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那摺子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從袖子裡跌出來,砸到地上。
皇后沉住氣,彎腰撿起,打開來,一目十行看完,拿帕子擦擦,依舊放在寧熙皇帝手邊。寧熙皇帝暗道:且看你如何解釋。
哪知,皇后半句話也無,安安靜靜坐到一旁,拿起針線筐,紮起荷包來。
寧熙皇帝急了,一把抓住皇后手腕,逼近了問:“這麼說,你認了?”
皇后冷笑,“認,這麼好的罪名,我若不認,豈不是辜負了那些人多時忙碌?”
寧熙皇帝盯著皇后看了半日,皇后不甘示弱,直接瞪回來。最後,還是寧熙皇帝收手,頹然埋怨:“朕自然知道,你是冤枉的。朕來,也是希望能聽你個解釋。你——你也太倔了。”
皇后冷笑,“三人成虎。臣妾解釋得了一次,解釋得了兩次,哪裡就能解釋得了三次、四次?這些人,就是打著一步一步離間帝後感情的主意。與其到頭來,與您形同陌路,不如今日先認了。咱大清國又不是沒出過廢后。更何況,臣妾身後,連娘家都沒有。”說著,抽出帕子,嚶嚶哭泣。
她這麼一說、一哭,寧熙皇帝也清醒過來,後悔不該如此衝動。皇后哭了半日,端莊樣子卻不減一分。擦乾眼淚,轉過頭來安撫寧熙皇帝,“您也別太氣了。後宮之中,只有一個男人。臣妾備受敬愛,凡是,懂得為您著想。可那些妹妹們,她們怎麼能理解您肩上的重任與壓力呢?鬧點兒脾氣,也是有的。更何況,她們背後,還有世家大族撐腰。這件事,本應臣妾查明。可是,事關臣妾清白,按照我朝律法,臣妾理應迴避。不如,請安太妃幫著查吧。”
寧熙皇帝聽了,擺擺手,“朕自會命血滴子去查證,並授予他們生殺予奪之權。這個後宮是到了該好好肅清的時候了。”說完,想起乾清宮還有摺子未批,便站起來囑咐皇后好好照顧幾個孩子,自己要去接著上班了。
皇后一見皇帝要走,咬咬牙,緊走幾步,擋在門前,抬頭諾諾地問:“皇上,如果臣妾說,臣妾心中,確實有個男人,您會怪臣妾嗎?”
寧熙皇帝好容易平復的心,立馬“砰砰砰砰”直蹦。盯著皇后,“你、你、你”了半天,不知該說什麼好。
皇后含淚傾訴,“臣妾自幼失怙,多少年,都全靠自己硬撐著熬過來。少年時,便渴盼能有一個肩膀,讓臣妾累了、乏了、倦了的時候,能夠靠了靠,歇一歇。可是,風霜利劍嚴相逼。逼地臣妾不得不滅了這個想法,苦苦熬著,不敢再期盼,不敢再等待。只盼望,能夠好好活著,這就夠了。直到有一天,有個人把這個鐲子——給我。”說話間,挽起袖子,露出一截玉臂,上頭一隻銀鐲子,緊緊貼在臂彎處。
寧熙皇帝雙目一亮,“這——這不是?”
