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74
關掉燈之後房間裡還有微微光線。她睏倦而眠。
幼童的睡眠深沉而酣暢,如同進入洞穴,聽不到呼吸的聲響。在她入睡時,我會撫摸她的頭髮,額頭,手指,腳趾,嗅聞她淡淡的芳香。抓住她胖胖的小手,感覺肌肉的彈性緊繃,蓬勃生發。輕輕地碰觸,來來回回。留戀這無需發出聲音的撫摸。母親以前也經常這樣撫摸我。
若她疲倦,習慣蹲下來讓她趴在背上,背著她走。城市裡很少看到有人背孩子,我習慣這個方式。童年時不同的親人背過我,這是流傳下來的方式。這樣的時刻我們能得到同樣的安穩。
我是個母親嗎。我的內心一直也有個孩子,渴望與她一起成長。等她成人之後,我希望她能夠“看見”母親心中的這個孩子。
保持生命實踐的信念和勇氣,是應該為她做到的一件事情。
一個能夠控制情緒不失態的母親。不抱怨、不說多餘的話。一往無前。一個始終在學習、在工作、在創造的母親。
這幾點已足夠。
75
有時我希望她在我寫過的文字里去嘗試真正了解我。了解我曾有過的,現今所有的,以及未來會有的一切。有時則覺得她可以對我的內心一字不讀。
76
我會如何表達對你的感情。
未曾為你寫過信,不曾仔細記錄你的一切,也不隨意對別人談論你。有時默默觀望你入睡的臉龐,在你衣衫的破損處縫補上針線,或者隨時回應你在尋找我的手,你對我的叫喚。言語總不顯得妥當,它無法測量其中的深刻。
我要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投靠我。藉助我的肉體實現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有使命在身。
用你純潔、明亮、溫暖、有神的光芒,照耀我,逐一充滿我與這個世界之間隔膜的距離。讓我得以平靜、堅強、持續。你扶助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時間。我知道,你是來挽留我的。挽留我與世間始終存在的一種岌岌可危的脆弱的關係。
把美好的東西,放在你的手上,就如同放在我自己的手上。
願你以本真的樣子存在於世,感覺到快活。有來自於這個世間和自處的容納之地。自益和有益於他人。
我愛你勝於我的肉身停留於這個世界上的時間。
77
流光過境,萬籟俱寂。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乾淨如明鏡。
78
敦煌手抄經文殘片中,清晰可見的墨字,印入眼中完整的一句是……皆得解脫,所得不退轉。
編輯來電話,在咖啡店約見。路上步行時,感受到寒風刺骨。想到,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回不去。的確回不去。原諒自己和他人。給予光源和水。
79
“我對你的愛遠超過你所想和所知。”你想說的也許是你的愛與我不相關。事實也是如此。我的愛也從來只是自己的事。
把眷戀和不舍,像握有的種子一樣,在風中輕輕揚了它。任由它降落土地和河流,帶著它的因緣生根發芽,不了了之。某天,你會想起懸崖邊緣我伸出過空空的雙手。想起我做盡的一切……在那一刻,你將會真正地深沉地思念我。
80
去D先生處拜訪,問詢他一些問題。走過小院子,空無一人,一棵杏花樹在春日陽光中徒然獨自開放。白色花瓣風中飄落,地上微微積累一層。無限寂靜。當時有一種特別的感受,覺得吉祥。
此刻所需要只是一一正式道別,即便只是在心裡。然後獨自轉身站到那個轉折的起點上面去。
81
河流上白鷺飛過,稻田裡谷穗爆裂。澗邊蝴蝶安睡,枕邊雨聲潺潺。我看到你從夢中醒來,走過夜路。獨自站在已被燒毀的渡口,等待去往彼岸的船隻。
82
身體對時間是有記錄性的。清晨六點躺下睡覺時,警覺窗外天色已亮。一夜無眠。
“因為知道自己歷經過那麼久的分離和失聯之後,我們會感到一種靈魂的悲傷。那是一種濕潤的悲傷。那是一種淨化的悲傷。可以清理土地,準備新生命的萌芽……它使我們成為一個盛器,開著口,準備迎接。”最近在閱讀的書。隱秘而純淨的悲傷使生命成為盛器。喜歡這比喻。
這些年,時間給予我一種有條不紊的安穩的開放性,仿佛犯過的錯誤可以被原諒,行動可以洗牌重來。但顯然即便有這種寬宏,人也無法承當。在某種程度上說,人所做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錯誤。無需後悔。我們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有它當下的意義。它聯接著過去的回聲和未來的光亮。未必即刻顯示出深意。
