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元侃恭聲道:“是的,如今大軍入蜀,所到之處,騷擾百姓恐怕難免。以朝庭的兵力,打一場勝戰容易,如何在戰後打掃好戰場,以求一戰永逸,須得在戰前就要考慮好。昔年太祖時王全斌滅蜀,後蜀孟昶十四萬兵馬,一月即滅。不料卻因為沒有約束好部屬,逼反了全師雄等蜀地舊部,將大軍拖在蜀中一年,也未平定。到後來太祖下旨,處斬了朱光旭等人,這才平息了蜀中之亂。因此兒臣認為,蜀中事務宜剿撫並用,安撫為主。當年入蜀將領,唯曹彬一物不取,軍紀嚴明,在蜀中聲名最好。此次派了曹利用去,必能起安撫之效。張詠熟悉蜀中事務,為人剛正多智,此去蜀中平亂安民,卻是最好人選!”
太宗看了他一會兒,元侃心中惴惴,卻不知道是好是壞。卻見太宗拿起手邊一道上諭道:“朕方才擬了這道旨意,等一會兒便明發,你此時倒可先看一看!”說著,令夏承忠遞給元侃。
元侃打開這份糙詔一看,心頭驟然停了一下,立刻狂跳不止,卻知道自己此時臉色必然已變。卻是這道糙詔上寫著:“詔昭宣使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禁軍征討流寇李順等……”
太宗已經備好了人選,連詔書都已經擬好,自己卻仍在這裡空說什麼蜀中大計,回想起方才自己所言,也不知哪裡說錯了,竟驚出一身冷汗來。忙離座跪下道:“父皇高瞻遠矚,兒臣胡言亂語,實是惶恐。”
太宗卻笑了:“你起來罷!”
元侃惴惴不安地站起,太宗問道:“朕高瞻遠矚在哪一點,你胡言亂語卻又在哪一點呢?”
元侃倒不防太宗如此一問,原來準備好的應答全用不上,腦子剎那間一片空白,好一會兒才慌忙胡亂想著應對之辭道:“父皇的意思是速戰速決,如今四海昇平,不宜為蜀中之事拖得太久,還有……”
太宗拿起幾封奏摺,叫夏承忠遞與元侃,道:“你先看看這幾封奏摺。”
元侃忙打開糙糙一看,猛然醒悟,抬頭看著太宗:“兒臣明白了。”
太宗淡淡地道:“你能夠看到蜀中民qíng,看到平亂之後的安撫,確已經是不錯了。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蜀中之事,並非僅在蜀中,而在天下。唐末各地割據,以致五胡亂華。自古以來外患皆是由於內憂而引起的。蜀中之事一發生,夏州李繼遷就蠢蠢yù動,前些日子邸報傳來,他夜襲李繼捧營地,已經奪了李繼捧的人馬,且受了契丹的封號,在邊境上作亂。這邊高麗有使臣到來,說是契丹兵馬入侵高麗,請求天朝派兵增援……”元侃低下頭去,心中暗驚,太宗這一層,卻是想得比他更遠更深了。
太宗輕嘆了一聲,似是不勝疲倦: 倘是單從國內來看,你的想法也對的,但是打如今開始,你的眼光卻是要放得更長遠些。蜀中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時間一拖長,西邊夏州,北邊契丹都不安份,一旦東邊高麗為契丹所控制,事qíng就更麻煩了。京中安撫流民的事,你先交給呂端。有空多請教李沆李至沈倫,這幾個是三朝老臣,要學著多關注夏州和契丹的事。
元侃耳中似覺得一陣驚雷響過,卻有一股歡欣喜悅自胸中險些兒要炸開來了,反反覆覆,只響著這兩句話 你的眼光卻是要放得更長遠些 要學著多關注夏州和契丹的事 ,來不及多想,忙跪下去謝恩: 兒臣知道了,兒臣一定多加學習。
太宗拿起任命王繼恩的詔書,正在遞給夏承忠去明發上諭,想了一想,卻又道: 再擬一道旨意,令張詠為成都府,嗯,成都府因李逆之亂,前些時日已經降府為州了。就令張詠為益州知州,待王繼恩大軍收回益州,他便去上任罷。 這卻是已經採納了元侃的建議來安撫蜀中了。
元侃捧了有關夏州和契丹的文書,慢慢地退出御書房,心中卻似有十七八隻貓爪子在抓著,痒痒地,那股子歡欣,卻不敢大聲叫出來說出來。一直到出宮,回到自己府中,在書房中放下一直捧在手中的文書,這才癱在椅上,打心底里地笑了出來。
三日後,大軍出發,宣昭使王繼恩為帥出征蜀中。
元傑元份,沒有得到此番出征,固然是氣極敗壞大惑不解,元侃心中卻已經明白,自上次北伐失利之後,太宗下旨嚴守邊境,已經斷了北伐之心。既然無大戰,因此也不打算讓將帥多掌軍權。更不願此次的平蜀之亂,再讓這些將帥有重掌兵馬的開端。
