮物送給太奶奶,還對太奶奶說:“ Happy Valentine! ”

  太奶奶馬上拿出為他準備的紅包,回贈給他,還對他說:“海皮挖輪胎 ! ”

  太奶奶這個“海皮挖輪胎”是模仿黃米的聲調說的,聽上去還像模像樣的。太奶奶說這句英語蠻好記的,因為在國內的時候,家裡有個親戚就是當地輪胎廠的。她這麼一聯想,一下就記住了。

  奶奶提示說:“大家猜猜,這顆紅心是誰剪的?”

  媽媽做胸大無腦狀,舉起手叫:“我猜,我猜 ! 是誰剪的呢?是誰剪的呢?剪得這麼漂亮,誰有這麼巧的手手呢?”

  黃米見老媽這麼聰明的人都猜不出來,很得意。

  爺爺一箭雙鵰地說:“剪得這麼整齊,肯定是奶奶剪的吧?”

  黃米跟奶奶擠眉弄眼,很為自己能糊弄住爺爺自豪。

  爸爸也順杆子爬:“恐怕奶奶都剪不出這麼漂亮的紅心來吧?應該是機器剪出來的 — ”

  大概老爸太誇張了一點,高帽子弄得太高了,超出了兒子的理解範圍,只聽兒子有點驚訝又有點譏諷地說:“雞雞?”潛台詞大概是“老爸,你有沒有搞錯啊?雞雞會使剪刀嗎?”

  只有太奶奶一針見血:“我一看就知道是誰剪的,肯定是寶寶剪的,不是寶寶,誰會剪得像狗啃的一樣?”

  黃米老早就忍不住想揭寶了,現在終於有雙慧眼看出端底,興奮之極,也不管“狗啃的”是否有人身攻擊的嫌疑,雙腳離地蹦起來喊:“我剪的 ! 我剪的 ! ”

  在家裡“挖”完了“輪胎”,黃米又跟奶奶到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家裡去“挖輪胎”,他不讓其它人跟著去,大概覺得只有奶奶還懂點事,其它人都是傻乎乎的,瞎嚷嚷,亂起鬨,跟著去會丟他的人。

  黃米這一去,就去了一個多小時。太奶奶說:“怎麼去了這麼久?看來這外國‘輪胎’也不是好挖的。”

  挖完了輪胎,黃米抱著一包禮物回來,進了門,飯都顧不得吃,嘩啦一下把禮物倒在桌上,一件一件地向大家介紹。雖然他不認識上面的字,但他每件都搞得很清楚,是誰送的,是買的還是做的,都知道。

  昨晚睡覺的時候,黃米都沒捨得跟自己的禮物分開,開始放在枕頭邊,後來索性抱著睡,等他睡著了我們才給他拿開。今天早上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禮物包拿來,嘩啦一下攤在床上,一件一件地審視,一件一件地講來歷。

  《憨包子與小丫頭》代後記 -------愛和自由的背後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但得到天使待遇的孩子並不多,甚至少得可憐。四代同堂的艾黃大家庭,卻直似人間的天使樂園,親融的親子關係代代延續,滿滿都是“愛”以及“自由”。《憨包子與小丫頭》記錄的,便是一個個關於愛與自由的故事。

  愛和自由,也是許多“知傻”看過相關諸篇後,在艾園評論欄里的留言主旨,他們讚嘆艾黃兩人,從小生活在愛之家,獲得身與心的自由發展,現在又把思想精髓輸出給黃米米和蝦頭妹妹。與艾園朋友一樣,我在笑著閱讀他們小時候的故事時,心裡也湧出了同樣的觀感,還想到了“愛和自由”的背後。

  “背後”有兩個意思:一是深層原因,原理;二是指背面,即反面之意。

  愛和自由,其原理在於:尊重。兒童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 / 她天然地擁有自己的精神意志,大人接納孩子的天然面目與性情,欣賞他們、給予尊重,便形成健康穩固的親子關係,如我們在本書中所看到的那樣,小時候的憨包子與小丫頭,長成了黃顏與艾米,一對神仙眷侶。

  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尊重兒童的必要性,它日漸成為幼兒教育觀念的核心。相反,如果不認為兒童具有天然的獨立性,大人在施教言行上,必然走向尊重的反面,以家長製作風乾擾、壓制兒童的精神世界,嚴重的話,會扭曲孩子的個性、抑制他們正常的人格發育。

  親子關係對幼兒的重要性,好比一架圓規,大人是圓點,親子關係便是穩定的腳架,效果如劃下的圓圈,其大小取決於圓規的腳架有多長。孩子們受到恰當的教育,會將他們的腳尖儘量伸長,以本能追求自己的健康與快樂。從長遠看,親子關係的優劣能對孩童的將來產生重要影響,《憨包子與小丫頭》記錄了艾黃小時候至現在養育下一代的生活故事,給我們展示的,即是一幅立體、直觀的“愛的教育”之效果圖。

