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001神秘約會
下午四點半的時候,東山省濱海市常務副市長周黎明接到了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藺勝運的電話。
藺勝運讓周黎明晚上七點務必趕到省城雙陽市昭陽區的昭陽招待所等自己,說有要事找周黎明。
藺勝運反覆交代周黎明,他們碰面的事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周黎明來過省城,一定要自己開車,而且不能開自己的濱字四號車,還不能帶工作人員,尤其是不要讓司機和辦公室的人知道周黎明去了哪兒。
藺勝運特別交代周黎明說,現在是資訊時代,而且是非常時期,行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否則,很可能會引火燒身,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周黎明來到昭陽招待所後,不要直接見他,也不要隨意給他打電話。
來到昭陽招待所後,先在招待所住下,房間他已經安排好了,不要報真名,哪兒也不要去,然後安安心心地在招待所等他的電話。
藺勝運連著囑咐周黎明好幾遍才掛斷電話。
別人安排的事,周黎明可以不遵照執行,但藺勝運安排的事,他必須遵照執行,而且不折不扣的執行。
藺勝運是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幹部一處負責全省各地市領導幹部考核和選拔,掌控著他們這些地市級幹部的前程和未來。
再說了,藺勝運和他是多年的老同事,兩人是同一年通過公務員考試考到省發改委,一個在調研室,一個在辦公室。
再後來,藺勝運通過關係調到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做了副主任,周黎明因為文筆好,被省政府副秘書長齊國勝看中,借調到省政府辦公室為李國泰副省長服務,兩人依然在一起。
直到周黎明被下派到濱海做副市長,兩個人才分開,不過,他們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分開而疏遠,工作之餘,經常互通電話彼此問候,聯絡感情。
每次回省城之後,周黎明都要打電話給藺勝運,但凡藺勝運有空,兩個人都要找個地方坐一坐聊一聊喝上兩盅,而且就他們兩個人,從來不涉及到第三人。
逢年過節的時候,市裡的官員都要去省里拜望一些人,很多人的雙眼只瞅著那些能夠左右自己前程和未來的省部級大員,或者管著自己的頂頭上司,卻往往忽視了藺勝運這類級別不高、實權卻不小的「現管」型人物,或者考慮到了也應付了事,隨便準備點禮物,讓秘書去其家中坐坐就算了。
而周黎明卻不這麼做,哪怕再忙,也要親自到藺勝運家裡去坐一坐,縱使副省長、廳級官員那兒不去,也要親自到藺勝運的家中坐一坐,而且所選的禮品也與去其他領導家的不同,倒不是輕重有異,而是品味檔次一定要合乎藺勝運的口味,顯得藺勝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分量非同一般。
最為重要一點,只要是藺勝運找到他,託付給他的事,哪怕是再麻煩,冒再大的風險,周黎明都會幫藺勝運去辦,從不拖泥帶水,而且辦的漂漂亮亮。
當然了,藺勝運也沒有虧待過周黎明,只要人事上有什麼動靜,都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周黎明。
就因為有藺勝運在省委組織部做「間諜」為他通風報信,省委在人事方面有什麼重大決策,周黎明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占儘先機。
周黎明預感,藺勝運這時候找他,肯定與濱海市市長人選有關。
002市長突發腦溢血
三天前,也就這時候,周黎明正在辦公室里看文件,桌上的電話急促的響了起來,正在文件櫃前整理材料的秘書孟憲良急忙跑過來接通了電話,不過,他馬上就把電話遞給了周黎明,低聲道:「王書記的電話。」
聽說是市委書記王高原的電話,周黎明不敢怠慢,立即接過電話,一臉謙恭地問候道:「您好,王書記。」
「黎明嗎?馬上到我辦公室來一趟。」透過電話,周黎明依然能夠感受到王高原語氣的嚴肅和不容拒絕。
放下王高原的電話,周黎明沖孟憲良道:「小孟,讓小趙把車開到門廳里等我,我要去王書記辦公室一趟。」
孟憲良已經跟了周黎明三年,小伙子非常出色,也非常善於揣摩領導意圖,周黎明話音剛落,他就撥通了司機趙虎的電話:「趙哥,周市長要去市委,你馬上把車開到門廳里,對,馬上。」
