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玉鳳凰道:「這人程公子再想不到,連我也沒想到,程公子與他有這樣好的交情。」引得程適一問,「誰?」
段雁行道:「藍戀花。」
話說那日黃師爺在衙門中見了程適的對子,覺得有文章可做,升官發財在望。討到手後年也不過了,回家揣了盤纏趕去京城。刑部主事官王經訓是黃師爺遠親,黃師爺日夜兼程,年初三便趕到了京城,到王經訓府上拿出對聯,如此這般一分析。王大人也覺得有文章,揣著對子去見刑部尚書。刑部尚書與工部尚書是親兄弟,都姓婁,都是太后的侄兒。朝中私下稱呼刑部大婁尚書,工部小婁尚書。
大婁尚書聽了原委,拿出對聯細細琢磨後,道不要聲張,擬公文一道,令王經訓先去呂先軍中緝拿程適。
事有湊巧,那日小婁尚書也在大婁尚書府上。小婁尚書新結交了一位江湖異人,懂得許多妙方增添房趣。大婁尚書剛納了兩房美妾,小婁尚書便將異士引見與兄長,共研趣事。剛廝見完事,未起話頭,王經訓攜聯來報要事,小婁尚書與異士暫避內室。異士內功精湛,耳目不同常人,將外間言語一一聽得分明。這位異士便是蝴蝶公子藍戀花。
玉鳳凰成親後,初二進京探望外公。初六到了京城。段雁行帶玉鳳凰到逍遙居吃醉蟹,雅間門尚未進,忽然身後有人道:「段莊主與鳳凰寨主雙宿雙飛,好生快活的神仙日子。」回頭看卻是藍戀花。
藍戀花搖頭道:「只是兩位這裡逍遙快活,寨主的那位恩人卻要大禍臨頭,性命不保。」
玉鳳凰自然一問:「不曉得藍門主說的是哪位恩人?」
藍戀花晃一晃扇子:「呂先軍中那個叫程適的掌書,不是寨主恩人麼。他被人告了謀逆,刑部已發公文去軍中拿他,昨日就上路了。」
恆爰在行宮待了數日,初一到宗廟祭祀,初二聖駕回宮,初三再開祭天大典。
宮中事物紛亂,密禁衛遲遲未報司徒暮歸的消息,恆爰心中憤恨難平煩躁又增,幸虧恆商有平安奏摺回京,聖心稍悅。
年初四,呂先的奏摺到了御前,蓼山之事已平。恆爰想著恆商不日可回京城,暫時將心中恨意難消事放了放。
年初五,刑部大婁尚書進宮向太后請安。
皇帝這些日子形容清減脾性浮躁,太后暗憂在心頭,日日思忖如何從後宮中尋出良方來替皇上寬解。大婁尚書進宮時太后正在細問小太監皇上這幾日晚上的動靜,聽見傳報後心裡倒喜了一喜。來個娘家人說說話,且松半日的心。
不過來的是大侄兒不是小婁尚書,太后略有遺憾。
太后的兩個侄兒大婁尚書婁予省和小婁尚書婁予明,一個城府一個輕浮。太后和天下的長輩異曲同工,嘴上總夸那個穩重的,心裡卻向著滑頭的。兩位侄兒去向太后請安時,大婁尚書從來矩禮進退,恭謹有度,不像小婁尚書時常說個逸聞趣事給太后解悶。太后閒話時曾與其兄如是說:「予明年少,難免浮了些,等幾年一過年歲大了自然穩重。倒是予省,年紀輕輕就鎖著眉頭滿面勞牘,衙門裡哪有這麼事情要他操心,官未二品便此副模樣,三公宰相可還怎麼活。」
果然,太后道了允見,小太監去傳話,片刻後,大婁尚書進殿,鳳椅前數尺循禮跪拜,太后尚未開口問娘家一切可都安好,大婁尚書抬起一張心憂天下的面孔道:「娘娘,臣有要事,需單獨向娘娘稟報。」
