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頁
熊若杉沒有遷怒情報科,他憤怒歸憤怒,傷心歸傷心,到底還是沒有失去理智,對於知道情報科的存在且打定了主意要讓熊若楓死的重臣們來說,想要避開情報科並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情報科這一次真的不是工作失誤,而是真的沒辦法。
成棟從熊若杉手裡拿過那張紙,快速看了一遍,問出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熊若楓的孩子,那個剛出生沒幾日的小皇子現在在哪裡,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是在他們的人手中還是在那些朝臣手中,松江府距離南江府距離還是有些遠的,等到成棟和李若松派人開始尋找小皇子的時候,張管家已經抱著小皇子坐上了趕往松江府的船,陸地的危險性比水路大的多,誰知道反應過來的朝臣們會不會派人圍堵他們,要說最讓張管家放心的地方是哪裡,那一定是水路。
第390章 重返南江府
張管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張管家抱著小皇子帶著幾位侍衛登上前往松江府的船之後,幾路追兵相繼趕到,只是比張管家晚了半日,等到他們好不容易搭上船後,從松江府發出的檄文已經出了南江府,張管家幾乎是一踏上松江府的地界,就被人給保護了起來,雖然李若松和成棟不清楚張管家會從哪裡過來,但是幾處必經之路都安排了專人等候,小皇子這才算是徹底脫離險境。
熊若杉從接到消息之後,心情就一直不好,周謹言一步不離的守在熊若杉身邊,生怕他想不開,不管他和熊若楓之間因為生母的事情有過什麼樣的心結,後面這十多年的朝夕相處不是假的,也不是沒有過值得懷念的日子,哪怕是周謹言,想起熊若楓的笑臉都會覺得鼻酸,更不用說幾乎是一手將熊若楓帶大的熊若杉了。
李若松和成棟卻顧不上難過,熊若杉有資格難過,因為那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作為兄長,他可以什麼事情都不問,什麼事情都不管,去平復自己的心情,可是,對於李若松和成棟來說,南江府發生的事情不啻於另外一場戰鬥,這種內耗是李若松和成棟最不想看見,也一直都極力避免的事情,其實成棟早就想過有一天會變成現在這種情況,他,或者說他們這一家人,與朝臣們必然會有一次你死我活的爭端,他也早就做好了慨然赴死的準備,成棟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是用一種新的體制去頂替掉另外一種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某些人,或者某些團體的核心利益,可頭已經開了,容不得成棟退縮,即便是他想要退縮,對方也不會給他投降求饒的機會,成棟非常清楚,他們一家人的下場只有兩種,屈辱的死,或者光榮的活。
唯一讓成棟覺得意外和愧疚的,是熊若楓承擔了原本應該由他們承擔的結果,熊若楓,作為剛剛登基兩年的皇帝,死在對新政不滿的朝臣手中,成棟覺得這都是他的錯,他太過心急,他太想避免前世經歷過的那百年恥辱歲月,有時候他的想法其實完全不切實際,可基於對他的信任,對他的包容,不管是李若松也好,熊若杉也罷,都在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去想辦法,成棟何嘗不知道那些大臣究竟有多難打交道,可偏偏沒有任何人找到他頭上,沒有任何人指責過他,沒有人說他異想天開,不是沒人說,而是沒人說他,那些人的矛頭全部都對準了擋在他前面的幾個人,他的愛人,他的弟弟,他的家人,他的親友,不是他多麼的厲害,而是他足夠幸運,有這麼一群願意護著他的人,堅定的陪在他的身邊,陪著他,甚至是拉著他往前走。
成棟看著懷裡的小皇子,才出生幾天的孩子,因為這段日子生病和吃的不規律,瘦弱的不像話,哭聲小的可憐,他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夠繼續這樣下去,不能借著自己喜歡研製武器的藉口一直躲在其他人的身後,不能再讓其他人承擔自己帶來的一切後果,成棟想,也許,是時候讓自己直面風雨了。
李若松正在向軍隊下達一級戰備令,這是南楚最高級別的戰鬥準備命令,所有現役、退役的子弟兵全部接到集合、召回的命令,北邊的戰事李若松給王子清下達了死命令,要麼在兩個月內解決戰鬥,徹底將大赫給滅掉,要麼他自己提頭來見,李若松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耗在北邊的戰事上,大赫已經是強弩之末,就差那麼臨門一腳而已,李若松並不認為這一腳有多難,只不過是王子清希望能夠多磨練磨練那些新加入子弟兵的年輕士兵,這才讓新兵連和老兵混雜在一起,輪流拉到前線去練練手。
李若松沒有反對的原因在於他非常明白實戰和演習之間的區別,沒有上過戰場見過硝煙的士兵基本上沒什麼戰鬥力,對於王子清的練兵方式,李若松是贊同的,也是希望能夠大力推行的,可現在,李若松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是出現了偏差的,若不是北邊的戰事遲遲不能解決,他們也不會小號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邊,如果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這裡,南江府也不會出現這麼大的變故,熊若楓也因此喪了性命。
對於李若松來說,這不是意外,不是事故,而是失職,是他作為全軍最高統領的失敗,他收復故土不是為了讓南楚內亂,不是為了讓這些朝臣們有心思合適時間去謀劃如何殺掉皇帝,不是為了讓他們想著能夠自己撈到什麼東西,如果他們這些軍人在外面浴血奮戰,只是餵大了某些人的胃口,那麼,李若松覺得,也許,自己也該反省一下自己之前的態度,一味的忍讓到了最後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而不是心有悔悟。
