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打這天,小達子不再上電車。

  大 回

  --------------------------------------------------------------------------------

  --------------------------------------------------------------------------------

  大回姓回,人高馬大,手大腳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

  叫慣了大回,反倒沒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回是能人,專攻垂釣。手裡一根竹竿子,就是釣魚竿;一個使針敲成的鉤,就是魚鉤;一根納鞋底子用的上了蠟的細線繩,就是魚線;還有一片鴿子的羽毛拴在線繩上,就是魚漂。只憑這幾樣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他蹲在坑邊,頂多七天,能把坑裡幾千條魚釣光了。連魚秧子也逃不掉。

  甭管水裡的魚多雜,他想要哪種就專上哪種魚;他還能釣完公魚釣母魚,一對對地往上釣。他釣的大魚比他還沉,釣的小魚比魚鉤還小。

  人說釣魚憑的是運氣,他憑的便能耐。

  釣鯽魚用的紅蟲子,又小又細,好賽線頭,而且只有一層薄皮兒,裡邊一兜兒血紅的水。要想把魚鉤穿進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鉤尖一斜,一股紅水出來,單剩下一層皮兒了。可人家大回把紅蟲子全放在嘴裡,在腮幫子那裡存著。用的時候,手指捏著魚鉤,張開嘴把鉤往裡邊一掛,保管把那小紅蟲漂漂亮亮穿在魚鉤上。就這手活,誰會?

  他無論釣什麼都有絕法,比方釣王八。

  釣魚時勾到王八,都是竿兒彎,線不動,很容易疑惑是勾上了水下邊的石塊。心裡急,一使勁,線斷了!大回不急,穩穩繃住。停了會兒,見線一走,認準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著提竿。

  尤其大王八,被魚勾住之後,便用兩隻前爪子抓住了糙,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線斷。每到這時候,大回便從腰間摸出一個銅環,從魚竿的底把套進去,穿過魚竿一鬆手,銅環便順著魚線溜下去。

  水底下的王八正吃著勁兒,忽見一個鋥亮的東西直朝自己的腦袋飛來,不知是嘛,揚起前爪子一擋,這便鬆開下邊的糙。嘿,就勢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來!

  這招這法,還在哪兒見過?

  天津衛人過年有個風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條活鯉魚放到河裡。為的是行善,求好報。放魚時,要在魚的北鰭上拴一根紅繩,做個記號。倘若第二年把這魚打上來,就再拴一根紅繩。第三年照樣還拴一根。據說這種背上拴著三根紅繩的鯉魚,放到河裡,可以跳龍門。一切人間的福祿壽財,就全招來了。

  可是鯉魚到處有,拴紅繩的魚無處弄到。魚要是給魚鉤勾過一次,就變得又靈又賊。拴一根紅繩的鯉魚在魚市上偶爾還能看見,拴兩根紅繩的鯉魚看不見,拴三根紅繩的連撒網打魚的也沒瞧見過。你想花大價錢買,他會笑著說:“你有本事把河淘幹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來。”

  怎麼辦?找大回。天津衛八大家都是一進臘月,就跟大回定這種三根紅繩的鯉魚了。

  大回站在河邊,看好魚道。魚道就是魚在水裡常走的路,大回有雙神眼,能一眼看到水裡。他瞧准鯉魚常呆的地界,把一個麵團扔下去。這麵團比栗子大,小魚吃不進嘴,大魚一口一個。

  但這麵團裡邊決不下鉤,純粹是扔到河裡餵魚,一天扔一個。開頭,那賊乎乎的大魚冒著危險試著吃,一吃沒事,第二天再來一個,膽兒便漸漸大起,以後見了麵團張嘴就吞。半個月二十天後,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魚鉤勾個麵團扔下去。錯不了——一條拴紅繩的大鯉魚就結結實實繃住了。

  可是這法子最多只能釣到拴兩根紅繩的鯉魚。三根紅繩的鯉魚決不上鉤。這三根繩的鯉魚已經被釣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麵團了。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魚食!大回不是把魚琢磨透了?

  南門外那些水坑,哪個坑裡有嘛魚,哪個坑裡的魚大小,哪個坑的魚有多少條,他心裡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裡的魚全釣絕了,但他也決不把任何一個坑裡的魚釣絕了。釣絕了,他玩嘛?

