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明帝國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與世長辭。張居正不但是明帝國的首輔,還是萬曆皇帝的恩師,他與萬曆皇帝的感情相當的深厚。張居正的死讓年僅二十一歲的萬曆皇帝痛不欲生,而更讓他痛苦萬分的是,張居正死後,士大夫們便聯合起來展開了聲勢宏大的"倒張運動"。一時間,張居正成了"偽君子"、"獨裁者"的代名詞。為了讓萬曆皇帝從悲痛與憤恨中掙脫出來,新任首輔張四維提議建造壽宮,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張大學士想用這一辦法來分散皇上對張居正事件的不快。萬曆皇帝欣然同意了。萬曆十一年(1583年)一月二十三日,萬曆皇帝宣布,自己將於閏二月去天壽山祭謁祖陵,同時在那裡選擇自己的壽宮理想地點。張四維隨即通知禮、工二部大臣偕同欽天監官員、風水先生,到天壽山挑選。在風水先生與欽天監官員的聯合努力下,幾天後,禮部就把勘察結果報告交給了萬曆皇帝。報告中共有三處是為風水寶地,分別為明世宗永陵東邊的潭峪嶺、明穆宗昭陵北邊的祥自嶺、東井南邊的勒草窪。報告中分析了此三處的同一性,那就是風水奇佳,實乃帝王必居之地。其實古代所謂的風水並不那麼神秘,如果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風"就是流動的空氣;"水"就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的依靠。《葬萬曆皇帝的定陵:三百年後的報應209

  來龍去脈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也就是說,在聚集氣的同時,又讓氣能暢通無阻。這樣的地方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可稱為寶地。萬曆皇帝很認真地將報告交給定國公徐文璧與首輔張四維和司禮監太監張宏觀看,並且要三人前往核查。三人報回的答案一致:吉壤,舉世無雙的吉壤。萬曆皇帝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僅僅幾天時間就在祖宗陵寢附近找到了吉壤,難道真是天意?!到了閏二月十二日,他陪同兩宮皇太后前往天壽山謁陵。三天後,他帶領百官親自觀察那三處吉壤。讓風水先生和百官失望的是,萬曆皇帝看畢後,頻頻搖頭。雖然不懂風水,但他說此三處不是吉壤,就肯定不是。首先,他是皇帝,其次,明定陵玄宮平面圖①金剛牆②隧道券③前殿④中殿⑤後殿⑥左配殿⑦右配殿210

  墳墓是他自己要"住"的,如果他不願意,誰也不能勉強他"住"。於是,這三處吉壤成了平庸之地。萬曆皇帝回宮後又命令禮、工二部及欽天監諸官,再去選擇兩三處來看。禮部的官員見皇帝年紀輕輕,居然對這種事如此挑剔,心中不樂,就給皇上寫信說:"我等無能,還是要帶更多的風水先生前去踏勘,只有這樣,才能選取更多吉壤供皇上選擇。"萬曆皇帝就下諭旨:"凡在京有諳曉地理風水的內外大小官員,都可到天壽山參與實地踏勘。"選取皇陵建址本來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麻煩就麻煩在皇帝本人有他自己的意願,而他的意願又沒有人可以違背和說服。就在禮、工二部重新組織人馬,緊鑼密鼓地赴天壽山再擇吉壤之際,通政司左參議梁子琦自告奮勇要為萬曆皇帝挑選吉壤。他說,自己從小就對風水學感興趣,後來還特意拜堪輿大師為師學習過勘察風水。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風水大師了。萬曆皇帝大喜,也不考驗梁子琦,直接就把挑選皇陵建址的任務交給了梁子琦。而戲劇性的場面就在梁子琦上任後出現了,梁子琦先後三次前往天壽山相擇皇陵建址。第一次與南京刑部尚書陳道基前往;第二次與欽天監官員和風水先生同往;第三次與禮部尚書徐學謨前往。三次前往,寶地沒有找到,爭執倒一次未落下。在爭執聲中落下帷幕

  南京刑部尚書陳道基也是風水大師,但此人性格秉直,與梁子琦常發生矛盾。梁子琦向萬曆皇帝告狀,萬曆皇帝就讓陳道基回了南京。接著,萬曆皇帝命令梁子琦與禮部郎中李一中、工部郎中劉復禮和欽天監監副張邦垣及術士連世昌等去查勘。禮、工二部及欽天監等人從東山口至九龍池逐一察看,最後選中了形龍山、大峪山、寶山、平崗地、黃山嶺等六處吉壤,而梁子琦個人擇得黃山一嶺、黃山二嶺、團山、珠窩圈、石門溝山、蔡家山、長嶺山、景陵左山等八處。萬曆皇帝的定陵:三百年後的報應211

  來龍去脈定陵地宮是建築在勞動人民的累累白骨之上,當時民謠云:"十三陵、十三陵、陵陵都有三千六百屈死鬼。"史載,營建定陵所用的漢白玉石、花斑石、南杉大木分別是從河北房山、河南、雲南、四川運來,每天施工人數最多達三萬人以上。據說僅定陵一塊三丈長、一丈寬、五尺厚的大石料,從大房山石窩運到京城就用了兩萬民工,歷時二十八天。《豐潤縣誌》記載著明人曹光祖寫的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天生美石為人器,石生此地為人累。尋山老匠夜經營,撼石壯夫日憔悴。切磋濾碭動經旬,少不周完即損棄。盡日攻山石將斷,野外人家無一片。"反映了採石的艱難和修建定陵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國歷代陵寢紀略》

  當這些吉壤名單呈給萬曆皇帝看時,萬曆皇帝腦袋都大了。他無法想像在那麼一塊地方居然有這麼多吉壤,更讓他氣憤的是,梁子琦與風水先生們所選擇的吉壤沒有一處相同。他再次下令這群人從十四處中選擇最上吉地三四處並繪圖來看。於是,禮部尚書徐學謨、工部尚書楊巍,通過四處遍閱實地比較之後,認為形龍山、大峪山、石門溝山三處"最吉"。而這三處吉壤中有一處是梁子琦尋找到的。他很高興,但這一喜悅之情沒有維持多久,大學士申時行代替張四維坐上了內閣首輔的位子。萬曆皇帝隨即諭令內閣首輔申時行、定國公徐文璧、司禮監太監張宏前去陵區核視此三處。兩天後,申時行遞給萬曆皇帝一份意見書,上面寫道:臣將擇過吉地逐一細加詳視,尤恐靈區奧壤伏於幽側,又將前所獻地圖自東往西遍行複閱,隨據監副張邦垣等呈稱,原擇吉地三處,除石門溝山坐離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似難取用外,看得形龍山吉地一處,主山高聳,疊嶂層巒,金星肥員,木星落脈,取坐乙山辛向,兼卯酉二分,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樓鳳閣,內外明堂開亮,左右輔弼森嚴,且龍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關闌,諸山皆拱,眾水來朝,誠為至尊至貴之地。又見大峪山吉地一處,主勢尊嚴,重重起伏,水星行龍,金星結穴,左右四鋪,拱顧周旋,雲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以上二處盡善盡美,毫無可議。也就是說,申時行不但否定了梁子琦所選定的212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