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孟璟垂眸,看向手中的杯盞,湯清色碧,白毫翻滾,綠霧結頂,敬亭綠雪,這是他從前和眼前之人聚在一塊時慣飲的茶,“殿下從前好讀陳拾遺,贊其詩風骨崢嶸。靖遠多山,殿下登臨山之巔,能眺望到京師所在麼?”
“世子果然好眼力,可惜這不過是隨意拈來的一個簡單字罷了,過度解讀了啊。”
孟璟並不辯駁,只是一條條地往下列:“你是大夫,那日替內人診脈時,左手卻不大穩,此乃醫者大忌,不過尋常病人興許看不大出來罷了。據當年戰報,當年先皇便是因為殿下遇襲,自亂陣腳,因此被敵軍僥倖得手。至於傷的是不是左臂,我不確定,猜的。但扶舟同我說,石老先生是因救你而積勞成疾乃至於仙逝的,當年的張欽已經是名千戶,若他兒子不會武,自不會上戰場,但若非如此,一名千戶之子要如何才能傷到令一名神醫油盡燈枯?”
“其三,那日我試探你,你雖不會武,但反應迅捷,不像完全不曾習武之人。結合曾負重傷的經歷來看,應是因傷被廢吧。”
張覽沒答話,他繼續道:“其四,你寫字,句尾喜歡點上一點。這麼多年了,還是沒改過來啊。”
“殿下如今樣貌與少時大有不同,但本性難移,況……天家氣度,旁人難學。”
“殿下,五年又七月有餘了,別來無恙?”
張覽飲了口久違的貢茶,他從前最好四明茶,後來一朝變故,此生再與此由貢茶院特貢進宮的清茶無緣,如今久別重逢,竟然從從前聞之清芬的茶里嘗出了一股濃烈的澀味,他看了眼杯中白毫,緩緩放下茶盞,道:“多年不喝,如今喝不慣了。”
孟璟默然,良久,他忽然起身,斂衽對張覽行了個大禮:“孟氏一族世代忠君衛國,然昔年舊事,家父之過,臣代父,向殿下賠罪。”
張覽抬手叫起:“侯爺無過不說,如今……君君臣臣,世子只能對皇叔一人稱臣,莫要逾矩才是。”
“殿下甘心只是一輩子在臨山遠眺京師麼?”
張覽看著他,嘴角浮起一絲玩味的笑:“皇叔如此待忠良之後,世子心裡未必沒有怨。我若說不甘心,璟兄……要幫我打回京師去麼?”
這亦是一聲暌違多年的稱呼,能與當朝太子稱兄道弟,這在當年,亦是京師里流傳甚廣的一段傳奇,然而如今聽來,卻早已物是人非。
孟璟尚未起身,緩緩抬眼看向他,沉默良久,沒有接話。
他自行續道:“父親手裡有一個陝西行都司,璟兄若肯,手裡一個萬全都司是最基本的,其餘三大都司並二十二京衛,就算皇叔如今強行叫兵部接管了,但縱在陝西,諸事也多由父親操持,兵部想要徹底取代五軍都督府,大抵還需要好幾年。如今的形勢來看,璟兄未必當真號令不動舊部,皇叔手裡卻不過就是些京衛而已,五大都司加起來可比一個後軍都督府還要厲害了,璟兄願為我涉險麼?”
“況且,你安插在京師的探子,怕是沒有一個現今還活著,令尊令堂如今是否尚在人世,你怕也說不清吧。”
“就算各地藩王進京勤王,但誰知又是個什麼結局呢,當年便見過一次了,勤王者登奉天殿。就算如今京師生亂,有自個兒這個前車之鑑在,皇叔怕也未必敢召藩王進京。”他低低笑出聲,“璟兄,咱們的勝算大得很吶。”
孟璟抿唇不言,良久,再行了個大禮:“殿下所言,臣不敢苟同。當年局面如此,國不可一日無君,今上登極是理所應當,今上的龍椅,又非謀反得來。”
“那世子何必千辛萬苦尋到靖遠來?忠君不如敬父?”張覽嗤笑出聲。
見人不答,他笑道:“既然皇叔登極是理所應當,那還跪我作甚,起吧。我可早不是什麼太子了,璟兄也早變了個人啊。”
“都非善類,又何必假惺惺?”
孟璟緩緩起身,同他一併坐到了東側,未敢再坐主座,他端著這杯敬亭綠雪看了許久,終是道:“今上勤政,萬民之福,除對昔年之事頗有執念之外,方方面面,並不比先帝差。”
他輕輕嘆了口氣:“當年唯一錯的人其實是先帝。”
張覽抬眼看向他,他卻不著痕跡地避開了這眼神,淡淡道:“明明韃靼這些年國力日漸強大,卻好大喜功,想將其一舉趕盡殺絕,命家父假意節節敗退,後御駕親征以示確到絕境,引得韃靼大軍全數南下,當年先帝……是想將宣府做成一個真正的瓮城,引韃靼進城好瓮中捉鱉,這才假意敗退回城,哪知到清遠門下突然遇伏,韃靼大軍連讓先帝進城捉鱉的機會也沒給。先帝當年帶上殿下北征,是想讓殿下見證一下此等千秋偉業吧?否則,堂堂天子哪敢冒險帶獨子出征,況此前敗得如此徹底。哪知,卻成了如今這般結局。”
張覽頷首承認:“世子果真厲害,令尊當年也不敢同你說這些事吧,畢竟聖令必須保密。而世子當年年輕氣盛,哪能容得下節節敗退這種奇恥大辱,少不得要多生事端,所以父皇才特地下旨將你困在了京師,命無令不得出。如今想來,這算是父皇當年犯的第二個大錯,若當年世子在宣府,未必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世子果然好眼力,可惜這不過是隨意拈來的一個簡單字罷了,過度解讀了啊。”
孟璟並不辯駁,只是一條條地往下列:“你是大夫,那日替內人診脈時,左手卻不大穩,此乃醫者大忌,不過尋常病人興許看不大出來罷了。據當年戰報,當年先皇便是因為殿下遇襲,自亂陣腳,因此被敵軍僥倖得手。至於傷的是不是左臂,我不確定,猜的。但扶舟同我說,石老先生是因救你而積勞成疾乃至於仙逝的,當年的張欽已經是名千戶,若他兒子不會武,自不會上戰場,但若非如此,一名千戶之子要如何才能傷到令一名神醫油盡燈枯?”
