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顯然,老沈並非不知此中的利害,看他的神氣,他分明抱著一種倔緩和牴觸的情緒.這情緒於他是不利的,有害的.一個手裡只有一支畫筆的畫家與一個掌心握著無限權力的大人物作對,會有什麼結果?我真不明白,老沈這麼一個聰明人怎麼竟如此愚頑.我剛要上前勸誡他,他卻已經對我們擺了擺手,轉身走進院子裡去.
我和潘大年、范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談內容主要是怎樣規勸老沈撤回他參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們三人該分手各自回家的當口,我覺得心裡還有件什麼懸而未決、隱隱不安的事似的,跟著我明白為了什麼.便對潘大年說:
"大年,老沈這幅畫你可得收好了.別給人亂看!"
潘大年聽了,搖了搖他胖胖而扁平的臉,含著笑反問我:
"你當我是三歲的孩子嗎?"
聽他這話,我便放心回家去,腳步比來時略覺輕快些.
二
十天後,我收到系裡送來一份市美展預展的請柬,就是當天的.來人告訴我,市委文教書記趙雄可能今日要去審畫.我接過請柬隨即就去參觀."說實話,我對那時候開辦的美術展覽並無多大興趣,此去完全為了那兒有老沈的畫--前兩天我聽范模說,她去勸說老沈撤回展品,但老沈說什麼也不前依從--我擔心再惹出麻煩來.誰都知道,趙雄這個原先的商業局長,這兩年青雲直上,頗為走紅.對藝術本來一竅不通,卻來主管文藝,人又專橫得很,文藝界對他反感極大,私下傳說不少有關他那種驢唇不對馬嘴的令人捧腹的笑話.這些笑話在今天看來,不需加工就夠得上一段絕妙的相聲.據說他剛剛負責文教系統的工作時,頭一次去審查畫展(可能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參觀畫展)就發表這樣一個感想:"我真不明白,這些畫到底有什麼用?"他對藝術的理解僅僅如此.但可悲的是,他卻來裁決藝術作品的命運了.而在當時,作品的命運又與畫家的命運有著奇妙的不可思議的生死相依的關係.因此他審畫,有如審判畫和畫家.如果說他有什麼特殊本領的話,那就是他能從一張普普通通的畫裡發現比殺人放火更嚴重、更可怕的罪行.許多人為了他,連畫展都不敢參加,怕招災惹禍.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老沈既然剛剛被他點名不久,難兔不再遭到什麼意外.
我一走進展覽廳,就見迎面走來一個身材苗條、臉兒秀美的姑娘,肩上披著一條淡棕色三角形蓬鬆的拉毛圍巾,和她紅潤的臉色相諧調.她就是范玻.我上前兩步和她握握手,問:
"老沈來了嗎?"
"還沒有,跟著就來."
"這兒有你的畫嗎?"
"有一張."他謙遜又靦腆地低下眼皮.長而整齊的睫毛蓋住明亮的眼波. "在那邊,請您去看看,給我提提意見."
我們走到畫前.這是幅工筆畫,題名《田邊》.立意和構思都很巧妙.畫面是田邊開滿野花的草坡,坡上放著一組靜物:一個盛滿飲水的大陶罐子,幾隻潔淨的搪瓷水缸,兩件外衣和三五條毛巾,外衣的衣兜口露出一個塑料皮筆記本的邊邊和一張捲起來的報紙,旁邊還放著一台電晶體收音機.想必是去田裡幹活的人放在這裡的.見物思人,令觀賞者發出許多聯想.這位年輕女作者對生活中新事物的敏感與捕捉能力,使我非常欽佩.畫上一叢叢清麗的小花,都是叫不出名目的野花,一看就知道這決非從畫譜上搬來的,而是寫生所得.因此使畫面充溢著濃郁而新鮮的生活氣息.我出自內心地讚揚她幾句.她卻不認為這些成績都是自己的.她告訴我: "為了這張畫,沈老師特意和我多次去郊區寫生.他不准我抄畫譜、翻畫報,他說創作就是要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出發.而只有去畫活的東西才會產生出真切的感受.沒有感受的畫是無法打動人的.生活是一本永遠翻不完的大畫譜,只有傻瓜才拋開這本大畫譜而總去翻前人那幾本現成的、薄薄的、失去生氣的小畫譜呢!您瞧,他說得多有意思……"她說著,彎著眼睛笑了,笑里含著對她的老師深深的敬服.
