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三思見獵心喜,否則李重潤等何用橫死?不過遷都長安後,韋後在宗楚客支持下,大批起用外戚,令武三思感到危機,曉得須好好保住李顯,而李顯則成為他唯一的救命草。

  歸根究底,禍源正是貪得無厭,渴望成為第二個女帝的韋後,為求目的,泯滅了人性,更休說什麼夫妻之情。

  李顯問答:「重俊是給他們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起兵作反,是嗎?」

  龍鷹心忖李顯竟忽然變得這般精明,訝道:「皇上是從何而得知?」

  李顯嘆道:「皇弟和皇妹都是這麼說,還趁機殺他們,只是失敗了」。

  龍鷹心想這下可好看了,李顯的醒覺是全方位的,與以前的模模糊糊截然不同,會帶來什麼後果?

  難怪自己指出殺武三思者為田上淵,李顯沒半點懷疑,因是鞏固他已有的想法。

  事實上,韋宗集團的奪權之計是成功的,只是千算萬算,仍算不到有台勒虛雲和他龍鷹在暗裡算計他們,總是功虧一簣,此毫釐之差,種下了韋宗集團的敗因。

  李顯現出個沉痛的表情,道:「昨天大朝回來,朕心力交瘁,返寢宮休息。尚未醒來,娘娘來了。一如既往般大吵大鬧,令朕想起神龍之變前的情況。當時娘娘騙朕只是為誅二張,沒說過和母皇作對。若朕曉得最後演變為此,朕決不答應。」

  龍鷹暗嘆,說到底,李顯就是熬不過惡妻。接著的可想而知,李顯壓根不曉得下面的人所進行的事,他只是人人買不得傀儡。若不是龍鷹及時趕至,逆轉局勢,天才曉得最後是怎樣的一番情況。

  女帝的和平禪讓,大致上保持了各方勢力的平衡,過渡往新朝。

  李顯陷進昨天韋後硬闖寢宮的回憶里,垂首喃喃道:朕問娘娘,問她說夠了嗎?

  這句話,龍鷹幾乎沒法想像。是因李顯向韋後說出來,可猜到韋後當時的錯愕,不相信李顯敢這般和她說話。

  李顯平靜的道:「她靜了下來!」

  目光投往龍鷹,神采重現,一字一字的緩緩道:「朕對娘娘說,這是朕對她最後一次的好言相勸。如她從此安分守己,朕保證她享盡榮華富貴,否則休怪朕對她無情。接著令她返珠鏡殿去好好自省,沒朕召喚,在不准到麟德殿來。」

  龍鷹整片頭皮在發著麻。

  李顯等若和韋後正式決裂,亦等於將權力從韋後手上多回來,由此刻開始,除非韋後肯安分守己,但那是絕不可能的。韋後剩下的只有一條路,就是下手害死李顯。

  李顯沉聲道:「她的臉色變得很難看,還想撐下去,被朕大聲喝止,還要力士進來送她走。」

  接著長長噓了一口氣,滿足的道:「說過這番話,朕的心舒服了。」

  龍鷹說不出話來。

  高力士恭候御書房門外。

  他先指示侍臣,宮娥入宮伺候李顯,然後與龍鷹沿遊廊走。

  高力士苦笑道:「小子雖然非常想聽,時間卻不容許,長公主和相王等著和范爺說話。」

  龍鷹失聲道:「什麼?」

  高力士道:「他們來謁見皇上,等了好一陣子。遂改為先見你,後見皇上。范爺該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李顯能否堅持下去,成為新政成敗的因素。凡可獲知這方面的情況,李旦和太平決不放過。

  龍鷹大感頭痛,哪些可告訴他們,哪些不可以,拿捏上非常困難。

  問道:「我在御書房逗留了多久?」

  高力士答道:「足有大半個時辰,皇上久未試過和任何人談這麼久。」

  又道:「請范爺這邊走。」

  第二章

  【校者按:「第二章」三字是黃易大師寫下的最後三個字。】

  無法複製的武俠神話 跨世代的集體回憶

  文/蓋亞編輯部

  僧王天師入西京、吐蕃和親團牽動變局、帝後鬥爭白熱化、李隆基登上檯面。時間的巨輪推動,故事正在精彩處……

  《天地明環》卷十九至卷二十三第一章,陸續完稿於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到二〇一七年三月底,可說是黃易的最後手筆。在這最後四卷中,我們特別於每集裡,分別收錄他的師長好友(高美慶教授、古琴大師蘇思棣、丁新豹博士等)回想與黃易交往的文章,呈現他在武俠大師身分外的另一面。卷二十二最後,則附錄了原本該是卷二十三首章的親筆手稿,作為紀念。這是黃易武俠小說征途的終點,《天地明環》的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四集所採用的封面圖,是黃易親繪。

  這幅約二十公分見方的小畫大約完成於一九八五年,彼時黃易仍在香港藝術館擔任助理館長,第一部武俠小說《破碎虛空》還沒開始動筆,畫風一如古琴大師蘇思棣在卷二十的紀念文中所說,喜用點,中鋒下筆,脫胎自明末清初的遺民派四僧,氣韻生動,生機勃發。

  許多年來,這幅畫便一直掛在他每天創作的小方桌上方牆面。黃易一直很喜歡自己的這幅作品,尤其喜歡於畫作左下角的「不負此生」朱印。《天地明環》創作期間,有天他突然對其夫人主動提及,待日後《天地明環》最終卷,便將此畫作為封面用圖。

  現在我們已經無從考究,當時他是如何的靈機一觸,想到要以此畫作為《天地明環》的終卷封面。但回顧他自一九八七年動筆《破碎虛空》以來,乘風雲歷史,開異俠玄幻,「覆雨邊荒尋秦,虛空雲夢雙龍」,再加「盛唐三部」、「荊楚爭雄」,三十年間,以一人之力,撐起一整個文類,屢屢開創新局,作為當代影響力最大的武俠大師,當真不負此生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