王繼恩隨太宗征戰多年,深得太宗之心,此次他能夠執掌兵權,就是因為,他是個閹人,一旦蜀中之亂一平,他自然也不能久握兵權。
自五代十國之後,大將一旦權重,便會篡主自立,已經成了慣例。因此本朝立國以來,太祖以杯酒釋兵權之後,便不會給任何將帥以掌握足夠兵權的機會。
太宗命宦官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兵西行。雷有終為陝路轉運使,管理餉務。
果然中央禁軍出征,遠非蜀中地方軍隊能比。
一月王繼恩掛帥出蜀。
二月中旬,李順派大將楊廣分攻劍州,都監西京作坊副使上官正、成都監軍供奉官宿翰本已經準備依例開城歸降,聽得朝庭大軍將至,立刻軍心大振,閉城抗拒。楊廣大敗而歸,被李順斬首。
四月,王繼恩率師攻破綿州,李順軍大敗。緊接著,內殿崇班曹習破李順軍於老溪,收復閬州。綿州巡檢使胡正遠帥兵收復巴州。西川行營破李順軍於研口砦,收復劍州。
五月,王繼恩的西川行營與李順主力十萬兵馬交戰,這一戰直殺得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光報上來被斬首的首級就有三萬頭顱。
這一戰之下,捷報頻傳,緊接著報來王繼恩已經收復成都,並抓獲了大蜀王李順、樞密使計辭、宰相吳文賞等為首八人。
太宗大喜,下旨對平蜀官員一例加恩敘功論賞,中書令以功勞論,報上來擬任王繼恩為宣徽使,
太宗此時心中卻有些猶豫,道: 朕讀前代史,宦官預政,最干國紀,就是我朝開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且嚴禁干預政治。今yù擢繼恩為宣徽使,宣徽即參政初基,怎可行得? 參政趙昌言、蘇易簡等,又上言: 繼恩平寇,立有大功,非此不足酬庸。
太宗忽然發怒: 太祖定例,何人敢違?
眾臣皆驚,不敢再置一詞,大學士張洎、錢若水等人只得別議官名,創立一個宣政使名目,賞給繼恩,再令他進領順州路防禦使。並傳旨,將李順等八人,在鳳翔市磔首示眾,同時詔告天下,赦免李順餘黨脅從之罪。
王繼恩接到封賞的旨意,心頭卻如一盆冷水澆下,自己不管怎麼做,立下多少功勞,做事的時候,出生入死無人論,到了最終論功行賞,卻仍舊當他是個宮內低三下四的閹臣。難道說自己這一番平蜀,不是冒了生死,不是殫精竭慮不成?
想到此節,不禁心灰意冷,自己無論做得多少,都是無用吧。素性開放性子,恣意妄為起來。他手握重兵,久留成都,專務宴飲,每一出遊,必要前呼後擁,音樂雜奏,騎士左執博局,右執棋枰,整日荒戲,橫行無忌。連他手下的部將亦驕橫殘bào,****婦女,搶掠玉帛,無所不為。
此時李順雖死,然而有大將軍張余奉令出征嘉州,此時聽得李順已死,王繼恩驕橫,立刻收集殘眾,重新攻陷嘉、戎、滬、渝、涪、忠、萬、開等八州。開州監軍秦傅序戰死,蜀中重又大亂。
王繼恩卻是仍然高臥飲酒,四周州縣遣人乞救,均置諸不理。
告急彈劾文書,雪片似地飛至汴京,太宗大驚,重新想起當日元侃之言,後悔不及,於是下旨令益州知府張詠即刻赴蜀上任,便宜行事。
此時,太宗亦下旨,令青州知州寇準入京。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邦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時年才十九歲,即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次年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等官。
太宗雖然厭惡趙普,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對於朝庭的作用,儘管他在關鍵時刻總會起用趙普,但是在太祖朝被排擠的心理,卻始終也無法自心底里全部信任趙普。他也一直在群臣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 趙普 。寇準在群臣中,臨事明敏,以剛直足智而著名。
