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黎錦當天下午只買了些必備的瓜果蔬菜和木柴,剩下的擺件以後再置辦。

  傍晚,他又寫了幾封拜帖寄給京城外的書院和文人圈子。

  如今已經十月底,算上過年的時間,黎錦最多也只能複習準備三個月了。

  其實,真考中了舉人,就不必拘泥於去書院學習。

  一般情況下,鄉試前幾會拜自己中舉那年鄉試的主考官為師,進京後就常去師父門下拜訪。

  黎錦跟很多普通舉人的情況一樣,沒有拜主考官為師。他唯一的師父還只是教書法的。

  但黎錦依然得給京城的文人圈子和書院寄拜帖。

  其中也有他自己的考究。要知道,文人都是講究風骨的,之前在府城沒寄拜帖是黎錦的失誤,京城藏龍臥虎,他可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就算人家看不上他一個小小的解元,但自己禮數得周到了。

  雖說舉人全國每三年才兩千人左右,可大部分人都是要來參加會試的。

  京城的文人圈子對普通舉人還真的是不屑一顧。

  果然,黎錦寄出去的拜帖三天內都沒有任何消息,如同石沉大海。不說回音,連一點水花都沒迸濺出來。

  黎錦鬆了口氣,他此時也樂得清閒。

  每日溫書澆花,寫累了出來鍛鍊,偶爾還能看著小包子認真的背書,生活很是美滿。

  對他來說,他到京城的目的就是為了參加會試。而不是通過宴會打響名氣結交朋友。

  畢竟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很難做到知根知底。

  所以,這幾日來,黎錦都是在態度端正認真的溫書。

  常言道業精於勤,趕路已經消耗太多時間,這會兒黎錦更是督促自己一刻都不可懈怠。

  而黎錦不知道,他寄給京城書院的拜帖差點都要被呈遞到山長面前。

  倒不是說黎錦的名氣已經在京城發揚光大,原因是負責招生的兩位教諭對『黎錦』此人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應該只是恰好同名同姓,這人又跟編撰《蒙學算經》的黎錦來自同一府城,不是真正的編纂者。」

  「我覺得就是本人,舉人、寧興府、黎錦、二十二歲,這幾點都符合,不會有差錯。」

  「但寧興府那麼遠,學生們大都明年才來,黎錦又是農家子出身,怎麼會有銀錢來京城住幾個月?」

  「莫欺少年窮啊,再說,《蒙學算經》和《農桑算經》還有潤筆費呢,別整天把人出身掛在嘴邊。」這位教諭與黎錦出身類似,少年時吃了太多身份不高的虧,一聽別人說出身寒門就沒個好臉色。

  另一位教諭知道他的情況,也沒動怒,解釋道:「我並沒有因出身而貶低他,這件事還是等三日後教諭們都來了,再做決斷。」

  三日後,京城書院的教諭們圍坐一堂。

  他們繼續討論三日前的問題,有人相信這就是本人,而其他人也覺得『黎錦』應該只是同名同姓。

  有一位家底豐厚的教諭忽而站起來,說:「大家別吵了,聽我說一句。我確定,我有證據證明,這人就是那兩本書的著者黎解元。」

  「什麼證據?」

  「我堂兄是將軍府書肆的掌柜,之前《蒙學算經》和《農桑算經》的潤筆費,將軍府已經派人送到這位黎解元家裡了。」

  本來時刻準備反駁這人只是碰巧叫黎錦的其他教諭們:「……」無話可說。

  第131章

  確認了黎錦的身份後,教諭們停止爭論,大家各自散開,準備忙活自己的事情。

  這時候,有人低聲說了句:「那咱們書院名下書肆印刷黎錦的書,還要不要給潤筆費啊?」

  「……?」原本是不打算給的,但將軍府都給了,他們還敢吞麼?

  這件事討論的結果就是,五日後黎錦不僅收到了書院的回信,裡面還有三百二十兩的銀票。

  人家把錢都給到了,黎錦自然得登門拜訪表示謝意。

  京城書院不缺教諭,有舉人來訪一般都讓其去講堂旁聽,或者在此借住並尋機會與其他舉人交流。

  黎錦完全沒有這些想法,他到訪也只是禮節性的表達謝意。

  接待的黎錦的教諭名叫包俊,平日管理書院招收講郎情況。他見黎錦只是登門道謝,自己也鬆了口氣。

  如今黎錦之所以名氣大,還是因為陛下親自說要印刷並推廣這兩本啟蒙書籍。

  但在很多考中舉人的讀書人眼中,這些書沒有一點深度,完全看不出一個人的水平。

  最多就是那《蒙學算經》裡面的啟蒙手段很是靈活簡單,一目了然。

  若是黎錦一開口就想留在京城書院,包俊還真不好給黎錦安排職位。

  畢竟這裡的舉人太多了,而編制在內的教諭名額有限,多少人削尖了腦袋都想留在京城書院,其中也有不少解元、亞元等。

  黎錦的履歷雖然很是光鮮,但放在一群與他水平類似的人中,也挑不出多少閃光點。

  可黎錦到底是在陛下面前掛過名號的人,如果黎錦開口想留在書院,京城書院再怎麼說也得給陛下面子,特招了黎錦。

  包俊跟黎錦推杯換盞,交流一個多時辰,發現黎錦並不像他聽說的那樣『出身農家,終日研究淺顯易懂的知識,缺乏深度』。

  反之,黎錦言論間有理有據,就連很偏門的周易八卦,黎錦都能接的上話,而且言之有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