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她說得臉抖,手也抖,點菸時,菸捲抖落在地。煙囪上那小黃貓,瘦瘦的,尖臉,很靈,立刻跳下來,叼起煙,仰起嘴,遞給她。貓婆笑臉開花,咧著嘴不住地說:"瞧,您瞧,這小東西多懂事!"像在誇讚她的一個小孫子。
第27節:歪兒
我還有什麼理由疑惑她?面對這天下受難貓兒們的救護神,告別出來時,不覺帶著一點慚愧和狼狽的感覺。
藍眼睛的丟失雖使我傷心很久,但從此不知不覺我竟開始關切所有貓兒的命運。貓胡同再吵再鬧也不再打擾我的睡眠,似乎有一隻貓叫,就說明有一隻貓活著,反而令我心安。貓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轉過一年,到了貓兒們求偶時節,貓胡同卻忽然安靜下來。
我妻子無意間從鄰居那裡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貓婆死了。同時--在她死後--才知道關於她在世時的一點點經歷。
據說,貓婆本是先前一個開米鋪老闆的小婆,被老闆的大婆趕出家門,住在貓胡同那座樓第一層的兩間房子裡。後又被當做資本家老婆,轟到地下室,她無親無故,孑然一身,拾紙為生,以貓為伴,但她所養的貓沒有一個良種好貓,都是拾來的棄貓、病貓和殘貓。她天天從水產店揀些臭魚爛蝦煮了,放在院裡餵貓,也就招引一些無家可歸的野貓來填肚充飢,有的乾脆在她家落腳。她有貓必留,誰也不知道她家到底有多少只貓。
"文革"前,曾有人為她找個伴兒,是個賣肉的老漢。結婚不過兩個月,老漢忍受不了這些貓鬧、貓叫、貓味兒,就搬出去住。人們勸她扔掉這些貓,接回老漢,她執意不肯,堅持與這些貓共享著無人能解的快樂。
前兩個月,貓婆急病猝死,老漢搬回來,第一件事便是把這些貓統統轟走,被趕跑的貓兒依戀故人故土,每每回來,必遭老漢一頓死打,這就是貓胡同忽然不明不白靜下來的根由了。
這消息使我的心一揪。那些貓,那些在貓婆床上、被上、煙囪上的貓,那些殘的、病的、瞎的貓兒們呢?那隻尖臉的、瘦瘦的、為貓婆叼菸捲的小黃貓呢?如今飄泊街頭、餓死他鄉,被孩子弄死,還是叫人用籠子捉去吃掉了?一種傷感與擔慮從我心裡漫無邊際地散開,散出去,隨後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這夜,我推開後窗向貓胡同望下去,只見月光下,貓婆家四周的房頂牆頭趴著一隻只貓影,大約有七八隻,黑黑的,全都默不作聲。這都是貓婆那些生死相依的夥伴,它們等待著什麼呢?
從這天起,我常常把吃剩下的一些東西,一塊饅頭、一個魚頭或一片餅扔進貓胡同里去,這是我僅能做到的了,但這年裡,我也不斷聽到一些貓這樣或那樣死去的消息,即使街上一隻貓被軋死,我都認定必是那些從貓婆家裡被驅趕出來的流浪兒。入冬後,我聽到一個令人震慄的故事--
我家對面一座破樓修理瓦頂。白天裡瓦工們換瓦時活沒幹完,留下個洞,一隻貓為了禦寒,鑽了進去,第二天瓦工們蓋上瓦走了,這隻貓無法出來,急得在裡邊叫。住在這樓頂層的五六戶人家都聽到貓叫,還有在頂棚上跑來跑去的聲音,但誰家也不肯將自家的頂棚捅壞,放它出來。這貓叫了三整天,開頭聲音很大、很慘、人,但一天比一天聲音微弱下來,直至消失!