周黎明趕到王高原的辦公室之後才知道市長張昭才出事。
張昭才是在省城雙陽市陽泉大酒店出的事。
上午的時候,張昭才帶領市政府秘書長陳振江、市政府分管財政工作的副市長夏傳輝、市財政局局長賈誼傑、以及市財政局預算處處長馮朝熙、嶺西縣縣長李俊傑來到省財政廳,為嶺西縣爭取國家撥付的困難地區補助資金。
為了能順利爭取到資金,中午的時候,張昭才在省城最豪華的大酒店陽泉大酒店宴請了省財政廳廳長馬如海、財政廳預算處處長劉鄴等主要領導。
酒宴上,大家推杯換盞,喝完白酒喝啤酒,喝完啤酒喝紅酒,啤酒喝完了,喝「三中全會」,好不熱鬧,誰曾想,大家正在興頭上,張昭才忽然不聲不響縮到了桌子下面。
當時,馬如海就坐在張昭才旁邊,彎了腰要去扶他。
還是陳振江經多見廣,心思縝密,急忙止住馬如海,連聲道:「馬廳長,動不得,動不得,張市長可能是患了腦溢血之類的病,快打120。」
120打通後,救護車很快就來了,醫生和陳振江說的相差無幾,張昭才的確是得了腦溢血,還說好在沒人動張昭才,否則就徹底沒救了。
在醫院搶救了幾個小時,張昭才的病情才得以控制。
不過,醫生告訴眾人,張昭才就是好了,也會變成植物人,下輩子恐怕是要在輪椅上度過了。
醫院裡搶救張昭才的時候,陳振江抽空給王高原打了電話,把情況向王高原做了匯報。
張昭才是濱海市本地幹部,是從村小隊隊長、村大隊書記、公社副書記、公社書記、副縣長、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委副書記、副市長、市委副書記一步步做到市長這個位置上來的,在做市長之前,是市委副書記、市黨群書記,分管組織工作,濱海市大多數幹部都是他直接或者間接提拔起來的,即使不是他一把手提拔起來,也都要過他這一關,在濱海可謂根深蒂固,人脈深厚,根本不把王高原這個外派市委書記放在眼裡。
藉口黨政分開,他與王高原分庭抗禮。你搞你的一套,我搞我的一套,不商量,不請示,我行我素。 003官場生物鏈
而王高原給前任省委書記錢學農做過秘書,是錢學農的嫡系,自恃錢學農為自己撐腰,也從來不把張昭才放在眼中,處處壓制張昭才,你做得初一,我做得十五;你不仁,我不義;你有經濟權,我有幹部權,大比拼,大火併。相互制約、相互抗衡,互不買帳。
現在聽說張昭才得了重病,王高原慶幸不已,慶幸自己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再也沒有人在他背後使絆子。
不過,作為市委書記,他還不能表現出來,還得處處表現出識大體、顧大局,胸襟寬廣、愛護部下的樣子,當著眾人面先給省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顧大中打了一個電話,讓顧院長一定要組織醫院的精幹力量全力搶救張昭才,然後分別給市委副書記龔學慶、常務副市長周黎明、市委組織部部長趙長青、市委宣傳部部長羅秉義和市委秘書長梅捷等人打了電話,把眾人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里,把張昭才的情況向眾人做了通報。
通報完情況下,王高原帶領大家分乘三輛車,連夜趕赴省第一人民醫院探望張昭才。
到了省第一人民醫院,得知張昭才後半生將要在輪椅上過一輩子,大家表面上都是唏噓不已,但心裡卻都樂開了花。
這並不是說張昭才平時和大家都有過節,大家都恨張昭才,都在盼著他出事,甚至盼望他去死,其根本原因是他所占的這個位子實在太誘人了,全市九百多萬人中獨一無二就一個,誰擁有他誰就會登上權力的巔峰,成為濱海市的主宰。
這下好了,張昭才出事了,位子空下來了,別人有了希望,自然要高興。
除了覬覦市長寶座的人躍躍欲試暗自高興之外,就是沒有資格競選市長的一些人也是心花怒發,為之欣喜,為之癲狂。
這其中的道理說起來並不複雜,官場中的位子向來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一般而言,一個重要崗位空缺了,就會從下面補一個人上去,從而引起連鎖反應,隨之帶來一大批人職位的變動和升遷。
舉很簡單的例子,張昭才的位置空下來了,正常情況下,會從市委副書記龔學慶和常務副市長周黎明兩個人中間產生一個市長,龔學慶和周黎明兩個人中間產生了一名市長之後,就會從若干副市長中產生一名副書記或者是常務副市長,那麼就會空出來一個副市長的位子,接下來就會從各部委各局各縣區縣委書記或區委書記中產生一個副市長;假若某局局長或者某縣區縣委書記或者是區委書記當了副市長,副局長或者副書記就多年媳婦熬成婆,終成正果,接替一把手的位置成為真正的主宰,接下來,科級幹部中就會產生出一名副處級幹部;科長上去了,副科長就可能當上科長;副科長當了科長,資深的公務員就可以當上副科長……