太后屏退左右,垂問何事,大婁尚書從袖子裡拿出一副對聯恭敬呈上。太后抖開看了看,道:「哦,當是什麼事兒呢,一些筆墨小事。讀書人偶爾發酸寫些牢騷句子,睜隻眼閉隻眼粗粗一罰就算了,別在這上頭太較真,當真要造反的就不會這樣寫了。」
大婁尚書道:「娘娘鳳察細微寬厚仁慈,但娘娘可知道,寫此對的人是哪個?」太后道:「難道此人還有些來歷?」
大婁尚書道:「此人叫程適,太后約莫聽說過。當年在民間救出睿王且同住了一年的兩個孩童,其中一個就是他。他與當年的另一人顧況去年明經科同中了末榜,曾在秘書監做過楷字。後來約莫因睿王舉薦,皇上將顧況賜封為蓼山知縣,賜程適為呂先軍中掌書。」太后的一雙蛾眉微蹙了蹙:「你這副對子,竟是從蓼山縣得的?」
大婁尚書躬身,「正是。此對是蓼山縣衙的師爺獻來,臣已派人取程適在楷書閣的筆跡核對過,確實無誤,呂先將程適派至縣衙做知會文書。」太后沉吟,婁予省上前一步,低聲道:「而且據臣所知,呂先去蓼山縣時,睿王殿下亦化名隨在軍中。蓼山縣衙內新近住著位竇公子,據說與睿王殿下形容相仿。」太后默聲不語,片刻道:「你已在查著了?」
婁予省再躬身:「是,臣已派人去軍中拿程適回刑部。」
太后道:「也罷,你就先查著吧。此事哀家去和皇上說。」
大婁尚書奉命告退,繼續撤查。
一日後,查到了程適和顧況的兩位師父劉鐵嘴和宋諸葛,得知兩人一個說書,一個算命。
再一日後,婁予省稟報太后,近日京城小兒遊戲時常唱一首歌謠,「新年初,月彎彎,彎彎待十五,十五話團圓。燈籠滿城掛,煙火天明前。」
又一日,婁予省再稟報太后,程適與顧況與程太師和呂太傅分別同鄉且同村。
等到了正月初十,太后方才覺得該讓皇上知道。再傳婁予省進宮,將對聯與卷宗同時呈到恆爰面前。恆爰聽著婁予省與太后陳述,一面將對聯卷宗一一打開,御書房外天已盡黑,雪落如絮。程適正在尚川城內的火爐邊喝小酒,顧況在縣衙內看卷宗,司徒暮歸陪著恆商在蓼山縣的客棧里小酌。
司徒暮歸道,韓湘子詩贈韓昌黎,言他雪擁藍關馬不前。行不得退不得,躑躅難進,當是最無奈時。
恆商便握著酒杯道,其行一路,漫漫迢迢,一夜風雪阻卻藍關,半生皆過,望雪但醉又如何。
仰頭又灌了數杯,再看窗外。司徒暮歸瞧著他,良心微現,有些自責。司徒大人平生有個小毛病兒,自己也管不大住。看見某人有個小瘡疤,總忍不住伸手去揭一揭。
恆商那日求他陪自己出了縣衙,不想見顧況,又捨不得離開蓼山縣,只在客棧里住著,飲些傷情小酒,再遙望蓼山縣衙,聊以度日。他喝酒司徒暮歸必要作陪,陪酒的時候總忍不住放些應景的話出來,引得恆商觸情一醉。於是乎一揭一醉再一醉一揭,數天就這麼過了。
趙禁衛長帶著密禁衛們潛伏在客棧中,將這幾日的情形一一詳記:睿王殿下和司徒大人同進同出,飲酒談詩,司徒大人每每服侍殿下安歇。
婁予省將這幾日查探一一詳述完畢,恆爰闔上卷宗,大婁尚書叩頭道:「此事干係社稷,皇上明鑑。」
太后道:「皇兒,此事當謹慎處置。」
恆爰將卷宗攏在手中,道:「朕都已經明白了。」望著婁予省,一字字道:「卿說了這一堆,又拿了這些東西,無非是想告訴朕,睿王要謀反,搶朕的龍椅。呂先是合謀,太師和太傅都是幕後主使。睿王是太師太傅十幾年前就留下的一顆棋子,布局數年,這次去蓼山乃是去勾結江湖幫派和糙寇。程適的這個對兒是造反的暗語。造反的時間就在正月十五半夜。朕說得對不對?」