我知道,她這些話正是老沈的一貫主張.老沈在幹校勞動時,白天幹活在田邊地頭發現了什麼奇麗的野花,下晌收工吃過飯,他就跑去寫生.常常從金色的夕照里直畫到晦冥的暮色把畫板覆蓋住,看不清了才回來.他對那些不知名的美麗的花草興趣頗濃,常采口些樣品向老農請教.為此慧來別人指責他"不一心一意改造自己,滿腦袋閒情逸緻".他卻不象那種懦弱的人,時時被閒話柬住手腳.他把那些含著惡意的飛短流長當作耳旁風.每次假期回家,都要鑽到圖書館裡一呆半天,翻閱《植物名實考》、<<本草綱目》和《秘傳花鏡》等書,去查對、印證和核實來自於鄉間的那些知識……現在看來,他這種嚴謹的治學作鳳和忠於生活的藝術態度,已經影響到下一代人的身上了.
他們師生關係也叫人羨慕.老沈從幹校回來後,不再做系主任--那時已無"系主任"之稱.他做副組長.院革委根據上級意圖安排一名留校生擔任組長,這學生就是范被.當時這種非常時髦的人事安排,顯然是不相信老沈,而讓范玻對老沈起一種削弱、約束和監督的作用.政治變動在人事上的反應就是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啟用新人,尤其是無牽無掛而容易控制起來的青年人則是被啟用的對象.這樣新老兩代之間的鬥爭便在所難免.因此旁人猜測,老貌和范模將是一對矛盾,少不了明爭暗鬥的事.可是據我所知,他倆的關係卻處理得很好.范模是個行為端正的青年,決非那種對名譽和地位懷有強烈的欲望而把別人的肩頭當做階梯往上爬的人.也沒有在那時的一些青年人身上常見的驕狂和實用主義.她對老沈敬重佩服,又勤懇好學.難得的是,這對師生處世為人的態度太相象了,因此反倒成了知己.老沈對她毫不保留,盡其所知地教給她.並以一種老練的藝術教師的慧眼,看出范換氣質文靜,筆端清秀,與老沈自己豪放渾厚、揮灑自如的氣質並無相近之處.但老沈不象某些畫師為了壯大自己的風格流派,擴大影響,而不顧學生本身的素質和特點,強使學生摹仿自己.不,老沈不這樣做,他認為一名藝術教師的天職,是要使學生各自形成其本人的風貌.這是衡量一名藝術教師是否名符其實、是否有本領的最根本又最苛刻的準繩.其中也包含著一種道德.他幫助范被發揮自身特點,追求工整清麗的畫風,這樣範模的成績就突飛猛進,並已在畫壇上初露頭角,而被公認為是一個大有前途的青年畫家.我也很喜歡范被.做教師的都有這種心情:一看到謙虛、克勤又有才氣的青年,比什麼都高興.無怪旁人當著老沈的面一提起范鼓,他就咧開發黑的嘴唇,笑得那麼隨心.就象你對一位古物收藏家提起他珍藏的某一件寶物似的.
"這是播老師的新作."范玻指著旁邊一幅畫對我說.
這是幅山水畫.可是乍一看,竟象布店的櫃櫥里掛著的一塊大花被面.大紅大綠,幾乎看不見一點墨色.整幅畫都是用不諧調的對比生硬的原色堆積成的.有的地方堆得很厚,仿佛長癬的臉,一碰就要剝落下一片來.既無意境,亦無內容,構圖平庸無奇,線條纖弱柔媚.我真想不到潘大年怎麼會畫出這樣粗俗和糟糕的畫來.他師法石濤、浙江,用筆向來曲折多趣,水墨的運用也有不淺的造詣呵!
