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家裡人成天教它說話、唱歌,不到一個月,它就會說許多新詞,把以前他教的本就已經記不太清楚的幾句話忘了個乾淨。
它忘了他們三個有過的家,忘了他教過的話,忘了他的手機鈴聲,不再是他和他的“鳳凰”,在它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他留下的影子。
記憶最後的線索悄悄地斷去。
傷口應該也隨之慢慢地癒合吧。
春天如期而至,百花爭妍,蜂蝶起舞,新生命替換了舊世界。
凌雲每天按時上班,下班就回家,晚上早睡,清晨早起。
假日,陪孩子們去遊樂園,去商場,去郊外。
生活平靜,自然,家人再看不到有痛,甚感欣慰。
蘇蘇的細雨伴著暖暖的春風下了一夜,院子裡落了滿地的花瓣。
“鳳凰”像往常一樣起得很早,飛出自己的小窩,叫“起來了,鳳凰起來了。”
雨後甘甜的空氣讓它很歡喜,東飛飛,西跳跳。
凌雲站在院子裡,它停到他的手上,叫“凌雲,凌雲。”
凌雲摸了摸它因為玩耍弄濕了的翅膀,“鳳凰,桃花落了。”
“鳳凰”轉著烏黑的眼睛,看他。
這是一年來,他第一次和它說話。對他的聲音已經陌生了的“鳳凰”沒有學他的話。
凌雲笑了,“難得你今天這麼乖。”
微風一直沒有停,暖暖的,帶著濕。花片片的從枝頭飄落。
凌雲抬頭,看向遠處,視線很快就被叢叢的綠蔭遮擋。
“桃花落了,他……不回來了。”他輕輕的說。
“鳳凰”“呀”的尖叫一聲,從他的手中飛走。
聽到“鳳凰”叫聲的保姆出來,“啊呀!”的驚叫。
屋裡的人急忙到院子裡來。
沒有到台階,已呆在當場。
凌夫人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雲兒!”
不知道是哪裡的傷,凌雲白色的襯衣上滿是鮮紅。
血不斷的從嘴裡湧出來,順著衣襟滴落到地上,浸染了粉色的花瓣。
他筆直的站在那裡,似乎完全沒有感覺,臉上既沒有痛,也沒有苦。
眼睛,看著遠處。
我已經決定要在你身邊很久。
小騙子!
桃花落了,我就回來了。
小騙子!
合攏的缺口早已打開,交融的骨血生生抽離。
血一直在流,從開始到現在,未曾停止。
只是疼痛到了極至,就不再疼痛了。
第18章
每一個人都受著某種壓迫,也壓迫著別人。區別在於,兩者的多少。
人制定了法律、政策、規章、制度、道德、主流文化、社會標準、大眾輿論等等等等來賦予人壓迫人的權利並保障壓迫的存在和進行。
在闡述理由的時候,總是用上一個“大多數”,“大多數”壓迫“少數”是“無需證明的公理”。
矛盾的是,壓迫多,受壓迫少的人的的確確是少數,受壓迫多,有機會壓迫少的人的的確確是大多數。
然而,人在任何時候,只要自己是“大多數”,就會毫不猶豫的站在壓迫者的行列,而不考慮自己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少數”。
例如,人們譴責“第三者”,因為自己不是“第三者”,人們憎惡“同性戀”,因為自己不是“同性戀”;人們壓迫“少數”,因為自己是“大多數”。
壓迫者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甚至不是具體的一群人,而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說,階級、國家、輿論、合法、合理、正常。
沒有具體的人或者具體的一群人能夠擔當這樣的概念,人用自己制定的東西約束自己,以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
這些概念滲入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最終成為生存的需要。
結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符合某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考慮實際的,具體的人。
甚至於幸福也變成概念,而與心靈無關。
概念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必須怎麼做。
被自己編織的繭所困的蠶,是為了變成美麗的蝴蝶;被自己制定的概念僵化的人,是為了什麼?