聽到這故事,我徹夜難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貓胡同里一片死寂,這寂靜化為一股寒氣透進我的肌骨。忽然,後牆下傳來一聲貓叫,在大雪塗白了的胡同深處,貓婆故居那牆頭上,孤零零趴著一隻貓影,在凜冽中蜷縮一團,時不時哀叫一聲,甚是淒婉。我心一動,是那尖臉小黃貓嗎?忙叫聲:"咪咪!"想下樓去把它抱上來,誰知一聲喚,將它驚動,起身慌張跑掉。
貓胡同里便空無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慘白,還有奇冷的風在這又長又深的空間裡呼嘯。
歪兒
那個暑假,天剛擦黑,晚飯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飛出去了。因為我又聽到歪兒那尖細的召喚聲:"來玩踢罐電報呀--"
"踢罐電報"是那時男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它不單需要快速、機敏,還帶著挺刺激的冒險滋味。它的玩法又簡單易學,誰都可以參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畫一個圈兒,將一個空洋鐵罐兒擺在圈裡,然後大家聚攏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後剩下一個人坐莊。坐莊可不易,他必須極快地把夥伴們踢得遠遠的罐兒拾回來,放到原處,再去捉住一個乘機躲藏的孩子頂替他,才能下莊;可是就在他四處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時,冷不防從什麼地方會躥出一人,"啪"地將罐兒叮里噹啷踢得老遠,倒霉,又得重新開始……一邊要捉人,一邊還得防備罐兒再次被踢跑,這真是個苦差事,然而最苦的還要算是歪兒!
歪兒站在街中央,尋著空鐵罐左盼右盼,活像一個蒸熟了的小紅薯。他細小,軟綿綿,歪歪扭扭;眼睛總像睜不開,薄薄的嘴唇有點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顯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倆。他母親是蘇州人,四十歲才生下這個有點畸形的兒子,取名叫"彎兒"。我們天天都能聽到她用蘇州腔呼喚兒子的聲音,卻把"彎兒"錯聽成"歪兒"。也許這"歪兒"更像他的模樣。由於他身子歪,跑起來就打斜,玩踢罐電報便十分吃虧。可是他太熱愛這種遊戲了,他寧願坐莊,寧願徒自奔跑,寧願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兒還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這裝蘆筍的長長的鐵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沒有這寶貝罐兒,說不定大家嫌他累贅,不帶他玩了呢!
我家剛搬到這條街上來,我就加入了踢罐電報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這遊戲簡直是就為我發明的--我的個子比同齡的孩子高一頭,腿也幾乎長一截,跑起來真像騎摩托送電報的郵差那樣風馳電掣,誰也甭想逃脫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兒那一腳,啪的一聲過後,只能在遠處蒙的暮色里去聽它叮里噹啷的聲音了,要找到它可費點勁呢!這時,最讓大家興奮的是瞅著歪兒去追罐兒那樣子,他一忽兒斜向左,一忽兒斜向右,像個脫了軌而瞎撞的破車,逗得大家捂著肚子笑。當歪兒正要發現一個藏身的孩子時,我又會閃電般冒出來,一腳把罐兒踢到視線之外,可笑的場面便再次出現……就這樣,我成了當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兒怕我,見到我總是一臉懊喪。天天黃昏,這條小街上充滿著我的迅猛威風和歪兒的疲於奔命。終於有一天,歪兒一屁股坐在白粉圈裡,怏怏無奈地痛哭不止……他媽媽跑出來,操著純粹的蘇州腔朝他叫著罵著,扯他胳膊回家。這憤怒的聲音里似乎含著對我們的譴責。我們都感覺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會兒才散。
