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鑑於如此,他曾經公開揚言,不論是當部門一把手,還是後來當市委副書記,他都是稱職的。下面匯報工作,從來都不會有什麼人敢瞞著實情給他瞎說八道。只要他沉下臉來往那兒一坐,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只能老老實實、服服帖帖。
因為只要你一開口,他立刻就明白你在想什麼,盤算什麼,立刻就明白哪些是實情,哪些是假話。
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在這兒幹了二十五年,一直到四十八出任市委副書記,經他手提拔的幹部數不勝數。
而且,他看待經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那些領導幹部,就好像是看待自己的晚輩一樣。
即使是到了今天,那些大大小小的幹部,到了他跟前,也不知不覺地就像兒子見了父親一樣。
再說了,龔學慶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在濱海市也都是舉足輕重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哥龔學忠是中國工商銀行濱海支行行長,在金融系統振臂一呼,沒有不雲起響應的。
弟弟龔學農,濱海市常林鋼鐵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林鋼鐵集團是濱海市最大的國營企業,一年光給濱海市財政上交的利稅就達到幾十億元人民幣。 020機密消息
作為濱海市為數不多的納稅大戶之一,龔學農很早就被推選為濱海市政協委員,而且在上屆政協常委換屆的時候,又被推選為市政協常委、政協副主席,要不是因為龔學慶是市委常委以及近親避嫌的緣故,龔學農很可能被增選為市委常委,由此可見其在濱海市的影響和地位。
除了龔學慶三兄弟,龔氏家族的後人中不少人也都在濱海市占據著要職。
龔學慶的兒子在濱海市經濟開發區任黨委書記,兒媳婦在濱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保險處做主任,女兒在濱海市下轄縣嶺西縣城關鎮做黨委書記,女婿是嶺西縣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不僅這這些直系親屬,還有很很多多的血緣親屬,比如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這些親屬都分布在濱海市的不同崗位上……
當然了,這也只能算是一條明線,圍著這一條線,還有其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嫂嫂、妗子、姑姑、姨姨,還有那數不清的小姑子小舅小叔子小姨……還有那一溜親家,還有那一溜親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嫂嫂、妗子、姑姑、姨姨……
這一條線會連著無數條線,當你想把這一條線拽起來時,就會發現龔學慶在濱海市甚至在省里都具有廣泛的人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縱觀天時、地利和人和,龔學慶都是周黎明最大的競爭對手。
夏傳輝雖然沒有龔學慶這樣的人脈和實力,而且在所有常委中排名也不是非常靠前,但也不容忽視。
因為夏傳輝在調到濱海市做副市長之前,是省政府主管接待工作的副秘書長,在省政府做副秘書長那陣子,經常陪省委省政府領導跑部進京,不僅深受省里很多領導的喜歡,也與中央的許多領導掛上了勾,建立起深厚的關係,其水有多深,周黎明不得而知。
早在藺勝運分析之前,周黎明就在腦子裡把所有有資格人選的情況過濾了一遍了,而且也把自己的優劣勢與龔學慶和夏傳輝兩個人做了對比。
與龔學慶和夏傳輝兩個人相比,周黎明感覺自己還是有一定優勢的,自己的優勢就是自己現在是常務副市長,接任市長之位師出有名,最有說服力。
再說了,李副省長現在已經是省委副書記、省黨群書記,在人事任用上非常有發言權,而且省委高書記對李副書記非常信任,一般情況下,只要李副書記提出的人選,高書記都會接受。
此外,擔任常務副市長以來,他緊密團結在市委書記王高原周圍,配合市長張昭才,大刀闊斧地改革,在他主管工作範圍內,重點抓了城市改造和新區建設,使濱海這個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立交橋東西南北貫通,周圍一百多公里的環城高速也全面竣工。海濱機場也擴建成功,成了國內一流的大型機場,可以滿足國內幾乎所有型號的飛機起降。經濟開發區的開發也如火如荼,吸引了國際上許多著名的財團、企業進駐。濱海市的經濟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連續增長,現在市財政收入已經突破200億元大關,這是他競爭市長最大的砝碼。