“當初,臣妾本不該戴,也不敢戴。但還是忍不住,一直戴在身上,這麼多年,從未離身。每次臣妾想他的時候,臣妾就摸摸它,看看它。儘管知道,除非奇蹟出現,臣妾不可能站在他身邊,與他一同俯視江山社稷。可是,臣妾還是盼了、念了,當那橄欖枝伸來的時候,臣妾不顧可能跌的粉身碎骨,緊緊地抓住了。皇上,臣妾是不是太貪了?時到今日,有這麼好的歸宿,然還想著,他的身邊,要是只有我一個女人,該有多好?要是他的心裡,只有我一個女人,該有多好?明知道這不可能,明知道我要做個好皇后,可是,我還是在心裡祈禱,祈禱他的眼裡心裡,只有我一個。皇上,臣妾錯了,臣妾要學皇額娘,不嫉不妒,做個好皇后才行。否則,臣妾與順治爺元後,又有什麼區別呢?”說完,兩行清淚,緩緩流下。
寧熙皇帝聽聞,長出一口氣,展臂將皇后攬入懷中,“謹言,是我苦了你了。是我讓你受苦了。”
皇后窩在寧熙皇帝懷裡偷笑,嘴上卻抽抽搭搭,不肯回話。
寧熙皇帝想了想,紅著臉哄勸,“謹言放心,朕的心裡,堪稱皇后御妻的,只有你一人。其他的,都是些玩意兒,你不必十分放在心上。橫豎,你有三雙兒女,有朕無比的敬愛與信任,誰也越不過你去。等大選過後,那些身世好的,你儘管做主指了。哼,那些世家大族,也安生太久了。他們家閨女進了後宮,只會令朕礙手礙腳,御妻明白了?”
皇后聽聞,抬頭頷首,“是,臣妾遵旨。”說完,踮起腳尖,“吧唧”照寧熙皇帝臉上親一口。
寧熙皇帝臉色更重,低聲埋怨:“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跟小孩兒似的。”
說著,自己先笑了。
跟皇后說開了,又聽了這麼一大段“深情告白”,寧熙皇帝那顆脆弱的小心肝兒得到慰藉,囑咐皇后幾句,就要離開。
皇后點頭剛要恭送皇帝,低頭看見寧熙皇帝胸前一片濡濕,登時羞紅了臉,低聲勸:“萬歲爺,您還是換了衣服再去吧。”
寧熙皇帝奇怪,看看自己胸前,再看皇后胸前,濕的地方更多,還不住地往外滲。十分不解,皇后哭著哭著,怎麼自己胸前能哭出這麼一大片來?更奇怪的是,怎麼聞著一股奶香味兒?
皇后低頭不敢看寧熙,“這個——還不是您來的急,臣妾正在給三兒餵奶,剛餵到一半兒嘛!”沒辦法,誰叫咱身體好,奶水充裕呢?
當天晚上,寧熙皇帝就跟三阿哥搶起了“飯碗”。其實,這種事,當年他老爹雍正老皇帝,也幹了好多回了呢!
第二日,和碩醇親王再次領著眾臣請求皇帝收回御駕親征旨意。一而再再而三,寧熙皇帝半推半就同意了。命阿桂摔軍,帶上小年大人和火炮、火槍,把大小金川炸了個稀巴爛。大軍凱旋之時,小年大人圍著戰場轉悠,不住琢磨著,怎麼樣,才能讓火炮she程更遠呢?
金川戰役期間,寧熙皇帝以削減後宮支出、節省花費、支援前線為由,接連放了三批宮女出宮,共計一千一百人。其中,有二十五位,曾經受過皇寵。
受過帝王寵幸的女人,還能出宮嫁入。這在清朝野史中,也是很少見的。
多年以後,和寧公主與皇后閒聊時,談起這件事,曾問皇后小時候,真對自家皇阿瑪動過心思嗎?
皇后淡淡一笑,替女兒攏攏耳邊散發,幽幽哀嘆:“誰沒個初戀吶?”
和寧公主歪頭,“初戀是誰呀?”
皇后笑而不答。
這個問題,成為野史之謎。當然,對寧熙皇帝那個自戀狂來說,皇后指的,自然是自己啦!哈哈哈!
作者有話要說:鍋蓋在哪裡?
防抽:
誰都知道,當今萬歲最為寵愛的女人,那是皇后娘娘。沒看都寧熙十六年了,宮裡頭一個嬪都沒有,只有兩個貴人。其他的,都是常在、答應嗎?
然而,皇后身邊四大嬤嬤心裡跟明鏡似的。要不是大選推遲十二年,皇后如今地位,怕是沒那麼穩固。這位主子娘娘,比起孝敬憲皇后當年在雍正皇帝心中地位,差遠了!