第28節:鄉魂
歪兒不來玩踢罐電報了。他不來,罐兒自然也變了,我從家裡拿來一種裝草莓醬的小鐵罐,短粗,又輕,不但踢不遠,有時還踢不上,遊戲的快樂便減色許多。那麼失去快樂的歪兒呢?我望著他家二樓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後邊眼巴巴瞧著我們玩吧!這時忽見窗子一點點開啟,跟著一個東西扔下來。這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那麼熟悉、那麼悅耳、那麼刺激,原來正是歪兒那長長的罐兒。我的心頭第一次感到被一種內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來玩。
第27節:歪兒
我還有什麼理由疑惑她?面對這天下受難貓兒們的救護神,告別出來時,不覺帶著一點慚愧和狼狽的感覺。
藍眼睛的丟失雖使我傷心很久,但從此不知不覺我竟開始關切所有貓兒的命運。貓胡同再吵再鬧也不再打擾我的睡眠,似乎有一隻貓叫,就說明有一隻貓活著,反而令我心安。貓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轉過一年,到了貓兒們求偶時節,貓胡同卻忽然安靜下來。
我妻子無意間從鄰居那裡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貓婆死了。同時--在她死後--才知道關於她在世時的一點點經歷。
據說,貓婆本是先前一個開米鋪老闆的小婆,被老闆的大婆趕出家門,住在貓胡同那座樓第一層的兩間房子裡。後又被當做資本家老婆,轟到地下室,她無親無故,孑然一身,拾紙為生,以貓為伴,但她所養的貓沒有一個良種好貓,都是拾來的棄貓、病貓和殘貓。她天天從水產店揀些臭魚爛蝦煮了,放在院裡餵貓,也就招引一些無家可歸的野貓來填肚充飢,有的乾脆在她家落腳。她有貓必留,誰也不知道她家到底有多少只貓。
"文革"前,曾有人為她找個伴兒,是個賣肉的老漢。結婚不過兩個月,老漢忍受不了這些貓鬧、貓叫、貓味兒,就搬出去住。人們勸她扔掉這些貓,接回老漢,她執意不肯,堅持與這些貓共享著無人能解的快樂。
前兩個月,貓婆急病猝死,老漢搬回來,第一件事便是把這些貓統統轟走,被趕跑的貓兒依戀故人故土,每每回來,必遭老漢一頓死打,這就是貓胡同忽然不明不白靜下來的根由了。
這消息使我的心一揪。那些貓,那些在貓婆床上、被上、煙囪上的貓,那些殘的、病的、瞎的貓兒們呢?那隻尖臉的、瘦瘦的、為貓婆叼菸捲的小黃貓呢?如今飄泊街頭、餓死他鄉,被孩子弄死,還是叫人用籠子捉去吃掉了?一種傷感與擔慮從我心裡漫無邊際地散開,散出去,隨後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這夜,我推開後窗向貓胡同望下去,只見月光下,貓婆家四周的房頂牆頭趴著一隻只貓影,大約有七八隻,黑黑的,全都默不作聲。這都是貓婆那些生死相依的夥伴,它們等待著什麼呢?
從這天起,我常常把吃剩下的一些東西,一塊饅頭、一個魚頭或一片餅扔進貓胡同里去,這是我僅能做到的了,但這年裡,我也不斷聽到一些貓這樣或那樣死去的消息,即使街上一隻貓被軋死,我都認定必是那些從貓婆家裡被驅趕出來的流浪兒。入冬後,我聽到一個令人震慄的故事--
我家對面一座破樓修理瓦頂。白天裡瓦工們換瓦時活沒幹完,留下個洞,一隻貓為了禦寒,鑽了進去,第二天瓦工們蓋上瓦走了,這隻貓無法出來,急得在裡邊叫。住在這樓頂層的五六戶人家都聽到貓叫,還有在頂棚上跑來跑去的聲音,但誰家也不肯將自家的頂棚捅壞,放它出來。這貓叫了三整天,開頭聲音很大、很慘、人,但一天比一天聲音微弱下來,直至消失!
