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治國之道,當以何者為先?”
從古至今,不少君臣初次見面,君主往往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既是真心實意的想要詢問,卻又帶了幾分考驗之意。
宋宇接口道:“擇術為先。”
皇帝淡金色的眸子注視著這個越人,有幾分凝重:“先生請細說。”
“先帝入主中原,曾言道:‘雖得越人亦無用,不若盡除之,使糙木暢茂以為牧地’。如今汴梁城內外,土地肥沃之處,盡為牛馬牧地。數十年至今,此國策未得改變。若是陛下能一統南北,也是要在臨安城內放牧麼?”
皇帝不動聲色的看著這個侃侃而談的越人。他說著極為流利的真烈語,甚至能將先帝的詔令複述得一字不差——可皇帝已經隱約的抓住了他要說的意思了,那些話語,模糊的和自己所想的契合……
“去年冬日,北方諸部牛羊凍斃過半,朝廷雖努力賑災,只是依舊不能蓋全。牧民既然無法生存,自然有馬賊橫行。馬賊橫行至此處,諸位長官是前朝越人,不敢管事。而越朝遺民又失了土地無法耕種,本就苦不堪言,被劫掠之後,只能偷渡。這樣一場風波,從北至南波及而過,無人得以倖免。民益少,地益瘠。”
“陛下可曾想過,假若這中原土地不荒,則救濟之糧可從汴梁路出,遠至西京路。局面便不至於到如今的地步。”
“越人有句話喚作‘民不患貧而患不均’,如今朝廷之政策,先使南北不均;不均之後,百姓又越發貧窮,連溫飽都不能至。國家自然動盪不休。”
“是以,民生不濟,此是一大弊也。”
皇帝微微抿唇,淡淡道:“還有什麼?”
宋宇並無懼色:“其二,真烈立國至今,因循末俗。恕糙民直言,真烈之紀綱法度,皆粗疏苟簡,不足以法,亦不足以流傳後世。真烈人熱衷武功,於開疆拓土或不可缺。只是製作禮樂、以文太平,更是措天下所必須。如今真烈政區、科舉、官吏設置,皆循越朝例,其制又不及南越成熟,是以諸事有不順之感。法度不明,此乃第二大弊。”
天色已然轉為深稠的濃藍。皇帝站起來,靜靜立在窗前,雨聲蕭蕭。他負手而立,從側臉上看不出絲毫的表情。修長的影子落在了漏窗外的竹枝上,葉隨風動,撲簌作響,可唯有黑影巋然不動。
“陛下,萬言書說到底,只有一句話罷了。”
“先生請講。”
“變風俗,立法度。”
皇帝良久不語,他只是從窗前慢慢的轉身,回到桌邊,重又打開了那本奏摺,目光掃過頭一句話:
“天付陛下九州四海,方今所急者,變風俗,立法度……臣所以來事陛下,固願助陛下有所為。”
皇帝輕輕笑了笑,眸色冰涼:“阿思缽舉薦之人,膽子倒真是不小。”
“大有為之時是否在今日,皆看陛下這一步,是往前,還是往後。”
宋宇看著皇帝的背影,沉聲道:“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糙民膽大,不過拿這項上人頭,賭陛下的治國抱負罷了。”
燭光將皇帝的背影拖得極長,他揮了揮手道:“先下去吧。改日朕再宣你。”
真烈皇帝阿爾蘭薩,這個在十六歲那年就被稱為真烈第一勇士的年輕男子,微微的皺了皺眉。他忽然想起父皇的話語,那個依靠著長刀和馬匹征服了這片土地、將越人趕至南邊的老人,曾不無自豪的說:“真烈天生勇士,無須學南蠻之繁文縟節。一人一刀,足矣。”
只是即位七年,他目睹國內政事種種弊端,有一些東西在悄悄改變……
皇帝的目光重又落在那本冊子上。
奏摺上的文字遒勁清俊,潤和整齊,有一種天成的美感。相比之下,真烈的文字就顯得簡陋得多。
“阿思缽何在?”
“宣撫使大人一直在門外。”
阿思缽進門之時,皇帝閒閒坐著,嘴角噙著一絲笑,挑眉望向自己。
“陛下與宋先生談了一個時辰有餘。”
“哦?有這麼久?”皇帝甚是訝異,旋即笑笑,指了指那冊言事書道,“這上疏的內容,你已知曉了吧?”
