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頁
摸透了太子的性格之後,趙九福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教導方式,國事家事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樹立自己在太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皇帝來,臨了卻毀在後宮女人的耳旁風之中,要知道歷史上陰溝裡頭翻船的可實在是不少。
一個人對另一個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若是你主觀覺得某一人高風亮節,那麼即使有人說他的壞話,第一反應也是此人善妒,而不是立刻懷疑。
趙九福深知心理學的玩法,在教導太子的時候便潛移默化的將自己想要的形象輸入進去,這並不是他想要掌控太子,而是為自己的將來留下一條退路。
在皇帝的面前,趙九福幾乎是不用掩飾的,因為他們想要的大周未來幾乎是相同的,趙九福本人也沒有多高的權利慾望,所以他們才能君臣相得。
但是太子卻不同,他們沒有同甘共苦的歷史經歷,也沒有相同的志向,他可以明確的感覺到,這位太子是絕對沒有如今皇帝那種野望的。
若不是其餘的皇子也都不符合皇帝的喜好,恐怕這位嫡長子即使出身尊貴,也不一定能登上太子的寶座,這一點在趙九福與其餘幾位皇子打過交道之後感觸愈深。
不僅僅是他,太師呂靖,太保蕭甯,這兩人與趙九福的私交不錯,私底下說話的時候不難發現,他們二人對太子的期待值也在慢慢降低。
讓趙九福感到慶幸的是,這位太子雖然有諸多的缺點,當學生的時候卻十分聽話,可以說教導起來十分省心省力,是個十分能學習的人。
而在皇帝將太子帶在身邊教導之後,太子身上那種軟弱的氣息也在日益的減少,即使只是在皇帝的訓導下藏了起來,卻也難得可貴。
而讓趙九福更加高興的是,皇帝一直將他視作肱股之臣,大約是在太子的面前也多有誇讚,一段時間下來,太子看著他的眼中更多了幾分重視和敬佩。
這自然是一件好事,能夠大大的增加趙九福留下的好印象,為將來的君臣相處打下堅實的基礎,天時地利人和,倒是讓趙九福對未來皇朝變更的憂慮減少了幾分。
第249章 年月
加封太子太傅之後的趙九福更加忙碌了,工部的一個個項目需要他的推進,畢竟這些都是他一力支持的,若是修路修橋這種常規項目還好,交給下頭信任的人便是,若是那種往前走的,若他不時時盯著的話,誰知道會走多少冤枉路。
而他現在有太子太傅的名頭,自然是要多在太子身上下功夫的,不然省了這一時的麻煩,怕是會有一輩子的麻煩。
熟悉了一段時間之後,趙九福便開始提議皇帝讓太子出宮歷練,這個歷練並不是讓他自己開府,而是進入六部最底層的地方去看一看。
這主意倒是得到了皇帝的贊同,他估摸也覺得自己這位皇兒從未吃過苦頭,以至於頗有幾分不知世間疾苦的意思,這作為一個皇子無傷大雅,作為一個皇帝可不大好。
只是他也有自己的擔心,太子貴為儲君,認識他的人數不勝數,即使隱姓埋名的進入各部,恐怕也看不到真正的大周。
這時候趙九福卻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笑著說道:“說是讓太子熟悉六部,但太子身份貴重,總不可能真的如同小吏小官一般從頭開始,京城認識太子的人確實是多,但外地卻不同,也不需多遠的地方,只要瞞著眾人,讓太子見一見真實的大周即可。”
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趙九福的意思是讓太子作為六部外派到地方的官員,通過這種方式去熟悉大周,這個方案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畢竟太子是儲君,萬一出了什麼意外的話,恐怕大周也會跟著震盪起來。
但是最後皇帝還是一口答應下來,擔心兒子的安危,他完全可以派人暗中保護,但若不能在自己死前將太子錘鍊成材,恐怕他死了也不能瞑目。
於是此事君臣兩人只告訴了太師和太保,其餘就算是六部的尚書也無從得知,還以為太子依舊在宮中苦學這三位師傅的教導。
六部每年要派往地方的人不少,皇帝想要動手腳極為容易,也不需要讓各部知道,直接半路截住那外出的人選,替換成太子就是。
不過太子往外走的時候,身邊總不能沒有人輔佐,而三位老師之中趙九福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一來是他在工部多年,年年都喜歡往外跑搗鼓奇怪的東西,就算是離開一時半刻也不會被人懷疑,呂靖和蕭甯可不同,他們倆鮮少出遠門。
趙九福自己提出來的法子,自然得接著這個差事,出門在外的時候他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凡是都讓太子自己來處理。
這一路走過來,他們也是吃了不少苦頭的,畢竟六部外放的人雖然尊貴,但遇上了當地的地頭蛇也有玩不開的時候。
沒有什麼比親自經歷更加直觀和有用,曾經趙九福教導的事情,太子聽是聽了,但猶如水中月鏡中花虛無縹緲,但現在卻一點點落到了實處。
與人為善待人和氣的太子爺,在外也忍不住生出一些火氣來,甚至好幾次因為地方官員的玩忽職守而動怒,這就是趙九福想要的結果。