聽到這故事,我徹夜難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貓胡同里一片死寂,這寂靜化為一股寒氣透進我的肌骨。忽然,後牆下傳來一聲貓叫,在大雪塗白了的胡同深處,貓婆故居那牆頭上,孤零零趴著一隻貓影,在凜冽中蜷縮一團,時不時哀叫一聲,甚是淒婉。我心一動,是那尖臉小黃貓嗎?忙叫聲:"咪咪!"想下樓去把它抱上來,誰知一聲喚,將它驚動,起身慌張跑掉。
貓胡同里便空無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慘白,還有奇冷的風在這又長又深的空間裡呼嘯。
歪兒
那個暑假,天剛擦黑,晚飯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飛出去了。因為我又聽到歪兒那尖細的召喚聲:"來玩踢罐電報呀--"
"踢罐電報"是那時男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它不單需要快速、機敏,還帶著挺刺激的冒險滋味。它的玩法又簡單易學,誰都可以參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畫一個圈兒,將一個空洋鐵罐兒擺在圈裡,然後大家聚攏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後剩下一個人坐莊。坐莊可不易,他必須極快地把夥伴們踢得遠遠的罐兒拾回來,放到原處,再去捉住一個乘機躲藏的孩子頂替他,才能下莊;可是就在他四處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時,冷不防從什麼地方會躥出一人,"啪"地將罐兒叮里噹啷踢得老遠,倒霉,又得重新開始……一邊要捉人,一邊還得防備罐兒再次被踢跑,這真是個苦差事,然而最苦的還要算是歪兒!
歪兒站在街中央,尋著空鐵罐左盼右盼,活像一個蒸熟了的小紅薯。他細小,軟綿綿,歪歪扭扭;眼睛總像睜不開,薄薄的嘴唇有點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顯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倆。他母親是蘇州人,四十歲才生下這個有點畸形的兒子,取名叫"彎兒"。我們天天都能聽到她用蘇州腔呼喚兒子的聲音,卻把"彎兒"錯聽成"歪兒"。也許這"歪兒"更像他的模樣。由於他身子歪,跑起來就打斜,玩踢罐電報便十分吃虧。可是他太熱愛這種遊戲了,他寧願坐莊,寧願徒自奔跑,寧願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兒還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這裝蘆筍的長長的鐵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沒有這寶貝罐兒,說不定大家嫌他累贅,不帶他玩了呢!
我家剛搬到這條街上來,我就加入了踢罐電報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這遊戲簡直是就為我發明的--我的個子比同齡的孩子高一頭,腿也幾乎長一截,跑起來真像騎摩托送電報的郵差那樣風馳電掣,誰也甭想逃脫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兒那一腳,啪的一聲過後,只能在遠處蒙的暮色里去聽它叮里噹啷的聲音了,要找到它可費點勁呢!這時,最讓大家興奮的是瞅著歪兒去追罐兒那樣子,他一忽兒斜向左,一忽兒斜向右,像個脫了軌而瞎撞的破車,逗得大家捂著肚子笑。當歪兒正要發現一個藏身的孩子時,我又會閃電般冒出來,一腳把罐兒踢到視線之外,可笑的場面便再次出現……就這樣,我成了當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兒怕我,見到我總是一臉懊喪。天天黃昏,這條小街上充滿著我的迅猛威風和歪兒的疲於奔命。終於有一天,歪兒一屁股坐在白粉圈裡,怏怏無奈地痛哭不止……他媽媽跑出來,操著純粹的蘇州腔朝他叫著罵著,扯他胳膊回家。這憤怒的聲音里似乎含著對我們的譴責。我們都感覺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會兒才散。
第28節:鄉魂
歪兒不來玩踢罐電報了。他不來,罐兒自然也變了,我從家裡拿來一種裝草莓醬的小鐵罐,短粗,又輕,不但踢不遠,有時還踢不上,遊戲的快樂便減色許多。那麼失去快樂的歪兒呢?我望著他家二樓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後邊眼巴巴瞧著我們玩吧!這時忽見窗子一點點開啟,跟著一個東西扔下來。這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那麼熟悉、那麼悅耳、那麼刺激,原來正是歪兒那長長的罐兒。我的心頭第一次感到被一種內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