這就好比一個鏈條,連起了官場中的一切職務,牽一髮而動全身。
鑑於如此,有人暗自慶幸也就稀鬆平常不足為怪了。
這當然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想進步,都想當官,當了小官就想當大官,當了大官還想當更大的官,鄉里幹部想到縣裡當官,縣裡的幹部想到市里當官,市裡的想到省里,省里的想進中央,進中央後就想做國家主席,做了國家主席還想統治全球,雄霸宇宙。
正如拿破崙將軍說的那樣,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想當元帥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以此類推,只有想當國家主席的公務員才是好公務員,只有人人都想升官,這個社會才能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在所有人中,最高興最激動的人應該是常務副市長周黎明。
按照通行慣例,張昭才出事後,周黎明作為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最有資格接任市長一職。
004借車
可是,在中國官場上,絕對不能高興太早,忘乎所以,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只要一日紅頭文件沒下來,或者組織沒找你談話,就隨時會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讓這種所謂的慣例成為例外甚至意外。
去年有一陣子,盛傳市委書記王高原要到省政府任省政府秘書長,據說都已經有省里領導私下裡和他打過招呼,市里也有人開始張羅為王高原慶祝和送行,可最終還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至今沒有下文。
藺勝運在部里主政市縣幹部處,有關人事任用,省委主要領導的意圖,他幾乎都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所以,周黎明斷定藺勝運這時候讓他去昭陽招待所和他見面一定和濱海市市長人選有關。
下午四點半的時候,東山省濱海市常務副市長周黎明接到了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藺勝運的電話。
藺勝運讓周黎明晚上七點務必趕到省城雙陽市昭陽區的昭陽招待所等自己,說有要事找周黎明。
藺勝運反覆交代周黎明,他們碰面的事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周黎明來過省城,一定要自己開車,而且不能開自己的濱字四號車,還不能帶工作人員,尤其是不要讓司機和辦公室的人知道周黎明去了哪兒。
藺勝運特別交代周黎明說,現在是資訊時代,而且是非常時期,行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否則,很可能會引火燒身,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周黎明來到昭陽招待所後,不要直接見他,也不要隨意給他打電話。
來到昭陽招待所後,先在招待所住下,房間他已經安排好了,不要報真名,哪兒也不要去,然後安安心心地在招待所等他的電話。
藺勝運連著囑咐周黎明好幾遍才掛斷電話。
別人安排的事,周黎明可以不遵照執行,但藺勝運安排的事,他必須遵照執行,而且不折不扣的執行。
藺勝運是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幹部一處負責全省各地市領導幹部考核和選拔,掌控著他們這些地市級幹部的前程和未來。
再說了,藺勝運和他是多年的老同事,兩人是同一年通過公務員考試考到省發改委,一個在調研室,一個在辦公室。
再後來,藺勝運通過關係調到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做了副主任,周黎明因為文筆好,被省政府副秘書長齊國勝看中,借調到省政府辦公室為李國泰副省長服務,兩人依然在一起。
直到周黎明被下派到濱海做副市長,兩個人才分開,不過,他們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分開而疏遠,工作之餘,經常互通電話彼此問候,聯絡感情。
每次回省城之後,周黎明都要打電話給藺勝運,但凡藺勝運有空,兩個人都要找個地方坐一坐聊一聊喝上兩盅,而且就他們兩個人,從來不涉及到第三人。
