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因為我希望貝多芬能有第十交響曲啊。”
“可是,這樣的話,命運就沒有了。”
“命運嗎?”吳哲忽然笑起來,眼睛閃閃發亮,像是在一萬二千米的高空,最純淨的空氣里,沖開雲層時撞上的第一抹初輝。
“命運,在我們手裡。”
第九章 尾聲
夜色深沉,一輪圓月緩緩的從天邊升起,帶著初生新月的黃金色澤,明潤而鮮艷。
夜風拂過林梢,帶走一片秋葉,沐著月華的淡淡金色穿進窗內,在半空中飛揚起伏,輕盈的盤旋著,又緩緩的落下來,落到地上的一汪水痕里,輕輕的打過一個旋兒,月亮的倒影被擊碎了,一點一點的散開去。
紅葉漸漸沉下去,與水痕的顏色融在一起,分不出邊際,水面又變得平靜起來。
破碎的月影漸漸凝聚,化成一個渾圓。
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十章 番外
——記試飛英雄袁朗
記者:唐寧珠 江小寒
他是一位飛行員,然而在這樣的和平年代,他的每次升空都是一場真實的戰鬥;他是一位工程師,只是他工作的對像不是抽象的數字和儀表,而是真實的萬里長空。
他是一位戰鬥機試飛員!
有的人說他是向死神爭奪勝利的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只是在飛行。
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袁朗!
今天記者來到袁朗所在的空軍某試飛所,採訪這位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試飛英雄,聽他的戰友們講述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空中歷險故事。
人物簡歷:袁朗,空軍某試飛團團長、空軍特級試飛員,曾多次正確處置空中特情,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11次,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一等功2次。
一、他是空中的魔術師
這個稱呼,不知道是由誰先發明的,可是現在,他的戰友們都這樣叫他,因為沒有比這更貼切的稱號了,在袁朗十年的試飛生涯中,曾經遭遇過不計其數的險情,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他都以自己高超的駕駛技術,從死神的魔爪中帶著他心愛的戰機逃了出來。
在試飛新機的過程中,他甚至為中國軍人創造了沒有摔壞一架試驗樣機的奇蹟。
曾經無數次,死神向他發出了陰森的冷笑——
1)生死驚魂一瞬間
2XXX年5月16日下午2時
袁朗在駕駛我軍某新型戰機進行試飛科目的時候,忽然間飛機失去了控制,向右側劇烈偏轉,同時機頭向右上方仰起,一瞬間進入倒扣的狀態,此時飛機距地面高度不過500米。
袁朗的身體倒吊在座椅上,他拉杆,蹬舵,但飛機沒有任何反應,相反,橫向擺動越來越大。飛機以極大的加速度驟然下降到350米,此時,他還有一次跳傘的機會,錯過這一個瞬間,再過不到十秒,飛機就會一頭栽到在地面上。然而,在這樣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袁朗的腦子裡只有個念頭:保住飛機,保住數據!他急中生智,果斷地切斷飛機的電傳操縱系統。奇蹟出現了,飛機好像是一下子平靜下來,終於恢復了操縱,袁朗毫不遲疑,將倒扣著的飛機翻轉過來。
而此時,飛機距地面高度只有150多米。
這是一次只有不到十秒鐘的險情,從開始到結束,不到短短十秒鐘,十秒鐘,一點點的疏忽和閃失,價值數億的實驗樣機和上萬名研究人員的心血數據就會化為灰燼。然而,袁朗用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湛的駕駛技術,保住了飛機,保住了實驗的數據。
由於險情來得太快太突然,地面的技術人員甚至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危機的發生,袁朗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平靜的將飛機降落在跑道上,他坐在跑道邊休息了會,喝了一杯水,半個小時之後,又按照原計劃,架著他戰機飛上了藍天。
一小時之後,研究人員在電腦上分析剛才得到的數據,可怕險情展示在眾人面前,所有人都驚呆了,可是這時天空中傳來雄鷹的轟鳴。
“剛剛發生了這樣的險情,袁朗,他居然又飛了?”一個工作人員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2)生死極限等閒過
2XXX年11 月24 日下午3時