人生的一些事不需要著急,慢慢等一等,看它在時間中自行流動的樣子,看它如何回歸自己的秩序,如何成形。分辨清楚。最終才拿出一意孤行的迅疾的勇氣。
以往種種,那些苦痛,執著,失望,反覆,艱難,幼稚……在當初未必立刻顯現其作用。長久之後,終有一刻,能體會到它所想給予的意義。
有時我隱隱擔心失去對身邊人與事物的熱情。但又覺得真正的熱情,應該留給值得的任務。其他所有的出現和存在,X或者Y,其性質是一樣的,都只是來幫助我們驗證最後一步的意義。都不過是為了最終發掘和感受到這股深意的鋪墊和遞進。如同過河的石頭,或深或淺,或大或小,而人所要做的,只是踩過它們,持續地堅定地前行。並且接受所有衝擊。
83
一些黑暗能量沉積由來已久。對抗和負擔這些能量,雖然沒有被它們摧毀,但始終在負擔的姿勢,時而可察覺到變形和吃力。如何放下沒有人可以給予指導,大多數人不過是獨自默默探索。世間凡人摸索前行,憑靠天性敏銳洞察智慧能走多遠就走多遠。這是一條艱難的路,橫衝直撞來回周折。
每個人用不同方式造就各種不同生活。人可以自由嘗試各種途徑。宗教或者靈性的途徑讓人望而生畏無所適從,因為它最終指向一種空無。生命形成一個必然要面對的無法逃避的疑問:你將如何活,將如何面對死。人無法逃脫這種被質問的痛苦。
有些人選擇忽視、解構、輕視、嘲諷這種痛苦,以世俗的歡愉和麻醉來迴避這些問題。有些人則選擇負擔自身所對應的使命,參與到宇宙廣闊不語的共同秘密之中。
“任何一種哲學、靈性道路或宗教,假設不能增長靈性追隨者的智慧,幫助他們了解非二元與幻相,至少也應該將我們視一切所見、所觸、狀似堅實者都是真實存在而且合乎邏輯的這種習性,加以某種程度的破壞。”(摘自一位仁波切。)
世界上的人分為幾類。有些人喜歡做出姿態馴服世界,並以此忽略自身的真實。有些人想馴服自己的心,認知到除此之外的世界均不真實。
打破實相,妄想,虛空,生死,才得以穿越生命的苦。真正的清淨圓滿和喜悅是什麼。這對凡俗生命來說是難以得到論證的問題。這裡有兩個原因。一,人所不知道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二,人所知道的,有時不可被言說。
修行是一種精神性的訓練。在認識到自身和萬物的空性之後,體會到與之融為一體。一種清洗,一種倒空,一種靜寂,一種滿盈。如此這般地空與滿。
關掉燈之後房間裡還有微微光線。她睏倦而眠。
幼童的睡眠深沉而酣暢,如同進入洞穴,聽不到呼吸的聲響。在她入睡時,我會撫摸她的頭髮,額頭,手指,腳趾,嗅聞她淡淡的芳香。抓住她胖胖的小手,感覺肌肉的彈性緊繃,蓬勃生發。輕輕地碰觸,來來回回。留戀這無需發出聲音的撫摸。母親以前也經常這樣撫摸我。
若她疲倦,習慣蹲下來讓她趴在背上,背著她走。城市裡很少看到有人背孩子,我習慣這個方式。童年時不同的親人背過我,這是流傳下來的方式。這樣的時刻我們能得到同樣的安穩。
我是個母親嗎。我的內心一直也有個孩子,渴望與她一起成長。等她成人之後,我希望她能夠“看見”母親心中的這個孩子。
保持生命實踐的信念和勇氣,是應該為她做到的一件事情。
一個能夠控制情緒不失態的母親。不抱怨、不說多餘的話。一往無前。一個始終在學習、在工作、在創造的母親。
這幾點已足夠。
75
有時我希望她在我寫過的文字里去嘗試真正了解我。了解我曾有過的,現今所有的,以及未來會有的一切。有時則覺得她可以對我的內心一字不讀。
76
我會如何表達對你的感情。
未曾為你寫過信,不曾仔細記錄你的一切,也不隨意對別人談論你。有時默默觀望你入睡的臉龐,在你衣衫的破損處縫補上針線,或者隨時回應你在尋找我的手,你對我的叫喚。言語總不顯得妥當,它無法測量其中的深刻。
我要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投靠我。藉助我的肉體實現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有使命在身。
用你純潔、明亮、溫暖、有神的光芒,照耀我,逐一充滿我與這個世界之間隔膜的距離。讓我得以平靜、堅強、持續。你扶助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時間。我知道,你是來挽留我的。挽留我與世間始終存在的一種岌岌可危的脆弱的關係。
把美好的東西,放在你的手上,就如同放在我自己的手上。
願你以本真的樣子存在於世,感覺到快活。有來自於這個世間和自處的容納之地。自益和有益於他人。
我愛你勝於我的肉身停留於這個世界上的時間。
77
流光過境,萬籟俱寂。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乾淨如明鏡。