成棟從熊若杉手裡拿過那張紙,快速看了一遍,問出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熊若楓的孩子,那個剛出生沒幾日的小皇子現在在哪裡,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是在他們的人手中還是在那些朝臣手中,松江府距離南江府距離還是有些遠的,等到成棟和李若松派人開始尋找小皇子的時候,張管家已經抱著小皇子坐上了趕往松江府的船,陸地的危險性比水路大的多,誰知道反應過來的朝臣們會不會派人圍堵他們,要說最讓張管家放心的地方是哪裡,那一定是水路。
第390章 重返南江府
張管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張管家抱著小皇子帶著幾位侍衛登上前往松江府的船之後,幾路追兵相繼趕到,只是比張管家晚了半日,等到他們好不容易搭上船後,從松江府發出的檄文已經出了南江府,張管家幾乎是一踏上松江府的地界,就被人給保護了起來,雖然李若松和成棟不清楚張管家會從哪裡過來,但是幾處必經之路都安排了專人等候,小皇子這才算是徹底脫離險境。
熊若杉從接到消息之後,心情就一直不好,周謹言一步不離的守在熊若杉身邊,生怕他想不開,不管他和熊若楓之間因為生母的事情有過什麼樣的心結,後面這十多年的朝夕相處不是假的,也不是沒有過值得懷念的日子,哪怕是周謹言,想起熊若楓的笑臉都會覺得鼻酸,更不用說幾乎是一手將熊若楓帶大的熊若杉了。
李若松和成棟卻顧不上難過,熊若杉有資格難過,因為那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作為兄長,他可以什麼事情都不問,什麼事情都不管,去平復自己的心情,可是,對於李若松和成棟來說,南江府發生的事情不啻於另外一場戰鬥,這種內耗是李若松和成棟最不想看見,也一直都極力避免的事情,其實成棟早就想過有一天會變成現在這種情況,他,或者說他們這一家人,與朝臣們必然會有一次你死我活的爭端,他也早就做好了慨然赴死的準備,成棟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是用一種新的體制去頂替掉另外一種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某些人,或者某些團體的核心利益,可頭已經開了,容不得成棟退縮,即便是他想要退縮,對方也不會給他投降求饒的機會,成棟非常清楚,他們一家人的下場只有兩種,屈辱的死,或者光榮的活。
唯一讓成棟覺得意外和愧疚的,是熊若楓承擔了原本應該由他們承擔的結果,熊若楓,作為剛剛登基兩年的皇帝,死在對新政不滿的朝臣手中,成棟覺得這都是他的錯,他太過心急,他太想避免前世經歷過的那百年恥辱歲月,有時候他的想法其實完全不切實際,可基於對他的信任,對他的包容,不管是李若松也好,熊若杉也罷,都在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去想辦法,成棟何嘗不知道那些大臣究竟有多難打交道,可偏偏沒有任何人找到他頭上,沒有任何人指責過他,沒有人說他異想天開,不是沒人說,而是沒人說他,那些人的矛頭全部都對準了擋在他前面的幾個人,他的愛人,他的弟弟,他的家人,他的親友,不是他多麼的厲害,而是他足夠幸運,有這麼一群願意護著他的人,堅定的陪在他的身邊,陪著他,甚至是拉著他往前走。
成棟看著懷裡的小皇子,才出生幾天的孩子,因為這段日子生病和吃的不規律,瘦弱的不像話,哭聲小的可憐,他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夠繼續這樣下去,不能借著自己喜歡研製武器的藉口一直躲在其他人的身後,不能再讓其他人承擔自己帶來的一切後果,成棟想,也許,是時候讓自己直面風雨了。
李若松正在向軍隊下達一級戰備令,這是南楚最高級別的戰鬥準備命令,所有現役、退役的子弟兵全部接到集合、召回的命令,北邊的戰事李若松給王子清下達了死命令,要麼在兩個月內解決戰鬥,徹底將大赫給滅掉,要麼他自己提頭來見,李若松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耗在北邊的戰事上,大赫已經是強弩之末,就差那麼臨門一腳而已,李若松並不認為這一腳有多難,只不過是王子清希望能夠多磨練磨練那些新加入子弟兵的年輕士兵,這才讓新兵連和老兵混雜在一起,輪流拉到前線去練練手。
李若松沒有反對的原因在於他非常明白實戰和演習之間的區別,沒有上過戰場見過硝煙的士兵基本上沒什麼戰鬥力,對於王子清的練兵方式,李若松是贊同的,也是希望能夠大力推行的,可現在,李若松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是出現了偏差的,若不是北邊的戰事遲遲不能解決,他們也不會小號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邊,如果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這裡,南江府也不會出現這麼大的變故,熊若楓也因此喪了性命。
對於李若松來說,這不是意外,不是事故,而是失職,是他作為全軍最高統領的失敗,他收復故土不是為了讓南楚內亂,不是為了讓這些朝臣們有心思合適時間去謀劃如何殺掉皇帝,不是為了讓他們想著能夠自己撈到什麼東西,如果他們這些軍人在外面浴血奮戰,只是餵大了某些人的胃口,那麼,李若松覺得,也許,自己也該反省一下自己之前的態度,一味的忍讓到了最後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而不是心有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