這是我軍某新型戰機最後一次進行“低空大錶速”試飛。
"低空大錶速"是指飛機在低空中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這項科目的危險性在於,飛機可能毫無徵兆地出現顫振,並在2秒內解體,試飛員根本不可能跳傘求生。其他國家在飛機試飛中,僅在這一個科目上就損失過多位試飛員。然而,這也是對飛機結構強度的可靠性和顫振特性最有力的檢驗,是飛機定型的必飛課目。
這,又是一柄死神的魔杖,可是袁朗卻決心要用他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來從死神手中奪寶。
他與工程技術人員密切的合作,制訂出詳細的飛行計劃,一點一點的提高速度,每一次,工程師們都是眼含著熱淚看他登上戰機,因為沒人有知道,他還能不能再回來。而這天,是最後一次的飛行,最危險,最可怕的難關。
袁朗往常一樣的平靜,他向每一個人揮手告別,駕駛雄鷹直插藍天。
在一萬二千米的高空,他打開加力向下俯衝,飛機急劇的下降,他感覺到全身的血液都在往頭上涌,身體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然而,飛機的速度還在繼續增加,他開始以超音速俯衝,中國飛機的最大錶速轉眼間就被他拋在了身後,試飛的標準數據已經拿到,可是他卻毅然的選擇了繼續加速,挑戰飛機和自己身體的極限。
地面控制室里的空氣像是已經凝固了一般,有關領導和專家的眼睛死死的盯著監視器的屏幕。大家都知道,此時的飛機和試飛員都在承受著超極限的巨大過載。飛機速度每增加一個點而產生的噪聲和視覺反差都會以十倍在增加著,袁朗咬緊牙關,強忍著越來越大的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強烈不適,加速再加速,他衝破死神的陷阱,為中國航天史寫出一個嶄新的紀錄!
事後,當他走下飛機,鮮花和掌聲將他淹沒,淚水和笑容將他包圍,人們在稱讚他的勇敢和堅毅,他卻只是淡淡的說:有些人永遠也無法飛到這個速度,既然我可以,我為什麼不去試一下?
一次又一次,他在死神面前笑傲而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經歷過一次次的生死瞬間,袁朗卻越從來不曾畏懼過,風險課目他帶頭飛,越是危險的地方,越能看到他身影。
在測試新機的過程中,每一公里速度,每一度仰角,都是袁朗主動冒險飛出來的,他總是比工程師想要的飛得很多,飛得更險。
他說,我們多飛出一組數據,飛機就能早一天裝備部隊,我們總要努力趕上,不能一直都落在別人後面。
二、他的心裡住著一位工程師的靈魂
空軍試飛所的所長陸衛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袁朗,他比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更能理解我們的飛機。
面對死亡的風險,勇敢的人,或者可以靠勇氣來戰勝,可是當面對全新的技術,比勇敢更重要的,是頭腦。在袁朗心中,試飛員這個身份早已不僅僅是把工程師要求的科目完成那麼簡單,他積級的投身到飛機設計、試驗的各個環節中去,甚至利用空餘的時間在職完成了航空大學的工程學碩士學位。
在這些年裡,他寫了數萬字的學術論文,積累了成箱成箱的科技資料,他像一個工程師那樣的思考著,以一個設計者的角度去設計飛行和試驗。
在他的身上,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試飛員的概念,他不僅能試飛,而且可以參與到研究中去,給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出建議和修改意見。就是這樣,他利自己有如計算機模擬一般完美的飛行曲線,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新的觀點,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了舊的錯誤,為國家為軍隊,節約了大筆的科研經費,更大大的縮短了科研周期。
在科研試飛這個我軍最前沿的領域裡,袁朗憑著深厚的航空理論知識,精湛的飛行技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試飛的主人,難怪有人曾經感慨——他是一位會飛行的工程師,在他的心裡,住著一位戰鬥機工程師的靈魂!
2XXX年4月,試飛英雄袁朗,憑著他的赫赫武勛,被中央軍委破格授予少將軍銜。
這項決定在被審議的過程中,曾經為人所質疑,有人說他太過年輕,有人認為他的資歷不足,然而試飛所的陸衛明所長在面對這些質疑的時候,只是平靜的翻開了這些年來的飛行記錄。
那上面密密麻麻的飛行科目令人震驚。
十年!