"他怎麼畫成這副樣子?!"我不禁失聲說.
我和潘大年、范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談內容主要是怎樣規勸老沈撤回他參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們三人該分手各自回家的當口,我覺得心裡還有件什麼懸而未決、隱隱不安的事似的,跟著我明白為了什麼.便對潘大年說:
"大年,老沈這幅畫你可得收好了.別給人亂看!"
潘大年聽了,搖了搖他胖胖而扁平的臉,含著笑反問我:
"你當我是三歲的孩子嗎?"
聽他這話,我便放心回家去,腳步比來時略覺輕快些.
二
十天後,我收到系裡送來一份市美展預展的請柬,就是當天的.來人告訴我,市委文教書記趙雄可能今日要去審畫.我接過請柬隨即就去參觀."說實話,我對那時候開辦的美術展覽並無多大興趣,此去完全為了那兒有老沈的畫--前兩天我聽范模說,她去勸說老沈撤回展品,但老沈說什麼也不前依從--我擔心再惹出麻煩來.誰都知道,趙雄這個原先的商業局長,這兩年青雲直上,頗為走紅.對藝術本來一竅不通,卻來主管文藝,人又專橫得很,文藝界對他反感極大,私下傳說不少有關他那種驢唇不對馬嘴的令人捧腹的笑話.這些笑話在今天看來,不需加工就夠得上一段絕妙的相聲.據說他剛剛負責文教系統的工作時,頭一次去審查畫展(可能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參觀畫展)就發表這樣一個感想:"我真不明白,這些畫到底有什麼用?"他對藝術的理解僅僅如此.但可悲的是,他卻來裁決藝術作品的命運了.而在當時,作品的命運又與畫家的命運有著奇妙的不可思議的生死相依的關係.因此他審畫,有如審判畫和畫家.如果說他有什麼特殊本領的話,那就是他能從一張普普通通的畫裡發現比殺人放火更嚴重、更可怕的罪行.許多人為了他,連畫展都不敢參加,怕招災惹禍.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老沈既然剛剛被他點名不久,難兔不再遭到什麼意外.
我一走進展覽廳,就見迎面走來一個身材苗條、臉兒秀美的姑娘,肩上披著一條淡棕色三角形蓬鬆的拉毛圍巾,和她紅潤的臉色相諧調.她就是范玻.我上前兩步和她握握手,問:
"老沈來了嗎?"
"還沒有,跟著就來."
"這兒有你的畫嗎?"
"有一張."他謙遜又靦腆地低下眼皮.長而整齊的睫毛蓋住明亮的眼波. "在那邊,請您去看看,給我提提意見."
我們走到畫前.這是幅工筆畫,題名《田邊》.立意和構思都很巧妙.畫面是田邊開滿野花的草坡,坡上放著一組靜物:一個盛滿飲水的大陶罐子,幾隻潔淨的搪瓷水缸,兩件外衣和三五條毛巾,外衣的衣兜口露出一個塑料皮筆記本的邊邊和一張捲起來的報紙,旁邊還放著一台電晶體收音機.想必是去田裡幹活的人放在這裡的.見物思人,令觀賞者發出許多聯想.這位年輕女作者對生活中新事物的敏感與捕捉能力,使我非常欽佩.畫上一叢叢清麗的小花,都是叫不出名目的野花,一看就知道這決非從畫譜上搬來的,而是寫生所得.因此使畫面充溢著濃郁而新鮮的生活氣息.我出自內心地讚揚她幾句.她卻不認為這些成績都是自己的.她告訴我: "為了這張畫,沈老師特意和我多次去郊區寫生.他不准我抄畫譜、翻畫報,他說創作就是要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出發.而只有去畫活的東西才會產生出真切的感受.沒有感受的畫是無法打動人的.生活是一本永遠翻不完的大畫譜,只有傻瓜才拋開這本大畫譜而總去翻前人那幾本現成的、薄薄的、失去生氣的小畫譜呢!您瞧,他說得多有意思……"她說著,彎著眼睛笑了,笑里含著對她的老師深深的敬服.
