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說起來,這位太子殿下實在是過於低調了,諸臣對他的了解也不過來自於宮中傳出的幾句閒言碎語,相傳這位太子殿下生來貧弱,一副夭壽之相,相傳,他生性清冷深居簡出,平日並不善理事,如今,當這位久居靜心宮的太子殿下再度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很多人才猛然意識到,原來,這開元國還有一位太子殿下!
太子在各路晦暗不明的視線里,泰然自若的走進殿來,也不多做停頓,昂首朝那高台處行去,禮部侍郎見狀大驚,張口就欲喝止,但一想到今日朝中的氣氛,那‘於理不合’四個字,在喉間打了個轉,便又被他咽了回去,宦海沉浮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今天還是少開口說話為妙。
看著季氏太子一步步踏上那象徵著之高權利的方台,原本還有些驚疑不定朝臣們也是一靜,
就見太子緩步踏上高台後,扭頭看向殿下的百官,但凡被他視線掃過的官員無不心下一凜,不知是誰先開口道:“殿下千歲千歲!”殿中百官這才如夢初醒的齊齊拜倒,高呼千歲不絕,不過,這個動作顯然眾人也是許久沒有操練過了,驟一開始行禮,便見生疏。
“都起來吧。”對朝堂中的一切,太子殿下只做不見,看百官都跪下了,似是面色稍霽,連口氣都緩和起來。眾臣聞聲無不心下一松。
就見太子掃了眾人一眼才不緊不慢的道:“今日招諸位臣工前來,卻是有事相商,昨日之事,想必列位臣工也有所耳聞……”
話音還未落,就聽得一個聲音很是興奮的道:“陛下修道有成,乃吾皇之福,開元之福啊。”說話的卻是那位長生道長的超級粉絲朱大人。
朝臣們聞言,表情各異,不過很快便如那朱大人一般,露出了歡欣鼓舞的情態來,太子冷眼看著堂下的一眾朝臣,待眾人的表演欲都得到充分的滿足之後,才淡聲開口道:”父皇得到如此機緣,的確是我開元之福,他這一句卻是蓋棺定論了,話一出口,眾臣俱都安靜下來。
正在此時,就聽一個聲音突然道:“陛下之事,的確可喜可賀,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卻不知殿下對此事有何決斷,卻是那名不見經傳的洛大人。
此言一出原本安靜下來的朝堂一下子炸開了鍋,什麼叫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不是要叫江山易主嗎。很快便有人跳出來高聲道:“殿下此言不妥!”卻是那剛剛選擇沉默的禮部尚書,只見他一捋衣擺,跪倒在地,義正言辭的道:“陛下雖說現下不能理政,卻依舊是我開元國主,如今沒有他的詣旨,就要改我開元氣象 ,此時於理不合啊。”一番話倒是說的義正言辭,合情合理,一下子便找到一群附和之人。
太子聞言,略一挑眉,還未說話,就聽一個有些油滑的男聲道:“張大人,你這話雖說有些道理,不過,殿下作為唯一的皇嗣,在此時接替陛下接掌我開元權柄,雖有不妥,但也在情理之中嘛。”此言一出,大殿內又是一靜,原因無它,只因這說話之人不是別人,卻是衛家家主,國柱之一的衛大人!
那禮部尚書聞言也是一滯,但還是不甘示弱的道:“反正,沒有詣旨,此事老夫是萬萬不會同意的 ,言語間,清流的風骨盡顯。”
就見那衛大人聞言,也不惱,反倒是不緊不慢的道:“方大人少安毋躁,待老夫說完,說著,他微一捋須,便不緊不慢的道:“不過,老夫轉念又一想,此事也確如大人所說,終究是亂了章法,再說我開元如今國事昌隆,臣工們上下一心,萬事都辦得妥帖無比,卻也不必歷時便改了氣象,”
說著他似笑非笑的看向高台上的太子,意有所指的道:“說不定陛下哪天又有情志看看他在塵世的大好河山,到那時,再向陛下討要個意旨便是了,屆時,殿下登基,豈不是更加名正言順,也不會受那些吾知宵小非議了。”
他這一席話讓朝堂內原本那些個心懷鬼胎的人俱都暗鬆了一口氣,只因這衛大人身為四大家族之一的衛家家主,說出的話話,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勛貴的意思,而且這衛大人的話,也著實不留情面,經他這麼一說,這件本來還算名正言順的登基,登時就變成了會遭非議的竊國了。
朝臣們不由得望向了高台上那纖瘦的身影,卻不知殿上那位,要如何應對了。
不多時,就聽那高台之上傳來了一個清冷的男聲:“諸事循禮,方大人不愧是禮部尚書,”只見太子卻是不接衛大人的話茬,反倒是不疾不徐的沖禮部侍郎道。
“不敢,”那方大人倒也不懼,聞言朗聲道:“老夫如此不過是儘自己的本分,當不起殿下的讚譽。”
太子聞言淡笑一聲,也不理會方大人話中的機鋒,鎮定自若的道:“我開元國統更迭確如方大人所說須得陛下起筆所書的造旨,還得有四位以上的輔國臣工確認才算數,不過,就孤所知,也不是沒有特例,言罷,他一字一頓的道:“就像我開元太祖登基時,用的就不是當下這一套繁文縟節!”
