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這時候,顧庭也從丞相府回來了,與唐顏一進一出,正好撞個面。
唐顏腳步微頓,道了一句,“見過顧相。”
顧庭頷首,見唐顏心不在焉的樣子,挑了挑眉稍,問道:“事情辦得如何了?”
“末將已經將那些人送入東昭帝宮中,只是進一步之事還未完成,東昭新帝的確是不近女色……”
說到後面,唐顏的聲音微弱。
顧庭聞言,輕哼一聲,但也不是說唐顏辦事不利,不過是習慣性嘲諷燕綏。
看了眼垂頭靜立的唐顏,顧庭無所謂地揮揮手道:“沒完成就沒完成吧,反正也不差這些,你且回去吧。”
“是。”
顧庭走入屋中,就見坐在上座的姬凡看著遠去的唐顏的背景若有所思,顧庭也不由轉頭看了眼門口處,問姬凡道:“怎麼了?”
姬凡搖了搖頭,視線轉到顧庭身上,“沒什麼,百里墨那邊的事你處理好了?”
顧庭掀了衣擺,在姬凡身邊的位置坐下,手撐著腦袋,有些懶散地道:“沒有那麼快,他功夫受損嚴重,這種事情還是需要慢慢調理的,我剛才不過是給了他初步調理的法子。”
姬凡點點頭,表示明白,“那就暫時讓他們留在京都調養吧,南越那邊已經答應了百里墨,就和柳州一樣處理,西涼那邊,你可有好的打算?”
顧庭聽姬凡談及正事,微微皺了皺眉,凝思了一會兒,才道:“南越那邊設立一州,與南疆一樣給百里氏做封地治理,這樣處理雖然省事,但只怕日後後患無窮。”
姬凡聞言,也微微沉了沉眸子,他明白顧庭的意思。
西周如今,有顧氏在京中,柳氏掌柳州,再加一個百里氏,氏族便是有些多了。
而且這三族並不是什么小氏族,顧氏還好,手中沒有兵權,家族遷至京都,就在眼皮子底下,好掌控。
但柳氏與百里氏,便是外封在地然後又掌有兵馬。
隨著西周版圖的擴大,日後定不止一個柳氏。
這個問題,在柳氏初封的時候,姬凡與顧庭便考慮到了,此時又要封百里氏,那麼他們便要儘早相處應對之策。
“封地設監察使雖說也可監督行事,但是日後等那些封地恢復壯大,封地中的勢力盡掌侯爵手中,那監察使的作用恐怕也不會太大,還是得另想對策。”
顧庭點點頭,“不錯,如今西周再加南越西涼兩處地域,我們也抽不出那麼多人手將這些地方的官員全替換了,大多還是要依賴其本地原來設立的官員,可這些官員卻不一定就會忠誠西周。
監督使前期或許還有些作用,後頭恐怕也是制衡不了。”
“你可想到好對策?”
顧庭聽姬凡此問,微微勾了勾嘴角,道:“既然那些地方已經是西周的地域,那些人便也是西周的官員,雖說是自治,但是也不能只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聞京中朝事。
便讓那些管事的家族中每屆抽出一嫡系前來京中為官好了。”
姬凡聞言,眸子微亮。
顧庭此計甚妙,一般來說,這些大家族的嫡系培養都不會差,既可以填充西周內朝人員的缺乏,又可以將這些在京任職的子弟作為籌碼。
畢竟是嫡系子弟,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可是關係傳承之事。
“那若是嫡系只有一人,又該如何?”
