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你的《飲水詞》少了悼亡詞會怎樣?她死後的十一年,與你日夜纏綿的,不是繼室,不是側室,甚至也不是那個紅顏知己,後來懷了你的遺腹子的江南女子沈宛。只是盧氏雨蟬,你納蘭容若一生最愛的女人。
丁巳重陽前三日,夜已闌,月華如水,你在晃動的燭影里漸漸睡去,白日所思夜入夢來:“丁巳重陽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醒來遂做《沁園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戲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這闋詞在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里成了納蘭容若和冒浣蓮相識的契機。書里,在塞外,納蘭容若以馬頭琴彈出了這首哀歌,冒浣蓮聞聽之下,不禁心旌搖盪。
這種不加節制的悲傷,正是納蘭詞動人心魄的地方。正所謂哀怨騷屑,中國詩學講究的是“樂而不yín,哀而不傷”,一貫尊崇傳統美感的梁羽生,這次卻借冒浣蓮的口說出一番“好詩好詞不必儘是節制”的道理來。書中納蘭和冒浣蓮一見如故,書外,我對梁羽生也有改觀。看他的小說,總覺得他正邪觀念太邱壑分明,人物個性單一。然而他對詩詞,看法卻新鮮亮麗。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這一句,翻出前人新意,用詞淺淡,卻將深情寫到極致。夢醒後,想起她,心底充滿不可言說的惆悵。你又在深夜痛哭一場,日日如此傷筋動骨,你怎麼能不早殤?
七月初四夜,風雨交加,盧氏的忌日前一天,你終宵不眠,寫了《於中好》,提醒自己明日是亡婦生辰。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淒風打畫橋。
——《於中好》
中國的詩詞真的不可以逐字逐句去解釋,否則意境全失索然無味。“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仍是愛你這些淡語,當中有不識字人也能體會的好處。犀奩是她的妝盒,翠翹是她常戴的首飾。你睹物思人,偷拭青衫淚。翠翹在《飲水詞》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成為你們愛情的印記。
其實你幾曾忘記七月初四是她忌日?如果忘記了也許還不會這樣難過。忌日,你又寫《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夜不能寐。生活里點滴都勾起你對她的思念,擔心她黃泉孤寂,恨不得有書信相傳遞,擔憂她年來苦樂,有誰可依靠?你一片痴心,可惜沒有法術高強的道士替你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於是自嘆兩人薄命,怕結不了來生緣。一片飄揚的紙灰里,你清淚盡。
開始明白,為什麼納蘭容若喜歡用梨花、金鈿,因為痛失愛人的納蘭容若和失去楊貴妃的李隆基一樣,都是悲傷無助的男人。
“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納蘭的悼亡詞直逼淒切,有一種傷心處,不忍卒讀。
今日我又來到這花樹下,來到七天前你站的地方。容若,你的靈魂若還沒走遠,請為我暫留,托清風傳遞消息,訴說前世未了的情緣。
翠翹落地,一片梨花入手心,又有風起,紛紛繞掩了翠翹。容若,告訴我,春歸何處?因何總要決然遠離?
我最愛的是你那首“誰念西風獨自涼”,落寞之意不加渲染透紙而出;愛那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直白雋永,點破人心。我們的缺憾是,擁有時不知珍惜,回首時愛已成灰。
秋風又起了,你在斜陽中黯然佇立。沉思往事。回憶如名劍割破喉嚨,珍貴凌厲。
她弱柳般的身姿,嫣嫣的笑臉,往昔的一切已化入西風,生死之間是不可逾越的溝壑。死亡如同一場盛宴,你我都將赴約,她只是比你先行,所以挽留不住。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你不知道,今天,有人會把讀你的詞和看張愛玲的書、王家衛的電影一起列入小資的標誌。可是我們愛你,容若,不是因為小資。況且小資也是一種情緒,雖然有時顯得宛轉驕矜,然而並不可恥,沒必要覺得卑微。容若,我們愛你,是懂得你的金銷玉碎的悲傷。每個人都會悲傷。可是很多人,不會傾訴。
人是懂得回憶的動物,寂寞是因為失去。只是,很多事,當時只道是尋常。
後記:功夫應在詩外
我沒見過安意如。半年前的一天,我在博客上偶然看到她的一篇《桃夭》,初看時文字質樸,以為是個男的,再細看另一篇《妙玉愛玲》,也就是後來錄入《看張》那本書中的一篇,才發現她是個女孩子。起初以為她是張愛玲的崇拜者,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她的年齡,對她對張愛玲的深刻理解很驚訝。以為不用全力是不能達到的,而用了全力,張的幽暗絕望對她應當是沒有好處的。於是好為人師地教導她不要沉溺於張的小資世界……“所以,當時代很熱鬧之時,如果能敞開心靈迎接世界當是最好的。”但她隨後回復,那只是為了寫作,不