我知道,她這些話正是老沈的一貫主張.老沈在幹校勞動時,白天幹活在田邊地頭發現了什麼奇麗的野花,下晌收工吃過飯,他就跑去寫生.常常從金色的夕照里直畫到晦冥的暮色把畫板覆蓋住,看不清了才回來.他對那些不知名的美麗的花草興趣頗濃,常采口些樣品向老農請教.為此慧來別人指責他"不一心一意改造自己,滿腦袋閒情逸緻".他卻不象那種懦弱的人,時時被閒話柬住手腳.他把那些含著惡意的飛短流長當作耳旁風.每次假期回家,都要鑽到圖書館裡一呆半天,翻閱《植物名實考》、<<本草綱目》和《秘傳花鏡》等書,去查對、印證和核實來自於鄉間的那些知識……現在看來,他這種嚴謹的治學作鳳和忠於生活的藝術態度,已經影響到下一代人的身上了.
他們師生關係也叫人羨慕.老沈從幹校回來後,不再做系主任--那時已無"系主任"之稱.他做副組長.院革委根據上級意圖安排一名留校生擔任組長,這學生就是范被.當時這種非常時髦的人事安排,顯然是不相信老沈,而讓范玻對老沈起一種削弱、約束和監督的作用.政治變動在人事上的反應就是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啟用新人,尤其是無牽無掛而容易控制起來的青年人則是被啟用的對象.這樣新老兩代之間的鬥爭便在所難免.因此旁人猜測,老貌和范模將是一對矛盾,少不了明爭暗鬥的事.可是據我所知,他倆的關係卻處理得很好.范模是個行為端正的青年,決非那種對名譽和地位懷有強烈的欲望而把別人的肩頭當做階梯往上爬的人.也沒有在那時的一些青年人身上常見的驕狂和實用主義.她對老沈敬重佩服,又勤懇好學.難得的是,這對師生處世為人的態度太相象了,因此反倒成了知己.老沈對她毫不保留,盡其所知地教給她.並以一種老練的藝術教師的慧眼,看出范換氣質文靜,筆端清秀,與老沈自己豪放渾厚、揮灑自如的氣質並無相近之處.但老沈不象某些畫師為了壯大自己的風格流派,擴大影響,而不顧學生本身的素質和特點,強使學生摹仿自己.不,老沈不這樣做,他認為一名藝術教師的天職,是要使學生各自形成其本人的風貌.這是衡量一名藝術教師是否名符其實、是否有本領的最根本又最苛刻的準繩.其中也包含著一種道德.他幫助范被發揮自身特點,追求工整清麗的畫風,這樣範模的成績就突飛猛進,並已在畫壇上初露頭角,而被公認為是一個大有前途的青年畫家.我也很喜歡范被.做教師的都有這種心情:一看到謙虛、克勤又有才氣的青年,比什麼都高興.無怪旁人當著老沈的面一提起范鼓,他就咧開發黑的嘴唇,笑得那麼隨心.就象你對一位古物收藏家提起他珍藏的某一件寶物似的.
"這是播老師的新作."范玻指著旁邊一幅畫對我說.
這是幅山水畫.可是乍一看,竟象布店的櫃櫥里掛著的一塊大花被面.大紅大綠,幾乎看不見一點墨色.整幅畫都是用不諧調的對比生硬的原色堆積成的.有的地方堆得很厚,仿佛長癬的臉,一碰就要剝落下一片來.既無意境,亦無內容,構圖平庸無奇,線條纖弱柔媚.我真想不到潘大年怎麼會畫出這樣粗俗和糟糕的畫來.他師法石濤、浙江,用筆向來曲折多趣,水墨的運用也有不淺的造詣呵!
"他怎麼畫成這副樣子?!"我不禁失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