大婁尚書再叩頭:「皇上英明睿智。」
恆爰道,「只是那首小兒唱的歌謠,朕沒瞧出什麼啊。」
大婁尚書道:「皇上,那支分明就是逆謀歌謠。據查將那程適和顧況養大的兩人,一個在京城說書,一個在京城算命,歌謠之源可想而知。彎彎待十五,是說等到十五那天。燈籠滿城掛,元宵的燈籠就是逆賊的暗號。煙火天明前,時辰就在天明之前。而且......」
恆爰含笑點頭:「而且睿王昔年在皇子中行十五。解得好,朕竟一向疏忽了,卿是如此一個妙人。依卿的意思,此事當如何處置?」
婁予省道:「雖證據尚不確鑿,但事關社稷,依臣愚見,可讓呂先帶軍先在京城二十里外駐留,只讓呂先單騎入宮,再派人代掌其軍。元宵那日且看城中動靜。臣聽說太傅府上有人從江南鬆了幾盞花燈,太師與睿王殿下府中俱有此燈。」
恆爰道:「睿王府和太師府太傅府門前一掛起那燈籠便抓?」婁予省不言。
恆爰含笑再點頭:「計獻得妙。那燈籠,呂先也呈給了朕兩盞,朕正準備元宵晚上在乾清宮裡掛一掛。婁尚書是不是連朕一起抓了?」
婁予省頓時大驚叩頭不迭:「微臣不敢!微臣不敢!」
恆爰將卷宗往桌上一丟,冷笑道:「不敢!?婁尚書的膽子不小,怎麼還道不敢。區區一個對聯,穿鑿附會,將太師太傅大將軍連朕的親弟弟一遭都扣成了逆賊!你既當此是大事,查了這些時日,怎得到今天才來稟報朕!刑部的無頭案堆塌了房梁,你倒在此事上下工夫!」
婁予省臉色蠟白,只管磕頭。
太后開口道:「皇上這是在訓斥婁尚書還是訓斥哀家?此事是哀家讓婁尚書去查的,也是哀家吩咐過幾日再告訴皇上。皇上若要撒氣,只管拿哀家撒,別怪錯了主兒。」
恆爰這些日子心中火氣正熾,婁予省恰在此時撞在箭靶前,太后一句話卻將恆爰一堵,只得按捺火氣道:「母后怎的這樣說?只是太師太傅呂先,皆為重臣,一干證據,儘是攀附。睿王是朕唯一的手足,單憑此就定罪謀逆,委實可笑。」
太后道:「哀家知道皇上寬厚仁慈,哀家也望此事乃是附會,但如今婁尚書這些證據,皇上說當不得真,又能說它是假麼?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防患未然,何妨一查。清者自清,若真不幸中了那萬分之一二的可能,便關係社稷安危。這樣吧,皇上只將此事情算在哀家身上,若婁尚書查錯了,哀家願代他受罰,太師太傅睿王處,一一請罪。」
恆爰被噎得血氣翻湧,一時又無可奈何,只得苦笑。太后得償所願,回寢宮安歇。
婁尚書領旨繼續徹查,有太后做保,越發要將證物收集齊備,人證物證兩確鑿。一面等王經訓的消息,一面下密令將劉鐵嘴和宋諸葛緝拿歸案。
但婁尚書此案抓人頗為不順,明明行事嚴密,偏偏劉鐵嘴和宋諸葛不知從哪裡得了消息,竟然跑得無影無蹤。查來查去,最後得知樂風觀外擺麵攤的桂花嫂與宋諸葛關係不尋常,於是將桂花嫂抓進刑部大牢,開堂審問,桂花嫂只說不知道,動刑,依然不知道,再動刑,還是不知道。審了三四日,年過半百的老婦人哪能禁得住這樣折騰,掙扎著最後兩口薄氣罵道:「你們這些狗官,除了剝皮就只會冤枉好人,朝廷若垮了,也是被你們弄跨的!皇帝瞎了才讓你這種人做官!老天有眼,早晚給你報應,天雷轟死你,天火燒死你,閻王的油鍋滾你,你家代代生女做婊子生兒子沒把!」