不過,既然藺勝運也說到了,他就不能不加重視與防備,畢竟一市之長的位置太有誘惑力,誰都想囊括手中,濱海市大有人在,省直機關、各地市符合條件的幹部也都大有人在。
好在省委已經做出決定,濱海市市長人選就從濱海市市委常委中選,這讓他無形中減少了不少的競爭對手。
否則的話,省里機關幹部下派,兄弟地市之間領導幹部交流,或者其他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都是不確定的因素,而且都是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但不管怎麼說,大戰在即,最忌諱的就是麻痹大意。
很多時候,失敗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輕敵,因此,他放下杯子,鄭重其事地問道:「勝運,按你的意思,我接下來該怎麼做?」
藺勝運沉思了一下,道:「我個人認為,接下來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引起高書記的注意,只要高書記欣賞你,濱海市市長的寶座就非你莫屬。」
「關鍵是高書記的工作不好做。」周黎明向藺勝運透了實底。
「高書記的工作是不好做,但你可以做另外一個人的工作。」
「誰?」
「朱民生。」
021意氣相投
朱民生是省委辦公廳副秘書長,而且是省委書記高建國專程從淮海省帶過來的心腹手下。
官場上的任何故事,都富有傳奇性的色彩,朱民生能夠成為高建國的心腹,繼而從淮海省帶到東山省出任省委副秘書長,也是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
朱民生在認識高建國之前,只是淮海省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的副主編。
作為記者,而且是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的副主編,在競爭激烈的新聞行業,要想揚名立萬闖出一番天地,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所以,工作之餘,朱民生把別人打牌逛舞廳洗桑拿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看報上,天文地理、政治歷史、三教九流、陰陽八卦,沒有他不看的,課本上的東西他看,課本上沒有的東西他也看,而且邊看邊反思。
長期的讀書思考,讓朱民生的寫作才能得到了極大提高,潛力充分彰顯出來。他的消息、通訊、散文、雜文全面開花,在報紙、雜誌上連篇累牘地登載了出來,而且題材新穎,文筆老辣,分析問題深刻到位,見解非常獨特,擁有眾多的讀者群,一時間成了省內外的名記者,著名主編,知名作家。
也就是在這一年,淮海省的政壇也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中央全國範圍內交流了一批省部級幹部,其中就有現任東山省省委書記,時任淮海省省長的高建國同志。
在那次省部級幹部交流中,淮海省的前任省長被交流到華南某省出任省委書記,高建國從西北某省調到淮海省出任省長。
高建國在下派到地方之前,曾經在北京某社科院任職多年,對理論研究情有獨鍾,特別關注事關重大國計民生的應用性理論問題。
所以,他到淮海省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視察社科院、新聞單位、高等院校等理論文化部門,並特別重視朱民生主編的省委機機關報《前沿陣地》,出任淮海省省長時間不長就親自視察了作為黨的喉舌的《前沿陣地》,而且在視察的時候指出,省政府機關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利用一至兩周的時間,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問題,思考淮海省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找准癥結,痛下決心,徹底改變機關的衙門作風,做好服務,改變淮海省的投資環境,迅速彌補和發達地區的差距。
這是高建國出任淮海省省長所做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舉措,省政府各機關聞訊後迅速行動了起來,隨後省委機關也加入了討論,並在全省範圍內大面積鋪開。
省委宣傳部也不敢怠慢,要求《前沿陣地》配發一組評論,為這次活動造造聲勢,於是,報社就組織了一批文筆比較好的記者、編輯,每人領一篇任務,寫好了再統一匯總,按期刊出。
可以說,全省所有的機關幹部幾乎都要看這片文章,對於那些抽調過來的記者和編輯來說,寫好了不僅可以揚名立萬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且可能引起領導的賞識,一旦得到領導的賞識,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也就變得多多。 022意氣相投