78
敦煌手抄經文殘片中,清晰可見的墨字,印入眼中完整的一句是……皆得解脫,所得不退轉。
編輯來電話,在咖啡店約見。路上步行時,感受到寒風刺骨。想到,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回不去。的確回不去。原諒自己和他人。給予光源和水。
79
“我對你的愛遠超過你所想和所知。”你想說的也許是你的愛與我不相關。事實也是如此。我的愛也從來只是自己的事。
把眷戀和不舍,像握有的種子一樣,在風中輕輕揚了它。任由它降落土地和河流,帶著它的因緣生根發芽,不了了之。某天,你會想起懸崖邊緣我伸出過空空的雙手。想起我做盡的一切……在那一刻,你將會真正地深沉地思念我。
80
去D先生處拜訪,問詢他一些問題。走過小院子,空無一人,一棵杏花樹在春日陽光中徒然獨自開放。白色花瓣風中飄落,地上微微積累一層。無限寂靜。當時有一種特別的感受,覺得吉祥。
此刻所需要只是一一正式道別,即便只是在心裡。然後獨自轉身站到那個轉折的起點上面去。
81
河流上白鷺飛過,稻田裡谷穗爆裂。澗邊蝴蝶安睡,枕邊雨聲潺潺。我看到你從夢中醒來,走過夜路。獨自站在已被燒毀的渡口,等待去往彼岸的船隻。
82
身體對時間是有記錄性的。清晨六點躺下睡覺時,警覺窗外天色已亮。一夜無眠。
“因為知道自己歷經過那麼久的分離和失聯之後,我們會感到一種靈魂的悲傷。那是一種濕潤的悲傷。那是一種淨化的悲傷。可以清理土地,準備新生命的萌芽……它使我們成為一個盛器,開著口,準備迎接。”最近在閱讀的書。隱秘而純淨的悲傷使生命成為盛器。喜歡這比喻。
這些年,時間給予我一種有條不紊的安穩的開放性,仿佛犯過的錯誤可以被原諒,行動可以洗牌重來。但顯然即便有這種寬宏,人也無法承當。在某種程度上說,人所做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錯誤。無需後悔。我們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有它當下的意義。它聯接著過去的回聲和未來的光亮。未必即刻顯示出深意。
人生的一些事不需要著急,慢慢等一等,看它在時間中自行流動的樣子,看它如何回歸自己的秩序,如何成形。分辨清楚。最終才拿出一意孤行的迅疾的勇氣。
以往種種,那些苦痛,執著,失望,反覆,艱難,幼稚……在當初未必立刻顯現其作用。長久之後,終有一刻,能體會到它所想給予的意義。
有時我隱隱擔心失去對身邊人與事物的熱情。但又覺得真正的熱情,應該留給值得的任務。其他所有的出現和存在,X或者Y,其性質是一樣的,都只是來幫助我們驗證最後一步的意義。都不過是為了最終發掘和感受到這股深意的鋪墊和遞進。如同過河的石頭,或深或淺,或大或小,而人所要做的,只是踩過它們,持續地堅定地前行。並且接受所有衝擊。
83
一些黑暗能量沉積由來已久。對抗和負擔這些能量,雖然沒有被它們摧毀,但始終在負擔的姿勢,時而可察覺到變形和吃力。如何放下沒有人可以給予指導,大多數人不過是獨自默默探索。世間凡人摸索前行,憑靠天性敏銳洞察智慧能走多遠就走多遠。這是一條艱難的路,橫衝直撞來回周折。
每個人用不同方式造就各種不同生活。人可以自由嘗試各種途徑。宗教或者靈性的途徑讓人望而生畏無所適從,因為它最終指向一種空無。生命形成一個必然要面對的無法逃避的疑問:你將如何活,將如何面對死。人無法逃脫這種被質問的痛苦。
有些人選擇忽視、解構、輕視、嘲諷這種痛苦,以世俗的歡愉和麻醉來迴避這些問題。有些人則選擇負擔自身所對應的使命,參與到宇宙廣闊不語的共同秘密之中。
“任何一種哲學、靈性道路或宗教,假設不能增長靈性追隨者的智慧,幫助他們了解非二元與幻相,至少也應該將我們視一切所見、所觸、狀似堅實者都是真實存在而且合乎邏輯的這種習性,加以某種程度的破壞。”(摘自一位仁波切。)
世界上的人分為幾類。有些人喜歡做出姿態馴服世界,並以此忽略自身的真實。有些人想馴服自己的心,認知到除此之外的世界均不真實。
打破實相,妄想,虛空,生死,才得以穿越生命的苦。真正的清淨圓滿和喜悅是什麼。這對凡俗生命來說是難以得到論證的問題。這裡有兩個原因。一,人所不知道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二,人所知道的,有時不可被言說。
修行是一種精神性的訓練。在認識到自身和萬物的空性之後,體會到與之融為一體。一種清洗,一種倒空,一種靜寂,一種滿盈。如此這般地空與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