段雁行道:「藍戀花。」
話說那日黃師爺在衙門中見了程適的對子,覺得有文章可做,升官發財在望。討到手後年也不過了,回家揣了盤纏趕去京城。刑部主事官王經訓是黃師爺遠親,黃師爺日夜兼程,年初三便趕到了京城,到王經訓府上拿出對聯,如此這般一分析。王大人也覺得有文章,揣著對子去見刑部尚書。刑部尚書與工部尚書是親兄弟,都姓婁,都是太后的侄兒。朝中私下稱呼刑部大婁尚書,工部小婁尚書。
大婁尚書聽了原委,拿出對聯細細琢磨後,道不要聲張,擬公文一道,令王經訓先去呂先軍中緝拿程適。
事有湊巧,那日小婁尚書也在大婁尚書府上。小婁尚書新結交了一位江湖異人,懂得許多妙方增添房趣。大婁尚書剛納了兩房美妾,小婁尚書便將異士引見與兄長,共研趣事。剛廝見完事,未起話頭,王經訓攜聯來報要事,小婁尚書與異士暫避內室。異士內功精湛,耳目不同常人,將外間言語一一聽得分明。這位異士便是蝴蝶公子藍戀花。
玉鳳凰成親後,初二進京探望外公。初六到了京城。段雁行帶玉鳳凰到逍遙居吃醉蟹,雅間門尚未進,忽然身後有人道:「段莊主與鳳凰寨主雙宿雙飛,好生快活的神仙日子。」回頭看卻是藍戀花。
藍戀花搖頭道:「只是兩位這裡逍遙快活,寨主的那位恩人卻要大禍臨頭,性命不保。」
玉鳳凰自然一問:「不曉得藍門主說的是哪位恩人?」
藍戀花晃一晃扇子:「呂先軍中那個叫程適的掌書,不是寨主恩人麼。他被人告了謀逆,刑部已發公文去軍中拿他,昨日就上路了。」
恆爰在行宮待了數日,初一到宗廟祭祀,初二聖駕回宮,初三再開祭天大典。
宮中事物紛亂,密禁衛遲遲未報司徒暮歸的消息,恆爰心中憤恨難平煩躁又增,幸虧恆商有平安奏摺回京,聖心稍悅。
年初四,呂先的奏摺到了御前,蓼山之事已平。恆爰想著恆商不日可回京城,暫時將心中恨意難消事放了放。
年初五,刑部大婁尚書進宮向太后請安。
皇帝這些日子形容清減脾性浮躁,太后暗憂在心頭,日日思忖如何從後宮中尋出良方來替皇上寬解。大婁尚書進宮時太后正在細問小太監皇上這幾日晚上的動靜,聽見傳報後心裡倒喜了一喜。來個娘家人說說話,且松半日的心。
不過來的是大侄兒不是小婁尚書,太后略有遺憾。
太后的兩個侄兒大婁尚書婁予省和小婁尚書婁予明,一個城府一個輕浮。太后和天下的長輩異曲同工,嘴上總夸那個穩重的,心裡卻向著滑頭的。兩位侄兒去向太后請安時,大婁尚書從來矩禮進退,恭謹有度,不像小婁尚書時常說個逸聞趣事給太后解悶。太后閒話時曾與其兄如是說:「予明年少,難免浮了些,等幾年一過年歲大了自然穩重。倒是予省,年紀輕輕就鎖著眉頭滿面勞牘,衙門裡哪有這麼事情要他操心,官未二品便此副模樣,三公宰相可還怎麼活。」
果然,太后道了允見,小太監去傳話,片刻後,大婁尚書進殿,鳳椅前數尺循禮跪拜,太后尚未開口問娘家一切可都安好,大婁尚書抬起一張心憂天下的面孔道:「娘娘,臣有要事,需單獨向娘娘稟報。」
太后屏退左右,垂問何事,大婁尚書從袖子裡拿出一副對聯恭敬呈上。太后抖開看了看,道:「哦,當是什麼事兒呢,一些筆墨小事。讀書人偶爾發酸寫些牢騷句子,睜隻眼閉隻眼粗粗一罰就算了,別在這上頭太較真,當真要造反的就不會這樣寫了。」
