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陳瑤作為穿越來的現代人,對於這些人性還是看得很透的。
而皇宮裡的那些也是個個人精,自然同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懂得權衡自保。
不過是做個奴才,混口飯吃,甚至太監們為了來混口飯吃連身體都損了。
所以,哪裡又真會去為了別人的江山拼命?無非誰當主人伺候誰罷了。
剛開始大家還都有些不放心,如今看那些宮女太監的反應,這才信了之前陳瑤的話。
看來果然是術業有專攻,謝長安雖然能洞悉宅斗宮斗和朝堂權衡之術,卻沒研究過太監宮女們的心態。顏兮姬玉和藍青雖然也是侍女和小廝,但她們一直被主子善待著,也都對主子忠心不二,同樣理解不了那些宮女太監。
至於藍瑾瑜,唔,她就沒思考過這些問題,她的時間全用來練武和研究兵法了。
離影同樣不懂那些人。
唯有陳瑤,反而深諳其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誠不欺人。
憑著陳瑤的計謀,謝長安很快穩定了皇宮。
即便是御林軍,也猶猶豫豫著聽了她的命令。
當然,這也是她們事先調查過的:此時的皇宮裡,太后和昭雲公主都不在。
若太后在,自然是麻煩的,雖然六宮之主是皇后,但太后畢竟是長輩,還是可以以長輩的身份來爭奪皇宮控制權。
昭雲公主雖然只是個公主,按理在皇后面前沒有發言權。但她是太后唯一的嫡親女兒,也是皇帝唯一一母同胞的妹妹,其殊榮是無與倫比的。雖然論名分公主和皇后不能吃,但她被太后和皇帝一再加恩,手裡權勢還是不小的。更何況大家都知道她是太后和皇帝唯一的嫡系血親,顧念著這一點也不敢對她不敬。
所以,若是她真跟謝長安對峙起來,那些宮女太監們會選擇誰,還真說不清楚。
如今,太后和昭雲公主都不在,可以說是天賜良機。
其他後宮女子,還真沒誰敢站出來跟謝長安對著幹的。
若真有膽,當初就不會被抬去坤寧宮伺候而不敢不從了。
掌握了皇宮,謝長安就趁熱打鐵,當著御林軍的面,請出了軒轅烈的聖旨。
當然,這是她們逼著軒轅烈寫的。
以墨淳予的安危,威脅軒轅烈。
當然,軒轅烈愛皇位至極,光掌握著墨淳予的性命,只怕還是不夠威脅他。
所以,她們也不介意告訴她:他的性命也一樣被她們握在手裡。
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只用軒轅烈自己的性命威脅他,不一定會成功,因為他會考慮自己寫了聖旨後可能會被滅口。
只用墨淳予的性命威脅他,也不一定成功,因為墨淳予在他心裡的位置未必比得上江山。
但是兩者結合,軒轅烈就同意了。因為事到如今他是逃不出去了,但,就算要死,他也希望能護得墨淳予安全。
畢竟,對於一個將死之人,帝位什麼的,是毫無意義的。
遠遠不及愛人的性命。
所以,即便明知一切都不可控,就算寫了這聖旨,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殺墨淳予,他還是寫了。
起碼,他是盡力了。
聖旨里寫得清楚:
自己無德無能,要將帝位禪讓於天下兵馬大將軍藍瑾瑜。
藍瑾瑜的戰功,是有目共睹的。
大家對她的敬佩與感激,也是無與倫比。
所以,當初軒轅烈宣布她有不臣之心,還說她謀殺皇后與陳妃,下令全國緝殺,是不得民心的。
整個大行國,只要是沒有賣國之心之人,就不會希望藍瑾瑜有事。因為藍瑾瑜是大行國的萬里長城,有她在,外族不得寸進;沒有她,邊疆恐怕會被人長驅直入。
相信這個道理軒轅烈也一樣懂。
所以,當初他緝殺藍瑾瑜,惹得許多人多想,都猜測他是忌憚藍瑾瑜功高蓋主,才會釀此冤獄。
於是大家紛紛感嘆自古忠臣良將難得善終,一面為藍瑾瑜不值,一面也為自己甚至國家的未來感到擔憂。
自古以來,君主謀害忠臣良將,吃虧的都是國民。
如今藍瑾瑜的出現,無疑驗證了這一點。
而旁邊謝長安的出現,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謝長安當然知道大家的心思,所以毫不猶豫上前宣布:
軒轅烈是個陰險小人,妒賢嫉能,容不下藍瑾瑜,甚至想要置藍瑾瑜於死地。
這件事被自己撞破,他又為了掩飾,連她也想殺。還好藍瑾瑜出手相救,這才躲過一劫。
如今劫後餘生,她不想袖手旁觀,決定站出來,還兵馬大將軍藍瑾瑜一個公道,也還天下一個明君。
如今軒轅烈主動擬旨退位,算是皆大歡喜。
這樣直白的話讓在場的人沉默。
軒轅烈這個皇帝的人品怎麼樣,不是他們這些人可以評判的。
但是他們對有一點可以確認:國家不能沒有藍瑾瑜。
是的,皇帝是誰或許並不重要,但是,沒有藍瑾瑜就沒有這個國家。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謝長安背後的勢力也是驚人,謝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動一動腳,哪怕是皇帝的金鑾殿都要搖上兩搖。
如今藍、謝兩人聯手拿著聖旨改朝換代,誰又敢反對?