嫡系如果只有一人的話,那麼到時候要人來京任職,封地豈不是無人治理。
而且也容易讓那些家族中的旁系起意奪權。
“可暫緩幾年,屆時多加看管那處就是。而且屆時地域合併,西周一統,京都作為國都,是權利聚集之地,那些人未免不願意來。”
姬凡微微頷首,“此事日後可詳細再議,另外封地的兵馬,我也想更換一番,可將各封地的兵馬相互調換。”
像柳氏與百里氏,先前就是南疆南越的第一族,南疆南越的兵馬儘是一直跟著他們的忠誠之輩。若是更換部分兵馬,人心無法太過凝聚,也好掌控。
但是這調換的部分兵馬數量,也有大講究,調的少了,削弱不了勢力;調的多了,又太過削弱,若有意外之事,本地官員不相和,難以處理事情。
所以,姬凡與顧庭今日也就是小小各自交換了下想法,具體的處理法子到時候還要和西周帝一起商量一番。
至於西涼,公儀玉既然要完全放棄,那麼姬凡他們的處理也很簡單,就先調集西周其他地域的官員到西涼之中的各個地域去任職,同樣,將遠西涼的官員調入西周本域任職。
那麼在西周官員任職原西涼地域的時候,就可潛移默化之中讓西涼的百姓的思想偏向於西周。
公儀玉說的不錯,她卻是是會一視同仁,畢竟西涼日後也算是西周的國土,所以將西涼官員調入西周境內,也算是讓他們先行熟悉西周,西涼地域的其他處理方法也與西周本域一致,比如可參加金秋會試的人數,賦稅的程度等等。
☆、第三百八十七章 姜不如老的辣
東昭
雖然西周與西涼的使者都離開了,但是其他幾國的使者都還在。
新帝登基,場面盛況,盛京萬人空巷。
一切禮儀完備,結束之時,天色已經沉黑。
燕綏接受完百官最後的朝拜,便回到了御書房。
這東昭的帝位,今日是真正的更換了。
而寧壽宮的太上皇,卻是絲毫沒有參與到這一盛況之中。
他兒子的登基,是他不甘心退位的結果,他也是不會願意來參加燕綏的登基大典,而且他也出不去寧壽宮。
御書房中,燕綏還是一身黑紅帝袍,帝冕之上的冕旒遮住了那半面如仙的臉龐,使得燕綏身周的那謫仙之氣散了不少,更多了些人間帝王的尊貴威嚴之勢。
此時御書房中的人都被燕綏遣退了,忙碌了一整天,燕綏還是不怎麼喜歡一大堆的人在自己面前晃悠,煩得很。
站在鏡子之前,看著鏡中之人,燕綏微微有些愣神。
這個時候,他突然有些茫然。
小時候,母妃和他說,要費勁一切地得到父皇的寵愛,才可以一步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
他受夠了在父皇面前的小心翼翼,可是如今,自己登上了這個位置,卻覺得也不過如此罷了。
心志天下,不知到時候這天下對於他來說是不是也是這般索然無味。
思索間,燕綏就聽到門口一陣清脆地扣門聲。
環顧了下四周,殿中只有他一人,才想起那些宮人內侍都被他遣了下去。
只好親自移步到門口,給來人開了門。
是同樣一身華服宮裝的太后。
太后看著門後的燕綏微微一笑,抬手止住了身後宮婢的步伐,獨自進了御書房。
看殿中只有燕綏一人,太后不由開口道:“怎麼不讓人在身邊侍候?”
燕綏音色淡淡,“煩得很。”
太后點點頭,看著眼前的大兒子,微微一嘆。
唐顏腳步微頓,道了一句,“見過顧相。”
顧庭頷首,見唐顏心不在焉的樣子,挑了挑眉稍,問道:“事情辦得如何了?”
“末將已經將那些人送入東昭帝宮中,只是進一步之事還未完成,東昭新帝的確是不近女色……”
說到後面,唐顏的聲音微弱。
顧庭聞言,輕哼一聲,但也不是說唐顏辦事不利,不過是習慣性嘲諷燕綏。
看了眼垂頭靜立的唐顏,顧庭無所謂地揮揮手道:“沒完成就沒完成吧,反正也不差這些,你且回去吧。”
“是。”
顧庭走入屋中,就見坐在上座的姬凡看著遠去的唐顏的背景若有所思,顧庭也不由轉頭看了眼門口處,問姬凡道:“怎麼了?”
姬凡搖了搖頭,視線轉到顧庭身上,“沒什麼,百里墨那邊的事你處理好了?”
顧庭掀了衣擺,在姬凡身邊的位置坐下,手撐著腦袋,有些懶散地道:“沒有那麼快,他功夫受損嚴重,這種事情還是需要慢慢調理的,我剛才不過是給了他初步調理的法子。”
姬凡點點頭,表示明白,“那就暫時讓他們留在京都調養吧,南越那邊已經答應了百里墨,就和柳州一樣處理,西涼那邊,你可有好的打算?”
顧庭聽姬凡談及正事,微微皺了皺眉,凝思了一會兒,才道:“南越那邊設立一州,與南疆一樣給百里氏做封地治理,這樣處理雖然省事,但只怕日後後患無窮。”
姬凡聞言,也微微沉了沉眸子,他明白顧庭的意思。
西周如今,有顧氏在京中,柳氏掌柳州,再加一個百里氏,氏族便是有些多了。
而且這三族並不是什么小氏族,顧氏還好,手中沒有兵權,家族遷至京都,就在眼皮子底下,好掌控。
但柳氏與百里氏,便是外封在地然後又掌有兵馬。
隨著西周版圖的擴大,日後定不止一個柳氏。
這個問題,在柳氏初封的時候,姬凡與顧庭便考慮到了,此時又要封百里氏,那麼他們便要儘早相處應對之策。
“封地設監察使雖說也可監督行事,但是日後等那些封地恢復壯大,封地中的勢力盡掌侯爵手中,那監察使的作用恐怕也不會太大,還是得另想對策。”
顧庭點點頭,“不錯,如今西周再加南越西涼兩處地域,我們也抽不出那麼多人手將這些地方的官員全替換了,大多還是要依賴其本地原來設立的官員,可這些官員卻不一定就會忠誠西周。
監督使前期或許還有些作用,後頭恐怕也是制衡不了。”
“你可想到好對策?”