“不錯!”禮部尚書方大人倒也不否認,緩聲道:“據史書所載,當年太祖皇帝繼位比之現在卻是簡潔的多了……”
不過,還不待方大人說完,那衛大人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太祖繼位之時,成祖皇帝重病昏迷,外夷蠻族入侵,南陳小國蠢蠢欲動,內外交困之下,太祖才不得不臨危受命,故而才一切從權,在沒有意旨的情況下得接我開元大寶,現下,我開元國泰民安,又怎能這般,用著從權之計,下下之策!”
太子聞聲終是露出了一個意味不明的笑來,淡聲道:“照衛大人所說,只要我開元正當危急關頭,萬事從權處理,用這一切從簡的法子,也不是不可以。”
“這個……”衛大人聞言不由目光微閃,沉吟不語,神色間頗有些游移不定,那方大人卻是不管這麼多聞聲立馬道:“若真是如此,效法先皇之法倒也並無不可。”
“能得方大人這句話,孤便放心了,說起來,今日招列為臣工前來還有另一件要事,說著,他轉向朝堂一角,凝聲道:“邵大人,你添為兵部侍郎,此事還是由你來說吧。”
於是,在眾臣詫異的目光中,就見那身形魁梧的壯漢幾步來到那高台之前跪下,很是惶急的道:“羌元!蒼州來報,羌元蠻夷十萬進犯!”
103
103、第103章 …
那兵部侍郎邵大人的話音一落,大殿登時靜了下來
不過,那過分的安靜也只持續了片刻,很快,便有人忍不住驚聲道“這不可能!”
這一聲讓原本還有些發蒙的朝臣們清醒了過來,一下子,殿內又一次熱鬧起來,不少官員雖未出言,但面上也露出幾絲不信,太子盯看了那喊話的官員一眼,嘴角不由的溢出一絲冷笑,一字一頓的道:“這個消息乃是自蒼州八百里加急送入京中的,怎麼,難道這位大人是要懷疑他的真偽不成?”
此言一出,殿內又是一靜,就見殿下那些原本還一臉茫然的朝臣們,此時才如夢初醒一般的先後反應過來,有的不自覺的倒吸了一口冷氣,有的一臉驚慌,茫然四顧,也不知是想從誰那裡需求些許安慰。
太子看著殿下一眾朝臣的反應,目光更冷,就要說話,就聽的一個聲音忽然道:“殿下,列為臣工,且聽老夫一言。”
太子聞言,將將到嘴邊的話咽下,朝那進言的臣子望去,卻是那剛剛歸隊不久的衛大人。此時,他又一次跳出來,但神情中多了幾分憂國之思:“殿下,”衛大人沉聲道:“臣以為,此事雖兇險異常,不過,倒也不必過於驚慌,”
說著,就見他上前一步,煞有介事的分析起來:“就老夫所知,那蒼州北據嘉慶關天險,又有羅成將軍坐鎮,料想那羌元蠻夷雖是來時洶洶,但要想犯編入境也要費些功夫,此時,那蒼州還有餘力來京中報信,想必各種情形應該不會太糟。”
這衛大人的分析雖有不少臆斷之處,但殿中大部分朝臣卻是對他的說法頗為信服,聞言無不暗暗點頭,目中那幾絲恍然也慢慢消失不見,更有甚者,直接高呼:“天佑我開元,羌元蠻夷不足懼哉!”
看著眾人神情的變化,太子目露幾絲嘲諷,終是毫不留情了擊破了眾人心下那最後幾絲僥倖,只見他轉眼看向邵大人,淡聲道:“那八百里加急上已將蒼州局勢一一道明,還請邵大人細細解說一番,好叫列為大人有個準備。”
就見那邵大人看著還猶存僥倖的一眾朝臣們神色愈發急迫,待的太子話音一落就迫不及待的道:“那羌元大軍已經越過嘉慶關,如今怕是已到了開元腹地,若還不想出應對之策,恐怕那先頭騎兵不日就將兵臨中都城下了。我開元危矣!”