端拱二年,寇準曾奏事殿中,極利害。由於忠言逆耳,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此事比當年趙普將太祖撕碎地奏摺重新貼好呈上之舉,更為大膽。太宗雖然當時極怒,事後回想,卻是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 朕得寇準;如唐太宗得魏徵。 他終於得到了自己的 趙普 。
但是寇準此人,自負極甚,太宗待他有知遇之恩,他自是傾心相報,余者在他的眼中,卻皆是不屑一顧。因此,得罪人甚多。
淳化寇準任樞密陸軍直學士,時年春季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準卻忽然道: 天人感應,今年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 太宗大怒,拂袖生氣地轉人禁中,過了半刻,心中思量寇準的話必有根據,就召問寇準朝廷的刑罰怎麼不平?寇準回答說: 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面解釋。
當二府大臣被召進來時,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寇準卻拿出兩樁卷宗來,道: 臣近日接到這兩樁受賄案的卷宗,發現王淮貪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前些時日卻又恢復了原職;而qíng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
太宗震怒: 這是怎麼回事? 寇準從容地道: 只因為王淮的哥哥就是參知政事王沔大人。 他看了王沔一眼厲聲問道: 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平嗎? 太宗當即責問王沔,王沔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太宗喜他肯直言進諫,過得不久,便任命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後又改為同知樞密院事,開始直接參預軍國大事。
不料寇準一接手樞密院之事,便與樞院知院張遜也大鬧幾場。他與王沔張遜作對,卻將兩府中人得罪了大半,在朝中立足不住。太宗每日耳內聞得種種非議,無奈只得將寇準貶至青州去磨磨性子。
寇準去了青州,太宗耳邊無人聒噪,竟覺得有些不習慣起來。隔段時間,倒要詢問有關寇準在青州的qíng況。
時王沔已經失勢,宰相呂蒙正趁機上奏,道: 寇準在青州一年多,已經修身養性,相信回來之後,應該能與眾臣相處更好。
太宗正中下懷,准了奏本,寇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
寇準剛從青州還朝,立刻入內覲見太宗。
寇準走進睽別一年之久的大慶宮中,眼見著檐上魚沼飛梁,心中竟恍有隔世之感。
夏承忠引著寇準入內,寇準進入殿中,卻不見太宗。心中正是奇怪之時,聽得屏風後面水聲淙淙,隱隱透著一股藥氣來。過得片刻,見有宮人捧著玉盆倒退而出,走過寇準身邊,聞得這藥氣更重。
寇準心頭狂跳,不安之意重濃。
此時卻聽得太宗咳嗽一聲,道: 寇準怎麼還沒到嗎?
寇準連忙跪前一步,道: 臣寇準叩謝皇恩。
聽得太宗道: 撤了屏風。
寇準抬起頭來,卻見太宗家常衣著,赤著雙足倚在榻上,腳上仍可見剛剛泡過藥水的痕跡。
太宗看了他一會兒,元侃心中惴惴,卻不知道是好是壞。卻見太宗拿起手邊一道上諭道:“朕方才擬了這道旨意,等一會兒便明發,你此時倒可先看一看!”說著,令夏承忠遞給元侃。
元侃打開這份糙詔一看,心頭驟然停了一下,立刻狂跳不止,卻知道自己此時臉色必然已變。卻是這道糙詔上寫著:“詔昭宣使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禁軍征討流寇李順等……”
太宗已經備好了人選,連詔書都已經擬好,自己卻仍在這裡空說什麼蜀中大計,回想起方才自己所言,也不知哪裡說錯了,竟驚出一身冷汗來。忙離座跪下道:“父皇高瞻遠矚,兒臣胡言亂語,實是惶恐。”
太宗卻笑了:“你起來罷!”
元侃惴惴不安地站起,太宗問道:“朕高瞻遠矚在哪一點,你胡言亂語卻又在哪一點呢?”