尤其可怕的是所謂的“共同的價值觀”、“大多數人的審美觀”,這是人吃人而不自知的最好證明。
無數悲劇的締造者,揮舞著維護“共同的價值觀”、“大多數人的審美觀”的大旗,沾沾自喜。
“大多數”其實不過是黨同伐異的藉口,是強權的代名詞,它任何時候都是對的、正義的、合情合理的。
強者之所以是強者,就是因為符合“大多數”,權勢之所以壓人,也是因為符合“大多數”,因為他們擁有維護“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的能力。
要逆“大多數”而行,實在太難太難,所以世間摯情摯愛的人,坦率性情的人實在太少太少。
只有在悲劇故事中我們才能看到。
即使是凌雲這樣的的確確的少數,一旦脫離了某個概念,立刻就成為被壓迫者。
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愛他的人,為了他好的人,必須挽救他,將他拉回“大多數”的行列,壓迫者的行列。
然而,凌卓天知道自己錯了。
凌雲不是受了重傷,而是受了致命傷。
時間不會癒合傷口,只會讓血慢慢的流盡,直到死亡。
傷口可以癒合,缺口怎能癒合?
思念已經穿透心肺,無法挽救。
小彥
我很想你
“小伙子,今天不看報了?”賣報的老王見那個年輕人從大門出來,連忙招呼。
“到了?”年輕人問。
“下午就到了,給你留著呢。”老王遞過報紙。
年輕人給他錢,“您老忙,明早見。”
老王點頭,“明早見。”
旁邊賣雜誌的道,“這小伙子,和別人不同嚯。”
老王道,“看財經報的,我這兒還真就他一份。”
這是華東地區的一個小城,不太富裕。省城的財經報只有周末版在這個地方發行,基本上是機關單位和不多的幾家企業定購。
大街上賣的不過是市裡的晚報和電視報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娛樂報。買財經報這種專業性質很強的報紙的很少。
老王一直在這個小公司門口賣報,一年前這個外地來應職的年輕人問他有財經報嗎,他就每個周末給他帶一份。
翻開報紙,只花了五分鐘就看完了。有一條關於龍行天下的消息,說是收購了國內某知名電腦公司,是近幾年來電子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大手筆。
至於其他的專業文章、市場預警、股票證券,他不懂,也不看。
他只是為了看看有沒有龍行天下的消息,沒有消息或者好消息都行。
所幸一年來沒看到凌雲的壞消息。
從柜子里拿出方便麵,放到鍋里煮。
同住的小張回來了,他們在同一個公司,只是小張在會計處,周末要結帳,回來的晚點。
小張和他一樣,靠方便麵度日。
可憐兩人都是吃食堂長大的,廚藝不精,偶爾做個飯,只能給樓下的房東餵貓,十次有八次,那隻小花貓還拒絕“嗟來之食”。
吃的時候,電話響了。
小張去接,回頭喊道,“小彥,你的!”
凌卓天成長於解放後,沒有機會參加人民戰爭,但是他幾乎參加過建國後所有大大小小的局部衝突,而且是位出色的軍事家。
對於他而言,彥木已經嚴重威脅到他的兒子,這比威脅他自己的生命更甚。
他曾經考慮過動用某種手段,使彥木徹底離開凌雲,比如讓他入監,在那次意外中,但是這樣做,就將正面和他的兒子開戰,顯然只會傷害凌雲。
他也清楚這件事並不是彥木的錯,凌雲才是問題的關鍵。
無論彥木是否願意主動從凌雲身邊離開,他的兒子都有能力把他找回來。
讓凌雲徹底死心的唯一辦法,只有讓彥木消失。
有一瞬間,他冒出過這念頭,但他畢竟沒有這麼做。
凌雲當然前往過彥木的家進行求證。
只是彥木的父母以及顏諾也和凌雲一樣信以為真。
擅長謀略的軍事家安排一個小小的事故消息易如反掌。
“官方文件”和賠償金足以讓顏家相信了那個虛構的事故,至於因為來不及等家人趕到就不得不先處理遇難者的理由也合情合理,車墜落途中與峭壁摩擦導致爆炸,幾成碎片,又落入湍急的河流,被沖得很遠,找尋到後不少遇難者已難以分開,在暖春,實在無法也沒有必要耽擱等到家屬前來。