“其三,那日我試探你,你雖不會武,但反應迅捷,不像完全不曾習武之人。結合曾負重傷的經歷來看,應是因傷被廢吧。”
張覽沒答話,他繼續道:“其四,你寫字,句尾喜歡點上一點。這麼多年了,還是沒改過來啊。”
“殿下如今樣貌與少時大有不同,但本性難移,況……天家氣度,旁人難學。”
“殿下,五年又七月有餘了,別來無恙?”
張覽飲了口久違的貢茶,他從前最好四明茶,後來一朝變故,此生再與此由貢茶院特貢進宮的清茶無緣,如今久別重逢,竟然從從前聞之清芬的茶里嘗出了一股濃烈的澀味,他看了眼杯中白毫,緩緩放下茶盞,道:“多年不喝,如今喝不慣了。”
孟璟默然,良久,他忽然起身,斂衽對張覽行了個大禮:“孟氏一族世代忠君衛國,然昔年舊事,家父之過,臣代父,向殿下賠罪。”
張覽抬手叫起:“侯爺無過不說,如今……君君臣臣,世子只能對皇叔一人稱臣,莫要逾矩才是。”
“殿下甘心只是一輩子在臨山遠眺京師麼?”
張覽看著他,嘴角浮起一絲玩味的笑:“皇叔如此待忠良之後,世子心裡未必沒有怨。我若說不甘心,璟兄……要幫我打回京師去麼?”
這亦是一聲暌違多年的稱呼,能與當朝太子稱兄道弟,這在當年,亦是京師里流傳甚廣的一段傳奇,然而如今聽來,卻早已物是人非。
孟璟尚未起身,緩緩抬眼看向他,沉默良久,沒有接話。
他自行續道:“父親手裡有一個陝西行都司,璟兄若肯,手裡一個萬全都司是最基本的,其餘三大都司並二十二京衛,就算皇叔如今強行叫兵部接管了,但縱在陝西,諸事也多由父親操持,兵部想要徹底取代五軍都督府,大抵還需要好幾年。如今的形勢來看,璟兄未必當真號令不動舊部,皇叔手裡卻不過就是些京衛而已,五大都司加起來可比一個後軍都督府還要厲害了,璟兄願為我涉險麼?”
“況且,你安插在京師的探子,怕是沒有一個現今還活著,令尊令堂如今是否尚在人世,你怕也說不清吧。”
“就算各地藩王進京勤王,但誰知又是個什麼結局呢,當年便見過一次了,勤王者登奉天殿。就算如今京師生亂,有自個兒這個前車之鑑在,皇叔怕也未必敢召藩王進京。”他低低笑出聲,“璟兄,咱們的勝算大得很吶。”
孟璟抿唇不言,良久,再行了個大禮:“殿下所言,臣不敢苟同。當年局面如此,國不可一日無君,今上登極是理所應當,今上的龍椅,又非謀反得來。”
“那世子何必千辛萬苦尋到靖遠來?忠君不如敬父?”張覽嗤笑出聲。
見人不答,他笑道:“既然皇叔登極是理所應當,那還跪我作甚,起吧。我可早不是什麼太子了,璟兄也早變了個人啊。”
“都非善類,又何必假惺惺?”
孟璟緩緩起身,同他一併坐到了東側,未敢再坐主座,他端著這杯敬亭綠雪看了許久,終是道:“今上勤政,萬民之福,除對昔年之事頗有執念之外,方方面面,並不比先帝差。”
他輕輕嘆了口氣:“當年唯一錯的人其實是先帝。”
張覽抬眼看向他,他卻不著痕跡地避開了這眼神,淡淡道:“明明韃靼這些年國力日漸強大,卻好大喜功,想將其一舉趕盡殺絕,命家父假意節節敗退,後御駕親征以示確到絕境,引得韃靼大軍全數南下,當年先帝……是想將宣府做成一個真正的瓮城,引韃靼進城好瓮中捉鱉,這才假意敗退回城,哪知到清遠門下突然遇伏,韃靼大軍連讓先帝進城捉鱉的機會也沒給。先帝當年帶上殿下北征,是想讓殿下見證一下此等千秋偉業吧?否則,堂堂天子哪敢冒險帶獨子出征,況此前敗得如此徹底。哪知,卻成了如今這般結局。”
張覽頷首承認:“世子果真厲害,令尊當年也不敢同你說這些事吧,畢竟聖令必須保密。而世子當年年輕氣盛,哪能容得下節節敗退這種奇恥大辱,少不得要多生事端,所以父皇才特地下旨將你困在了京師,命無令不得出。如今想來,這算是父皇當年犯的第二個大錯,若當年世子在宣府,未必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