元侃倒不防太宗如此一問,原來準備好的應答全用不上,腦子剎那間一片空白,好一會兒才慌忙胡亂想著應對之辭道:“父皇的意思是速戰速決,如今四海昇平,不宜為蜀中之事拖得太久,還有……”
太宗拿起幾封奏摺,叫夏承忠遞與元侃,道:“你先看看這幾封奏摺。”
元侃忙打開糙糙一看,猛然醒悟,抬頭看著太宗:“兒臣明白了。”
太宗淡淡地道:“你能夠看到蜀中民qíng,看到平亂之後的安撫,確已經是不錯了。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蜀中之事,並非僅在蜀中,而在天下。唐末各地割據,以致五胡亂華。自古以來外患皆是由於內憂而引起的。蜀中之事一發生,夏州李繼遷就蠢蠢yù動,前些日子邸報傳來,他夜襲李繼捧營地,已經奪了李繼捧的人馬,且受了契丹的封號,在邊境上作亂。這邊高麗有使臣到來,說是契丹兵馬入侵高麗,請求天朝派兵增援……”元侃低下頭去,心中暗驚,太宗這一層,卻是想得比他更遠更深了。
太宗輕嘆了一聲,似是不勝疲倦: 倘是單從國內來看,你的想法也對的,但是打如今開始,你的眼光卻是要放得更長遠些。蜀中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時間一拖長,西邊夏州,北邊契丹都不安份,一旦東邊高麗為契丹所控制,事qíng就更麻煩了。京中安撫流民的事,你先交給呂端。有空多請教李沆李至沈倫,這幾個是三朝老臣,要學著多關注夏州和契丹的事。
元侃耳中似覺得一陣驚雷響過,卻有一股歡欣喜悅自胸中險些兒要炸開來了,反反覆覆,只響著這兩句話 你的眼光卻是要放得更長遠些 要學著多關注夏州和契丹的事 ,來不及多想,忙跪下去謝恩: 兒臣知道了,兒臣一定多加學習。
太宗拿起任命王繼恩的詔書,正在遞給夏承忠去明發上諭,想了一想,卻又道: 再擬一道旨意,令張詠為成都府,嗯,成都府因李逆之亂,前些時日已經降府為州了。就令張詠為益州知州,待王繼恩大軍收回益州,他便去上任罷。 這卻是已經採納了元侃的建議來安撫蜀中了。
元侃捧了有關夏州和契丹的文書,慢慢地退出御書房,心中卻似有十七八隻貓爪子在抓著,痒痒地,那股子歡欣,卻不敢大聲叫出來說出來。一直到出宮,回到自己府中,在書房中放下一直捧在手中的文書,這才癱在椅上,打心底里地笑了出來。
三日後,大軍出發,宣昭使王繼恩為帥出征蜀中。
元傑元份,沒有得到此番出征,固然是氣極敗壞大惑不解,元侃心中卻已經明白,自上次北伐失利之後,太宗下旨嚴守邊境,已經斷了北伐之心。既然無大戰,因此也不打算讓將帥多掌軍權。更不願此次的平蜀之亂,再讓這些將帥有重掌兵馬的開端。
王繼恩隨太宗征戰多年,深得太宗之心,此次他能夠執掌兵權,就是因為,他是個閹人,一旦蜀中之亂一平,他自然也不能久握兵權。
自五代十國之後,大將一旦權重,便會篡主自立,已經成了慣例。因此本朝立國以來,太祖以杯酒釋兵權之後,便不會給任何將帥以掌握足夠兵權的機會。
太宗命宦官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兵西行。雷有終為陝路轉運使,管理餉務。
果然中央禁軍出征,遠非蜀中地方軍隊能比。
一月王繼恩掛帥出蜀。
二月中旬,李順派大將楊廣分攻劍州,都監西京作坊副使上官正、成都監軍供奉官宿翰本已經準備依例開城歸降,聽得朝庭大軍將至,立刻軍心大振,閉城抗拒。楊廣大敗而歸,被李順斬首。
四月,王繼恩率師攻破綿州,李順軍大敗。緊接著,內殿崇班曹習破李順軍於老溪,收復閬州。綿州巡檢使胡正遠帥兵收復巴州。西川行營破李順軍於研口砦,收復劍州。
五月,王繼恩的西川行營與李順主力十萬兵馬交戰,這一戰直殺得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光報上來被斬首的首級就有三萬頭顱。
這一戰之下,捷報頻傳,緊接著報來王繼恩已經收復成都,並抓獲了大蜀王李順、樞密使計辭、宰相吳文賞等為首八人。
太宗大喜,下旨對平蜀官員一例加恩敘功論賞,中書令以功勞論,報上來擬任王繼恩為宣徽使,
太宗此時心中卻有些猶豫,道: 朕讀前代史,宦官預政,最干國紀,就是我朝開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且嚴禁干預政治。今yù擢繼恩為宣徽使,宣徽即參政初基,怎可行得? 參政趙昌言、蘇易簡等,又上言: 繼恩平寇,立有大功,非此不足酬庸。
太宗忽然發怒: 太祖定例,何人敢違?
眾臣皆驚,不敢再置一詞,大學士張洎、錢若水等人只得別議官名,創立一個宣政使名目,賞給繼恩,再令他進領順州路防禦使。並傳旨,將李順等八人,在鳳翔市磔首示眾,同時詔告天下,赦免李順餘黨脅從之罪。
王繼恩接到封賞的旨意,心頭卻如一盆冷水澆下,自己不管怎麼做,立下多少功勞,做事的時候,出生入死無人論,到了最終論功行賞,卻仍舊當他是個宮內低三下四的閹臣。難道說自己這一番平蜀,不是冒了生死,不是殫精竭慮不成?
