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了生存而殺死其他物種並沒有罪。

  當我接觸到這個想法時,才找回自己失去已久的思考力,建構了人格,成為如今的我。

  然而,反過來說,我也開始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消失。在我還沒學會思考時,明明什麼都不怕的。

  現在的我,甚至對還沒到來的未來抱持憂慮。

  那是一種對於消失的恐懼。

  這樣的恐懼就連殺了赤鳥美晴和日積亨都沒辦法消除,甚至有增無減。如果這就是罪惡感的話,那代表我正逐漸變回人類。

  殺人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一切大概都是曾幾何時在書店裡聽到某人說的話,所帶給我的影響吧。

  我對他沒有仇恨,也沒有感謝。

  就算產生了這樣的情感,我既不能現身到我想去的地方,也不能期望再與他見面。我不能探索我的心靈,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全名。我的確曾在身上掛著名牌,但那不是個令人印象深刻而好記的名字。

  “——放電人”

  遠方傳來呼喚我的聲音,身體的擴散緩和了下來。

  那是韮澤的聲音。他大聲呼喊著:

  “我一定——一定會再呼叫你!可別忘了我喔!”

  我又緩緩的散開了。如果我是人類的話,大概會莞爾一笑吧。

  當時的我連想都沒想到,之後我會與韮澤共同聯手,和仇視人類的妖怪軍團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殊死戰呢。

  (完)

  解說·現代的傳說,現代的本格

  寵物先生

  即使身為推理小說嗜讀者,面對近幾年的出版熱潮,還是會感到招架不住,於是在面對書櫃時做出選擇,乃至開始以作者為閱讀優先順序的指標,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然而仍會遇到一些情況,使自己有機會去接觸新作者,撰寫推薦序便是一例。

  甫收到稿約時,我對“詠坂雄二”這個名字的印象是相當稀薄的,僅知道他寫的是本格推理(以解開謎團為主軸的推理小說)。這和詠坂屬於新興作家(處女作發表於二〇〇七年)自然不無關聯,但比起翌年以《告白》出道,同樣是新作家的湊佳苗,他受到的矚目顯然是黯淡不少,這也顯示出在日本走本格路線的作家一般會面臨的困境——市場不大。

  不過也因為如此,許多作家為了吸引讀者,紛紛傾全力跳脫本格的既有框架,發展自己獨特的創作路線。我身為本格推理的愛好者,也逐漸從過去單純驚嘆於謎團、手法的奇巧,轉為看看這些作家“如何用舊手法玩出新把戲”的心態。

  讀畢本作《放電人》,深覺詠坂雄二沒有讓我失望,我認為他是在“現代”的創作領域中,勇於探索的優秀作家。

  先來談談作者本人。詠坂在二〇〇七年透過光文社企劃“KAPPA—ONE”以作品《リロ·グラ·シスタ the little glass sister》出道。這企劃並非經由一般評審程序的文學獎,而是像講談社的梅菲斯特獎那樣,經由出版社編輯群審核一定量的來稿,以發掘新人為目的的一種出版方式,入選的每部作品都會經由現役作家的推薦,該作也附有綾辻行人的讚辭。

  出道作是青春校園推理,第二作《遠海事件》風格卻急轉直下,變成一部採用非小說(No—fiction)體裁的作品。內容記述一位犯下八十六件殺人案的兇手佐藤誠,他在其中一樁“遠海事件”的詳細犯行與警方的調查過程,是擬似犯罪實錄(連書籍編排都很像)的“小說”,並探討諸如“為何兇手要砍下死者的頭”這類本格推理常見的動機問題。

  “小說”模擬“非小說”的結構與裝幀,此種作品並不多見(具代表性的便是折原一《遭難者》,該書採用對山難罹難者的追悼回憶錄形式)。不論是犯罪實錄或報導文學,呈現的都是一種“與現實連結”的趣味,但小說本質是“虛構”的,因此這種作法僅是一種徒具形式的模仿,要如何套用非小說體裁以“延伸”額外的樂趣,便成了主要課題,《遠海事件》在這點是成功的,理由稍後詳述。

  第三長篇即本書《放電人》。延續前作的模仿作風,詠坂這次採用以往流行的實話怪談體裁來撰寫“小說”,開頭便揭示遠海市的一則地方傳聞:“‘放電人’只要一被談論就會出現,不僅能讀取人類的心思,還可以自由穿透導電物體,放電後俐落地殺人致死,據說是由舊日本軍隊製造。”

  這五項特質貫串全書,前半內容以當地發生的三件離奇死亡案件,凸顯“放電人”的可怖,是模仿實話怪談的撰寫手法,後半則藉由雜誌記者行動探索三人的真正死因。順帶一提,遠海市是兩作共同的虛構舞台,“遠海事件”也會不時在本書被提及。

  書中的放電人怪談與著名的“偷腎者”、“裂嘴女”一樣,屬於現代“都市奇譚”的一環。有別於工業化前的傳統民間故事,這類傳說經常透過新聞、網際網路等媒體流傳,散播速度飛快,並往往經由口述者的加油添醋擴張傳說規模,但與以往的神話、民間故事相同的是,都市奇譚也必然蘊含散布地區本身的文化,因此也成為民俗學者的研究領域。

  神話、民間故事經常與推理小說(特別是本格)結合,成為謎團的素材,此類“現代”的傳說自然也不例外。這其中最常見的模式,便是內容的比擬——某人死於和傳說一模一樣的情形,或是發生了如傳聞所言不可思議的事——除了增添詭譎氣氛外,更常於比擬的過程中暗藏詭計。看似不明事物作祟,實則另有玄機,探究事件真相的過程,也等同於本格推理的解謎過程。台灣過去的《推理》雜誌曾刊載法月綸太郎〈都市傳說之謎〉,即是一則融合本格與都市奇譚的優秀短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