和凌雲說的時候,因為過於傷心,而且和他也不熟,當然沒有這麼詳細。
凌雲聽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故,他並不知道他們沒有親眼見到彥木,所以沒有發現破綻。
既然凌雲相信了,那麼以後彥木家的事只要彥木隨便編個幸運的理由就可以解決。
又來不及寫完了
在網吧寫文實在痛苦
沒怎麼改,不知道有沒有錯
第19章
其實,這件事有許多破綻,首先地點就不對。
凌雲以為彥木是在家鄉出的事,而彥木的家人得到的消息是彥木在外地出的車禍。
彥木回過家,但三天後,就說有事要辦,去了別的地方。只是他並沒有在電話里跟凌雲說。
時間上也有值得懷疑之處,通常車禍不可能這麼短的時間就把賠償問題解決。
但是對於從來受著層層盤剝的顏家而言,誰又會平白無故的給他們一筆數目還算可觀的錢呢,當然毫不懷疑的相信了事故的真實性,而沒有仔細推敲不尋常的地方。
說彥木在周五遇難,是因為在周五“打撈到了已經支離破碎的人”,從車禍發生地到在河流里尋找到人,顯然是一個很長的區間和時間,人的不堪入目以及必須儘快處理就更加合理了。
顏家對凌雲說在某個山間小路發生車禍,又在某條河的下游打撈到了人,並不是指本地,但外地人凌雲聽起來,卻以為是在當地。
這就是“文件”上的巧妙之處,它並沒有說某某縣,而說某某的某某地方,顏家人當然會照文件上說是在某某的某某地方,聽在凌雲耳朵里自然以為是本縣的某個地方。
顏家傷心至極,又怎會和一個陌生人說些細枝末節,不過大體說明,也可以說是含糊說明,在路上發生車禍,在河裡打撈到人罷了。更不可能牽扯文件,賠償金,善後處理之類跟人的遇難相比,已經毫無意義的東西。
這就使凌雲聽到的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確的事故,完全引導他往設計好的方向走,在當地出了車禍,顏家人見到“彥木已經支離破碎”,而他看見的那個小盒子裡裝的是顏家人親自處理的“彥木”。
所以這個虛構的故事只要讓顏家人相信了,凌雲就會和顏家一樣相信那個盒子裡裝著“彥木”,即使他不接受這個事實,也僅僅是不接受而已。
它忘了他們三個有過的家,忘了他教過的話,忘了他的手機鈴聲,不再是他和他的“鳳凰”,在它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他留下的影子。
記憶最後的線索悄悄地斷去。
傷口應該也隨之慢慢地癒合吧。
春天如期而至,百花爭妍,蜂蝶起舞,新生命替換了舊世界。
凌雲每天按時上班,下班就回家,晚上早睡,清晨早起。
假日,陪孩子們去遊樂園,去商場,去郊外。
生活平靜,自然,家人再看不到有痛,甚感欣慰。
蘇蘇的細雨伴著暖暖的春風下了一夜,院子裡落了滿地的花瓣。
“鳳凰”像往常一樣起得很早,飛出自己的小窩,叫“起來了,鳳凰起來了。”
雨後甘甜的空氣讓它很歡喜,東飛飛,西跳跳。
凌雲站在院子裡,它停到他的手上,叫“凌雲,凌雲。”
凌雲摸了摸它因為玩耍弄濕了的翅膀,“鳳凰,桃花落了。”
“鳳凰”轉著烏黑的眼睛,看他。
這是一年來,他第一次和它說話。對他的聲音已經陌生了的“鳳凰”沒有學他的話。
凌雲笑了,“難得你今天這麼乖。”
微風一直沒有停,暖暖的,帶著濕。花片片的從枝頭飄落。
凌雲抬頭,看向遠處,視線很快就被叢叢的綠蔭遮擋。
“桃花落了,他……不回來了。”他輕輕的說。
“鳳凰”“呀”的尖叫一聲,從他的手中飛走。
聽到“鳳凰”叫聲的保姆出來,“啊呀!”的驚叫。
屋裡的人急忙到院子裡來。
沒有到台階,已呆在當場。
凌夫人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雲兒!”
不知道是哪裡的傷,凌雲白色的襯衣上滿是鮮紅。
血不斷的從嘴裡湧出來,順著衣襟滴落到地上,浸染了粉色的花瓣。
他筆直的站在那裡,似乎完全沒有感覺,臉上既沒有痛,也沒有苦。
眼睛,看著遠處。
我已經決定要在你身邊很久。
小騙子!