  故而,小魚不釣,等它長大;母魚不釣,等它潲子。遠近釣者就稱他“魚絕後”,這可不是罵他,是誇他。

  這外號並不好——

  辛亥變革後的第三年,夏至後轉一天。大回釣了一天魚,人困馬乏。多半輩子,整天站在坑邊河邊,風吹日曬,身子裡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樓北的聚合成飯莊,吃飽肚子喝足酒,提著一簍子魚搖搖晃晃回家。走不動就靠牆睡會兒。他家在北城根,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

  這時街上走過來一輛拉東西的馬車,趕車人在車上睡著了。但就是醒著也瞧不見他——湊巧這段路的幾盞街燈給風吹滅了。這真是該活死不了,該死活不了。馬車從他身上壓過去時,車夫那老傢伙睡得太死,居然也沒覺出來,轉天亮才叫人發現,大回給車壓成一個片兒了,賽張紙似的貼在地面上。奇怪的是,人壓癟了,魚簍子卻沒壓著,裡邊的魚還都活著。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車上拉的東西,竟然是一車魚!這事叫人聽了一怔一驚,脖子後邊冒出涼氣來。

  有人說,這事壞就壞在他那個外號上了,“魚絕後”就是叫“魚”把他“絕後”了。但也有人說,這是上天的報應,他一輩子釣的魚實在太多了,龍王爺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傳到東城裡的文人裴文錦——裴五爺那裡,人家念書的人說的話就另一個味兒了。人家說: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劉道元活出殯

  --------------------------------------------------------------------------------

  --------------------------------------------------------------------------------

  天津衛的買賣家多如牛毛。兩家之間只要糾紛一起,立時就有一種人鑽進來,挑詞架訟,把事鬧大,一邊代寫狀子,一邊去拉攏官府,四處奔忙,藉機摟錢。這種人便是文混混兒。

  混混兒是天津衛土產的痞子。歷來分文武兩種。武混混兒講打講鬧,動輒斷臂開瓢,血戰一場;文混混卻只憑手中一支筆,專替吃官司的買賣家代理訟事。別看筆毛是軟的,可文混混兒的毛筆里藏著一把尖刀;白紙黑字,照樣要人命。這文混混之中,拔尖的要數劉道元。

  買賣家打官司,誰使劉道元的狀子誰准贏,沒跑。人說,他手裡的筆就是判官筆,他本人就是本地人間的判官,誰死誰活,全看他筆下的一撇一捺了。可是他決不管小店小鋪的事,只給大買賣寫狀子。大買賣有錢,要多少給多少。他要是缺錢,也用不著去借,只要到大買賣門前,往門框上一靠,掌柜的立時就包一包錢,笑嘻嘻送上來。那些武混混兒們來要錢,都是用爬頭釘打嘴裡把自己的嘴巴子釘在門框上,不給錢不算完。那模樣齜牙咧嘴,鮮血直流,真把人嚇死。但人家文混混兒劉道元決不這麼幹,他倚在門框上的神氣,好賽閒著沒事曬太陽。只要錢一到手,扭身就走,決不多事。這便是文混混兒的這個“文”字了。

  劉道元有錢,不買房置地,不耍錢,不逛窯子,連僕婢也一概不用。光棍一個人,一直住在西門外掩骼會北邊的一個院子,由兩個徒弟金三和馬四伺候著。賺來的錢,吃用之外,全都使在義氣上了。他走在路上,只要聽到誰家在屋裡哭哭啼啼,說窮道苦,或者窮得打架,便一撩窗子,一把錢嘩嘩啦扔進去。掩骼會那一帶,不少人家受過他的恩惠。可誰也不敢當面謝他;你謝他,他不認帳,還翻臉罵你。

  要論混混兒的性子,不管文武,全一個混樣。

  一天,他忽把兩徒弟金三和馬四叫到跟前說:“師傅我今年五十六,人間的事看遍了,陰間的事一點也不知道。近來我總琢磨著,這人死後到底嘛樣?我今兒有個好主意,我裝死,活著出一次殯,我呢,就躲在棺材裡,好好開開眼。可我人在棺材裡,外邊事不能料理,就全交給你們倆了。聽著!你們倆王八蛋別心一黑,把我釘死在棺材裡!”

  金三靈又快,馬四笨又慢。金三說:“哪能呢,師傅要是完了,我倆還不如一對喪家犬呢。師傅!您的主意雖好,可人家死人,都得累七作齋,至少也得七天。您哪能天天躲在棺材裡?那裡邊又黑又窄又悶,您受得住?再說您要是急著吃東西、急著拉屎怎麼辦?我的意思,棺材擺在靈堂上是空的,您人藏在後院那間堆東西的小屋裡。後院絕對不準人去。吃喝一切,我倆天天照樣伺候您。等到出殯那天,你再往棺材裡一鑽。至於那棺材蓋兒,哪能釘呀,您還得掀開一點往外瞧呢!”

  劉道元笑了。說:“你這王八蛋還真靈,就這麼辦吧!”

  跟著,天津衛全知道大文混混兒劉道元死了。還知道他是半夜得暴病死的。於是劉家門外貼出訃告,家內設了靈堂,放棺材,擺牌位,還供上那支大名鼎鼎的判官筆,再請來和尚,吹吹打打,作齋七天。來弔唁的人真不少,門口排成長龍,好賽大年夜卞家開粥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