所以,朱民生覺得,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契機,全面發展自我,提高自我的契機,因此,接受任務後,朱民生立刻精心組織材料動手寫起社評來。
眾所周知,寫出一篇好文章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要想在高手如雲的知名記者和著名編輯脫穎而出,引起高層的賞識和重視,就更不容易了。
鑑於如此,朱民生獨闢蹊徑,首先詳細查閱了東部發達地區省市的情況,發現淮海省與東部沿海省市相比,無論是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卻差距很大。拿財政收入來說,淮海省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經過深入分析,朱民生發現淮海省和東部沿海省市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投資軟環境疲軟,招商引資工作沒做好。
抓住這一要點後,他又通過高建國在西部那個省在省政府工作的大學同學的關係,把高建國在那個省就職時的全部講話材料搞到手,細緻研究以後,將高建國講話精神以及最關注的問題抽了出來,結合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內容,寫出一篇名為《不斷優化投資軟環境,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逐步縮短與東部沿海省市差距》的社論。
應該說,那篇文章完全是激情所至有感而發,既寫得激情澎湃,又充滿思辨色彩,在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發表後,立即引起省委省政府發主要領導的注意,並一度在省級機關引起熱議。
最為幸運的是,他跳進了時任淮海省省長的高建國的視野,命運從此得到徹底的改變,事過不久,高建國就點名調他來身邊做秘書,高建國調任東山省省委書記又隨著高建國來到了東山省,而且級別又升了一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副廳級高幹。
作為高建國身邊的紅人以及專門為高建國服務的省委副秘書長,在高建國面前說的話自然非常有分量。
不過,朱民生跟隨高建國來到東山省的時候,周黎明已經從省政府下派到濱海省做副市長了,所以,他無緣於朱民生接觸。
再說了,作為省委副秘書長,又是省委書記身邊的紅人,朱民生接觸的都是省里各直屬機關以及地市級領導黨政一把手,像周黎明這樣的副市長,根本進不了人家的視野中。
因為只要你一開口,他立刻就明白你在想什麼,盤算什麼,立刻就明白哪些是實情,哪些是假話。
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在這兒幹了二十五年,一直到四十八出任市委副書記,經他手提拔的幹部數不勝數。
而且,他看待經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那些領導幹部,就好像是看待自己的晚輩一樣。
即使是到了今天,那些大大小小的幹部,到了他跟前,也不知不覺地就像兒子見了父親一樣。
再說了,龔學慶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在濱海市也都是舉足輕重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哥龔學忠是中國工商銀行濱海支行行長,在金融系統振臂一呼,沒有不雲起響應的。
弟弟龔學農,濱海市常林鋼鐵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林鋼鐵集團是濱海市最大的國營企業,一年光給濱海市財政上交的利稅就達到幾十億元人民幣。 020機密消息
作為濱海市為數不多的納稅大戶之一,龔學農很早就被推選為濱海市政協委員,而且在上屆政協常委換屆的時候,又被推選為市政協常委、政協副主席,要不是因為龔學慶是市委常委以及近親避嫌的緣故,龔學農很可能被增選為市委常委,由此可見其在濱海市的影響和地位。
除了龔學慶三兄弟,龔氏家族的後人中不少人也都在濱海市占據著要職。
龔學慶的兒子在濱海市經濟開發區任黨委書記,兒媳婦在濱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保險處做主任,女兒在濱海市下轄縣嶺西縣城關鎮做黨委書記,女婿是嶺西縣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不僅這這些直系親屬,還有很很多多的血緣親屬,比如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這些親屬都分布在濱海市的不同崗位上……
