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訪談記》作者:虞期
文案:
當我小心翼翼地敲響這個過氣歌手的家門時,我不知道迎面而來的將是一段二十餘年前的舊事——曲折又平淡,按現代人的口味量身打造。
內容標籤: 破鏡重圓 娛樂圈
搜索關鍵字:主角:我 ┃ 配角:呂作岷,陶廣郁 ┃ 其它: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有話要說: 文末有轉折!文末有轉折!文末有轉折!
想看HE的話看到第六部分就好了,跳過第七部分吧
一
我故作鎮定地把杯子舉到嘴邊,斯斯文文地抿了一小口茶——我從未喝過價格高於十五塊錢的飲料,因此也完全辨別不出這茶水的好壞貴賤,好在上學期修過近代歐洲工業史,勉強認出手中的瓷杯是韋奇伍德牌,藉此推斷這兌了牛奶的紅茶同樣價格不菲。
據此看來,呂作岷並沒有傳聞中那樣落魄,然而話說回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就算敗光了家底,糊弄我這個外行也還是綽綽有餘。
我越過杯沿,飛速地瞄了瞄窗邊的鋼琴和對面牆上的一幅水彩,心裡琢磨著該怎麼開口——這學期,口述史概論課的老師要求我們找人做一次訪談,我本來打算老老實實地聯繫一位退休教授,但我們小組的另一位成員突然興奮地表示要趁機拜訪一下童年時期的偶像,還說這樣連21世紀社會生活史的論文也有了著落——誰會知道她童年的偶像是呂作岷!
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呂作岷是誰,上網搜了一下才發現他是位歌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很是得意,後來便也漸漸式微了。我把百科上他的詞條翻來覆去看了幾遍,也沒找出什麼能與社會生活史扯上關係的內容。
我去責問出主意的姑娘,卻遭到她的嘲笑——說我不會找材料,接著劈里啪啦扔給我一堆網址,淨是二三十年前關於這位呂作岷的花邊新聞,還給我分析從中可以做出什麼題目來——比如將網上報導與個人訪談作一對照,研究數位化史料的採信度;比如分析資訊時代社會的娛樂化傾向;再比如研究輿論中心人物的心理狀況與網絡暴力問題、公眾形象與私人生活的平衡問題;最不濟也能寫“21世紀初的藝人群體——以呂XX為例”……我被她說得很有幾分心動,在網上扒了些八卦,眼看交作業的期限將近,預備和她一起聯繫呂作岷時,她卻突然退了課!我慌忙去找老教授,卻聽聞他已去日本休養,短期不會回國;走投無路之下,只得按她給的地址,冒冒失失給呂作岷發了封郵件。
在我自覺無望、已經開始聯絡學校實驗室的老大爺時,突然收到了回覆:呂作岷約我周末在他家中見面。
我又喝了口茶,翻了翻採訪大綱,擺出一個拙劣的笑臉:“呂先生,那我們開始吧,您介意我錄音嗎?”
呂作岷和藹地笑了:“當然可以,很遺憾你沒有錄像的打算,我今天塗了髮膠。”
他的普通話帶著點輕微的台灣口音,還有一點翻譯腔,因而語氣顯得非常柔和,顯然,他是個會聊天的人。我看過他從前的採訪錄像,他的變化比我想像中小很多——他添了皺紋和白頭髮,而且皮膚鬆弛引發了面部的些微走形,但是舉止、風度甚至是少年氣質幾乎與當年分毫不差。時光通常可不會對一位過氣歌手如此寬容。
“開始之前我可以先問個問題嗎?你的大學裡不會缺乏比我更精彩的生命,為什麼想到選我?”
我磕磕巴巴地答道:“您早年作為歌手和演員的經歷非常……獨特,其實我們很難接觸到一個您這樣受到全社會關注、一舉一動都被人拿放大鏡來看的人……所以,唔……”總不好當面說是因為他被全網嘲諷的經歷,我有些尷尬,艱難地補了幾句:“還有就是私人情感方面的原因,我的組員……前組員,非常喜愛和崇拜您……”
他失笑:“喜愛我?當時……當時你們還沒有出生吧?”
我不知道他說的是哪個“當時”,不敢正面回答:“她的母親是您的歌迷,她從小聽您的歌長大……我也很喜歡您那首《我心中的一首歌》……”
他優雅地點點頭:“謝謝你們。不過我看到郵件里說,這次採訪的主題其實是‘網絡輿論對公眾人物的影響’?”