整整六年的時間,就花費在太子爺到處遊歷之上,若不是後頭太子外訪的事情暴露,各地的官府都做好了準備,恐怕這事兒還會持續下去。
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皇帝來,臨了卻毀在後宮女人的耳旁風之中,要知道歷史上陰溝裡頭翻船的可實在是不少。
一個人對另一個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若是你主觀覺得某一人高風亮節,那麼即使有人說他的壞話,第一反應也是此人善妒,而不是立刻懷疑。
趙九福深知心理學的玩法,在教導太子的時候便潛移默化的將自己想要的形象輸入進去,這並不是他想要掌控太子,而是為自己的將來留下一條退路。
在皇帝的面前,趙九福幾乎是不用掩飾的,因為他們想要的大周未來幾乎是相同的,趙九福本人也沒有多高的權利慾望,所以他們才能君臣相得。
但是太子卻不同,他們沒有同甘共苦的歷史經歷,也沒有相同的志向,他可以明確的感覺到,這位太子是絕對沒有如今皇帝那種野望的。
若不是其餘的皇子也都不符合皇帝的喜好,恐怕這位嫡長子即使出身尊貴,也不一定能登上太子的寶座,這一點在趙九福與其餘幾位皇子打過交道之後感觸愈深。
不僅僅是他,太師呂靖,太保蕭甯,這兩人與趙九福的私交不錯,私底下說話的時候不難發現,他們二人對太子的期待值也在慢慢降低。
讓趙九福感到慶幸的是,這位太子雖然有諸多的缺點,當學生的時候卻十分聽話,可以說教導起來十分省心省力,是個十分能學習的人。
而在皇帝將太子帶在身邊教導之後,太子身上那種軟弱的氣息也在日益的減少,即使只是在皇帝的訓導下藏了起來,卻也難得可貴。
而讓趙九福更加高興的是,皇帝一直將他視作肱股之臣,大約是在太子的面前也多有誇讚,一段時間下來,太子看著他的眼中更多了幾分重視和敬佩。
這自然是一件好事,能夠大大的增加趙九福留下的好印象,為將來的君臣相處打下堅實的基礎,天時地利人和,倒是讓趙九福對未來皇朝變更的憂慮減少了幾分。
第249章 年月
加封太子太傅之後的趙九福更加忙碌了,工部的一個個項目需要他的推進,畢竟這些都是他一力支持的,若是修路修橋這種常規項目還好,交給下頭信任的人便是,若是那種往前走的,若他不時時盯著的話,誰知道會走多少冤枉路。
而他現在有太子太傅的名頭,自然是要多在太子身上下功夫的,不然省了這一時的麻煩,怕是會有一輩子的麻煩。
熟悉了一段時間之後,趙九福便開始提議皇帝讓太子出宮歷練,這個歷練並不是讓他自己開府,而是進入六部最底層的地方去看一看。
這主意倒是得到了皇帝的贊同,他估摸也覺得自己這位皇兒從未吃過苦頭,以至於頗有幾分不知世間疾苦的意思,這作為一個皇子無傷大雅,作為一個皇帝可不大好。
只是他也有自己的擔心,太子貴為儲君,認識他的人數不勝數,即使隱姓埋名的進入各部,恐怕也看不到真正的大周。
這時候趙九福卻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笑著說道:“說是讓太子熟悉六部,但太子身份貴重,總不可能真的如同小吏小官一般從頭開始,京城認識太子的人確實是多,但外地卻不同,也不需多遠的地方,只要瞞著眾人,讓太子見一見真實的大周即可。”
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趙九福的意思是讓太子作為六部外派到地方的官員,通過這種方式去熟悉大周,這個方案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畢竟太子是儲君,萬一出了什麼意外的話,恐怕大周也會跟著震盪起來。
但是最後皇帝還是一口答應下來,擔心兒子的安危,他完全可以派人暗中保護,但若不能在自己死前將太子錘鍊成材,恐怕他死了也不能瞑目。
於是此事君臣兩人只告訴了太師和太保,其餘就算是六部的尚書也無從得知,還以為太子依舊在宮中苦學這三位師傅的教導。
六部每年要派往地方的人不少,皇帝想要動手腳極為容易,也不需要讓各部知道,直接半路截住那外出的人選,替換成太子就是。
不過太子往外走的時候,身邊總不能沒有人輔佐,而三位老師之中趙九福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一來是他在工部多年,年年都喜歡往外跑搗鼓奇怪的東西,就算是離開一時半刻也不會被人懷疑,呂靖和蕭甯可不同,他們倆鮮少出遠門。
趙九福自己提出來的法子,自然得接著這個差事,出門在外的時候他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凡是都讓太子自己來處理。
這一路走過來,他們也是吃了不少苦頭的,畢竟六部外放的人雖然尊貴,但遇上了當地的地頭蛇也有玩不開的時候。
沒有什麼比親自經歷更加直觀和有用,曾經趙九福教導的事情,太子聽是聽了,但猶如水中月鏡中花虛無縹緲,但現在卻一點點落到了實處。
與人為善待人和氣的太子爺,在外也忍不住生出一些火氣來,甚至好幾次因為地方官員的玩忽職守而動怒,這就是趙九福想要的結果。
整整六年的時間,就花費在太子爺到處遊歷之上,若不是後頭太子外訪的事情暴露,各地的官府都做好了準備,恐怕這事兒還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