逢年過節的時候,市裡的官員都要去省里拜望一些人,很多人的雙眼只瞅著那些能夠左右自己前程和未來的省部級大員,或者管著自己的頂頭上司,卻往往忽視了藺勝運這類級別不高、實權卻不小的「現管」型人物,或者考慮到了也應付了事,隨便準備點禮物,讓秘書去其家中坐坐就算了。
而周黎明卻不這麼做,哪怕再忙,也要親自到藺勝運家裡去坐一坐,縱使副省長、廳級官員那兒不去,也要親自到藺勝運的家中坐一坐,而且所選的禮品也與去其他領導家的不同,倒不是輕重有異,而是品味檔次一定要合乎藺勝運的口味,顯得藺勝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分量非同一般。
最為重要一點,只要是藺勝運找到他,託付給他的事,哪怕是再麻煩,冒再大的風險,周黎明都會幫藺勝運去辦,從不拖泥帶水,而且辦的漂漂亮亮。
當然了,藺勝運也沒有虧待過周黎明,只要人事上有什麼動靜,都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周黎明。
就因為有藺勝運在省委組織部做「間諜」為他通風報信,省委在人事方面有什麼重大決策,周黎明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占儘先機。
周黎明預感,藺勝運這時候找他,肯定與濱海市市長人選有關。
002市長突發腦溢血
三天前,也就這時候,周黎明正在辦公室里看文件,桌上的電話急促的響了起來,正在文件櫃前整理材料的秘書孟憲良急忙跑過來接通了電話,不過,他馬上就把電話遞給了周黎明,低聲道:「王書記的電話。」
聽說是市委書記王高原的電話,周黎明不敢怠慢,立即接過電話,一臉謙恭地問候道:「您好,王書記。」
「黎明嗎?馬上到我辦公室來一趟。」透過電話,周黎明依然能夠感受到王高原語氣的嚴肅和不容拒絕。
放下王高原的電話,周黎明沖孟憲良道:「小孟,讓小趙把車開到門廳里等我,我要去王書記辦公室一趟。」
孟憲良已經跟了周黎明三年,小伙子非常出色,也非常善於揣摩領導意圖,周黎明話音剛落,他就撥通了司機趙虎的電話:「趙哥,周市長要去市委,你馬上把車開到門廳里,對,馬上。」
周黎明趕到王高原的辦公室之後才知道市長張昭才出事。
張昭才是在省城雙陽市陽泉大酒店出的事。
上午的時候,張昭才帶領市政府秘書長陳振江、市政府分管財政工作的副市長夏傳輝、市財政局局長賈誼傑、以及市財政局預算處處長馮朝熙、嶺西縣縣長李俊傑來到省財政廳,為嶺西縣爭取國家撥付的困難地區補助資金。
為了能順利爭取到資金,中午的時候,張昭才在省城最豪華的大酒店陽泉大酒店宴請了省財政廳廳長馬如海、財政廳預算處處長劉鄴等主要領導。
酒宴上,大家推杯換盞,喝完白酒喝啤酒,喝完啤酒喝紅酒,啤酒喝完了,喝「三中全會」,好不熱鬧,誰曾想,大家正在興頭上,張昭才忽然不聲不響縮到了桌子下面。
當時,馬如海就坐在張昭才旁邊,彎了腰要去扶他。
還是陳振江經多見廣,心思縝密,急忙止住馬如海,連聲道:「馬廳長,動不得,動不得,張市長可能是患了腦溢血之類的病,快打120。」
120打通後,救護車很快就來了,醫生和陳振江說的相差無幾,張昭才的確是得了腦溢血,還說好在沒人動張昭才,否則就徹底沒救了。
在醫院搶救了幾個小時,張昭才的病情才得以控制。
不過,醫生告訴眾人,張昭才就是好了,也會變成植物人,下輩子恐怕是要在輪椅上度過了。
醫院裡搶救張昭才的時候,陳振江抽空給王高原打了電話,把情況向王高原做了匯報。
張昭才是濱海市本地幹部,是從村小隊隊長、村大隊書記、公社副書記、公社書記、副縣長、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委副書記、副市長、市委副書記一步步做到市長這個位置上來的,在做市長之前,是市委副書記、市黨群書記,分管組織工作,濱海市大多數幹部都是他直接或者間接提拔起來的,即使不是他一把手提拔起來,也都要過他這一關,在濱海可謂根深蒂固,人脈深厚,根本不把王高原這個外派市委書記放在眼裡。
藉口黨政分開,他與王高原分庭抗禮。你搞你的一套,我搞我的一套,不商量,不請示,我行我素。 003官場生物鏈
而王高原給前任省委書記錢學農做過秘書,是錢學農的嫡系,自恃錢學農為自己撐腰,也從來不把張昭才放在眼中,處處壓制張昭才,你做得初一,我做得十五;你不仁,我不義;你有經濟權,我有幹部權,大比拼,大火併。相互制約、相互抗衡,互不買帳。
現在聽說張昭才得了重病,王高原慶幸不已,慶幸自己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再也沒有人在他背後使絆子。
