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事實上,群臣會反對新帝那麼早親政,完全是發自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一個才剛八歲的娃娃能搭理朝政大事?肯定不能啊!

  群臣也不是沒有想過,或許可以先讓新帝步入朝堂,再請監國公主代為垂簾聽政,藉以磨練新帝。但是,誰都知道監國公主跟新帝並不親近。監國公主真的會答應垂簾聽政,輔佐新帝直到新帝成年?

  萬一監國公主直接撂攤子不干,轉而將朝政大事全部推給新帝打理,他們要找誰哭去?監國公主早先可是有過前/科,撒手就不再過問朝政長達整整三個月的。那三個月的折磨,群臣已然親身體驗,再不想經歷第二次。

  跟隨了監國公主這麼多年,群臣可是很清楚,監國公主根本對朝政毫無興趣的。都說權力容易動人心,監國公主卻是最大的另類。如若不是他們哭著求著懇請監國公主代為打理朝政,大周國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也是以,乍一聽聞才剛八歲的新帝要親政,朝臣們心下非但沒有絲毫的期待,反而生出了濃濃的忐忑和不安。唯恐監國公主會突然轉身走人,群臣們極為默契的達成了一致意見,堅決反對新帝過早的親政。

  再然後,西宮太后就一等五年,直到新帝十三歲才終於成功的將新帝推上了朝堂。

  周月琦其實很好說話。如若她真的想要爭搶權力,新帝根本不可能安安穩穩的活到十三歲。而這十三年裡,周月琦前後送走了太皇太后和東宮太后兩位長輩,對皇宮更是再無絲毫的眷戀,就等著新帝來接手朝政呢!

  而在這十三年裡,沈清河也順利為三個兒子鋪墊好了最是平坦的道路。伴隨著周月琦不再監國,沈清河亦是沒有拖泥帶水的逕自找新帝辭官了。

  新帝怎麼也沒想到,他才剛親政第一日,就迎來了兵馬大將軍的辭官。雖然很清楚兵馬大將軍交還兵符對他來說是好事,他以後都無需畏懼兵馬大將軍功高震主。可是,眼瞅著兵馬大將軍雙手送上兵符,新帝卻怎麼也不敢動手去接。

  西宮太后又不是多麼睿智的長輩,新帝這十三年裡什麼都學習了,卻偏偏沒能養成足夠的君主霸氣。到底是才剛十三歲的少年,對於朝政一無所知,對於兵權更是敬謝不敏。

  這一瞬間,新帝率先想到的是,沒有了兵馬大將軍坐鎮朝堂之上,日後若是邊關告急,他能找誰來護住大周國的河山?放眼掃過朝堂上一眾武將,新帝也就只敢對沈清河這位兵馬大將軍最是放心。

  故而,新帝搖搖頭,眼中閃過明顯的驚慌神色,急忙就想要勸阻沈清河交出兵符的舉動。

  比新帝還要著急的,當然就是朝中其他文武百官了。

  監國公主已經不再打理朝政,連兵馬大將軍都要辭官,他們日後可怎麼是好?難道要仰仗年僅十三歲的新帝?可新帝什麼也不懂啊!說句大不敬的話,而今的新帝根本不足以擔當起打理朝政的重任。總不能日後稍微有點棘手處理不來的問題,就轉而跑去將軍府求助吧!真要是那樣,還不如敬請監國公主和兵馬大將軍都再多留在朝堂上幾年呢……

  於是乎,在新帝明言拒絕沈清河辭官之後,朝臣們也都紛紛仗義執言,只盼望能留下沈清河。

  只可惜,沈清河一旦做出決定,根本不是旁人能夠勸阻得來的。十三年,琦兒累了,他也煩了。該是時候將朝堂還給皇家了。新帝已然長大,自然該是交給新帝自己來處理朝務。

  最終,不顧所有人的挽留,沈清河義無反顧的留下了手中的兵符,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朝堂。

  一如所有人預期的那般,沒有了監國公主和兵馬大將軍坐鎮朝堂,新帝的能力著實不足以撐起一個國家。不過是一個月的時間,新帝就被折騰怕了,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不說,還起了極大的畏縮心理。不管西宮太后怎麼勸,他都堅決不再上朝,直接將朝中文武百官撂在了那裡。

  聽聞新帝不肯上朝,一眾朝臣彼此對視幾眼,皆是面面相覷。果然,一切都在他們的意料之中。就是不知道,他們再度跑去將軍府哭天喊地的抹脖子、撞柱子,監國公主和兵馬大將軍可還願意理睬他們的苦肉計?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西宮太后是不可能放任新帝胡鬧的。也不管新帝情不情願,她就是強勢逼著新帝必須去早朝。

  新帝已經不是三兩歲的娃娃,又哪裡會聽西宮太后的話?任憑西宮太后怎麼催、怎麼哄,他都不聞不問,咬牙撐著不上朝。

  隨即,西宮太后和新帝母子之間爆發出了極大的矛盾和衝突。幾乎是日日不間斷的爭吵,直鬧得宮裡人盡皆知,甚至傳到了宮外。

  眼看著局勢不對,西宮太后一狠心,找來三尺白綾跑到新帝的寢宮,揚言新帝若是不上朝、她便吊死在新帝的面前。

  年少氣盛的新帝實在被西宮太后氣的不行,眼珠轉轉,當日就順應西宮太后的威脅,上朝了。

  目送新帝老老實實的乖乖去上朝,西宮太后不無得意的笑了。薑還是老的辣,新帝的年紀哪裡是她的對手?

  然而,不等西宮太后得意太久,就等來了新帝的傳位詔書!

  沒錯,就是傳位詔書。誰能想到,才剛十三歲的新帝,不過是親政一個月,就親自下了傳位詔書,被傳位的下一任帝王還是監國公主和兵馬大將軍的第三子,被先帝遺詔賜了皇家姓氏的周承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