事實上,以寧熙皇帝的性子,封一兩個宮女出身的做嬪、做妃,並非難事。然而,形勢比人強。每次他寵幸宮女,姐姐弘琴就領著侄女們去奉先殿哭“皇額娘”。和碩醇郡王不知真相,在朝堂上也哀哀切切跟著緬懷孝敬憲皇后。
於是乎,頂著孝子之名的寧熙皇帝,只能守住皇后一位主位娘娘,帶著一大幫的答應、常在過日子。
後來,因少有庶子庶女出世,粘杆處奉命,查出後宮那些個女人們暗中互相使絆子。其中不少法子,還是從聖祖年間,傳下來的。據說,是慈寧宮後院那些皇祖太妃、太嬪們閒聊時,說漏了嘴,叫人聽了去。
寧熙皇帝氣得直咬牙,“怪不得,這麼多年,朕然沒有察覺到。原來如此!”想想皇后,多虧有皇額娘的四位嬤嬤照看,這才沒有遭遇毒手,就一陣後怕。於是,命和碩醇親王到泰陵拜祭,感激父母護佑;順便給四位嬤嬤漲漲工資、提高福利。
接下來一年時間,寧熙皇帝未曾踏入那些女人屋裡半步。並囑咐皇后,將這些人全部扔到儲秀宮。儲秀宮、儲秀宮,還不就是藏她們這些人的地方?
皇后不解,但也懶得問,照旨意辦理便是。
這件事沒過多久,金川戰事起。
朝臣激憤,振臂請兵。寧熙皇帝正在氣頭上,不由遷怒,非要御駕親征。
要說皇帝御駕親征,聖祖年間就有。只不過,那時候,皇太子已經長大,能夠監國。如今,最大的皇子不過剛進上房,大公主雖然參政,畢竟是女子,總不能封個監國公主吧。這要萬一——難不成,真要扶個六七歲的娃娃上位?
皇帝這麼一說,以和碩醇親王為首的一幫朝臣,齊齊跪下,苦口婆心,勸萬歲三思。寧熙皇帝一甩袖子,下朝出太和殿,回乾清宮去了。
皇后沉住氣,彎腰撿起,打開來,一目十行看完,拿帕子擦擦,依舊放在寧熙皇帝手邊。寧熙皇帝暗道:且看你如何解釋。
哪知,皇后半句話也無,安安靜靜坐到一旁,拿起針線筐,紮起荷包來。
寧熙皇帝急了,一把抓住皇后手腕,逼近了問:“這麼說,你認了?”
皇后冷笑,“認,這麼好的罪名,我若不認,豈不是辜負了那些人多時忙碌?”
寧熙皇帝盯著皇后看了半日,皇后不甘示弱,直接瞪回來。最後,還是寧熙皇帝收手,頹然埋怨:“朕自然知道,你是冤枉的。朕來,也是希望能聽你個解釋。你——你也太倔了。”
皇后冷笑,“三人成虎。臣妾解釋得了一次,解釋得了兩次,哪裡就能解釋得了三次、四次?這些人,就是打著一步一步離間帝後感情的主意。與其到頭來,與您形同陌路,不如今日先認了。咱大清國又不是沒出過廢后。更何況,臣妾身後,連娘家都沒有。”說著,抽出帕子,嚶嚶哭泣。
她這麼一說、一哭,寧熙皇帝也清醒過來,後悔不該如此衝動。皇后哭了半日,端莊樣子卻不減一分。擦乾眼淚,轉過頭來安撫寧熙皇帝,“您也別太氣了。後宮之中,只有一個男人。臣妾備受敬愛,凡是,懂得為您著想。可那些妹妹們,她們怎麼能理解您肩上的重任與壓力呢?鬧點兒脾氣,也是有的。更何況,她們背後,還有世家大族撐腰。這件事,本應臣妾查明。可是,事關臣妾清白,按照我朝律法,臣妾理應迴避。不如,請安太妃幫著查吧。”
寧熙皇帝聽了,擺擺手,“朕自會命血滴子去查證,並授予他們生殺予奪之權。這個後宮是到了該好好肅清的時候了。”說完,想起乾清宮還有摺子未批,便站起來囑咐皇后好好照顧幾個孩子,自己要去接著上班了。
皇后一見皇帝要走,咬咬牙,緊走幾步,擋在門前,抬頭諾諾地問:“皇上,如果臣妾說,臣妾心中,確實有個男人,您會怪臣妾嗎?”