太子在各路晦暗不明的視線里,泰然自若的走進殿來,也不多做停頓,昂首朝那高台處行去,禮部侍郎見狀大驚,張口就欲喝止,但一想到今日朝中的氣氛,那‘於理不合’四個字,在喉間打了個轉,便又被他咽了回去,宦海沉浮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今天還是少開口說話為妙。
看著季氏太子一步步踏上那象徵著之高權利的方台,原本還有些驚疑不定朝臣們也是一靜,
就見太子緩步踏上高台後,扭頭看向殿下的百官,但凡被他視線掃過的官員無不心下一凜,不知是誰先開口道:“殿下千歲千歲!”殿中百官這才如夢初醒的齊齊拜倒,高呼千歲不絕,不過,這個動作顯然眾人也是許久沒有操練過了,驟一開始行禮,便見生疏。
“都起來吧。”對朝堂中的一切,太子殿下只做不見,看百官都跪下了,似是面色稍霽,連口氣都緩和起來。眾臣聞聲無不心下一松。
就見太子掃了眾人一眼才不緊不慢的道:“今日招諸位臣工前來,卻是有事相商,昨日之事,想必列位臣工也有所耳聞……”
話音還未落,就聽得一個聲音很是興奮的道:“陛下修道有成,乃吾皇之福,開元之福啊。”說話的卻是那位長生道長的超級粉絲朱大人。
朝臣們聞言,表情各異,不過很快便如那朱大人一般,露出了歡欣鼓舞的情態來,太子冷眼看著堂下的一眾朝臣,待眾人的表演欲都得到充分的滿足之後,才淡聲開口道:”父皇得到如此機緣,的確是我開元之福,他這一句卻是蓋棺定論了,話一出口,眾臣俱都安靜下來。
正在此時,就聽一個聲音突然道:“陛下之事,的確可喜可賀,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卻不知殿下對此事有何決斷,卻是那名不見經傳的洛大人。
此言一出原本安靜下來的朝堂一下子炸開了鍋,什麼叫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不是要叫江山易主嗎。很快便有人跳出來高聲道:“殿下此言不妥!”卻是那剛剛選擇沉默的禮部尚書,只見他一捋衣擺,跪倒在地,義正言辭的道:“陛下雖說現下不能理政,卻依舊是我開元國主,如今沒有他的詣旨,就要改我開元氣象 ,此時於理不合啊。”一番話倒是說的義正言辭,合情合理,一下子便找到一群附和之人。
太子聞言,略一挑眉,還未說話,就聽一個有些油滑的男聲道:“張大人,你這話雖說有些道理,不過,殿下作為唯一的皇嗣,在此時接替陛下接掌我開元權柄,雖有不妥,但也在情理之中嘛。”此言一出,大殿內又是一靜,原因無它,只因這說話之人不是別人,卻是衛家家主,國柱之一的衛大人!
那禮部尚書聞言也是一滯,但還是不甘示弱的道:“反正,沒有詣旨,此事老夫是萬萬不會同意的 ,言語間,清流的風骨盡顯。”
就見那衛大人聞言,也不惱,反倒是不緊不慢的道:“方大人少安毋躁,待老夫說完,說著,他微一捋須,便不緊不慢的道:“不過,老夫轉念又一想,此事也確如大人所說,終究是亂了章法,再說我開元如今國事昌隆,臣工們上下一心,萬事都辦得妥帖無比,卻也不必歷時便改了氣象,”
說著他似笑非笑的看向高台上的太子,意有所指的道:“說不定陛下哪天又有情志看看他在塵世的大好河山,到那時,再向陛下討要個意旨便是了,屆時,殿下登基,豈不是更加名正言順,也不會受那些吾知宵小非議了。”
他這一席話讓朝堂內原本那些個心懷鬼胎的人俱都暗鬆了一口氣,只因這衛大人身為四大家族之一的衛家家主,說出的話話,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勛貴的意思,而且這衛大人的話,也著實不留情面,經他這麼一說,這件本來還算名正言順的登基,登時就變成了會遭非議的竊國了。
朝臣們不由得望向了高台上那纖瘦的身影,卻不知殿上那位,要如何應對了。
不多時,就聽那高台之上傳來了一個清冷的男聲:“諸事循禮,方大人不愧是禮部尚書,”只見太子卻是不接衛大人的話茬,反倒是不疾不徐的沖禮部侍郎道。
“不敢,”那方大人倒也不懼,聞言朗聲道:“老夫如此不過是儘自己的本分,當不起殿下的讚譽。”
太子聞言淡笑一聲,也不理會方大人話中的機鋒,鎮定自若的道:“我開元國統更迭確如方大人所說須得陛下起筆所書的造旨,還得有四位以上的輔國臣工確認才算數,不過,就孤所知,也不是沒有特例,言罷,他一字一頓的道:“就像我開元太祖登基時,用的就不是當下這一套繁文縟節!”