“對,對,”我低頭看資料。我有一份文件,上面列明了呂作岷2006年至2013年所有被媒體曝光的,用那個年代的話來講,“黑料”。只是一起頭就單刀直入咄咄逼人實在失禮,而我又還沒有想好從哪件事問起,因此停頓了片刻。
呂作岷輕聲細語地打破了沉默:“哈哈,這種事我還蠻有發言權。”
直覺告訴我此時不宜多說。我按下錄音鍵,期待地望著他。
“我也有幾年不太關注網絡,不知道現在大家發表意見的風格,不過二十多年之前網友的留言還都比較……直率,很多人在我的主頁下面留言,語氣不太禮貌,我當時年輕衝動,被氣到砸東西的時候也有,特別是有時候他們完全不了解真實狀況……”
他的語氣有些起伏,抬起頭瞪著天花板,此時眼前的他與記憶中錄像里的他在我的視網膜上發生了重合——二十多年歲月留給他的沉著淡漠好像一瞬間失去了蹤影。我小心翼翼地問:“那真實狀況是什麼呢?”
他朝著天花板愣了半晌,突然笑起來,眼中竟然流過一道狡黠的光:“我講給你聽。”
二
私生活不檢點大約是演藝界人士的通病。若真是道德敗壞,激起公憤,顯然無法收拾;可若是完美無缺、冰清玉潔,又難免少了些趣味;因而在男女關係上放縱幾回,做幾次娛樂版的頭條,既吸引眼球,在道德上亦無可厚非,而且不出兩天就被大眾拋諸腦後,實在是最划算的買賣。
呂作岷也未能免俗。據我手中的材料,個人情感方面,他能與不下十人扯上關聯,連發生關聯的套路都幾乎一模一樣——先不置可否,再否認,隨後默認,再然後堅決否認——其中多數同處藝壇,此外還不乏形貌姣好的富家千金,而最特別的一位當數——
“陶……廣郁?”我翻了翻文件,上面並沒有姓陶的人,“陶廣郁是……等一下,陶廣郁是那位鋼琴家!可是……可是……”
呂作岷微笑:“是,是他,”旋即皺眉道,“美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都快四年,我以為你們年輕人早就司空見慣了。”
沒錯,然而一位年屆六十的長輩突然告訴你留給他印象最深的“緋聞對象”是一位男性,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我愣了半晌,隨後發現我可能誤會了他的意思:“所以……所以正是因為從前社會對同性戀還沒有這麼寬容,這種無端的……‘指責’,給您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嗎?”
文案:
當我小心翼翼地敲響這個過氣歌手的家門時,我不知道迎面而來的將是一段二十餘年前的舊事——曲折又平淡,按現代人的口味量身打造。
內容標籤: 破鏡重圓 娛樂圈
搜索關鍵字:主角:我 ┃ 配角:呂作岷,陶廣郁 ┃ 其它: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有話要說: 文末有轉折!文末有轉折!文末有轉折!
想看HE的話看到第六部分就好了,跳過第七部分吧
一
我故作鎮定地把杯子舉到嘴邊,斯斯文文地抿了一小口茶——我從未喝過價格高於十五塊錢的飲料,因此也完全辨別不出這茶水的好壞貴賤,好在上學期修過近代歐洲工業史,勉強認出手中的瓷杯是韋奇伍德牌,藉此推斷這兌了牛奶的紅茶同樣價格不菲。
據此看來,呂作岷並沒有傳聞中那樣落魄,然而話說回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就算敗光了家底,糊弄我這個外行也還是綽綽有餘。
我越過杯沿,飛速地瞄了瞄窗邊的鋼琴和對面牆上的一幅水彩,心裡琢磨著該怎麼開口——這學期,口述史概論課的老師要求我們找人做一次訪談,我本來打算老老實實地聯繫一位退休教授,但我們小組的另一位成員突然興奮地表示要趁機拜訪一下童年時期的偶像,還說這樣連21世紀社會生活史的論文也有了著落——誰會知道她童年的偶像是呂作岷!
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呂作岷是誰,上網搜了一下才發現他是位歌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很是得意,後來便也漸漸式微了。我把百科上他的詞條翻來覆去看了幾遍,也沒找出什麼能與社會生活史扯上關係的內容。
我去責問出主意的姑娘,卻遭到她的嘲笑——說我不會找材料,接著劈里啪啦扔給我一堆網址,淨是二三十年前關於這位呂作岷的花邊新聞,還給我分析從中可以做出什麼題目來——比如將網上報導與個人訪談作一對照,研究數位化史料的採信度;比如分析資訊時代社會的娛樂化傾向;再比如研究輿論中心人物的心理狀況與網絡暴力問題、公眾形象與私人生活的平衡問題;最不濟也能寫“21世紀初的藝人群體——以呂XX為例”……我被她說得很有幾分心動,在網上扒了些八卦,眼看交作業的期限將近,預備和她一起聯繫呂作岷時,她卻突然退了課!我慌忙去找老教授,卻聽聞他已去日本休養,短期不會回國;走投無路之下,只得按她給的地址,冒冒失失給呂作岷發了封郵件。
在我自覺無望、已經開始聯絡學校實驗室的老大爺時,突然收到了回覆:呂作岷約我周末在他家中見面。
我又喝了口茶,翻了翻採訪大綱,擺出一個拙劣的笑臉:“呂先生,那我們開始吧,您介意我錄音嗎?”