寧熙皇帝好容易平復的心,立馬“砰砰砰砰”直蹦。盯著皇后,“你、你、你”了半天,不知該說什麼好。
皇后含淚傾訴,“臣妾自幼失怙,多少年,都全靠自己硬撐著熬過來。少年時,便渴盼能有一個肩膀,讓臣妾累了、乏了、倦了的時候,能夠靠了靠,歇一歇。可是,風霜利劍嚴相逼。逼地臣妾不得不滅了這個想法,苦苦熬著,不敢再期盼,不敢再等待。只盼望,能夠好好活著,這就夠了。直到有一天,有個人把這個鐲子——給我。”說話間,挽起袖子,露出一截玉臂,上頭一隻銀鐲子,緊緊貼在臂彎處。
寧熙皇帝雙目一亮,“這——這不是?”
“當初,臣妾本不該戴,也不敢戴。但還是忍不住,一直戴在身上,這麼多年,從未離身。每次臣妾想他的時候,臣妾就摸摸它,看看它。儘管知道,除非奇蹟出現,臣妾不可能站在他身邊,與他一同俯視江山社稷。可是,臣妾還是盼了、念了,當那橄欖枝伸來的時候,臣妾不顧可能跌的粉身碎骨,緊緊地抓住了。皇上,臣妾是不是太貪了?時到今日,有這麼好的歸宿,然還想著,他的身邊,要是只有我一個女人,該有多好?要是他的心裡,只有我一個女人,該有多好?明知道這不可能,明知道我要做個好皇后,可是,我還是在心裡祈禱,祈禱他的眼裡心裡,只有我一個。皇上,臣妾錯了,臣妾要學皇額娘,不嫉不妒,做個好皇后才行。否則,臣妾與順治爺元後,又有什麼區別呢?”說完,兩行清淚,緩緩流下。
寧熙皇帝聽聞,長出一口氣,展臂將皇后攬入懷中,“謹言,是我苦了你了。是我讓你受苦了。”
皇后窩在寧熙皇帝懷裡偷笑,嘴上卻抽抽搭搭,不肯回話。
寧熙皇帝想了想,紅著臉哄勸,“謹言放心,朕的心裡,堪稱皇后御妻的,只有你一人。其他的,都是些玩意兒,你不必十分放在心上。橫豎,你有三雙兒女,有朕無比的敬愛與信任,誰也越不過你去。等大選過後,那些身世好的,你儘管做主指了。哼,那些世家大族,也安生太久了。他們家閨女進了後宮,只會令朕礙手礙腳,御妻明白了?”
皇后聽聞,抬頭頷首,“是,臣妾遵旨。”說完,踮起腳尖,“吧唧”照寧熙皇帝臉上親一口。
寧熙皇帝臉色更重,低聲埋怨:“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跟小孩兒似的。”
說著,自己先笑了。
跟皇后說開了,又聽了這麼一大段“深情告白”,寧熙皇帝那顆脆弱的小心肝兒得到慰藉,囑咐皇后幾句,就要離開。
皇后點頭剛要恭送皇帝,低頭看見寧熙皇帝胸前一片濡濕,登時羞紅了臉,低聲勸:“萬歲爺,您還是換了衣服再去吧。”
寧熙皇帝奇怪,看看自己胸前,再看皇后胸前,濕的地方更多,還不住地往外滲。十分不解,皇后哭著哭著,怎麼自己胸前能哭出這麼一大片來?更奇怪的是,怎麼聞著一股奶香味兒?
皇后低頭不敢看寧熙,“這個——還不是您來的急,臣妾正在給三兒餵奶,剛餵到一半兒嘛!”沒辦法,誰叫咱身體好,奶水充裕呢?