“不錯!”禮部尚書方大人倒也不否認,緩聲道:“據史書所載,當年太祖皇帝繼位比之現在卻是簡潔的多了……”
不過,還不待方大人說完,那衛大人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太祖繼位之時,成祖皇帝重病昏迷,外夷蠻族入侵,南陳小國蠢蠢欲動,內外交困之下,太祖才不得不臨危受命,故而才一切從權,在沒有意旨的情況下得接我開元大寶,現下,我開元國泰民安,又怎能這般,用著從權之計,下下之策!”
太子聞聲終是露出了一個意味不明的笑來,淡聲道:“照衛大人所說,只要我開元正當危急關頭,萬事從權處理,用這一切從簡的法子,也不是不可以。”
“這個……”衛大人聞言不由目光微閃,沉吟不語,神色間頗有些游移不定,那方大人卻是不管這麼多聞聲立馬道:“若真是如此,效法先皇之法倒也並無不可。”
“能得方大人這句話,孤便放心了,說起來,今日招列為臣工前來還有另一件要事,說著,他轉向朝堂一角,凝聲道:“邵大人,你添為兵部侍郎,此事還是由你來說吧。”
於是,在眾臣詫異的目光中,就見那身形魁梧的壯漢幾步來到那高台之前跪下,很是惶急的道:“羌元!蒼州來報,羌元蠻夷十萬進犯!”
103
103、第103章 …
那兵部侍郎邵大人的話音一落,大殿登時靜了下來
不過,那過分的安靜也只持續了片刻,很快,便有人忍不住驚聲道“這不可能!”
這一聲讓原本還有些發蒙的朝臣們清醒了過來,一下子,殿內又一次熱鬧起來,不少官員雖未出言,但面上也露出幾絲不信,太子盯看了那喊話的官員一眼,嘴角不由的溢出一絲冷笑,一字一頓的道:“這個消息乃是自蒼州八百里加急送入京中的,怎麼,難道這位大人是要懷疑他的真偽不成?”
此言一出,殿內又是一靜,就見殿下那些原本還一臉茫然的朝臣們,此時才如夢初醒一般的先後反應過來,有的不自覺的倒吸了一口冷氣,有的一臉驚慌,茫然四顧,也不知是想從誰那裡需求些許安慰。
太子看著殿下一眾朝臣的反應,目光更冷,就要說話,就聽的一個聲音忽然道:“殿下,列為臣工,且聽老夫一言。”
太子聞言,將將到嘴邊的話咽下,朝那進言的臣子望去,卻是那剛剛歸隊不久的衛大人。此時,他又一次跳出來,但神情中多了幾分憂國之思:“殿下,”衛大人沉聲道:“臣以為,此事雖兇險異常,不過,倒也不必過於驚慌,”
說著,就見他上前一步,煞有介事的分析起來:“就老夫所知,那蒼州北據嘉慶關天險,又有羅成將軍坐鎮,料想那羌元蠻夷雖是來時洶洶,但要想犯編入境也要費些功夫,此時,那蒼州還有餘力來京中報信,想必各種情形應該不會太糟。”
這衛大人的分析雖有不少臆斷之處,但殿中大部分朝臣卻是對他的說法頗為信服,聞言無不暗暗點頭,目中那幾絲恍然也慢慢消失不見,更有甚者,直接高呼:“天佑我開元,羌元蠻夷不足懼哉!”
看著眾人神情的變化,太子目露幾絲嘲諷,終是毫不留情了擊破了眾人心下那最後幾絲僥倖,只見他轉眼看向邵大人,淡聲道:“那八百里加急上已將蒼州局勢一一道明,還請邵大人細細解說一番,好叫列為大人有個準備。”
就見那邵大人看著還猶存僥倖的一眾朝臣們神色愈發急迫,待的太子話音一落就迫不及待的道:“那羌元大軍已經越過嘉慶關,如今怕是已到了開元腹地,若還不想出應對之策,恐怕那先頭騎兵不日就將兵臨中都城下了。我開元危矣!”