陸衛明說:十年來他飛完了別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都飛不完的飛行科目,幾乎每天都有架次在天上飛。十年來,他無數次遇險,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卻從不畏懼,用生命做籌碼,挽救國家財產和科研數據;十年來,他無數次身受重傷,卻毅然決然的回到試飛場,回到跑道上,只為了讓雄鷹再度飛翔,為了讓共和國的藍天更加純淨。對於這樣的軍人,除了軍銜,我們已經無法再給他更多。
“可是,這樣的話,命運就沒有了。”
“命運嗎?”吳哲忽然笑起來,眼睛閃閃發亮,像是在一萬二千米的高空,最純淨的空氣里,沖開雲層時撞上的第一抹初輝。
“命運,在我們手裡。”
第九章 尾聲
夜色深沉,一輪圓月緩緩的從天邊升起,帶著初生新月的黃金色澤,明潤而鮮艷。
夜風拂過林梢,帶走一片秋葉,沐著月華的淡淡金色穿進窗內,在半空中飛揚起伏,輕盈的盤旋著,又緩緩的落下來,落到地上的一汪水痕里,輕輕的打過一個旋兒,月亮的倒影被擊碎了,一點一點的散開去。
紅葉漸漸沉下去,與水痕的顏色融在一起,分不出邊際,水面又變得平靜起來。
破碎的月影漸漸凝聚,化成一個渾圓。
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十章 番外
——記試飛英雄袁朗
記者:唐寧珠 江小寒
他是一位飛行員,然而在這樣的和平年代,他的每次升空都是一場真實的戰鬥;他是一位工程師,只是他工作的對像不是抽象的數字和儀表,而是真實的萬里長空。
他是一位戰鬥機試飛員!
有的人說他是向死神爭奪勝利的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只是在飛行。
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袁朗!
今天記者來到袁朗所在的空軍某試飛所,採訪這位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試飛英雄,聽他的戰友們講述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空中歷險故事。
人物簡歷:袁朗,空軍某試飛團團長、空軍特級試飛員,曾多次正確處置空中特情,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11次,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一等功2次。
一、他是空中的魔術師
這個稱呼,不知道是由誰先發明的,可是現在,他的戰友們都這樣叫他,因為沒有比這更貼切的稱號了,在袁朗十年的試飛生涯中,曾經遭遇過不計其數的險情,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他都以自己高超的駕駛技術,從死神的魔爪中帶著他心愛的戰機逃了出來。
在試飛新機的過程中,他甚至為中國軍人創造了沒有摔壞一架試驗樣機的奇蹟。
曾經無數次,死神向他發出了陰森的冷笑——
1)生死驚魂一瞬間
2XXX年5月16日下午2時
袁朗在駕駛我軍某新型戰機進行試飛科目的時候,忽然間飛機失去了控制,向右側劇烈偏轉,同時機頭向右上方仰起,一瞬間進入倒扣的狀態,此時飛機距地面高度不過500米。
袁朗的身體倒吊在座椅上,他拉杆,蹬舵,但飛機沒有任何反應,相反,橫向擺動越來越大。飛機以極大的加速度驟然下降到350米,此時,他還有一次跳傘的機會,錯過這一個瞬間,再過不到十秒,飛機就會一頭栽到在地面上。然而,在這樣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袁朗的腦子裡只有個念頭:保住飛機,保住數據!他急中生智,果斷地切斷飛機的電傳操縱系統。奇蹟出現了,飛機好像是一下子平靜下來,終於恢復了操縱,袁朗毫不遲疑,將倒扣著的飛機翻轉過來。
而此時,飛機距地面高度只有150多米。
這是一次只有不到十秒鐘的險情,從開始到結束,不到短短十秒鐘,十秒鐘,一點點的疏忽和閃失,價值數億的實驗樣機和上萬名研究人員的心血數據就會化為灰燼。然而,袁朗用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湛的駕駛技術,保住了飛機,保住了實驗的數據。
由於險情來得太快太突然,地面的技術人員甚至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危機的發生,袁朗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平靜的將飛機降落在跑道上,他坐在跑道邊休息了會,喝了一杯水,半個小時之後,又按照原計劃,架著他戰機飛上了藍天。
一小時之後,研究人員在電腦上分析剛才得到的數據,可怕險情展示在眾人面前,所有人都驚呆了,可是這時天空中傳來雄鷹的轟鳴。
“剛剛發生了這樣的險情,袁朗,他居然又飛了?”一個工作人員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2)生死極限等閒過
2XXX年11 月24 日下午3時
這是我軍某新型戰機最後一次進行“低空大錶速”試飛。