沉溺、不膜拜,只是要費些心思罷了。很快她完成了《看張》的工作,並筆耕不輟,更讓我確信了她的筆力。
那一段時間她每天錄一兩首《國風》,從《周南》到《召南》,從所選的篇目上,我看出了她的眼光和對詩的具有穿透性的理解力。一般說來,《詩經》名頭之高婦孺皆知,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但從漢代以來,就沒有幾個真正能完全懂得的了。讀《詩經》如果沒有注釋,將是寸步難行。大多數說自己喜歡《詩經》的,只能夠喜歡《蒹葭》、《關雎》等少數篇章中的少數句子罷了。真拿了“詩三百”讓他讀,可能只是如葉公老龍般束之高閣了。她邊讀邊解,文字如那四言詩一樣,讓人搖旌以夢,於是,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糙、木之名。”這就是中國詩可抒不平之怨,可達社會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頭。因為有了詩教,我們可以不求諸宗教的迷狂而自有生命的皈依與安逸。讀詩、誦詩、解詩是我們優秀的傳統。詩歌塑造了我們的詩心。但詩史三千年,多數詩歌都因年代久遠而與我們的生活隔膜起來,除了極少數外,我們讀詩都需要藉助參考書。通過參考書我們了解字義、詞義、背景等等。但參考書紛繁多樣,注釋也常歧義多出。除開這些不講,光是訓詁考據也要消耗太多精力,必然破壞讀詩的整體美感,等到弄懂詩中的字義詞義,再去欣賞,已經沒有更多的心力了。
安意如這本也是讀詩的參考書,但不是注釋書。“沉吟”,不是朗讀,不是歌唱,而是用心去讀,用心去感應。感應詩歌、感應詩人、感應詩心。安意如還是位二十來歲的女孩子,不是學問家,但她懂詩。因為她懂人,更懂得詩人。詩人都是真性情的自在人,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詩人都是怪人,他們不通人情事故,癲癇痴狂,常常與人格格不入。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安意如就是其中的“知我者”,是可以和古今詩人心靈相通的人。因為她自己同樣擁有一顆詩心。同時她也是伶俐的人,她能抓住她感應的一切,用她清麗的文字表達出來。她讀詩,但又不拘泥於詩,她首先著眼於弄懂詩人。她先看詩人的時代背景,再看他們的俯仰沉浮,還看他們的生活交遊。她透過詩文體味詩的境界,掌握詩人的典故,了解詩人的生活,然後再從小處入手,以小說家的想像力和詩人的敏銳,寫出了這些既有嚴謹的史實,也有精闢的論述,還有的圓通故事的美麗詩話,讓時代久遠的漢字再現還原了詩情、詩景、詩事、詩史,歷歷在目,玲瓏精緻。
她解曹操的《短歌行》中寫道:“青青子衿”二句直用《子衿》的原句,一字不變,意喻卻變得深遠。連境界也由最初的男女之愛變得廣袤高遠。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他用一種委婉含蓄的方法來提醒那些“賢才”:“我縱然求才若渴,然而事實上天下之大,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你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經她這樣對比提醒,曹操就不單是簡單的深沉、含蓄,同時他那海納百川的帝王氣概也栩栩如生了。她寫秦觀道:我心底透出的意象里,少游這個人,應是青衫磊落,煢然獨立於花廊下,抬頭看著樓上的愛人,臉上有陽光陰影的文弱男子,有著暗雅如蘭的憂傷。那春糙清輝般的邂逅,應是他的。有時候,我甚至懷疑他眉間的愁緒,是他愛的某個女子也抹不平的。他骨子裡是淒婉的,連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糙。過盡飛鴻字字愁”,比易安的“滿地黃花堆積,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還要幽邃深長的思意,稀貴而真誠,所以隔了千年看去仍是動人。有了這樣一個秦觀,我們再去看“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又是怎樣的哀婉悲切呢?她解柳永: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無分文,但他的死卻是轟轟烈烈、盪氣迴腸。相傳柳永死時,“葬資竟無所出”,jì女們集資安葬了他。此後,每逢清明,都有歌jì舞jì載酒於柳永墓前,祭奠他,時人謂之“吊柳會”,也叫“上風流冢”。沒有入“吊柳會”、上“風流冢”者,不敢到樂遊原上踏青。並形成一種風俗,一直持續到宋室南渡。後人有詩題柳永墓云:樂遊原上jì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他寫出的流傳千古的名句,深情宛然可繪。糙色煙光殘照里,我遇上柳七,也會備下清酒佳肴,共他淺斟低吟,不會讓他一人把欄杆拍遍,感嘆無言誰會憑欄意。這樣被我們常常定格為溺於酒色的柳三變是不是會讓更加意味深長呢?