阿思缽搖頭道:“宋先生不曾說過。”
“他今日勸說朕效仿漢制,移風易俗。”皇帝甚是平靜的說道,“朕一直以來想要規範典章,只是未曾想到,這人比朕所想的,還要激進數分。”
阿思缽抿了抿唇,沒有即刻接話,俊美的臉上有一種淡淡的漠然,仿佛事不關己。
皇帝不以為意,微笑起來:“這人……給朕出了個難題。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他說得容易,要做起來,卻是難。”
阿思缽輕抿了唇,平靜道:“此非臣分內之事。”
皇帝輕輕頷首,又看了看天色:“下去吧,這事改日再說。”
窗外的風雨不曾止歇。皇帝推開門的時候,阿麗白正坐在妝奩前,頭髮未曾束起,如瀑般落在身後,手中持了一件小小的物事,似在輕輕把玩。
他從未見他專心致志至此。
“這是什麼?”皇帝饒有興趣的立在她背後,瞧著她手中那樣精巧的玩物。
“陛下……”她也不曾起身,只是回首柔柔向皇帝笑了笑,輕聲道,“木櫪香數珠,是阿思缽差人從南邊給我帶來的玩物。”
她將數珠舉至皇帝高挺鼻樑之下,微笑道:“陛下聞聞,有香味呢。”
果然幽幽淡香,從她袖間緩緩飄出,皇帝笑了笑,伸手將她攬起,自己坐在椅上,又將她放在在膝頭,輕道:“很香。”
妝奩上還擺放著許多小東西,皆巧致精工。皇帝將下頜置在她單薄的肩胛上,忽然改用越語道:“我聽聞過有句話,叫做陌上花開?”
阿麗白一愣,過了片刻,才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
“正是這句。”皇帝道,“說的是什麼?”
“說的是吳越王錢鏐對王妃的情意深長。王妃歸家省親,長久未回,他思念許久,終於忍不住寫信催促歸程……中間便是這麼一句:田野阡陌間的小花都開了,王妃亦可邊賞花邊回來了。”
她的聲音清婉動聽,皇帝仿佛被觸到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攬緊了她的身子,貼在她耳邊道:“陌上花開緩緩歸,邇之……若是有這麼一日,朕也這般催你回來,你願意回來麼?”
他叫她邇之……阿麗白怔怔的抬起頭,一時間有些茫然不知所以,所有的話語咽塞在喉間,柔美的唇抿起來,像是驟然闔上的花瓣。
“邇之……”他輕輕重複了一遍,“邇之……這個名字,又是什麼意思?”
他之前從未問過,她亦從未向他說起過。
她平緩了呼吸,聲音幾不可聞:“遠之事君,邇之事父……”
“邇之事父。”皇帝笑了笑,“原來你們的名字也有這麼多講究。”
“陛下……”
皇帝只是靜靜的抱著她,窗外雨聲激切,他的唇從她的耳側慢慢的游移往下,在光滑纖細的頸側停了一會兒,忽然輕道:“終有一日,我會將南邊那片天下握在手中……”
阿麗白纖細的手指握著那串珠子,指節微微發白。倏然之間,身子已經被橫抱起來,直至被放在錦衾之內,那串珠子紛亂灑落一地。
皇帝自上而下俯看著她,慢慢的握住她的一隻手,放在唇邊輕吻,淡香縈繞。
“邇之,終有一日,我會將南邊那片天下握在手中。你若要回故土……”
他貼向她的心口,最後那句話逸散開在身下柔軟的身軀中,無人聽見。
兵變
真烈。
利州東路。
饒風嶺。
這是越國與南泉交界第一險要之處。此處沒有空曠的平原,一條湍急挪騰的葉河,險峻林立的數峰並立兩岸。葳蕤繁盛的糙木在星光月色之下,糾纏蜿蜒如同鬼影。
數千人馬悄然潛伏在葉水岸邊。暗色之中,為首大將王旭雙目不曾眨上一眨,緊緊盯著對岸。片刻後,他身子略微的側向地面,隱隱聽到了從地底深處傳來悶雷般的不絕聲響。他的身子雖是魁梧,此刻卻靈巧如貓,向部下一揮手,當先上馬。
時機扣得極好。大隊人馬翻身上馬的時刻,恰好傳來悉悉索索渡水的動靜。
戰馬嘶鳴,騎士們揚起長刀,呼嘯著上前攔截。
對方顯然亦是有備而來,騎兵一拉韁繩往兩處散開,並不與敵人正面衝殺。緊隨其後的是身披藤甲的步兵。涉水而來,但是動作靈巧而敏捷,身子往下一蹲,將刀影划進馬匹底盤或腹下,又悄無聲息的往一旁滾開。鐵甲鏗鏘,刀鋒無聲而悶鈍的砍入,劃出暗色的血光。
從古至今,不少君臣初次見面,君主往往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既是真心實意的想要詢問,卻又帶了幾分考驗之意。
宋宇接口道:“擇術為先。”
皇帝淡金色的眸子注視著這個越人,有幾分凝重:“先生請細說。”
“先帝入主中原,曾言道:‘雖得越人亦無用,不若盡除之,使糙木暢茂以為牧地’。如今汴梁城內外,土地肥沃之處,盡為牛馬牧地。數十年至今,此國策未得改變。若是陛下能一統南北,也是要在臨安城內放牧麼?”