  艾米和黃顏的兩家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弱愛”(“溺愛”的艾米腔)他們,黃顏從墨斗到漁網撈、游泳、桌球,艾米從“水許”到拿爸爸的情書捉弄媽媽 …… ,充分予孩子以自主喜好的權利、發展特長的自由——這與近年在國內流行的,諸如蒙特梭利、華德福等等現代教育理念,如此神似,從而培育了艾黃體驗人生的心態,以及探索未知的能力。尤為可貴的是,中國曆次政治運動的浩劫夾fèng中,艾、黃兩大家庭完整地維護了親情人倫,賦予子女後代正直人格、慈悲心懷。中國思想界新銳蕭瀚先生指出:“培育個體良知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或者社會。”誠哉斯言。

  華德福學校創辦人魯道夫·史代納認為: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生活在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問,這個人內在的潛能是什麼?什麼在他身上可以被喚醒?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 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里 , 統統有異曲同工的答案。對 興趣愛好的讚許、鼓勵的神情和口吻,孩子的心靈感受被重視,孩童的各項潛能得到開發,天使之翼起飛,翱翔。

  書中唯一的反例,寫到小艾米的鄰居大哥哥,被望子成龍的父母體罰,引發了小艾米的同體之悲。“ 夫妻兩個經常打那孩子,有時用皮帶抽,那孩子就發出悽厲的哭叫聲。”這幅景象多麼熟悉, 不啻為中國式家教的典型版本,更是 “窩裡鬥”的原始模型。“三個中國人一條蟲”的成因,大約是許多人從幼兒年代開始,便已被植入內鬥的“ 濾過性病毒 ”(柏楊先生語),在家中內外的打鬥、鬥爭模式中長大,缺乏信任能力,既不自信、也不相信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艾米一家老少過去勸打時,鄰居大人卻訓他們:“ 早就看不來你們教育小孩的方式了,把個孩子象供祖宗一樣地供著,告訴你們,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嬌兒不孝,嬌狗爬上灶。我跟你量死了,你們那孩子長大了肯定不孝順你們。”

  這對夫妻所說的,雖然不是原聲、也不是原創,但它至今仍在中國城鄉各個角落,被廣泛複製。領略了艾米如今的幸福生活、再想到鄰居早年對艾米的“斷言”,我直抒胸臆般地感到,柏楊先生真是位先知!他為這類中國病的診斷是: “ 沒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這般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 ” (《醜陋的中國人》)

  處處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不為“君、臣、父、子”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容,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今的家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異類也是少數派。現實中,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不同程度地扭曲,甚至乖張,常見老少三代充斥各色暴力,概因“窩裡鬥”成為了家庭——社會最小細胞的基因。放膽想像一下,那位鄰居哥哥如果“成才”了,他會不會把他的成才,歸因為父母的棍棒教育?那麼,他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將何以為繼?對此,尼采有一句常常得到實例印證的名言:“雙親在性格和觀點方面的未消解的不和諧音,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繼續奏鳴,並造成他的內心痛苦史。”(《父母的愚蠢和童年的悲劇》)

  對於下一代,到底,什麼才是恰當的愛?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憨包子與小丫頭》也把牌底亮給了大家,再借用柏楊先生的話表達,那就是:“ 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藝術)鑑賞家。 ”

  艾黃大家庭個個,人人具有很高的審美品位,天天詩書琴藝大串聯,連太奶奶都能抱著重孫子黃米米,用電子琴彈奏合唱幾曲——多麼感人的綺麗畫面!有著名教育家曾給彷徨的父母們植以信心:假如你的孩子從小接受藝術薰陶,這位孩子將來壞不了。通過網絡,我們一百個放心地,將愛的目光投射到黃米米和蝦頭妹妹上,同時,讓這雙天使寶貝的童言稚語,帶給我們開心和快樂,在頭頂的星空上增輝。

  我覺得,教育,是一個人或群體的世界觀,對包括下一代在內的人們所產生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以自己或群體為主的輻射範圍內,時時刻刻以滲透的方式,發生著作用,並不只存在於大人和自己所生的孩童之間。 順此祝願每位天使,都能獲得一座最大號的圓規,倚靠親子的力量,在精神上畫出屬於自己的廣褒世界。

  知傻 Tandy 在序言中展望未來,她說道:“希望 艾米黃顏的兒女、兒女的兒女在源源不斷的愛意中長大,知傻們也和艾米黃顏一起慢慢變老,到那時,我們都白髮蒼蒼,艾園裡的一切也將成為了不起的財富,代代相傳。”

  愛和自由的真諦,通過艾園星火燎原,知傻將會越來越多,遍布華語各地。對我來說,這樣的展望,不僅僅是希望,還是我的信念。我們共同的信念。

  紅西子 2009-2-24 於香港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