丁巳重陽前三日,夜已闌,月華如水,你在晃動的燭影里漸漸睡去,白日所思夜入夢來:“丁巳重陽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醒來遂做《沁園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戲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這闋詞在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里成了納蘭容若和冒浣蓮相識的契機。書里,在塞外,納蘭容若以馬頭琴彈出了這首哀歌,冒浣蓮聞聽之下,不禁心旌搖盪。
這種不加節制的悲傷,正是納蘭詞動人心魄的地方。正所謂哀怨騷屑,中國詩學講究的是“樂而不yín,哀而不傷”,一貫尊崇傳統美感的梁羽生,這次卻借冒浣蓮的口說出一番“好詩好詞不必儘是節制”的道理來。書中納蘭和冒浣蓮一見如故,書外,我對梁羽生也有改觀。看他的小說,總覺得他正邪觀念太邱壑分明,人物個性單一。然而他對詩詞,看法卻新鮮亮麗。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這一句,翻出前人新意,用詞淺淡,卻將深情寫到極致。夢醒後,想起她,心底充滿不可言說的惆悵。你又在深夜痛哭一場,日日如此傷筋動骨,你怎麼能不早殤?
七月初四夜,風雨交加,盧氏的忌日前一天,你終宵不眠,寫了《於中好》,提醒自己明日是亡婦生辰。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淒風打畫橋。
——《於中好》
中國的詩詞真的不可以逐字逐句去解釋,否則意境全失索然無味。“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仍是愛你這些淡語,當中有不識字人也能體會的好處。犀奩是她的妝盒,翠翹是她常戴的首飾。你睹物思人,偷拭青衫淚。翠翹在《飲水詞》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成為你們愛情的印記。
其實你幾曾忘記七月初四是她忌日?如果忘記了也許還不會這樣難過。忌日,你又寫《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夜不能寐。生活里點滴都勾起你對她的思念,擔心她黃泉孤寂,恨不得有書信相傳遞,擔憂她年來苦樂,有誰可依靠?你一片痴心,可惜沒有法術高強的道士替你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於是自嘆兩人薄命,怕結不了來生緣。一片飄揚的紙灰里,你清淚盡。
開始明白,為什麼納蘭容若喜歡用梨花、金鈿,因為痛失愛人的納蘭容若和失去楊貴妃的李隆基一樣,都是悲傷無助的男人。
“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納蘭的悼亡詞直逼淒切,有一種傷心處,不忍卒讀。
今日我又來到這花樹下,來到七天前你站的地方。容若,你的靈魂若還沒走遠,請為我暫留,托清風傳遞消息,訴說前世未了的情緣。
翠翹落地,一片梨花入手心,又有風起,紛紛繞掩了翠翹。容若,告訴我,春歸何處?因何總要決然遠離?
我最愛的是你那首“誰念西風獨自涼”,落寞之意不加渲染透紙而出;愛那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直白雋永,點破人心。我們的缺憾是,擁有時不知珍惜,回首時愛已成灰。
秋風又起了,你在斜陽中黯然佇立。沉思往事。回憶如名劍割破喉嚨,珍貴凌厲。
她弱柳般的身姿,嫣嫣的笑臉,往昔的一切已化入西風,生死之間是不可逾越的溝壑。死亡如同一場盛宴,你我都將赴約,她只是比你先行,所以挽留不住。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你不知道,今天,有人會把讀你的詞和看張愛玲的書、王家衛的電影一起列入小資的標誌。可是我們愛你,容若,不是因為小資。況且小資也是一種情緒,雖然有時顯得宛轉驕矜,然而並不可恥,沒必要覺得卑微。容若,我們愛你,是懂得你的金銷玉碎的悲傷。每個人都會悲傷。可是很多人,不會傾訴。
人是懂得回憶的動物,寂寞是因為失去。只是,很多事,當時只道是尋常。
後記:功夫應在詩外
我沒見過安意如。半年前的一天,我在博客上偶然看到她的一篇《桃夭》,初看時文字質樸,以為是個男的,再細看另一篇《妙玉愛玲》,也就是後來錄入《看張》那本書中的一篇,才發現她是個女孩子。起初以為她是張愛玲的崇拜者,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她的年齡,對她對張愛玲的深刻理解很驚訝。以為不用全力是不能達到的,而用了全力,張的幽暗絕望對她應當是沒有好處的。於是好為人師地教導她不要沉溺於張的小資世界……“所以,當時代很熱鬧之時,如果能敞開心靈迎接世界當是最好的。”但她隨後回復,那只是為了寫作,不
沉溺、不膜拜,只是要費些心思罷了。很快她完成了《看張》的工作,並筆耕不輟,更讓我確信了她的筆力。