皇帝不動聲色的看著這個侃侃而談的越人。他說著極為流利的真烈語,甚至能將先帝的詔令複述得一字不差——可皇帝已經隱約的抓住了他要說的意思了,那些話語,模糊的和自己所想的契合……
“去年冬日,北方諸部牛羊凍斃過半,朝廷雖努力賑災,只是依舊不能蓋全。牧民既然無法生存,自然有馬賊橫行。馬賊橫行至此處,諸位長官是前朝越人,不敢管事。而越朝遺民又失了土地無法耕種,本就苦不堪言,被劫掠之後,只能偷渡。這樣一場風波,從北至南波及而過,無人得以倖免。民益少,地益瘠。”
“陛下可曾想過,假若這中原土地不荒,則救濟之糧可從汴梁路出,遠至西京路。局面便不至於到如今的地步。”
“越人有句話喚作‘民不患貧而患不均’,如今朝廷之政策,先使南北不均;不均之後,百姓又越發貧窮,連溫飽都不能至。國家自然動盪不休。”
“是以,民生不濟,此是一大弊也。”
皇帝微微抿唇,淡淡道:“還有什麼?”
宋宇並無懼色:“其二,真烈立國至今,因循末俗。恕糙民直言,真烈之紀綱法度,皆粗疏苟簡,不足以法,亦不足以流傳後世。真烈人熱衷武功,於開疆拓土或不可缺。只是製作禮樂、以文太平,更是措天下所必須。如今真烈政區、科舉、官吏設置,皆循越朝例,其制又不及南越成熟,是以諸事有不順之感。法度不明,此乃第二大弊。”
天色已然轉為深稠的濃藍。皇帝站起來,靜靜立在窗前,雨聲蕭蕭。他負手而立,從側臉上看不出絲毫的表情。修長的影子落在了漏窗外的竹枝上,葉隨風動,撲簌作響,可唯有黑影巋然不動。
“陛下,萬言書說到底,只有一句話罷了。”
“先生請講。”
“變風俗,立法度。”
皇帝良久不語,他只是從窗前慢慢的轉身,回到桌邊,重又打開了那本奏摺,目光掃過頭一句話:
“天付陛下九州四海,方今所急者,變風俗,立法度……臣所以來事陛下,固願助陛下有所為。”
皇帝輕輕笑了笑,眸色冰涼:“阿思缽舉薦之人,膽子倒真是不小。”
“大有為之時是否在今日,皆看陛下這一步,是往前,還是往後。”
宋宇看著皇帝的背影,沉聲道:“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糙民膽大,不過拿這項上人頭,賭陛下的治國抱負罷了。”
燭光將皇帝的背影拖得極長,他揮了揮手道:“先下去吧。改日朕再宣你。”
真烈皇帝阿爾蘭薩,這個在十六歲那年就被稱為真烈第一勇士的年輕男子,微微的皺了皺眉。他忽然想起父皇的話語,那個依靠著長刀和馬匹征服了這片土地、將越人趕至南邊的老人,曾不無自豪的說:“真烈天生勇士,無須學南蠻之繁文縟節。一人一刀,足矣。”
只是即位七年,他目睹國內政事種種弊端,有一些東西在悄悄改變……
皇帝的目光重又落在那本冊子上。
奏摺上的文字遒勁清俊,潤和整齊,有一種天成的美感。相比之下,真烈的文字就顯得簡陋得多。
“阿思缽何在?”
“宣撫使大人一直在門外。”
阿思缽進門之時,皇帝閒閒坐著,嘴角噙著一絲笑,挑眉望向自己。
“陛下與宋先生談了一個時辰有餘。”
“哦?有這麼久?”皇帝甚是訝異,旋即笑笑,指了指那冊言事書道,“這上疏的內容,你已知曉了吧?”