大婁尚書道:「娘娘鳳察細微寬厚仁慈,但娘娘可知道,寫此對的人是哪個?」太后道:「難道此人還有些來歷?」
大婁尚書道:「此人叫程適,太后約莫聽說過。當年在民間救出睿王且同住了一年的兩個孩童,其中一個就是他。他與當年的另一人顧況去年明經科同中了末榜,曾在秘書監做過楷字。後來約莫因睿王舉薦,皇上將顧況賜封為蓼山知縣,賜程適為呂先軍中掌書。」太后的一雙蛾眉微蹙了蹙:「你這副對子,竟是從蓼山縣得的?」
大婁尚書躬身,「正是。此對是蓼山縣衙的師爺獻來,臣已派人取程適在楷書閣的筆跡核對過,確實無誤,呂先將程適派至縣衙做知會文書。」太后沉吟,婁予省上前一步,低聲道:「而且據臣所知,呂先去蓼山縣時,睿王殿下亦化名隨在軍中。蓼山縣衙內新近住著位竇公子,據說與睿王殿下形容相仿。」太后默聲不語,片刻道:「你已在查著了?」
婁予省再躬身:「是,臣已派人去軍中拿程適回刑部。」
太后道:「也罷,你就先查著吧。此事哀家去和皇上說。」
大婁尚書奉命告退,繼續撤查。
一日後,查到了程適和顧況的兩位師父劉鐵嘴和宋諸葛,得知兩人一個說書,一個算命。
再一日後,婁予省稟報太后,近日京城小兒遊戲時常唱一首歌謠,「新年初,月彎彎,彎彎待十五,十五話團圓。燈籠滿城掛,煙火天明前。」
又一日,婁予省再稟報太后,程適與顧況與程太師和呂太傅分別同鄉且同村。
等到了正月初十,太后方才覺得該讓皇上知道。再傳婁予省進宮,將對聯與卷宗同時呈到恆爰面前。恆爰聽著婁予省與太后陳述,一面將對聯卷宗一一打開,御書房外天已盡黑,雪落如絮。程適正在尚川城內的火爐邊喝小酒,顧況在縣衙內看卷宗,司徒暮歸陪著恆商在蓼山縣的客棧里小酌。
司徒暮歸道,韓湘子詩贈韓昌黎,言他雪擁藍關馬不前。行不得退不得,躑躅難進,當是最無奈時。
恆商便握著酒杯道,其行一路,漫漫迢迢,一夜風雪阻卻藍關,半生皆過,望雪但醉又如何。
仰頭又灌了數杯,再看窗外。司徒暮歸瞧著他,良心微現,有些自責。司徒大人平生有個小毛病兒,自己也管不大住。看見某人有個小瘡疤,總忍不住伸手去揭一揭。
恆商那日求他陪自己出了縣衙,不想見顧況,又捨不得離開蓼山縣,只在客棧里住著,飲些傷情小酒,再遙望蓼山縣衙,聊以度日。他喝酒司徒暮歸必要作陪,陪酒的時候總忍不住放些應景的話出來,引得恆商觸情一醉。於是乎一揭一醉再一醉一揭,數天就這麼過了。
趙禁衛長帶著密禁衛們潛伏在客棧中,將這幾日的情形一一詳記:睿王殿下和司徒大人同進同出,飲酒談詩,司徒大人每每服侍殿下安歇。
婁予省將這幾日查探一一詳述完畢,恆爰闔上卷宗,大婁尚書叩頭道:「此事干係社稷,皇上明鑑。」
太后道:「皇兒,此事當謹慎處置。」
恆爰將卷宗攏在手中,道:「朕都已經明白了。」望著婁予省,一字字道:「卿說了這一堆,又拿了這些東西,無非是想告訴朕,睿王要謀反,搶朕的龍椅。呂先是合謀,太師和太傅都是幕後主使。睿王是太師太傅十幾年前就留下的一顆棋子,布局數年,這次去蓼山乃是去勾結江湖幫派和糙寇。程適的這個對兒是造反的暗語。造反的時間就在正月十五半夜。朕說得對不對?」
大婁尚書再叩頭:「皇上英明睿智。」
恆爰道,「只是那首小兒唱的歌謠,朕沒瞧出什麼啊。」