"低空大錶速"是指飛機在低空中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這項科目的危險性在於,飛機可能毫無徵兆地出現顫振,並在2秒內解體,試飛員根本不可能跳傘求生。其他國家在飛機試飛中,僅在這一個科目上就損失過多位試飛員。然而,這也是對飛機結構強度的可靠性和顫振特性最有力的檢驗,是飛機定型的必飛課目。
這,又是一柄死神的魔杖,可是袁朗卻決心要用他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來從死神手中奪寶。
他與工程技術人員密切的合作,制訂出詳細的飛行計劃,一點一點的提高速度,每一次,工程師們都是眼含著熱淚看他登上戰機,因為沒人有知道,他還能不能再回來。而這天,是最後一次的飛行,最危險,最可怕的難關。
袁朗往常一樣的平靜,他向每一個人揮手告別,駕駛雄鷹直插藍天。
在一萬二千米的高空,他打開加力向下俯衝,飛機急劇的下降,他感覺到全身的血液都在往頭上涌,身體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然而,飛機的速度還在繼續增加,他開始以超音速俯衝,中國飛機的最大錶速轉眼間就被他拋在了身後,試飛的標準數據已經拿到,可是他卻毅然的選擇了繼續加速,挑戰飛機和自己身體的極限。
地面控制室里的空氣像是已經凝固了一般,有關領導和專家的眼睛死死的盯著監視器的屏幕。大家都知道,此時的飛機和試飛員都在承受著超極限的巨大過載。飛機速度每增加一個點而產生的噪聲和視覺反差都會以十倍在增加著,袁朗咬緊牙關,強忍著越來越大的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強烈不適,加速再加速,他衝破死神的陷阱,為中國航天史寫出一個嶄新的紀錄!
事後,當他走下飛機,鮮花和掌聲將他淹沒,淚水和笑容將他包圍,人們在稱讚他的勇敢和堅毅,他卻只是淡淡的說:有些人永遠也無法飛到這個速度,既然我可以,我為什麼不去試一下?
一次又一次,他在死神面前笑傲而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經歷過一次次的生死瞬間,袁朗卻越從來不曾畏懼過,風險課目他帶頭飛,越是危險的地方,越能看到他身影。
在測試新機的過程中,每一公里速度,每一度仰角,都是袁朗主動冒險飛出來的,他總是比工程師想要的飛得很多,飛得更險。
他說,我們多飛出一組數據,飛機就能早一天裝備部隊,我們總要努力趕上,不能一直都落在別人後面。
二、他的心裡住著一位工程師的靈魂
空軍試飛所的所長陸衛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袁朗,他比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更能理解我們的飛機。
面對死亡的風險,勇敢的人,或者可以靠勇氣來戰勝,可是當面對全新的技術,比勇敢更重要的,是頭腦。在袁朗心中,試飛員這個身份早已不僅僅是把工程師要求的科目完成那麼簡單,他積級的投身到飛機設計、試驗的各個環節中去,甚至利用空餘的時間在職完成了航空大學的工程學碩士學位。
在這些年裡,他寫了數萬字的學術論文,積累了成箱成箱的科技資料,他像一個工程師那樣的思考著,以一個設計者的角度去設計飛行和試驗。
在他的身上,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試飛員的概念,他不僅能試飛,而且可以參與到研究中去,給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出建議和修改意見。就是這樣,他利自己有如計算機模擬一般完美的飛行曲線,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新的觀點,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了舊的錯誤,為國家為軍隊,節約了大筆的科研經費,更大大的縮短了科研周期。
在科研試飛這個我軍最前沿的領域裡,袁朗憑著深厚的航空理論知識,精湛的飛行技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試飛的主人,難怪有人曾經感慨——他是一位會飛行的工程師,在他的心裡,住著一位戰鬥機工程師的靈魂!
2XXX年4月,試飛英雄袁朗,憑著他的赫赫武勛,被中央軍委破格授予少將軍銜。
這項決定在被審議的過程中,曾經為人所質疑,有人說他太過年輕,有人認為他的資歷不足,然而試飛所的陸衛明所長在面對這些質疑的時候,只是平靜的翻開了這些年來的飛行記錄。
那上面密密麻麻的飛行科目令人震驚。
十年!
陸衛明說:十年來他飛完了別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都飛不完的飛行科目,幾乎每天都有架次在天上飛。十年來,他無數次遇險,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卻從不畏懼,用生命做籌碼,挽救國家財產和科研數據;十年來,他無數次身受重傷,卻毅然決然的回到試飛場,回到跑道上,只為了讓雄鷹再度飛翔,為了讓共和國的藍天更加純淨。對於這樣的軍人,除了軍銜,我們已經無法再給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