當然了,這也只能算是一條明線,圍著這一條線,還有其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嫂嫂、妗子、姑姑、姨姨,還有那數不清的小姑子小舅小叔子小姨……還有那一溜親家,還有那一溜親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嫂嫂、妗子、姑姑、姨姨……
這一條線會連著無數條線,當你想把這一條線拽起來時,就會發現龔學慶在濱海市甚至在省里都具有廣泛的人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縱觀天時、地利和人和,龔學慶都是周黎明最大的競爭對手。
夏傳輝雖然沒有龔學慶這樣的人脈和實力,而且在所有常委中排名也不是非常靠前,但也不容忽視。
因為夏傳輝在調到濱海市做副市長之前,是省政府主管接待工作的副秘書長,在省政府做副秘書長那陣子,經常陪省委省政府領導跑部進京,不僅深受省里很多領導的喜歡,也與中央的許多領導掛上了勾,建立起深厚的關係,其水有多深,周黎明不得而知。
早在藺勝運分析之前,周黎明就在腦子裡把所有有資格人選的情況過濾了一遍了,而且也把自己的優劣勢與龔學慶和夏傳輝兩個人做了對比。
與龔學慶和夏傳輝兩個人相比,周黎明感覺自己還是有一定優勢的,自己的優勢就是自己現在是常務副市長,接任市長之位師出有名,最有說服力。
再說了,李副省長現在已經是省委副書記、省黨群書記,在人事任用上非常有發言權,而且省委高書記對李副書記非常信任,一般情況下,只要李副書記提出的人選,高書記都會接受。
此外,擔任常務副市長以來,他緊密團結在市委書記王高原周圍,配合市長張昭才,大刀闊斧地改革,在他主管工作範圍內,重點抓了城市改造和新區建設,使濱海這個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立交橋東西南北貫通,周圍一百多公里的環城高速也全面竣工。海濱機場也擴建成功,成了國內一流的大型機場,可以滿足國內幾乎所有型號的飛機起降。經濟開發區的開發也如火如荼,吸引了國際上許多著名的財團、企業進駐。濱海市的經濟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連續增長,現在市財政收入已經突破200億元大關,這是他競爭市長最大的砝碼。
不過,既然藺勝運也說到了,他就不能不加重視與防備,畢竟一市之長的位置太有誘惑力,誰都想囊括手中,濱海市大有人在,省直機關、各地市符合條件的幹部也都大有人在。
好在省委已經做出決定,濱海市市長人選就從濱海市市委常委中選,這讓他無形中減少了不少的競爭對手。
否則的話,省里機關幹部下派,兄弟地市之間領導幹部交流,或者其他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都是不確定的因素,而且都是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但不管怎麼說,大戰在即,最忌諱的就是麻痹大意。
很多時候,失敗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輕敵,因此,他放下杯子,鄭重其事地問道:「勝運,按你的意思,我接下來該怎麼做?」
藺勝運沉思了一下,道:「我個人認為,接下來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引起高書記的注意,只要高書記欣賞你,濱海市市長的寶座就非你莫屬。」
「關鍵是高書記的工作不好做。」周黎明向藺勝運透了實底。
「高書記的工作是不好做,但你可以做另外一個人的工作。」
「誰?」
「朱民生。」
021意氣相投
朱民生是省委辦公廳副秘書長,而且是省委書記高建國專程從淮海省帶過來的心腹手下。
官場上的任何故事,都富有傳奇性的色彩,朱民生能夠成為高建國的心腹,繼而從淮海省帶到東山省出任省委副秘書長,也是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
朱民生在認識高建國之前,只是淮海省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的副主編。
作為記者,而且是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的副主編,在競爭激烈的新聞行業,要想揚名立萬闖出一番天地,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所以,工作之餘,朱民生把別人打牌逛舞廳洗桑拿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看報上,天文地理、政治歷史、三教九流、陰陽八卦,沒有他不看的,課本上的東西他看,課本上沒有的東西他也看,而且邊看邊反思。
長期的讀書思考,讓朱民生的寫作才能得到了極大提高,潛力充分彰顯出來。他的消息、通訊、散文、雜文全面開花,在報紙、雜誌上連篇累牘地登載了出來,而且題材新穎,文筆老辣,分析問題深刻到位,見解非常獨特,擁有眾多的讀者群,一時間成了省內外的名記者,著名主編,知名作家。