當天晚上,寧熙皇帝就跟三阿哥搶起了“飯碗”。其實,這種事,當年他老爹雍正老皇帝,也幹了好多回了呢!
第二日,和碩醇親王再次領著眾臣請求皇帝收回御駕親征旨意。一而再再而三,寧熙皇帝半推半就同意了。命阿桂摔軍,帶上小年大人和火炮、火槍,把大小金川炸了個稀巴爛。大軍凱旋之時,小年大人圍著戰場轉悠,不住琢磨著,怎麼樣,才能讓火炮she程更遠呢?
金川戰役期間,寧熙皇帝以削減後宮支出、節省花費、支援前線為由,接連放了三批宮女出宮,共計一千一百人。其中,有二十五位,曾經受過皇寵。
受過帝王寵幸的女人,還能出宮嫁入。這在清朝野史中,也是很少見的。
多年以後,和寧公主與皇后閒聊時,談起這件事,曾問皇后小時候,真對自家皇阿瑪動過心思嗎?
皇后淡淡一笑,替女兒攏攏耳邊散發,幽幽哀嘆:“誰沒個初戀吶?”
和寧公主歪頭,“初戀是誰呀?”
皇后笑而不答。
這個問題,成為野史之謎。當然,對寧熙皇帝那個自戀狂來說,皇后指的,自然是自己啦!哈哈哈!
作者有話要說:鍋蓋在哪裡?
防抽:
誰都知道,當今萬歲最為寵愛的女人,那是皇后娘娘。沒看都寧熙十六年了,宮裡頭一個嬪都沒有,只有兩個貴人。其他的,都是常在、答應嗎?
然而,皇后身邊四大嬤嬤心裡跟明鏡似的。要不是大選推遲十二年,皇后如今地位,怕是沒那麼穩固。這位主子娘娘,比起孝敬憲皇后當年在雍正皇帝心中地位,差遠了!
事實上,以寧熙皇帝的性子,封一兩個宮女出身的做嬪、做妃,並非難事。然而,形勢比人強。每次他寵幸宮女,姐姐弘琴就領著侄女們去奉先殿哭“皇額娘”。和碩醇郡王不知真相,在朝堂上也哀哀切切跟著緬懷孝敬憲皇后。
於是乎,頂著孝子之名的寧熙皇帝,只能守住皇后一位主位娘娘,帶著一大幫的答應、常在過日子。
後來,因少有庶子庶女出世,粘杆處奉命,查出後宮那些個女人們暗中互相使絆子。其中不少法子,還是從聖祖年間,傳下來的。據說,是慈寧宮後院那些皇祖太妃、太嬪們閒聊時,說漏了嘴,叫人聽了去。
寧熙皇帝氣得直咬牙,“怪不得,這麼多年,朕然沒有察覺到。原來如此!”想想皇后,多虧有皇額娘的四位嬤嬤照看,這才沒有遭遇毒手,就一陣後怕。於是,命和碩醇親王到泰陵拜祭,感激父母護佑;順便給四位嬤嬤漲漲工資、提高福利。
接下來一年時間,寧熙皇帝未曾踏入那些女人屋裡半步。並囑咐皇后,將這些人全部扔到儲秀宮。儲秀宮、儲秀宮,還不就是藏她們這些人的地方?
皇后不解,但也懶得問,照旨意辦理便是。
這件事沒過多久,金川戰事起。
朝臣激憤,振臂請兵。寧熙皇帝正在氣頭上,不由遷怒,非要御駕親征。
要說皇帝御駕親征,聖祖年間就有。只不過,那時候,皇太子已經長大,能夠監國。如今,最大的皇子不過剛進上房,大公主雖然參政,畢竟是女子,總不能封個監國公主吧。這要萬一——難不成,真要扶個六七歲的娃娃上位?
皇帝這麼一說,以和碩醇親王為首的一幫朝臣,齊齊跪下,苦口婆心,勸萬歲三思。寧熙皇帝一甩袖子,下朝出太和殿,回乾清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