顧庭聽姬凡此問,微微勾了勾嘴角,道:“既然那些地方已經是西周的地域,那些人便也是西周的官員,雖說是自治,但是也不能只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聞京中朝事。
便讓那些管事的家族中每屆抽出一嫡系前來京中為官好了。”
姬凡聞言,眸子微亮。
顧庭此計甚妙,一般來說,這些大家族的嫡系培養都不會差,既可以填充西周內朝人員的缺乏,又可以將這些在京任職的子弟作為籌碼。
畢竟是嫡系子弟,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可是關係傳承之事。
“那若是嫡系只有一人,又該如何?”
嫡系如果只有一人的話,那麼到時候要人來京任職,封地豈不是無人治理。
而且也容易讓那些家族中的旁系起意奪權。
“可暫緩幾年,屆時多加看管那處就是。而且屆時地域合併,西周一統,京都作為國都,是權利聚集之地,那些人未免不願意來。”
姬凡微微頷首,“此事日後可詳細再議,另外封地的兵馬,我也想更換一番,可將各封地的兵馬相互調換。”
像柳氏與百里氏,先前就是南疆南越的第一族,南疆南越的兵馬儘是一直跟著他們的忠誠之輩。若是更換部分兵馬,人心無法太過凝聚,也好掌控。
但是這調換的部分兵馬數量,也有大講究,調的少了,削弱不了勢力;調的多了,又太過削弱,若有意外之事,本地官員不相和,難以處理事情。
所以,姬凡與顧庭今日也就是小小各自交換了下想法,具體的處理法子到時候還要和西周帝一起商量一番。
至於西涼,公儀玉既然要完全放棄,那麼姬凡他們的處理也很簡單,就先調集西周其他地域的官員到西涼之中的各個地域去任職,同樣,將遠西涼的官員調入西周本域任職。
那麼在西周官員任職原西涼地域的時候,就可潛移默化之中讓西涼的百姓的思想偏向於西周。
公儀玉說的不錯,她卻是是會一視同仁,畢竟西涼日後也算是西周的國土,所以將西涼官員調入西周境內,也算是讓他們先行熟悉西周,西涼地域的其他處理方法也與西周本域一致,比如可參加金秋會試的人數,賦稅的程度等等。
☆、第三百八十七章 姜不如老的辣
東昭
雖然西周與西涼的使者都離開了,但是其他幾國的使者都還在。
新帝登基,場面盛況,盛京萬人空巷。
一切禮儀完備,結束之時,天色已經沉黑。
燕綏接受完百官最後的朝拜,便回到了御書房。
這東昭的帝位,今日是真正的更換了。
而寧壽宮的太上皇,卻是絲毫沒有參與到這一盛況之中。
他兒子的登基,是他不甘心退位的結果,他也是不會願意來參加燕綏的登基大典,而且他也出不去寧壽宮。
御書房中,燕綏還是一身黑紅帝袍,帝冕之上的冕旒遮住了那半面如仙的臉龐,使得燕綏身周的那謫仙之氣散了不少,更多了些人間帝王的尊貴威嚴之勢。
此時御書房中的人都被燕綏遣退了,忙碌了一整天,燕綏還是不怎麼喜歡一大堆的人在自己面前晃悠,煩得很。
站在鏡子之前,看著鏡中之人,燕綏微微有些愣神。
這個時候,他突然有些茫然。
小時候,母妃和他說,要費勁一切地得到父皇的寵愛,才可以一步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
他受夠了在父皇面前的小心翼翼,可是如今,自己登上了這個位置,卻覺得也不過如此罷了。
心志天下,不知到時候這天下對於他來說是不是也是這般索然無味。
思索間,燕綏就聽到門口一陣清脆地扣門聲。
環顧了下四周,殿中只有他一人,才想起那些宮人內侍都被他遣了下去。
只好親自移步到門口,給來人開了門。
是同樣一身華服宮裝的太后。
太后看著門後的燕綏微微一笑,抬手止住了身後宮婢的步伐,獨自進了御書房。
看殿中只有燕綏一人,太后不由開口道:“怎麼不讓人在身邊侍候?”
燕綏音色淡淡,“煩得很。”
太后點點頭,看著眼前的大兒子,微微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