桃花落了,我就回來了。
小騙子!
合攏的缺口早已打開,交融的骨血生生抽離。
血一直在流,從開始到現在,未曾停止。
只是疼痛到了極至,就不再疼痛了。
第18章
每一個人都受著某種壓迫,也壓迫著別人。區別在於,兩者的多少。
人制定了法律、政策、規章、制度、道德、主流文化、社會標準、大眾輿論等等等等來賦予人壓迫人的權利並保障壓迫的存在和進行。
在闡述理由的時候,總是用上一個“大多數”,“大多數”壓迫“少數”是“無需證明的公理”。
矛盾的是,壓迫多,受壓迫少的人的的確確是少數,受壓迫多,有機會壓迫少的人的的確確是大多數。
然而,人在任何時候,只要自己是“大多數”,就會毫不猶豫的站在壓迫者的行列,而不考慮自己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少數”。
例如,人們譴責“第三者”,因為自己不是“第三者”,人們憎惡“同性戀”,因為自己不是“同性戀”;人們壓迫“少數”,因為自己是“大多數”。
壓迫者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甚至不是具體的一群人,而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說,階級、國家、輿論、合法、合理、正常。
沒有具體的人或者具體的一群人能夠擔當這樣的概念,人用自己制定的東西約束自己,以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
這些概念滲入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最終成為生存的需要。
結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符合某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考慮實際的,具體的人。
甚至於幸福也變成概念,而與心靈無關。
概念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必須怎麼做。
被自己編織的繭所困的蠶,是為了變成美麗的蝴蝶;被自己制定的概念僵化的人,是為了什麼?
尤其可怕的是所謂的“共同的價值觀”、“大多數人的審美觀”,這是人吃人而不自知的最好證明。
無數悲劇的締造者,揮舞著維護“共同的價值觀”、“大多數人的審美觀”的大旗,沾沾自喜。
“大多數”其實不過是黨同伐異的藉口,是強權的代名詞,它任何時候都是對的、正義的、合情合理的。
強者之所以是強者,就是因為符合“大多數”,權勢之所以壓人,也是因為符合“大多數”,因為他們擁有維護“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的能力。
要逆“大多數”而行,實在太難太難,所以世間摯情摯愛的人,坦率性情的人實在太少太少。
只有在悲劇故事中我們才能看到。
即使是凌雲這樣的的確確的少數,一旦脫離了某個概念,立刻就成為被壓迫者。
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愛他的人,為了他好的人,必須挽救他,將他拉回“大多數”的行列,壓迫者的行列。
然而,凌卓天知道自己錯了。
凌雲不是受了重傷,而是受了致命傷。
時間不會癒合傷口,只會讓血慢慢的流盡,直到死亡。
傷口可以癒合,缺口怎能癒合?
思念已經穿透心肺,無法挽救。
小彥
我很想你
“小伙子,今天不看報了?”賣報的老王見那個年輕人從大門出來,連忙招呼。
“到了?”年輕人問。
“下午就到了,給你留著呢。”老王遞過報紙。
年輕人給他錢,“您老忙,明早見。”
老王點頭,“明早見。”
旁邊賣雜誌的道,“這小伙子,和別人不同嚯。”
老王道,“看財經報的,我這兒還真就他一份。”
這是華東地區的一個小城,不太富裕。省城的財經報只有周末版在這個地方發行,基本上是機關單位和不多的幾家企業定購。
大街上賣的不過是市裡的晚報和電視報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娛樂報。買財經報這種專業性質很強的報紙的很少。
老王一直在這個小公司門口賣報,一年前這個外地來應職的年輕人問他有財經報嗎,他就每個周末給他帶一份。
翻開報紙,只花了五分鐘就看完了。有一條關於龍行天下的消息,說是收購了國內某知名電腦公司,是近幾年來電子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大手筆。
至於其他的專業文章、市場預警、股票證券,他不懂,也不看。
他只是為了看看有沒有龍行天下的消息,沒有消息或者好消息都行。
所幸一年來沒看到凌雲的壞消息。
從柜子里拿出方便麵,放到鍋里煮。
同住的小張回來了,他們在同一個公司,只是小張在會計處,周末要結帳,回來的晚點。
小張和他一樣,靠方便麵度日。
可憐兩人都是吃食堂長大的,廚藝不精,偶爾做個飯,只能給樓下的房東餵貓,十次有八次,那隻小花貓還拒絕“嗟來之食”。
吃的時候,電話響了。
小張去接,回頭喊道,“小彥,你的!”