也就是在這一年,淮海省的政壇也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中央全國範圍內交流了一批省部級幹部,其中就有現任東山省省委書記,時任淮海省省長的高建國同志。
在那次省部級幹部交流中,淮海省的前任省長被交流到華南某省出任省委書記,高建國從西北某省調到淮海省出任省長。
高建國在下派到地方之前,曾經在北京某社科院任職多年,對理論研究情有獨鍾,特別關注事關重大國計民生的應用性理論問題。
所以,他到淮海省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視察社科院、新聞單位、高等院校等理論文化部門,並特別重視朱民生主編的省委機機關報《前沿陣地》,出任淮海省省長時間不長就親自視察了作為黨的喉舌的《前沿陣地》,而且在視察的時候指出,省政府機關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利用一至兩周的時間,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問題,思考淮海省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找准癥結,痛下決心,徹底改變機關的衙門作風,做好服務,改變淮海省的投資環境,迅速彌補和發達地區的差距。
這是高建國出任淮海省省長所做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舉措,省政府各機關聞訊後迅速行動了起來,隨後省委機關也加入了討論,並在全省範圍內大面積鋪開。
省委宣傳部也不敢怠慢,要求《前沿陣地》配發一組評論,為這次活動造造聲勢,於是,報社就組織了一批文筆比較好的記者、編輯,每人領一篇任務,寫好了再統一匯總,按期刊出。
可以說,全省所有的機關幹部幾乎都要看這片文章,對於那些抽調過來的記者和編輯來說,寫好了不僅可以揚名立萬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且可能引起領導的賞識,一旦得到領導的賞識,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也就變得多多。 022意氣相投
所以,朱民生覺得,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契機,全面發展自我,提高自我的契機,因此,接受任務後,朱民生立刻精心組織材料動手寫起社評來。
眾所周知,寫出一篇好文章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要想在高手如雲的知名記者和著名編輯脫穎而出,引起高層的賞識和重視,就更不容易了。
鑑於如此,朱民生獨闢蹊徑,首先詳細查閱了東部發達地區省市的情況,發現淮海省與東部沿海省市相比,無論是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卻差距很大。拿財政收入來說,淮海省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經過深入分析,朱民生發現淮海省和東部沿海省市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投資軟環境疲軟,招商引資工作沒做好。
抓住這一要點後,他又通過高建國在西部那個省在省政府工作的大學同學的關係,把高建國在那個省就職時的全部講話材料搞到手,細緻研究以後,將高建國講話精神以及最關注的問題抽了出來,結合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內容,寫出一篇名為《不斷優化投資軟環境,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逐步縮短與東部沿海省市差距》的社論。
應該說,那篇文章完全是激情所至有感而發,既寫得激情澎湃,又充滿思辨色彩,在省委機關報《前沿陣地》發表後,立即引起省委省政府發主要領導的注意,並一度在省級機關引起熱議。
最為幸運的是,他跳進了時任淮海省省長的高建國的視野,命運從此得到徹底的改變,事過不久,高建國就點名調他來身邊做秘書,高建國調任東山省省委書記又隨著高建國來到了東山省,而且級別又升了一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副廳級高幹。
作為高建國身邊的紅人以及專門為高建國服務的省委副秘書長,在高建國面前說的話自然非常有分量。
不過,朱民生跟隨高建國來到東山省的時候,周黎明已經從省政府下派到濱海省做副市長了,所以,他無緣於朱民生接觸。
再說了,作為省委副秘書長,又是省委書記身邊的紅人,朱民生接觸的都是省里各直屬機關以及地市級領導黨政一把手,像周黎明這樣的副市長,根本進不了人家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