呂作岷和藹地笑了:“當然可以,很遺憾你沒有錄像的打算,我今天塗了髮膠。”
他的普通話帶著點輕微的台灣口音,還有一點翻譯腔,因而語氣顯得非常柔和,顯然,他是個會聊天的人。我看過他從前的採訪錄像,他的變化比我想像中小很多——他添了皺紋和白頭髮,而且皮膚鬆弛引發了面部的些微走形,但是舉止、風度甚至是少年氣質幾乎與當年分毫不差。時光通常可不會對一位過氣歌手如此寬容。
“開始之前我可以先問個問題嗎?你的大學裡不會缺乏比我更精彩的生命,為什麼想到選我?”
我磕磕巴巴地答道:“您早年作為歌手和演員的經歷非常……獨特,其實我們很難接觸到一個您這樣受到全社會關注、一舉一動都被人拿放大鏡來看的人……所以,唔……”總不好當面說是因為他被全網嘲諷的經歷,我有些尷尬,艱難地補了幾句:“還有就是私人情感方面的原因,我的組員……前組員,非常喜愛和崇拜您……”
他失笑:“喜愛我?當時……當時你們還沒有出生吧?”
我不知道他說的是哪個“當時”,不敢正面回答:“她的母親是您的歌迷,她從小聽您的歌長大……我也很喜歡您那首《我心中的一首歌》……”
他優雅地點點頭:“謝謝你們。不過我看到郵件里說,這次採訪的主題其實是‘網絡輿論對公眾人物的影響’?”
“對,對,”我低頭看資料。我有一份文件,上面列明了呂作岷2006年至2013年所有被媒體曝光的,用那個年代的話來講,“黑料”。只是一起頭就單刀直入咄咄逼人實在失禮,而我又還沒有想好從哪件事問起,因此停頓了片刻。
呂作岷輕聲細語地打破了沉默:“哈哈,這種事我還蠻有發言權。”
直覺告訴我此時不宜多說。我按下錄音鍵,期待地望著他。
“我也有幾年不太關注網絡,不知道現在大家發表意見的風格,不過二十多年之前網友的留言還都比較……直率,很多人在我的主頁下面留言,語氣不太禮貌,我當時年輕衝動,被氣到砸東西的時候也有,特別是有時候他們完全不了解真實狀況……”
他的語氣有些起伏,抬起頭瞪著天花板,此時眼前的他與記憶中錄像里的他在我的視網膜上發生了重合——二十多年歲月留給他的沉著淡漠好像一瞬間失去了蹤影。我小心翼翼地問:“那真實狀況是什麼呢?”
他朝著天花板愣了半晌,突然笑起來,眼中竟然流過一道狡黠的光:“我講給你聽。”
二
私生活不檢點大約是演藝界人士的通病。若真是道德敗壞,激起公憤,顯然無法收拾;可若是完美無缺、冰清玉潔,又難免少了些趣味;因而在男女關係上放縱幾回,做幾次娛樂版的頭條,既吸引眼球,在道德上亦無可厚非,而且不出兩天就被大眾拋諸腦後,實在是最划算的買賣。
呂作岷也未能免俗。據我手中的材料,個人情感方面,他能與不下十人扯上關聯,連發生關聯的套路都幾乎一模一樣——先不置可否,再否認,隨後默認,再然後堅決否認——其中多數同處藝壇,此外還不乏形貌姣好的富家千金,而最特別的一位當數——
“陶……廣郁?”我翻了翻文件,上面並沒有姓陶的人,“陶廣郁是……等一下,陶廣郁是那位鋼琴家!可是……可是……”
呂作岷微笑:“是,是他,”旋即皺眉道,“美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都快四年,我以為你們年輕人早就司空見慣了。”
沒錯,然而一位年屆六十的長輩突然告訴你留給他印象最深的“緋聞對象”是一位男性,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我愣了半晌,隨後發現我可能誤會了他的意思:“所以……所以正是因為從前社會對同性戀還沒有這麼寬容,這種無端的……‘指責’,給您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