凌卓天成長於解放後,沒有機會參加人民戰爭,但是他幾乎參加過建國後所有大大小小的局部衝突,而且是位出色的軍事家。
對於他而言,彥木已經嚴重威脅到他的兒子,這比威脅他自己的生命更甚。
他曾經考慮過動用某種手段,使彥木徹底離開凌雲,比如讓他入監,在那次意外中,但是這樣做,就將正面和他的兒子開戰,顯然只會傷害凌雲。
他也清楚這件事並不是彥木的錯,凌雲才是問題的關鍵。
無論彥木是否願意主動從凌雲身邊離開,他的兒子都有能力把他找回來。
讓凌雲徹底死心的唯一辦法,只有讓彥木消失。
有一瞬間,他冒出過這念頭,但他畢竟沒有這麼做。
凌雲當然前往過彥木的家進行求證。
只是彥木的父母以及顏諾也和凌雲一樣信以為真。
擅長謀略的軍事家安排一個小小的事故消息易如反掌。
“官方文件”和賠償金足以讓顏家相信了那個虛構的事故,至於因為來不及等家人趕到就不得不先處理遇難者的理由也合情合理,車墜落途中與峭壁摩擦導致爆炸,幾成碎片,又落入湍急的河流,被沖得很遠,找尋到後不少遇難者已難以分開,在暖春,實在無法也沒有必要耽擱等到家屬前來。
和凌雲說的時候,因為過於傷心,而且和他也不熟,當然沒有這麼詳細。
凌雲聽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故,他並不知道他們沒有親眼見到彥木,所以沒有發現破綻。
既然凌雲相信了,那麼以後彥木家的事只要彥木隨便編個幸運的理由就可以解決。
又來不及寫完了
在網吧寫文實在痛苦
沒怎麼改,不知道有沒有錯
第19章
其實,這件事有許多破綻,首先地點就不對。
凌雲以為彥木是在家鄉出的事,而彥木的家人得到的消息是彥木在外地出的車禍。
彥木回過家,但三天後,就說有事要辦,去了別的地方。只是他並沒有在電話里跟凌雲說。
時間上也有值得懷疑之處,通常車禍不可能這麼短的時間就把賠償問題解決。
但是對於從來受著層層盤剝的顏家而言,誰又會平白無故的給他們一筆數目還算可觀的錢呢,當然毫不懷疑的相信了事故的真實性,而沒有仔細推敲不尋常的地方。
說彥木在周五遇難,是因為在周五“打撈到了已經支離破碎的人”,從車禍發生地到在河流里尋找到人,顯然是一個很長的區間和時間,人的不堪入目以及必須儘快處理就更加合理了。
顏家對凌雲說在某個山間小路發生車禍,又在某條河的下游打撈到了人,並不是指本地,但外地人凌雲聽起來,卻以為是在當地。
這就是“文件”上的巧妙之處,它並沒有說某某縣,而說某某的某某地方,顏家人當然會照文件上說是在某某的某某地方,聽在凌雲耳朵里自然以為是本縣的某個地方。
顏家傷心至極,又怎會和一個陌生人說些細枝末節,不過大體說明,也可以說是含糊說明,在路上發生車禍,在河裡打撈到人罷了。更不可能牽扯文件,賠償金,善後處理之類跟人的遇難相比,已經毫無意義的東西。
這就使凌雲聽到的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確的事故,完全引導他往設計好的方向走,在當地出了車禍,顏家人見到“彥木已經支離破碎”,而他看見的那個小盒子裡裝的是顏家人親自處理的“彥木”。
所以這個虛構的故事只要讓顏家人相信了,凌雲就會和顏家一樣相信那個盒子裡裝著“彥木”,即使他不接受這個事實,也僅僅是不接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