那一段時間她每天錄一兩首《國風》,從《周南》到《召南》,從所選的篇目上,我看出了她的眼光和對詩的具有穿透性的理解力。一般說來,《詩經》名頭之高婦孺皆知,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但從漢代以來,就沒有幾個真正能完全懂得的了。讀《詩經》如果沒有注釋,將是寸步難行。大多數說自己喜歡《詩經》的,只能夠喜歡《蒹葭》、《關雎》等少數篇章中的少數句子罷了。真拿了“詩三百”讓他讀,可能只是如葉公老龍般束之高閣了。她邊讀邊解,文字如那四言詩一樣,讓人搖旌以夢,於是,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糙、木之名。”這就是中國詩可抒不平之怨,可達社會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頭。因為有了詩教,我們可以不求諸宗教的迷狂而自有生命的皈依與安逸。讀詩、誦詩、解詩是我們優秀的傳統。詩歌塑造了我們的詩心。但詩史三千年,多數詩歌都因年代久遠而與我們的生活隔膜起來,除了極少數外,我們讀詩都需要藉助參考書。通過參考書我們了解字義、詞義、背景等等。但參考書紛繁多樣,注釋也常歧義多出。除開這些不講,光是訓詁考據也要消耗太多精力,必然破壞讀詩的整體美感,等到弄懂詩中的字義詞義,再去欣賞,已經沒有更多的心力了。
安意如這本也是讀詩的參考書,但不是注釋書。“沉吟”,不是朗讀,不是歌唱,而是用心去讀,用心去感應。感應詩歌、感應詩人、感應詩心。安意如還是位二十來歲的女孩子,不是學問家,但她懂詩。因為她懂人,更懂得詩人。詩人都是真性情的自在人,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詩人都是怪人,他們不通人情事故,癲癇痴狂,常常與人格格不入。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安意如就是其中的“知我者”,是可以和古今詩人心靈相通的人。因為她自己同樣擁有一顆詩心。同時她也是伶俐的人,她能抓住她感應的一切,用她清麗的文字表達出來。她讀詩,但又不拘泥於詩,她首先著眼於弄懂詩人。她先看詩人的時代背景,再看他們的俯仰沉浮,還看他們的生活交遊。她透過詩文體味詩的境界,掌握詩人的典故,了解詩人的生活,然後再從小處入手,以小說家的想像力和詩人的敏銳,寫出了這些既有嚴謹的史實,也有精闢的論述,還有的圓通故事的美麗詩話,讓時代久遠的漢字再現還原了詩情、詩景、詩事、詩史,歷歷在目,玲瓏精緻。
她解曹操的《短歌行》中寫道:“青青子衿”二句直用《子衿》的原句,一字不變,意喻卻變得深遠。連境界也由最初的男女之愛變得廣袤高遠。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他用一種委婉含蓄的方法來提醒那些“賢才”:“我縱然求才若渴,然而事實上天下之大,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你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經她這樣對比提醒,曹操就不單是簡單的深沉、含蓄,同時他那海納百川的帝王氣概也栩栩如生了。她寫秦觀道:我心底透出的意象里,少游這個人,應是青衫磊落,煢然獨立於花廊下,抬頭看著樓上的愛人,臉上有陽光陰影的文弱男子,有著暗雅如蘭的憂傷。那春糙清輝般的邂逅,應是他的。有時候,我甚至懷疑他眉間的愁緒,是他愛的某個女子也抹不平的。他骨子裡是淒婉的,連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糙。過盡飛鴻字字愁”,比易安的“滿地黃花堆積,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還要幽邃深長的思意,稀貴而真誠,所以隔了千年看去仍是動人。有了這樣一個秦觀,我們再去看“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又是怎樣的哀婉悲切呢?她解柳永: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無分文,但他的死卻是轟轟烈烈、盪氣迴腸。相傳柳永死時,“葬資竟無所出”,jì女們集資安葬了他。此後,每逢清明,都有歌jì舞jì載酒於柳永墓前,祭奠他,時人謂之“吊柳會”,也叫“上風流冢”。沒有入“吊柳會”、上“風流冢”者,不敢到樂遊原上踏青。並形成一種風俗,一直持續到宋室南渡。後人有詩題柳永墓云:樂遊原上jì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他寫出的流傳千古的名句,深情宛然可繪。糙色煙光殘照里,我遇上柳七,也會備下清酒佳肴,共他淺斟低吟,不會讓他一人把欄杆拍遍,感嘆無言誰會憑欄意。這樣被我們常常定格為溺於酒色的柳三變是不是會讓更加意味深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