想到此節,不禁心灰意冷,自己無論做得多少,都是無用吧。素性開放性子,恣意妄為起來。他手握重兵,久留成都,專務宴飲,每一出遊,必要前呼後擁,音樂雜奏,騎士左執博局,右執棋枰,整日荒戲,橫行無忌。連他手下的部將亦驕橫殘bào,****婦女,搶掠玉帛,無所不為。
此時李順雖死,然而有大將軍張余奉令出征嘉州,此時聽得李順已死,王繼恩驕橫,立刻收集殘眾,重新攻陷嘉、戎、滬、渝、涪、忠、萬、開等八州。開州監軍秦傅序戰死,蜀中重又大亂。
王繼恩卻是仍然高臥飲酒,四周州縣遣人乞救,均置諸不理。
告急彈劾文書,雪片似地飛至汴京,太宗大驚,重新想起當日元侃之言,後悔不及,於是下旨令益州知府張詠即刻赴蜀上任,便宜行事。
此時,太宗亦下旨,令青州知州寇準入京。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邦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時年才十九歲,即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次年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等官。
太宗雖然厭惡趙普,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對於朝庭的作用,儘管他在關鍵時刻總會起用趙普,但是在太祖朝被排擠的心理,卻始終也無法自心底里全部信任趙普。他也一直在群臣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 趙普 。寇準在群臣中,臨事明敏,以剛直足智而著名。
端拱二年,寇準曾奏事殿中,極利害。由於忠言逆耳,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此事比當年趙普將太祖撕碎地奏摺重新貼好呈上之舉,更為大膽。太宗雖然當時極怒,事後回想,卻是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 朕得寇準;如唐太宗得魏徵。 他終於得到了自己的 趙普 。
但是寇準此人,自負極甚,太宗待他有知遇之恩,他自是傾心相報,余者在他的眼中,卻皆是不屑一顧。因此,得罪人甚多。
淳化寇準任樞密陸軍直學士,時年春季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準卻忽然道: 天人感應,今年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 太宗大怒,拂袖生氣地轉人禁中,過了半刻,心中思量寇準的話必有根據,就召問寇準朝廷的刑罰怎麼不平?寇準回答說: 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面解釋。
當二府大臣被召進來時,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寇準卻拿出兩樁卷宗來,道: 臣近日接到這兩樁受賄案的卷宗,發現王淮貪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前些時日卻又恢復了原職;而qíng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
太宗震怒: 這是怎麼回事? 寇準從容地道: 只因為王淮的哥哥就是參知政事王沔大人。 他看了王沔一眼厲聲問道: 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平嗎? 太宗當即責問王沔,王沔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太宗喜他肯直言進諫,過得不久,便任命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後又改為同知樞密院事,開始直接參預軍國大事。
不料寇準一接手樞密院之事,便與樞院知院張遜也大鬧幾場。他與王沔張遜作對,卻將兩府中人得罪了大半,在朝中立足不住。太宗每日耳內聞得種種非議,無奈只得將寇準貶至青州去磨磨性子。
寇準去了青州,太宗耳邊無人聒噪,竟覺得有些不習慣起來。隔段時間,倒要詢問有關寇準在青州的qíng況。
時王沔已經失勢,宰相呂蒙正趁機上奏,道: 寇準在青州一年多,已經修身養性,相信回來之後,應該能與眾臣相處更好。
太宗正中下懷,准了奏本,寇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
寇準剛從青州還朝,立刻入內覲見太宗。
寇準走進睽別一年之久的大慶宮中,眼見著檐上魚沼飛梁,心中竟恍有隔世之感。
夏承忠引著寇準入內,寇準進入殿中,卻不見太宗。心中正是奇怪之時,聽得屏風後面水聲淙淙,隱隱透著一股藥氣來。過得片刻,見有宮人捧著玉盆倒退而出,走過寇準身邊,聞得這藥氣更重。
寇準心頭狂跳,不安之意重濃。
此時卻聽得太宗咳嗽一聲,道: 寇準怎麼還沒到嗎?
寇準連忙跪前一步,道: 臣寇準叩謝皇恩。
聽得太宗道: 撤了屏風。
寇準抬起頭來,卻見太宗家常衣著,赤著雙足倚在榻上,腳上仍可見剛剛泡過藥水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