大婁尚書道:「皇上,那支分明就是逆謀歌謠。據查將那程適和顧況養大的兩人,一個在京城說書,一個在京城算命,歌謠之源可想而知。彎彎待十五,是說等到十五那天。燈籠滿城掛,元宵的燈籠就是逆賊的暗號。煙火天明前,時辰就在天明之前。而且......」
恆爰含笑點頭:「而且睿王昔年在皇子中行十五。解得好,朕竟一向疏忽了,卿是如此一個妙人。依卿的意思,此事當如何處置?」
婁予省道:「雖證據尚不確鑿,但事關社稷,依臣愚見,可讓呂先帶軍先在京城二十里外駐留,只讓呂先單騎入宮,再派人代掌其軍。元宵那日且看城中動靜。臣聽說太傅府上有人從江南鬆了幾盞花燈,太師與睿王殿下府中俱有此燈。」
恆爰道:「睿王府和太師府太傅府門前一掛起那燈籠便抓?」婁予省不言。
恆爰含笑再點頭:「計獻得妙。那燈籠,呂先也呈給了朕兩盞,朕正準備元宵晚上在乾清宮裡掛一掛。婁尚書是不是連朕一起抓了?」
婁予省頓時大驚叩頭不迭:「微臣不敢!微臣不敢!」
恆爰將卷宗往桌上一丟,冷笑道:「不敢!?婁尚書的膽子不小,怎麼還道不敢。區區一個對聯,穿鑿附會,將太師太傅大將軍連朕的親弟弟一遭都扣成了逆賊!你既當此是大事,查了這些時日,怎得到今天才來稟報朕!刑部的無頭案堆塌了房梁,你倒在此事上下工夫!」
婁予省臉色蠟白,只管磕頭。
太后開口道:「皇上這是在訓斥婁尚書還是訓斥哀家?此事是哀家讓婁尚書去查的,也是哀家吩咐過幾日再告訴皇上。皇上若要撒氣,只管拿哀家撒,別怪錯了主兒。」
恆爰這些日子心中火氣正熾,婁予省恰在此時撞在箭靶前,太后一句話卻將恆爰一堵,只得按捺火氣道:「母后怎的這樣說?只是太師太傅呂先,皆為重臣,一干證據,儘是攀附。睿王是朕唯一的手足,單憑此就定罪謀逆,委實可笑。」
太后道:「哀家知道皇上寬厚仁慈,哀家也望此事乃是附會,但如今婁尚書這些證據,皇上說當不得真,又能說它是假麼?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防患未然,何妨一查。清者自清,若真不幸中了那萬分之一二的可能,便關係社稷安危。這樣吧,皇上只將此事情算在哀家身上,若婁尚書查錯了,哀家願代他受罰,太師太傅睿王處,一一請罪。」
恆爰被噎得血氣翻湧,一時又無可奈何,只得苦笑。太后得償所願,回寢宮安歇。
婁尚書領旨繼續徹查,有太后做保,越發要將證物收集齊備,人證物證兩確鑿。一面等王經訓的消息,一面下密令將劉鐵嘴和宋諸葛緝拿歸案。
但婁尚書此案抓人頗為不順,明明行事嚴密,偏偏劉鐵嘴和宋諸葛不知從哪裡得了消息,竟然跑得無影無蹤。查來查去,最後得知樂風觀外擺麵攤的桂花嫂與宋諸葛關係不尋常,於是將桂花嫂抓進刑部大牢,開堂審問,桂花嫂只說不知道,動刑,依然不知道,再動刑,還是不知道。審了三四日,年過半百的老婦人哪能禁得住這樣折騰,掙扎著最後兩口薄氣罵道:「你們這些狗官,除了剝皮就只會冤枉好人,朝廷若垮了,也是被你們弄跨的!皇帝瞎了才讓你這種人做官!老天有眼,早晚給你報應,天雷轟死你,天火燒死你,閻王的油鍋滾你,你家代代生女做婊子生兒子沒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