不過,作為市委書記,他還不能表現出來,還得處處表現出識大體、顧大局,胸襟寬廣、愛護部下的樣子,當著眾人面先給省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顧大中打了一個電話,讓顧院長一定要組織醫院的精幹力量全力搶救張昭才,然後分別給市委副書記龔學慶、常務副市長周黎明、市委組織部部長趙長青、市委宣傳部部長羅秉義和市委秘書長梅捷等人打了電話,把眾人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里,把張昭才的情況向眾人做了通報。
通報完情況下,王高原帶領大家分乘三輛車,連夜趕赴省第一人民醫院探望張昭才。
到了省第一人民醫院,得知張昭才後半生將要在輪椅上過一輩子,大家表面上都是唏噓不已,但心裡卻都樂開了花。
這並不是說張昭才平時和大家都有過節,大家都恨張昭才,都在盼著他出事,甚至盼望他去死,其根本原因是他所占的這個位子實在太誘人了,全市九百多萬人中獨一無二就一個,誰擁有他誰就會登上權力的巔峰,成為濱海市的主宰。
這下好了,張昭才出事了,位子空下來了,別人有了希望,自然要高興。
除了覬覦市長寶座的人躍躍欲試暗自高興之外,就是沒有資格競選市長的一些人也是心花怒發,為之欣喜,為之癲狂。
這其中的道理說起來並不複雜,官場中的位子向來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一般而言,一個重要崗位空缺了,就會從下面補一個人上去,從而引起連鎖反應,隨之帶來一大批人職位的變動和升遷。
舉很簡單的例子,張昭才的位置空下來了,正常情況下,會從市委副書記龔學慶和常務副市長周黎明兩個人中間產生一個市長,龔學慶和周黎明兩個人中間產生了一名市長之後,就會從若干副市長中產生一名副書記或者是常務副市長,那麼就會空出來一個副市長的位子,接下來就會從各部委各局各縣區縣委書記或區委書記中產生一個副市長;假若某局局長或者某縣區縣委書記或者是區委書記當了副市長,副局長或者副書記就多年媳婦熬成婆,終成正果,接替一把手的位置成為真正的主宰,接下來,科級幹部中就會產生出一名副處級幹部;科長上去了,副科長就可能當上科長;副科長當了科長,資深的公務員就可以當上副科長……
這就好比一個鏈條,連起了官場中的一切職務,牽一髮而動全身。
鑑於如此,有人暗自慶幸也就稀鬆平常不足為怪了。
這當然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想進步,都想當官,當了小官就想當大官,當了大官還想當更大的官,鄉里幹部想到縣裡當官,縣裡的幹部想到市里當官,市裡的想到省里,省里的想進中央,進中央後就想做國家主席,做了國家主席還想統治全球,雄霸宇宙。
正如拿破崙將軍說的那樣,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想當元帥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以此類推,只有想當國家主席的公務員才是好公務員,只有人人都想升官,這個社會才能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在所有人中,最高興最激動的人應該是常務副市長周黎明。
按照通行慣例,張昭才出事後,周黎明作為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最有資格接任市長一職。
004借車
可是,在中國官場上,絕對不能高興太早,忘乎所以,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只要一日紅頭文件沒下來,或者組織沒找你談話,就隨時會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讓這種所謂的慣例成為例外甚至意外。
去年有一陣子,盛傳市委書記王高原要到省政府任省政府秘書長,據說都已經有省里領導私下裡和他打過招呼,市里也有人開始張羅為王高原慶祝和送行,可最終還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至今沒有下文。
藺勝運在部里主政市縣幹部處,有關人事任用,省委主要領導的意圖,他幾乎都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所以,周黎明斷定藺勝運這時候讓他去昭陽招待所和他見面一定和濱海市市長人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