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無法想通這個問題,腦子裡立刻產生了一股想要退縮的念頭,老頭和小蔣儘管沒有說話,但我估計他們也比我好不到哪裡去,尤其是小蔣,在外邊是如此狠戾的一個角色,這時候居然也顯得有些惶恐,手上划槳的動作也停了下來,不知道該如何進退。

  為了打破這個壓抑的氣氛,我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呵呵,老祖宗可真會選地方啊,把自己葬在這種潮濕的地洞裡邊,恐怕早就爛得個屍骨無存了!”

  “你小子,不懂可別亂說!”老頭笑罵道:“凡是古代的大墓,一般都有嚴密的防水措施,甚至還有規模龐大的排水系統,秦始皇的地宮號稱挖了幾十丈深,要穿過三道地下的泉水,據說裡邊的排水系統,跟當今最厲害的建築工程師想出來的也差不多。這老祖宗的墓穴,我看也差不到哪裡去。”

  “這就糟糕了!”我立刻還嘴:“他要是保存得太好,沒準又是一個厲害的殭屍王,到時候我們可鬥不過他!”

  老頭“嘿嘿”一笑,不再答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猜他是又以為我要跟他翻舊帳,其實這時候我哪有空說這些,我只是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人要是太過關注於某個事物,就會產生各種聯想,就像眼前的這個洞穴,我們要是老去想它裡邊有什麼東西,那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就難免會越想越怕,最終誰也不敢進去!這時候只要說些別的話題,比如殭屍王,儘管也是很可怕的東西,但也會讓我們減輕一些心理壓力,從而緩解這個恐懼的情緒。

  這一招果然見效,至少我自己已經不再多想,又輪起探鏟,開始划水,小蔣也立刻跟著動手,橡皮筏終於再次啟動,慢慢地滑入了這個幽深的地洞。

  洞穴不大,跟剛才的地道差不多,但裡邊卻彎彎曲曲,仿佛深不見底,由於已經無法直線前進,為了避免撞上洞壁,我們還要時不時地將探鏟頂在兩側的岩石上,用來撐開筏體。小蔣管左,我管右,倒也配合得比較默契。

  老頭手上的照明燈只管往前照路,射向兩邊的餘光相當有限,可是我仍然隱約地注意到,兩側的洞壁上似乎有一些圖案,開始我並不太在意,還以為是岩石表面的天然紋路,可是後來卻越來越覺得不像,於是趕緊把手電筒取了出來,打亮了往右側的石壁上照過去,才終於發現竟然是大片的植物化石,從形狀上看,似乎是一些古老的種子植物,樹幹和樹葉上的紋路依然清晰可辨,栩栩如生。

  “這洞穴形成的年代極早,比老祖宗的年紀可大得多了!”我忍不住驚嘆。

  老頭和小蔣聽我這麼一說,也都轉過頭來,一起看那石壁上的化石圖案,我見小蔣已經不再划槳,橡皮筏也慢慢地開始停住了,於是就站了起來,上身往石壁上湊了過去,以便能看得更清楚些。不料那橡皮筏的邊緣撞到了洞壁之後,又往外彈了出去,而我卻沒能控制好自己的重心,身子一斜,眼看就要栽落到水裡,關鍵時刻,我趕緊舉起探鏟撐在了石壁上,總算是暫時架住了身體。

  說來也巧,那石壁如果是平整而垂直的,那我就算用探鏟撐上去,也只會加速橡皮筏向外的漂移,從而無法避免落水的下場,但是那石壁上卻偏偏有一塊小小的凸起,而我的探鏟也剛好架在了這個部位,從而使我獲得了一股向上的支撐力,因此取得了暫時的平衡。

  總之,我雙腳站在橡皮筏里,雙手握在探鏟柄上,而探鏟的剷頭卻架在了岩石上,我的身體是傾斜的,下面就是能致人死命的暗河積水,我雙手拼命地使勁,雖然止住了閥體往外漂移的勢頭,但也無法再把它往裡拉近一點點,從而恢復身體的重心,重新回到橡皮閥里。

  我的手腳不敢有絲毫鬆勁,全身緊張得近乎僵硬,我勉強回頭看了看小蔣和老頭,他們兩個顯然也有些呆住了,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因為這個時候,救我的辦法或許有好多種,但是最快和最容易想到的一種,就是趕緊把我拉回去,可是他們要想拉我,就必須先往我這邊移動,這樣一來,就勢必會引起閥體的傾斜和晃動,而我現在取得的平衡是極其脆弱的,任何晃動都有可能破壞這種平衡,從而使我更快地落水。

  相比之下,老頭離得我遠,而小蔣離我更近一些,真要拉我回去,應該是小蔣的機會更大,照理說,在這種情形之下,與其讓我最終支持不住而落水,還不如冒險拉我一把,或許還能有一半的機會。可是小蔣卻顯得有點猶豫,還轉過頭去朝老頭看看,似乎想徵求他的意見,老頭卻沒什麼反應,我頓時心裡一涼,徹底清醒了過來:這倆傢伙早就狼狽為奸,只想甩了我單幹,只是迫於沒有進來的機會,這才又跟我合作,現在既然已經達到了目的,難不成是想要過河拆橋?

  第七十一章

  我一邊苦苦支撐,一邊腦子裡拼命思索,莫生既然已經跟小蔣打過了招呼,照理說他不該再有害我之心才對,但莫生究竟是怎麼交待的?小蔣是不是打算聽從?這些都屬未知之數,我看他現在這個樣子,似乎想站起來救我,但似乎又有些遲疑,可是在這種緊要關頭,哪裡還容得他這麼猶豫!

  也罷,靠別人是靠不住了,在強烈的求勝欲望刺激之下,我也不知從哪裡生出來一股力氣,兩隻臂膀拼命地使勁兒,硬是把橡皮筏一寸一寸地往石壁這邊拖了過來,雖然這個速度慢到幾乎無法用肉眼察覺,但我作為當事之人,隨著身體重心的轉移,卻能清晰地感受到這種變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