而皇宮裡的那些也是個個人精,自然同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懂得權衡自保。
不過是做個奴才,混口飯吃,甚至太監們為了來混口飯吃連身體都損了。
所以,哪裡又真會去為了別人的江山拼命?無非誰當主人伺候誰罷了。
剛開始大家還都有些不放心,如今看那些宮女太監的反應,這才信了之前陳瑤的話。
看來果然是術業有專攻,謝長安雖然能洞悉宅斗宮斗和朝堂權衡之術,卻沒研究過太監宮女們的心態。顏兮姬玉和藍青雖然也是侍女和小廝,但她們一直被主子善待著,也都對主子忠心不二,同樣理解不了那些宮女太監。
至於藍瑾瑜,唔,她就沒思考過這些問題,她的時間全用來練武和研究兵法了。
離影同樣不懂那些人。
唯有陳瑤,反而深諳其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誠不欺人。
憑著陳瑤的計謀,謝長安很快穩定了皇宮。
即便是御林軍,也猶猶豫豫著聽了她的命令。
當然,這也是她們事先調查過的:此時的皇宮裡,太后和昭雲公主都不在。
若太后在,自然是麻煩的,雖然六宮之主是皇后,但太后畢竟是長輩,還是可以以長輩的身份來爭奪皇宮控制權。
昭雲公主雖然只是個公主,按理在皇后面前沒有發言權。但她是太后唯一的嫡親女兒,也是皇帝唯一一母同胞的妹妹,其殊榮是無與倫比的。雖然論名分公主和皇后不能吃,但她被太后和皇帝一再加恩,手裡權勢還是不小的。更何況大家都知道她是太后和皇帝唯一的嫡系血親,顧念著這一點也不敢對她不敬。
所以,若是她真跟謝長安對峙起來,那些宮女太監們會選擇誰,還真說不清楚。
如今,太后和昭雲公主都不在,可以說是天賜良機。
其他後宮女子,還真沒誰敢站出來跟謝長安對著幹的。
若真有膽,當初就不會被抬去坤寧宮伺候而不敢不從了。
掌握了皇宮,謝長安就趁熱打鐵,當著御林軍的面,請出了軒轅烈的聖旨。
當然,這是她們逼著軒轅烈寫的。
以墨淳予的安危,威脅軒轅烈。
當然,軒轅烈愛皇位至極,光掌握著墨淳予的性命,只怕還是不夠威脅他。
所以,她們也不介意告訴她:他的性命也一樣被她們握在手裡。
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只用軒轅烈自己的性命威脅他,不一定會成功,因為他會考慮自己寫了聖旨後可能會被滅口。
只用墨淳予的性命威脅他,也不一定成功,因為墨淳予在他心裡的位置未必比得上江山。
但是兩者結合,軒轅烈就同意了。因為事到如今他是逃不出去了,但,就算要死,他也希望能護得墨淳予安全。
畢竟,對於一個將死之人,帝位什麼的,是毫無意義的。
遠遠不及愛人的性命。
所以,即便明知一切都不可控,就算寫了這聖旨,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殺墨淳予,他還是寫了。
起碼,他是盡力了。
聖旨里寫得清楚:
自己無德無能,要將帝位禪讓於天下兵馬大將軍藍瑾瑜。
藍瑾瑜的戰功,是有目共睹的。
大家對她的敬佩與感激,也是無與倫比。
所以,當初軒轅烈宣布她有不臣之心,還說她謀殺皇后與陳妃,下令全國緝殺,是不得民心的。
整個大行國,只要是沒有賣國之心之人,就不會希望藍瑾瑜有事。因為藍瑾瑜是大行國的萬里長城,有她在,外族不得寸進;沒有她,邊疆恐怕會被人長驅直入。
相信這個道理軒轅烈也一樣懂。
所以,當初他緝殺藍瑾瑜,惹得許多人多想,都猜測他是忌憚藍瑾瑜功高蓋主,才會釀此冤獄。
於是大家紛紛感嘆自古忠臣良將難得善終,一面為藍瑾瑜不值,一面也為自己甚至國家的未來感到擔憂。
自古以來,君主謀害忠臣良將,吃虧的都是國民。
如今藍瑾瑜的出現,無疑驗證了這一點。
而旁邊謝長安的出現,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謝長安當然知道大家的心思,所以毫不猶豫上前宣布:
軒轅烈是個陰險小人,妒賢嫉能,容不下藍瑾瑜,甚至想要置藍瑾瑜於死地。
這件事被自己撞破,他又為了掩飾,連她也想殺。還好藍瑾瑜出手相救,這才躲過一劫。
如今劫後餘生,她不想袖手旁觀,決定站出來,還兵馬大將軍藍瑾瑜一個公道,也還天下一個明君。
如今軒轅烈主動擬旨退位,算是皆大歡喜。
這樣直白的話讓在場的人沉默。
軒轅烈這個皇帝的人品怎麼樣,不是他們這些人可以評判的。
但是他們對有一點可以確認:國家不能沒有藍瑾瑜。
是的,皇帝是誰或許並不重要,但是,沒有藍瑾瑜就沒有這個國家。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謝長安背後的勢力也是驚人,謝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動一動腳,哪怕是皇帝的金鑾殿都要搖上兩搖。
如今藍、謝兩人聯手拿著聖旨改朝換代,誰又敢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