阿思缽搖頭道:“宋先生不曾說過。”
“他今日勸說朕效仿漢制,移風易俗。”皇帝甚是平靜的說道,“朕一直以來想要規範典章,只是未曾想到,這人比朕所想的,還要激進數分。”
阿思缽抿了抿唇,沒有即刻接話,俊美的臉上有一種淡淡的漠然,仿佛事不關己。
皇帝不以為意,微笑起來:“這人……給朕出了個難題。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他說得容易,要做起來,卻是難。”
阿思缽輕抿了唇,平靜道:“此非臣分內之事。”
皇帝輕輕頷首,又看了看天色:“下去吧,這事改日再說。”
窗外的風雨不曾止歇。皇帝推開門的時候,阿麗白正坐在妝奩前,頭髮未曾束起,如瀑般落在身後,手中持了一件小小的物事,似在輕輕把玩。
他從未見他專心致志至此。
“這是什麼?”皇帝饒有興趣的立在她背後,瞧著她手中那樣精巧的玩物。
“陛下……”她也不曾起身,只是回首柔柔向皇帝笑了笑,輕聲道,“木櫪香數珠,是阿思缽差人從南邊給我帶來的玩物。”
她將數珠舉至皇帝高挺鼻樑之下,微笑道:“陛下聞聞,有香味呢。”
果然幽幽淡香,從她袖間緩緩飄出,皇帝笑了笑,伸手將她攬起,自己坐在椅上,又將她放在在膝頭,輕道:“很香。”
妝奩上還擺放著許多小東西,皆巧致精工。皇帝將下頜置在她單薄的肩胛上,忽然改用越語道:“我聽聞過有句話,叫做陌上花開?”
阿麗白一愣,過了片刻,才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
“正是這句。”皇帝道,“說的是什麼?”
“說的是吳越王錢鏐對王妃的情意深長。王妃歸家省親,長久未回,他思念許久,終於忍不住寫信催促歸程……中間便是這麼一句:田野阡陌間的小花都開了,王妃亦可邊賞花邊回來了。”
她的聲音清婉動聽,皇帝仿佛被觸到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攬緊了她的身子,貼在她耳邊道:“陌上花開緩緩歸,邇之……若是有這麼一日,朕也這般催你回來,你願意回來麼?”
他叫她邇之……阿麗白怔怔的抬起頭,一時間有些茫然不知所以,所有的話語咽塞在喉間,柔美的唇抿起來,像是驟然闔上的花瓣。
“邇之……”他輕輕重複了一遍,“邇之……這個名字,又是什麼意思?”
他之前從未問過,她亦從未向他說起過。
她平緩了呼吸,聲音幾不可聞:“遠之事君,邇之事父……”
“邇之事父。”皇帝笑了笑,“原來你們的名字也有這麼多講究。”
“陛下……”
皇帝只是靜靜的抱著她,窗外雨聲激切,他的唇從她的耳側慢慢的游移往下,在光滑纖細的頸側停了一會兒,忽然輕道:“終有一日,我會將南邊那片天下握在手中……”
阿麗白纖細的手指握著那串珠子,指節微微發白。倏然之間,身子已經被橫抱起來,直至被放在錦衾之內,那串珠子紛亂灑落一地。
皇帝自上而下俯看著她,慢慢的握住她的一隻手,放在唇邊輕吻,淡香縈繞。
“邇之,終有一日,我會將南邊那片天下握在手中。你若要回故土……”
他貼向她的心口,最後那句話逸散開在身下柔軟的身軀中,無人聽見。
兵變
真烈。
利州東路。
饒風嶺。
這是越國與南泉交界第一險要之處。此處沒有空曠的平原,一條湍急挪騰的葉河,險峻林立的數峰並立兩岸。葳蕤繁盛的糙木在星光月色之下,糾纏蜿蜒如同鬼影。
數千人馬悄然潛伏在葉水岸邊。暗色之中,為首大將王旭雙目不曾眨上一眨,緊緊盯著對岸。片刻後,他身子略微的側向地面,隱隱聽到了從地底深處傳來悶雷般的不絕聲響。他的身子雖是魁梧,此刻卻靈巧如貓,向部下一揮手,當先上馬。
時機扣得極好。大隊人馬翻身上馬的時刻,恰好傳來悉悉索索渡水的動靜。
戰馬嘶鳴,騎士們揚起長刀,呼嘯著上前攔截。
對方顯然亦是有備而來,騎兵一拉韁繩往兩處散開,並不與敵人正面衝殺。緊隨其後的是身披藤甲的步兵。涉水而來,但是動作靈巧而敏捷,身子往下一蹲,將刀影划進馬匹底盤或腹下,又悄無聲息的往一旁滾開。鐵甲鏗鏘,刀鋒無聲而悶鈍的砍入,劃出暗色的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